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吧 关注:5,519贴子:15,589
  • 14回复贴,共1

【翻译】战国策文白对照◎卷一·燕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0


1楼2008-02-25 00:01回复
    奉阳君李兑甚不取于苏秦

     奉阳君李兑甚不取于苏秦。苏秦在燕,李兑因为苏秦谓奉阳君曰:“齐、燕离则赵重,齐、燕合则赵轻。今君之齐,非赵之利也。臣窃为君不取也。”
     奉阳君曰:“何吾合燕于齐?” 对曰:“夫制于燕者苏子也。而燕弱国也,东不如齐,西不如赵,岂能东无齐、西无赵哉?而君甚不善苏秦,苏秦能拒弱燕而孤于天下哉?是驱燕而使合于齐也。且燕亡国之余也,其以权立,以重外,以事贵。故为君计,善苏秦则取,不善亦取之,以疑燕、齐。燕、齐疑,则赵重矣。齐王疑苏秦,则君多资。”
     奉阳君曰:“善。”乃使使与苏秦结交。

    奉阳君公子成与苏秦很不融洽。这时苏秦在燕国,李兑于是为苏秦对公子成说:“齐国与燕国不和,赵国地位就会提高;齐国和燕国联合,赵国地位就会降低。现在您要让燕国和齐国联合,这对赵国不利。我私下以为您的做法实在不可取。”

      公子成说:“我干吗要让燕国和齐国联合呢?”回答说:“掌管燕国的是苏秦。燕国是个弱国,东边比不上齐国,西边比不上赵国,怎么能东边失去齐国,西边失去赵国呢?而您和苏秦很不融洽,苏秦怎能依靠弱燕使自己孤立于诸侯之中呢?这是把燕国推到齐国一边去啊。况且燕国是一个遭受内乱的残破国家,苏秦只是把燕国作为自己发展的基地,他将借诸侯之力以抬高自己的地位,将组织合纵联盟而得到别人的尊重。所以,为阁下考虑,和苏秦友好,要结交他;和苏秦不友好,也要结交他。这样,使燕国和齐国互相猜疑。燕国和齐国互相猜疑,必然都想与赵国联合,赵国地位就提高了。齐王会怀疑苏秦在让燕国和齐国联合,苏秦将以燕国助赵,那末,您公子成就多了一份助力。”

      公子成说:“好。”于是派使臣与苏秦结交。


    3楼2008-02-25 00:01
    回复
      权之难

       权之难,燕再战不胜,赵弗救。哙子谓文公曰:“不如以地请合于齐,赵必救我。若不吾救,不得不事。”文公曰:“善。”今郭任以地请讲于齐。赵闻之,遂出兵救燕。

      燕、齐在权地交战,燕军两次出战都没有获胜,赵国没有去援救。哙子对燕文公说:“您不如割地请求与齐国联合,赵国必然会来救我们。如果不来救我们,齐、赵两国必然发生战争。”文公说:“好。”便派郭任献地与齐国结盟。赵国听说后,就派兵救燕。


      4楼2008-02-25 00:01
      回复
        燕文公时

         燕文公时,秦惠王以其女为燕太子妇。文公卒,易王立。齐宣王因燕丧攻之,取十城。
         武安君苏秦为燕说齐王,再拜而贺,因仰而吊。齐王案戈而却曰:“此一何庆吊相随之速也?”对曰:“人之饥所以不食乌喙者,以为虽偷充腹,而与死同患也。今燕虽弱小.强秦之少婿也。王利其十城,而深与强秦为仇。今使弱燕为雁行,而强秦制其后,以招天下之精兵,此食乌喙之类也。”齐王曰:“然则奈何?”对曰:“圣人之制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故桓公负妇人而名益尊,韩献开罪而交愈固,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王能听臣,莫如归燕之十城,卑辞以谢秦。秦知王以己之故归燕城也,秦必德王。燕无故而得十城,燕亦德王。是弃强仇而立厚交也。且夫燕、秦之俱事齐,则大王号令天下皆从。是王以虚辞附秦,而以十城取天下也。此霸王之业矣。所谓转祸为福,因败成功者也。”
         齐王大说,乃归燕城。以金千斤谢其后,顿首涂中,愿为兄弟而请罪于秦。

