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自远方来吧 关注:421贴子:7,320
  • 11回复贴,共1

【2014-09-18】气态巨行星可对恒星的自转产生影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腾讯科学讯据国外媒体报道,目前,美国康奈尔大学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当体积较大的气态系外行星环绕主恒星运行时,会使主恒星“摇摆不定”。


1楼2014-09-18 19:41回复
    这项最新研究报告发表在9月1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研究报告作者、康奈尔大学天文学教授赖东(音译)说:“虽然木星质量仅占太阳质量的千分之一,但这颗气态行星能够影响太阳,并使太阳表现出‘疯狂方式’。”
    我们的太阳系中,太阳旋转轴近似对准所有行星的轨道轴,行星的轨道轴与它们环绕太阳运行的平面保持垂直。近期,科学家天文观测发现行星的轨道轴与主恒星的旋转轴并未对齐。最近几年里,天文学家对于恒星和行星之间的自旋-轨道轴不重合现象迷惑不解。
    体型较大的气态“热木星”就像被火烘烤的棉花糖一样,它们在所在行星系统中,从距离主恒星较远的位置运行至较近的位置,赖东教授指出,上世纪90年代我们首次发现系外行星,它是类似木星的体型较大行星,当时令科学家惊奇的是,这种类木星行星非常近距离地接近主恒星。相比之下,水星非常接近太阳,但是热木星比水星更接近主恒星。
    通过模拟这些奇特行星系统的动态变化,康奈尔大学天文学家表明,当类木星行星接近主恒星时,这颗行星可迫使主恒星的旋转轴改变方向,非常像摇摆不定的旋转陀螺。
    同时,热木星还能以一种相对复杂的方式改变主恒星旋转轴方向,这可能解释科学家所观测到的旋转轴-轨道轴不对齐的现象,将有助于科学家更好地理解这些神秘行星的起源。
    该项研究还发现另一种令人感兴趣的现象,主恒星旋转轴的无序变化类似于自然界的一些混乱现象,例如:天气与气候。(悠悠/编译)


    2楼2014-09-18 19:42
    回复

      以ALMA电波望远镜的观测结果为基础描绘的想象图。在被蓝色气体云夹着的原始星(刚刚诞生的星体)下部,红色团块为“星体的种子”(网页截图)
      国际在线专稿:据《朝日新闻》7月3日报道,日本国立天文台等机构发布消息称,在金牛座方向观测到构成星体材料的气体形成了高密度团块,处于“星球种子”状态。这是世界首次观测到这种状态,预计再过一万年左右,会产生一颗新星。
      大阪府立大学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德田一起等人,通过红外望远镜在金牛座方向确认一颗刚刚诞生的星体。为观察这颗星体的成长情况,又使用世界上最大的ALMA电波望远镜,观测同一位置。
      结果发现了另一个用红外望远镜没能看到的气体团块。这一团块密度非常高,可以与太阳形成所需条件相匹敌,因此观测人员认为该团块处于星体诞生之前的“种子”状态。
      星体在诞生时,作为其材料的气体和尘埃应如何分布等所需条件目前尚不明确。德田一起说:“我们将提高分辨率继续观测,希望能够算出星体诞生所需气体的质量等,弄清星体形成过程。”


      4楼2014-09-18 19:46
      回复
        【百度百科】
        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Zecharia Sitchin发掘了6000年前的苏美尔文明遗迹,并发现了一张雕刻在石板上的星图,上面标有十二个天体,除了古代人类就能观测到的日、月、水、金、火、木、土以及地球本身之外,还有古代人类不可能发现的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存在,还剩下的一颗则是连现代人类都没能发现的星球,因此他就提出了“太阳系内还有一颗没有被发现的大型行星”这一假说。在该假说中,Planet X 是一颗椭圆型的公转运行轨道的长轴远长于短轴的行星,在长轴最远端时比冥王星距离太阳还远,而在短轴最接近太阳时能到达地球附近,公转周期是3600年。
        NASA于1983年发射了IRAS卫星,在猎户星座的方向找到了这颗估计有木星那么大的天体。当时,NASA对外界发布了相关的信息。可是没过多久,NASA又向外界发送消息,澄清之前的发现只不过是一个错误。


        6楼2014-09-18 19:50
        回复

          系外行星HD 209458b上纷纷飘落着氧化钛成分的黑色降雪(艺术图)
          腾讯科学讯 据国外媒体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编号为HD 209458b的系外行星,这颗星球上的降雪是黑色的。
          天文分类上,系外行星HD 209458b隶属于“热木星”家族,“热木星”是距离其中央恒星较近的一类巨气态行星。我们太阳系中的两颗巨气体行星——木星和土星由于离太阳相对较远,所以处于冰冷状态。HD 209458b行星的自转被潮汐力锁定(tidally locked),总是一面朝向恒星,也就是说它的一面总是白天,而另一面则总是处于黑夜。处于白天的一面温度颗高达2000多摄氏度,而处于黑夜的一面温度相对比较低,大约在500摄氏度。
          因此,在这样极端的星球上,雪花不可能是由水凝结形成!由于两半球存在巨大温差,导致大气流动在两半球之间不断交换物质和能量。这意味着,在白昼一面处于气态的物质,进入到夜晚的一面则会冷却为固态,并以酷似“雪花”的形式纷纷下落。氧化钛就是其中的一类物质。
          虽然氧化钛仅是热木星大气层中的一小组分,但这种物质有能形成降雪的独特理化性质。热木星的旧模型显示,氧化钛在夜晚的天空凝结成雪花纷纷落下,然后就永远堆积在地面。
          现在,天文学家建立了一个全新的计算机3D模型,模拟了热木星上物态的变化。新模型表明,落下的固态氧化钛可以重新变为气态进入大气,强烈的上升气流可以把它重新带入到高层大气中,进入高层大气的氧化钛可以参与新一轮的降雪,形成物质的持续循环。(清风)


