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璇雪筠吧 关注:17贴子:513
  • 3回复贴,共1

总论周瑜的完美 z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总论周瑜的完美——长篇巨制献给所有喜欢周瑜的朋友  


开场白:欣赏历史人物总要有些现实意义,最好是从人物身上学点什么。我最喜欢的人物以前已经说了就是周瑜,如果在谈人物时学点他的气质那是最好了。上次新语丫头说了一句她认为周瑜是最完美的就受到不少人的非议,我现在想向周瑜学学“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偏要说说他的“完美”,因为这个人物虽说底子很好但说他完美的文章以前可没见过, 那不是更具有挑战么。我也不求文章做得“完美”只要敢于面对挑战把文章做得完整就行,另外我从这个人物身上又学了一招“先发制人”,如果大家不嫌冗长有兴趣看完全文就知道了。  

  
  
   
   
   
 开始正文:  

总论周瑜的完美  


我曾定义英雄为“聪明秀出为之英,胆略过人为之雄”(这是刘劭《人物志》上的话)随后又自己加了一条道德高尚。有人指出按照这么说法三国还有几个英雄?—对了!此兄可谓一针见血,我的目的本来就在缩小英雄的范围,先框定在操,   
亮,瑜三人之内,最后再把我所说的英雄桂冠带在我最心仪的人物周瑜身上。我的英雄之说本来就是耍个小花招,现在自己露馅,目的不言自明。因为按照我说的条件周瑜最符合,所以我今天就在这里具体说说周瑜怎么是个正真的英雄,一个完美的英雄!可能我本人对他很偏爱多少有些溢美之词,但周郎受歪曲这么多年,难得正正名也是应该的。  
下面就总论一下他的完美,因是总论文章分几个部分,可能冗长了一点。   
  
   
  
   
 一. 周瑜的完美  
翻开正史我们可以发现本传中的周瑜好象毫无缺点,确实是个完美之人。周瑜除了符合我上面说的三点外,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完美,可说他是一个有德;有才;又有风度和朝气的人。  
先说德:他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性度恢弘众将诚服。如说诸葛亮是高风亮节的话,周瑜在人品道德上也是无可挑剔的。   
次说才:他弱冠征伐为东吴开国立下汗马功劳;赤壁又力挽狂澜立下头功;后又亲冒矢石为东吴开拓荆州,丰功伟绩不去多提,单说当时人对他的评价吧,他的文武全才在时人眼中已万众瞩目了。“英隽异才”;“王佐之才”;“年少有美才”;“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这些就是时人对周瑜才智的评价,而且说这些话的都是当时第一流的人物。周瑜的有才本已公认没必要再多做文章了。   

再说风度,周瑜是出名的儒将,其雅量高至又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谣言流传,非比那些凶凶武夫,是一个风雅超群的人物。只一句“遥想公瑾当年”其人其貌已使人多么心驰神往了。  
最后说说他的朝气,周瑜如果仅具德,才,风度,和诸葛亮也就没什么区别了。(诸葛是名士风度)但他又独具一种朝气,一种锐意进取自信豪迈的英霸之气。对自己人他是谦逊有礼的,但对敌人和挑战他又表现出蔑视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慨:在刘备和周瑜在赤壁战前相会时,当刘备说起兵力太少,周郎“此自足用”的回答是多么有气势,而刘备的拖延在后相比又是多么的猥琐。周瑜的谋略也无不透出这种先发制人,锐意果敢的气质,这就是我最羡慕的“英才天纵”了。但周瑜的豪迈和关羽之流的狂傲又有本质区别,因为他的自信是建立在合理的分析谋划基础上的,非比关羽之流无谓的狂傲换来的只是身败名裂,正因为此周瑜是成功的。他的这种气质和孙策相象,但孙策又是轻佻和嗜杀的,周瑜却是从容娴雅的,就象有人说的他的气质是孙策和诸葛亮的结合,在周瑜身上刚和柔就这么恰到好处的结合了。   

如此一个刚柔相济的人物又有无可挑剔的优秀品格和令人赞叹的文武宏才,加之上天又特别偏爱给了他俊美的外貌,内外皆秀又风度翩翩,他称不上完美又有谁能称得上呢?用一句话形容周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他可谓人如其名:周瑜就象他的名字一般如瑾似瑜,是一块完美无瑕的美玉啊!   
  
  