        燕文公时,秦惠王把他的女儿嫁给燕太子做妻。燕文公死后,太子易王即位。齐王趁燕国遇有国丧便派兵进攻,占领了十座城。

          武安君苏秦为燕国游说齐王,两次跪拜庆贺,接着又仰面吊唁。齐王按戈责备说:“为什么庆贺和吊唁接连这么快呀?”苏秦回答说:“人在饥饿时,其所以不愿吃毒药附子,这是因为它虽然可以暂时解除饥饿,但毒死和饿死,同样地痛苦。现在燕国虽然弱小,可也是强秦的女婿之邦。大王贪图十城,却和强秦结下了深仇。如果让弱小的燕国打前锋,而强秦做后盾,来召集天下的精兵,这就等于齐国吃了毒药附子一样。”齐王说:“那可怎么办呢?”苏秦回答说:“圣人处理事情,可以把灾祸转变为吉利,可以把失败转变为成功,所以,齐桓公虽然有女色的牵累,但名声更加崇高;韩献子得罪了赵盾,可是赵盾和他的交情更加巩固。这些都是‘转祸为福,转失败为成功’的事例。大王如能听从我的意见,不如归还燕国的十城,谦卑地向秦国致歉,秦王知道大王因为秦国的缘故而归还燕国十城,他一定会感激大王。燕国在没有发生任何事变的情况下收回了十城,燕王也会感激大王。这就是舍弃强大的仇敌,建立友好的邦交。而且燕国和秦国如果都和齐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大王的号令,诸侯都会听从,这样,大王虽然是‘谦卑地向秦国致歉’,顺从秦国,却以十城换来了‘大王号令,天下皆从’的实效。这是建立霸王的事业。也就是所谓‘转祸为福,转失败为成功。’”

          大王听了非常高兴,于是归还燕国十城,并拿出黄金千斤表示致歉,一路上尊礼自卑,愿结为兄弟之邦而向秦国请罪。


        5楼2008-02-25 00:01
        回复
          宫他为燕使魏

           宫他为燕使魏,魏不听,留之数月。客谓魏王曰:“不听燕使何也?”曰:“以其乱也。”对曰:“汤之伐桀,欲其乱也。故大乱者可得其地,小乱者可得其宝。今燕客之言曰:‘事苟可听,虽尽宝、地,犹为之也。’王何为不见?”魏王说,因见燕客而遣之。

          宫他为燕国出使魏国,争取燕、魏同盟,魏王不同意,把他留下好几个月。魏客对魏王说:“为什么没有同意燕国使臣的要求呢?魏王说:“因为燕国有内乱。”魏客说:“商汤讨伐夏桀时,希望夏桀国内大乱。所以说,大乱的国家,别国可以得到它的土地;小乱的国家,别国可以得到它的珍宝。现在燕国使臣说:‘我要求的事如果能够同意,即使献出珍宝、土地也愿意干。‘大王为何不接见他呢?”魏王很高兴,于是接见了宫他,并且让他返回燕国。


