银夏津吧 关注:318贴子:6,596
  • 6回复贴,共1

怀念童年时期的过年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由于工作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尤其是在城里年味越来越淡了,还没等你找到从前过年的感觉呢,新年就悄悄从身边溜走,不免有点淡淡的忧伤和惆怅,于是我又怀想起从前农村过年来了。 
     “过年”这两个字,听起来就让人感觉乡土味很浓,尤如地瓜土豆,不像城里人叫的“春节”那么洋气,但在城市里过春节绝对没有在乡下过年那么有意思。乡下人把过年看得特别重要,过年的风俗礼节也特别繁多和讲究,可以说,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在鲁西北农村,人们从年头忙到年尾为的就是过一个好年。 
  在我的家乡农村,一进入腊月门,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首先是要准备柴火和杀猪宰羊。那时侯几乎家家户户都喂猪养羊,从立秋开始就在对它追加饲料催长架子和催膘。大多在腊月二十左右就开始请村里屠宰能手上门来了。那段时间,一个村子的人家就像唱戏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挨着轮次一家一家的宰杀年猪样羊。而“屠宰手在那几天是最吃香的,从这家到那家,成天价打着酒饱嗝,手上掂着一挂猪羊肠子和明晃晃的小刀子,怀里揣着几包烟,走路都是摇摇晃晃的,那种惬意,比当皇帝还自由,比做神仙还过瘾。接着就是蒸馒头、花团和年糕,一般都是三两家的妇女组成“互助组”,连人带笼屉蒸完这家上那家,那时侯家家户户一屋子床上、席子上都是白馍馍。再下来就是炸藕合、炸鱼、炖肉了。妇女们忙锅上,男人们打下杂,干些烧锅、打水、劈材等力气活儿。孩子们则在院子里放花点炮仗,疯累了饿了就进屋随手抓上一把过年好吃的东西,在大人啧怪声中跑远了。过年蒸的大馍馍和油炸的东西首先要摆在堂屋的桌子正中央供奉给神仙吃,过了人们才能吃。人们还要将屋顶上的扬尘蛛丝网清扫掉,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再请人写几幅大红的春联,在大年三十那天早早贴在门楣上,再上坟给先辈们烧上几刀纸钱,燃放一盘炮仗,等等,这些都是必须要做的。等一切准备就绪,年也就到了。 
  所谓年夜饭,一般都是在晚上,这一顿饭是一年来最丰盛最讲究的一顿美宴,要求的是一大家人一个都不能少得地坐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尽情的吃喝,图的就是个团圆。如果有兄弟几个都已自立门户各有一个家,不管高堂父母在不在世,但年夜饭,大家都是要在一起吃的,这叫团年。否则,外人就会说长道短,说是兄弟间忤逆,不和睦,让人家瞧不起。但在吃年夜饭前,必须先到祖先的坟前或是堂屋的神龛下,向列祖列宗“年终化钱”或“化帛”,烧了纸钱,敬上香烛和供品,开席的时候,再放鞭炮或礼花。掌灯时分,凡是听到哪家在放鞭炮了,就知道他们的年夜饭开始了。几家人在一起团年,各家都主动端出几个拿手好菜上来,在两三张大方桌拼起来的席桌上,鸡鸭鱼是少不了的,但更多的是或炒或蒸或炖或炸的各种菜,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满满的一大桌,吃是吃不完的。而吃不完的东西,剩得越多越好,叫做“有余”。  
  年三十夜,喝着热漉漉的烧酒,吃着热腾腾的饭菜,烤着暖烘烘的柴火,或与家人亲切的交谈,或者弟兄几个山南海北、天上地下的神侃,或者大家“四季财”、“六六顺”地猜拳划令起来。满屋子的欢声笑语和融融乐乐,好不叫人开心! 