 二. 周瑜历来受到的误解  



IP属地:河南1楼2008-02-24 17:28回复
    由于三国演义为了塑造诸葛亮形象把周瑜当作了主要陪衬人物,小说中和他在大众心里的形象完全受到了歪曲。虽然由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好多人已知道历史上真实的周瑜并不是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小人,但还是有些人对周瑜有误解,我即说了周瑜完美就要说清这些误解,当然和小说有关的不论,只谈历史层面上的。  
    误解一:周瑜的成功就是一个赤壁之战,而赤壁之战本是糊涂帐。可能是曹操烧船自走,周瑜是侥幸成功没什么了不起。  
    回答:周瑜的功劳并不只是赤壁一战,他是孙吴开国的关键人物。  
    孙权曾说“非周公瑾孤不帝也!”周瑜的大功确实如此。他在弱冠时和孙策转战江东虽然史料不太详尽,但我们可以看到在孙策攻破黄祖上给东汉政府的《表》中,所领诸将第一名,就是“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孙策为周瑜治馆舍,“增赐莫与为比”,并说“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可见周瑜在孙策攻伐江东时的地位和功绩了。应该说周瑜是孙吴建国之初仅次于孙策的第二号人物,其功劳不言自明。孙策死后周瑜“将兵赴丧,逐留吴,以中护军与长使张昭共掌众事”这说明孙吴政权的稳定,周瑜仍是起了决定作用。.   
    后来他又谏阻纳质,在赤壁战后又一眼看出寄寓的刘备之危险性,提出羁留刘备对其将“辖以攻战”之策。这些谋划后来看来无不正确,周瑜眼光之远大,谋划之犀利足以证明他是大谋略家。.   

    当然赤壁之战是周瑜成名之作不能不提,平时说得太多我也不多说,不管这一战有多少天时地利的有利因素,单看看战前周瑜力排众意和对敌情的分析,曹操所具有的不可克服的弱点早已在他的洞悉之中。应该说战争在周瑜决策之际,已呈现出胜利的曙光,周瑜是天才军事家,又企是侥幸一词所能概括。  
    误解二:周瑜最后的谋蜀刘备曹操都会在他身后捅一刀,且要从刘备的荆州过,刘备不允的话孙刘就要开战。周瑜是孙刘联盟的破坏者,比之鲁肃他目光短浅得多。而且他欲千里伐蜀风险太大倒像个赌徒所为。  
    回答:关于周瑜谋蜀的讨论就可以写个大部头,因为赤壁战后的局势很复杂,关于东吴的借荆州史载又很不详,和借荆州有关的事有得好讨论了。但这关系到周瑜最后的谋略到底是否明智所以不得不谈。我认为借荆州(南郡)是在周瑜死后东吴没有能人再来治理这处以夹板之中的南郡,才借给刘备以缓解曹刘压力的,可见周瑜对于东吴是多么重要。另外在借出荆州之前东吴拥有江陵和彝陵,可以直接伐蜀不存在和刘备借道的问题,也就没有什么联盟破裂问题。再有周瑜取蜀是想约了刘备一起去的,可能就是他辖以攻战的具体实施,周瑜想让刘备作取蜀先锋,刘备想要在背后捅一刀根本没这可能。至于周瑜说的曹操无暇南顾也是事实,因为后来刘备取蜀荆州空虚,曹操也没来南侵荆州。  
    所以说周瑜当时提出的取蜀是明智的,而且是难得的好时机。另外就有人谈到的风险太大问题,我说用兵的高手就在于出奇制胜不怕风险,试想当初周瑜以三万之众面对曹操几十万的强兵,还有比这更大的风险么?但他成功了。现在面对暗弱的刘璋,如果又有刘备作帮手,虽不能断定一定成功但胜机还是很大的。刘备不是在不久的将来就这么做了且获得成功了么?他能行怎知周瑜不行?当然对于如果他没死是不是一定能攻下西蜀的讨论毫无意义,因为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只能说周瑜当时的谋划是明智的但成功与否只有天知道,而他的从荆州和西蜀两路发兵北伐的谋略和诸葛亮的隆中对如出一则。可惜周瑜在提出这个伟大战略后就突然病死了,一切化为了泡影。但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周瑜吞并天下的气魄是何等之大,眼光是何等敏锐。在他死后孙吴只知守成,再没有进取天下的雄心了。  
    另外可以明确地说如果周瑜没死刘备就不会借得南郡,也没有在他眼皮底下单独取蜀而获成功的事,周瑜是刘备发展壮大的大绊脚石同时又是东吴发展的擎天柱。关于这一点古人的一句话可概括“使周瑜不死,先主无处所矣!”周瑜作为一个人臣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他的生死对历史格局的演变如此重要,可见他是一个何等厉害的人物!  
    


    IP属地:河南2楼2008-02-24 17:28
    回复
       
       
       有句话叫公道自在人心,在雅文化的圈子里还是有不少人为周瑜叫屈的。因为曹操有劣迹只是被演义更丑化就闹着要翻身,周郎毫无缺陷被折腾得这样企不更应叫屈了。但周瑜由于是孙吴集团的不入正流,他的翻身运动比曹操差远了。幸好像鲁迅,胡适这样的文学巨匠在评论三国演义时都为周瑜说过叫屈的话;金大侠也曾说过想写一部以周瑜陆逊为主角的三国演义,虽然他已封笔这是戏言,但必竞表明了态度。而最有影响的就是东坡的念奴娇了,能使一代文豪为其吟咏千古绝唱的人,他如果不完美东坡居士会如此神往么?   