          8楼2008-02-25 00:02
          回复
            苏秦死

             苏秦死,其弟苏代欲继之,乃北见燕王哙曰:“臣,东周之鄙人也,窃闻王义甚高甚顺,鄙人不敏,窃释鉏耨而干大王。至于邯郸,所闻于邯郸者,又高于所闻东周。臣窃负其志,乃至燕廷,观王之群臣下吏,大王天下之明主也。”
             王曰:“子之所谓天下之明主者,何如者也?”对曰:“臣闻之,明主者务闻其过,不欲闻其善。臣请谒王之过。夫齐、赵者,王之仇雠也;楚、魏者,王之援国也。今王奉仇雠以伐援国,非所以利燕也。王自虑此则计过。无以谏者,非忠臣也。”
             王曰:“寡人之于齐、赵也,非所敢欲伐也。”曰:“夫无谋人之心,而令人疑之,殆;有谋人之心,而令人知之,拙;谋未发而闻于外,则危。今臣闻王居处不安,食饮不甘,思念报齐,身自削甲扎,曰有大数矣,妻自组甲絣,曰有大数矣,有之乎?”
             王曰:“子闻之,寡人不敢隐也。我有深怨积怒于齐,而欲报之二年矣。齐者,我雠国也,故寡人之所欲伐也。直患国弊,力不足矣。子能以燕敌齐,则寡人奉国而委之于子矣。”对曰:“凡天下之战国七,而燕处弱焉。独战则不能,有所附则无不重。南附楚则楚重,西附秦则秦重,中附韩、魏则韩、魏重。且苟所附之国重,此必使王重矣。今夫齐王,长主也,而自用也。南攻楚五年,蓄积散。西困秦三年,民憔悴,士罢弊。北与燕战,覆三军,获二将。而又以其余兵南面而举五千乘之劲宋,而包十二诸侯。此其君之欲得也,其民力竭也,安犹取哉?且臣闻之,数战则民劳,久师则兵弊。”
             王曰:“吾闻齐有清济、浊河,可以为固;有长城、钜防,足以为塞。诚有之乎?”对曰:“天时不与,虽有清济、浊河,何足以为固?民力穷弊,虽有长城、钜防,何足以为塞?且异日也,济西不役,所以备赵也;河北不师,所以备燕也。今济西、河北,尽以役矣,封内敝矣。夫骄主必不好计,而亡国之臣贪于财。王诚能毋爱宠子、母弟以为质,宝珠玉帛以事其左右,彼且德燕而轻亡宋,则齐可亡已。”
             王曰:“吾终以子受命于天矣!”曰:“内寇不与,外敌不可距。王自治其外,臣自报其内,此乃亡之之势也。”

            苏秦死了,他弟弟苏代要继承他的事业,就北上去见燕王,说:“我是东周乡野一个小民,听说大王有崇高的德义,非常通情达理,鄙人愚昧无知,想放下锄、耨来求大王。到了邯郸、听到的一切,又比在东周时听到的评价更高。我暗自坚持自己的意愿,就来到燕国的朝廷,拜会了大王的百官群臣,知道大王真是天下的明君。

              燕王说:“您所说的‘天下的明君’,是什么样的人?”苏代回答说:“我听说,作为一个明君,一定非常喜欢了解自己的过错,而不喜欢了解自己的优点。让我告诉大王的过错。齐国和赵国是大王的敌国,楚国和魏国是大王的盟国。现大大王尊奉敌国去进攻盟国,这不是对燕国有利的办法,大王自己考虑一下,就知道这是一项错误的计策。若大臣不能规谏,就不能算是忠臣。”

              燕王说:“我对于齐国和赵国,可不敢想去进攻。”苏代说:“没有谋算人的心意,去让人怀疑自己,这是自造的疑惑;有谋算人的心意,却被人知道了,这是自己的笨拙;谋算还未开始,便已泄漏出去,这是自处于危险。现在,我听说大王坐卧不安,饮食无味,一心想要报复齐国,亲自动手缝缀铠甲上的甲片,说‘有大计了!’妻子亲自搓制穿甲片的绳索,说‘有大计了!”有这样的事吗?”

              燕王说:“您已经知道这事,我也就不敢隐瞒了。我对齐国有深仇大恨,想报齐国的仇已有二十多年了。齐国是我的敌国,我本来就要讨伐它,只是担心国家疲惫,力量不够而已。您如果能率领燕国对抗齐国,我就把燕国委托给您。”苏代回答说:“天下互相攻战的国家共有七个,而燕国是个弱国。单独作战,则无力;依附别个国家,任何一个国家都会因此而提高他们自己的地位。南边依附楚国,则楚国就会提高地位;西边依附秦国,秦国就会提高地位;中间依附韩国、魏国、韩国、魏国就会提高地位。如果燕国所依附的国家提高了地位,这就一定使大王的地位跟着提高啦。现在齐王是贤主,然而刚愎自用。向南攻打楚国连续五年,积蓄被消耗;向西困扰秦国已有三年,人民因饥饿而憔瘁,士兵因长期作战而疲惫;向北与燕国交战,击败了燕国全军,擒获了两名燕将;又以他久战的军队向南灭掉了五千辆兵车的宋国,吞并了十二个小国。这些就是齐王想要实现的。民力已被耗尽,怎么能够有所作为呢?而且我听说,连年作战,人民就劳苦;长期用兵,士兵就疲惫。”