  除夕的夜晚,大人们一般都是不睡觉的,要为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夜晚“守岁”。守岁总得要找些事做,哪怕围着火炉火盆摆龙门阵。男人们晚饭后或带着醉意打牌下象棋,有条件的还可以看看春晚;女人们则把桌上的碗筷收拾干净以后,还得在厨房里忙着包饺子;小孩子们吃饱了以后就跑满村疯去了。就这样,每家屋里的火烧得旺旺的,灯也比平时要亮许多,一整夜都是灯火通明,人声嘈嘈,鞭炮声此起彼伏,腾空的烟花不时闪耀夜空。整个乡村一派祥和,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新的一年在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祝福中从深夜走向了黎明。当灯火还未熄灭,当天空的星星还在闪烁,一阵紧一阵的鞭炮声和冲天而响的礼炮过后,人们便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天。初一是放鞭炮最多的时候,从凌晨12点一直响到清早,从三四点到六七点是鞭炮最密集的时候了,那是家家户户下新年水饺燃放的鞭炮。天刚放亮村里大街小巷便流动着拜年的人们,见面都喜笑颜开地问声好,凑到一块儿去看望有上年纪的人家,即使平时不大来往的人家这时也显得很近伙亲热,人们便是用这种最朴素的方式传递着祝福。新年初一是有许多讲究的。首先是要早早地到井口挑水,要把家里的水缸装得满满的,那水被称为金水银水,希望这一年里是金银满缸。其次是不能扫地,据说,初一扫了地钱就扫没有了;不能把洗脸水洒在地上, 要不这一年要遭淋雨(即连续不断的阴雨);等等。但是,这天早上却要求大人小孩都要精神,高高兴兴,不说错话脏话,小孩子要乖,不能做错事遭打,要不预示着一年都不顺当。乡下老家过年,并不只是除夕和初一这两天,也不是城里人的一个礼拜,而是从大年三十起,直到正月十五方才算完。 
  “初一不出门,初二四处行”。说的是初一这一天不走亲戚,从初二开始,整个正月都是走亲戚家拜年的时候。所以,从正月初二起,许多人家便开始往亲戚家走动,而自家也同时会迎来一些拜新年的亲戚。初二或初三这天也是新郎拜见岳父岳母的吉日,雪雨无阻。 
  正月十五为传统的元宵节。在这一天,村里的艺人们便自发组织舞龙灯、敲架鼓、划旱船、扭秧歌,白天鞭炮声、钻天候的哨音此起彼伏,晚上还要放烟火,过年又达到了一个高潮。正月十六是小年,家家户户吃枣花糕。 “过了十五十六、没馍馍没肉”,似乎这些活动的结束也就标志着年已过完,而节日期间整整半个月的休整和吃喝玩乐,已经让大人们为新一年的生产劳动铆足了劲,都准备着从第二天一早起来后就投入到春耕农忙中。而孩子们,好像还没有玩够,想的是一年三百多天天天都过年,但不得不向那些好玩的活动告别,因为过完小年就要上学读书了。恰如“大人想挣钱,娃娃盼过年”这句谚语所示的大人与孩子不一样的两种心态。 
这就是我们鲁西北农村民俗过年,在城市是找不到那种感觉的。就是现今在乡下老家,恐怕再也难找那样原滋原味的年了,它只能在我的记忆中,在我的童年。 
  年,已成为一个遥远的童话。


1楼2008-02-24 16:48回复
    童年只能作为美好的回忆了


    2楼2008-02-24 18:13
    回复
      精品,顶之!


      3楼2008-02-25 12:49
      回复
        童年只能作为美好的回忆了


        4楼2008-02-25 13:07
        回复
          • 60.211.60.*
          哎歪,俺一喊精品还真成精品了呢,
          雪哥,咋谢呢


          5楼2008-02-25 22:38
          回复
            我的童年不是那样


            6楼2008-02-28 18:08
            回复
              哎哟歪!我谢谢俺三丫头了!俺就不明白了,俺丫头妹妹吼了一声,俺的帖子就加精了。您说这是为什么呢??????


              7楼2008-03-05 23: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