      再有我新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虽然我早过了学生时代,但以前读过的一些课文还是记得的。现在回头来看在中学课文里三国人物最出风头的倒是周瑜。课文里主要涉及了周瑜,曹操,诸葛亮三个人,节选自演义的各人有一篇。但周瑜的《群英会》比之曹操的《曹操与杨修》和诸葛的《失街亭》本人最光彩,而历史类收的《赤壁之战》中周瑜更是光彩夺目,最后就是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了,周郎的神采已无与伦比了。   

      我觉得编课文的老师真的很有眼光:诸葛亮就是《失街亭》和《出师表》里那种苍凉的样子,而演义丑化周瑜这么多只有群英会里的周都督还具有周郎英姿勃发,潇洒豪迈的英雄本色。偏偏选了这一章。小朋友可以不看演义但课文不能不读,所以影响很大。虽然以前一直受着委屈但在语文课文里周瑜最光采,可见美的东西到底是掩盖不了的。   
        
         

       五.周瑜和诸葛亮  
      有句话我已说了不知多少遍了,即历史上的周瑜和诸葛亮基本上毫不相干更毫无过结。周瑜已经给诸葛亮压了那么多年,今天好不容易可以单独说说他了还提那个阴魂不散的诸葛干吗?唉,实在没法呀!其实我说周瑜时是最讨厌提诸葛亮的,因为取这个笔名就是要尊重历史,老把两个历史上不相干的人搞在一起又算什么事?所以我以前被人逼着做了一篇瑜亮大比较的东西自己也觉得很小儿科。但像那样逐条逐句的瑜亮互比就是有人喜欢搞,被逼无奈也只能奉陪了。而几乎我每次提到周瑜好时那些拥葛派总要跳出来,为什么?其实再简单不过了。我曾把周瑜比作诸葛亮形象登上神坛的梯子,也就是说诸葛亮形象一直是靠站在周瑜头上才立稳脚跟的,如今你周瑜要翻翻身舒舒腰,那爬在周瑜头上的诸葛亮企不要跌下来?所以拥葛派一定会跳出来,因为诸葛亮的完美形象本来就没多少根基他们急着维护也就没什么好多怪了。因此我不提诸葛亮肯定有人提,虽然我们周郎是真才实料不用什么人做陪衬,但免得无谓的干扰咱也学学周郎来个先发制人,先说明白就是了。   

      另外拥葛派还有一个奇怪的理由,他们说一说道“完美”就是说诸葛亮,你说优秀可以但完美是诸葛亮专利别人不能碰!—这是什么歪理?你诸葛亮形象夺了周瑜这么多东西,如今还回历史本相,周瑜和诸葛分着带带“完美”的帽子有何不可?再说“完美”一词也不是什么个人偏好,只要摆出史实,只有优点没有缺陷有本事的谁都可以带。所以通过以上这么多论述我为周瑜带上完美的帽子是非常理直气壮的!   

      上面是些不得已的闲话,我其实还是“同时瑜亮”的观点,即认为周瑜和诸葛亮各自都有他们完美的人生。而诸葛亮更侧重于一个‘完’字,周瑜则更重于一个‘美’字。  

      关于诸葛亮的‘完’以前曾著一文,概括起来我认为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完身完名”的权臣;其从一介布衣出世成为帝王师的人生是后世多少读书人的向往;而他的高风亮节和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的精神又是后世多少人的楷模;另外诸葛亮还是难得的同时符合“儒,道,法”三家的人物,他最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标准和传统文化的潜在内质,所以虽然真实的诸葛亮有缺憾称不起“完美”二字,但凭着上述几条大家也要把他塑造成完美了。   

      而周瑜呢,他的人生虽然短暂但确实是完美的。不过这里的‘完’字和诸葛亮的有些不同。他由于英年早逝,人生称不上很完整,但他的短暂人生确实是绚丽夺目地美着。如果说他是美玉的话就是一块小尺寸的美玉,为其小才能做到完美无瑕。有不少人感叹周瑜的英年早逝为“天妒英才”,但从另一个角度说他的早逝也造就了他的完美,因为如果他活得长谁也不能保证在今后的岁月他不会遇到战败的挫折和功高镇主的危险,但他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因突然的暴疾结束了生命,虽带着满怀壮志不能实现的遗恨,却留给后人的一段完美的人生。不过由于人生短促他的完美内涵太小,只能欣赏而已,非比诸葛亮的如此厚重是能让后世顶礼膜拜的。   
      另外,人们对诸葛亮充满景仰主要是他的“完美”人生还可模仿,他通过一点点的努力,凭着崇高理想不断克己不断追求最后达到了完美境界。所以这种“完美”很有意义。而周瑜的成就靠个人努力的倾向就不大,好象都是上天为他安排好的。这种人生固然完美固然能使人神往,但要让后世景仰膜拜是不可能的。因此虽然瑜亮的人生各自有自己的完美所在,但诸葛亮能成为后世楷模而周瑜最多只是后人羡慕和欣赏的对象。这就是我虽然很喜欢周瑜,周瑜也确实很完美,但总觉得他最终不及诸葛亮的关键所在。也是我虽偏爱他,而只把他列在诸葛亮之后的原因。   


       
       
       

      


      IP属地:河南4楼2008-02-24 17:28
      回复
        o(∩_∩)o...


        IP属地:河南6楼2008-02-24 17: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