              燕王说:“我听说,齐国有济水、黄河,足以固守;有长城巨防可作要塞。真有这样的事吗?”苏代回答说:“天时不给它以帮助,虽然有济水、黄河,怎么能够固守?人民穷困,士兵疲惫,虽有长城、巨防,怎么可作要塞?况且从前济西一带不征召现役,养兵是为了防御赵国;河北地区不征召现役,养兵是为了防御燕国。现在济西、河北地区都已征召兵役了,全国已疲惫不堪。骄傲的国君一定不喜欢听别人的计谋,亡国的大臣必然贪图财货。大王如果舍得宠子、胞弟,把他们派去做人质,再拿宝、珠、玉、帛去讨好齐王的近臣,齐王就会感激燕国,会轻易地出师,企图灭掉宋国,那末,齐国更加疲惫,只要一进攻就可以灭掉它了。”

              燕王说:“我还是按照上天之命接受您的教导吧。”苏代说:“不能制止内乱,就不能抵御外敌。大王领兵从外面进攻齐,我在齐国作内应。这就是灭亡齐国的大势。”


            9楼2008-02-25 00:02
            回复
              初苏秦弟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

               初,苏秦弟厉因燕质子而求见齐王。齐王怨苏秦,欲囚厉,燕质子为谢乃已,遂委质为臣。
               燕相子之与苏代婚,而欲得燕权,乃使苏代持质子于齐。齐使代报燕,燕王哙问曰:“齐王其伯也乎?”曰:“不能。”曰:“何也?”曰:“不信其臣。”于是燕王专任子之,已而让位,燕大乱。齐伐燕,杀王哙、子之。燕立昭王。而苏代、厉遂不敢入燕,皆终归齐,齐善待之。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齐使人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封泾阳君,秦不受。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不信齐王与苏子也。今齐、魏不和,如此其甚,则齐不欺秦。秦信齐,齐、秦合,泾阳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齐、秦不合,天下无变,伐齐之形成矣。”于是出苏代之宋,宋善待之。

              当初,苏秦的弟弟苏厉通过燕国的质子晋见齐王。齐王因怨恨苏秦,打算囚禁苏厉,燕国质子为苏厉致歉谢罪,这才罢休,苏厉于是愿意献身齐国做臣子。

                燕国的相国子之和苏代是姻亲,想夺取燕国的政权,就要苏代扶助质子与齐国交好,想借齐国的力量使质子受燕国重用。齐国派苏代回去向燕王述职,燕王哙问:“齐王能称霸吗?”苏代说:“不能。”燕王问:“为什么?”苏代说:“他不信任自己的大臣。”于是燕王就让子之专擅国政,不久又让出王位,燕国因而大乱。齐国乘机进攻燕国,杀了燕王哙和子之,燕国拥立了昭王,而苏代、苏厉就不敢进入燕国,两人都投靠了齐国,而齐国却优待他们。


              11楼2008-02-25 00:03
              回复
                苏代过魏

                 苏代过魏,魏为燕执代。齐使人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封泾阳君,秦不受。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不信齐王与苏子也。今齐、魏不和,如此其甚,则齐不欺秦。秦信齐,齐、秦合,泾阳君有宋地,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齐、秦不和,天下无变,伐齐之形成矣。”于是出苏代之宋,宋善待之。  

                苏代经过魏国,魏国为燕国逮捕了苏代。齐国派人对魏国说:“齐国请求把宋地封给秦泾阳,秦国不接受。秦国并不是看不出与齐国友好能得宋地之利,而是因为不相信齐王和苏代。现在齐国和魏国不和,竟至如此严重,那末,齐国就不会欺骗秦国。秦国相信齐国,齐,秦两国联合,泾阳君又有宋地,这对魏国绝非有利。所以大王不如让苏代回到齐国去,秦国必然会怀疑而不相信苏代。齐国和秦国如不友好合作,诸侯之间的关系没有变化,进攻齐国的局势就形成了。”魏王于是释放了苏代,苏代到了宋国,宋国优待他。


                12楼2008-02-25 00:03
                回复
                  齐伐宋

                   齐伐宋,宋急。苏代乃遗燕昭王书曰:“夫列在万乘,而寄质于齐,名卑而权轻。秦齐助之伐宋,民劳而实费。破宋,残楚淮北,肥大齐,雠强而国弱也。此三者,皆国之大败也,而足下行之,将欲以除害取信于齐也。而齐未加信于足下,而忌燕也愈甚矣。然则足下之事齐也,失所为矣。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雠,而世负其祸矣。足下以宋加淮北,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一齐也。北夷方七百里,加之以鲁、卫,此所谓强万乘之国也,而齐并之,是益二齐也。夫一齐之强,而燕犹不能支也,今乃以三齐临燕,其祸必大矣。
                   “虽然,臣闻知者之举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成功者也。齐人紫败素也,而贾十倍。越王勾践栖于会稽,而后残吴霸天下。此皆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者也。今王若欲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乎?则莫如遥伯齐而厚尊之,使盟于周室,尽焚天下之秦符,约曰:‘夫上计破秦,其次长宾之秦。’秦挟宾客以待破,秦王必患之。秦五世以结诸侯,今为齐下;秦王之志,苟得穷齐,不惮以一国都为功。然而王何不使布衣之人,以穷齐之说说秦,谓秦王曰:‘燕、赵破宋肥齐,尊齐而为之下者,燕、赵非利之也。弗利而势为之者,何也?以不信秦王也。今王何不使可以信者接收燕、赵。今泾阳君若高陵君先于燕、赵,秦有变,因以为质,则燕、赵信秦矣。秦为西帝,赵为中帝,燕为北帝,立为三帝而以令诸侯。韩、魏不听,则秦伐之。齐不听,则燕、赵伐之。天下孰敢不听?天下服听,因驱韩、魏以攻齐,曰,必反宋地而归楚之淮北。夫反宋地,归楚之准北,燕、赵之所同利也。并立三帝,燕、赵之所同愿也。夫实得所利,名得所愿,则燕、赵之弃齐也,犹释弊屣。今王之不收燕、赵,则齐伯必成矣。诸侯戴齐,而王独弗从也,是国伐也。诸侯戴齐,而王从之,是名卑也。王不收燕、赵,名卑而国危;王收燕、赵,名尊而国宁。夫去尊宁而就卑危,知者不为也。’秦王闻若说也,必如刺心然,则王何不务使知士以若此说秦?秦伐齐必矣。夫取秦也,上交也;伐齐,正利也。尊上交,务正利,圣王之事也。”
                   燕昭王善其书,曰:“先人尝有德苏氏,子之之乱,而苏氏去燕。燕欲报仇于齐,非苏氏莫可。”乃召苏氏,复善待之。与谋伐齐,竟破齐,闵王出走。

                  齐国攻打宋国,宋国危急。苏秦于是写信给燕昭王说:“燕国处在万乘大国之列,却屈尊而服从齐国,这样,不但有损国家的名誉,而且也贬低了国家的声威;受齐国之命帮助他攻打宋国,真是劳民伤财,灭了宋国,攻下了楚国淮北,使齐国更为强盛,仇国强盛了而燕国却削弱了。以上这三种结果都是国家的大祸,可是大王这样做,是想要以此让齐国对自己消除忌恨,又取得齐国的信任吗?但是,齐国并没有更加信任大王,却更加忌恨燕国了。这末说来,大王讨好齐国,完全做错了。劳民伤财而自己却没有丝毫收益,灭掉宋国而加强了仇敌,使燕国世世代代遭受灾难。宋国加上淮北之地就相当于万乘之国,而齐国独吞了宋国和淮北之地,就等于又增加了一个齐国。九夷方圆七百里,再加上鲁、卫两国,这可以说是一个万乘大国。一个强大的齐国,燕国尚且不能抵抗,如果以三个齐国进攻燕国,那灾难可就大了。

                    “即使如此,我听说,聪明人办事也可以使祸患变为吉祥,使失败变为成功。从前,齐桓公喜欢紫色,全国人都喜欢紫色,齐国人用无色的旧绢绸染成紫色,也能以十倍的价钱卖出。越王勾践困守在会稽山,可是不久就灭掉了吴国而称霸天下。这都是‘使祸患变为吉祥,使失败变为成功’的实例。现在大王想要‘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吗?那末,不如远尊齐国为霸主,而深深地敬重他,派使臣和齐国结盟,焚毁所有诸侯和秦国建立邦交的符节,并和诸侯盟约:‘上策,是诸侯打败秦国;其次,是诸侯孤立秦国。‘秦国受到孤立的威胁,坐以待毙,秦王一定深为担忧。秦国五代都使诸侯屈服,现在却屈居于齐国之下;秦王的心意:‘如果能够使齐国处于困境,则不惜以秦国而取得胜利。’那末,大王为什么不派一名平民说客用‘使齐国陷于困境’的论调去游说秦国呢?他对秦王说:‘燕国和赵国灭掉宋国加强了齐国,尊崇齐国却处在齐国之下,燕国和赵国并不认为对自己有利。没有利而卖劲地去做。为什么?是因为不相信秦王的缘故。现在大王为何不派一名可以信赖的人去和燕、赵两国联合?让秦之泾阳君与高陵君提前去燕国和赵国,对他们说:“秦国的政策如有改变,我们就分别留在燕、赵两国做人质。”这样,燕、赵两国就会信任秦国了。秦国立为西帝,赵国立为中帝,燕国立为北帝,立三帝来号令诸侯。韩国、魏国如果不听从,秦国就讨伐它;齐国如果不听从,燕国和赵国就讨伐它。诸侯谁敢不听从呢?诸侯都服从了,就率领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声明:“必须退还宋地,而且要归还楚国的淮北。”退还宋地,归还楚国淮北,这是燕、赵两国共同的利益;并立三帝,这是燕、赵两国共同的愿望。利益,实际上获得了;求名誉,愿望也满足了。这样,燕、赵两国抛弃齐国,就象扔掉破鞋一样。现在大王如果不联合燕国和赵国。那末,齐国的霸业必然成功。诸侯都拥护齐国,大王偏偏不肯服从,这样,秦国就要被诸侯进攻。诸侯拥护齐国,大王也拥护齐国,这样,秦国的声名就卑下了。大王不联合燕、赵声名就卑下,国家就危险;大王如联合燕、赵,声名就尊荣,国家就安宁。舍弃尊荣和安宁,接受卑下和危险,聪明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秦王听到这样的议论,一定心如刀割。那末,大王为何不专门派一位善于游说的人,用这番议论说服秦王,则秦王必然进攻齐国无疑。联合秦国,这是重要的外交手段,进攻齐国,这是长远的国家利益。重视重要的外交手段,谋求国家的长远利益,这是圣明的君王应做的事。”

                    燕昭王魏赞赏苏秦这封信,说:“先王曾对苏秦有恩,当燕国子之之乱时,苏秦帮离开了燕国。燕国要报齐国的仇。非苏秦不可。”于是召请苏秦,继续优待他。和他共谋进攻齐国的事,最后终于大败齐国,齐闵王逃亡国外


                  14楼2008-02-25 00:04
                  回复
                    哦,这是燕策一


                    17楼2008-02-25 00:06
                    回复
                      • 123.155.155.*


                      18楼2010-02-23 11:00
                      回复
                        • 222.64.52.*
                        受教了


                        19楼2010-04-27 23:03
                        回复
                          • 123.69.158.*


                          20楼2010-05-07 20:00
                          回复
                            • 114.227.54.*
                            


                            21楼2010-05-17 22:08
                            回复
                              回复:2楼
                              你有战国策全文吗?


                              IP属地:贵州22楼2010-05-19 11: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