          11楼2014-10-08 13:32
          回复

            国际在线消息:据外媒14日报道,欧洲太空总署的天文学家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到恒星“死亡”的画面,其颜色十分绚丽,形状酷似一只蝴蝶。
              天文学家拍摄的“蝴蝶”星云编号为NGC 6302,距离银河系大约有3800光年。这一星云是类太阳恒星演化晚期的产物,在它的中心有一个气体盘面,盘面的中央有两颗互相绕转的恒星。
              “蝴蝶”星云的恒星在即将死亡时向外抛出大量灼热的气体,相比中央而言,两极释放出的气体更多,由此形成了非常对称的、类似蝴蝶翅膀的双极结构。
              每颗恒星都会经历从诞生、成长成熟到衰老死亡的过程,中年时期变成红巨星,老年衰退期根据质量的大小可能变成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文字来源:中新网)

            天文学家拍摄的“蝴蝶”星云。

            天文学家拍摄的“蝴蝶”星云。


            13楼2014-10-15 23:38
            回复
              我们的宇宙里,没有不会消亡的存在,当它们知道了生命末期到来之时,应该都已经为下一代的新生做好准备了吧。
              发布:2014-10-15 22:52:59 作者:天文简报


              14楼2014-10-15 23:39
              回复
                【按语】据悉,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名为ROXs42Bb的气态星球。但是,科学家无法区分它是行星还是褐矮星。它的质量是木星的9倍,与最近的恒星距离却达到木星与太阳之间距离的30倍。该天体的发现对传统的天体形成理论形成了挑战。……
                【科技讯】10月23日消息,据悉,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名为ROXs42Bb的气态星球。但是,科学家无法区分它是行星还是褐矮星。它的质量是木星的9倍,与最近的恒星距离却达到木星与太阳之间距离的30倍。该天体的发现对传统的天体形成理论形成了挑战。

                传统天体形成理论认为:气态星球是由一个固态的内核吸附了大量的气体而形成。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行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在木星与太阳之间距离的15倍之内。这种理论被称之为核吸积模型
                另一种解释是气态星云崩塌而成,恒星和褐矮星都是这样形成的。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褐矮星与附近恒星之间的距离通常都超过木星与太阳之间距离的50倍。
                气态星球ROXs42Bb的出现使两种模型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科学家认为,它或许代表了一类新的天体,目前很难理解它是如何形成的。


                15楼2014-10-25 05:45
                回复
                  【摘要】科学家最新发现了一个可颠覆现有行星形成理论的行星,HD 106906b行星轨道半径竟然为650个天文单位。

                  图中很直观地看出HD 106906b的轨道半径,达到650个天文单位,右下角那个小圈是海王星半径对比,大约为30个天文单位,现有的行星形成理论认为HD 106906b本不该出现在那里。
                  腾讯科学讯(Everett/编译)据国外媒体报道,系外行星是个天体热门词汇,科学家已经发现了数千颗系外行星候选者,它们一般位于距离地球5000光年之内的天体系统中,其种类各异,科学家发现了太阳系内没有的大质量热木行星,其轨道半径距离主恒星非常近,并逐渐形成了现有的系外行星理论。但最新发现的系外行星HD 106906b是个“怪物”,其质量甚至达到11倍木星质量,轨道半径竟然为650个天文单位(1个天文单位为日地距离),太阳系内的冥王星轨道半长轴也只有39个天文单位,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轨道多么令人惊讶。
                  麦哲伦望远镜的自适光学系统是观测系外行星的主要基站之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屏蔽点大气湍流引起的摆动现象,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看到的夜晚星星眨眼睛就是由上层大气湍流导致的,这会对观测形成干扰,有了先进的望远镜就可以寻找更加怪异的深空天体。科学家认为HD 106906b超出了现有的系外行星形成理论,目前该理论认为行星是由聚集在恒星周围的物质聚集形成的,过程可长达数百万年。
                  当行星初具规模时还可以继续增加质量,比如吸引一些小行星、尘埃等,但是HD 106906b行星的轨道非常遥远,而且中央恒星的引力显然无法顾及到如此远的宇宙空间,因此该理论显然无法解释在650个天文单位上是如何形成行星,不仅距离如此遥远,且质量也非常庞大,如果HD 106906b行星是在该行星系统中形成的,那么如此遥远的轨道上如何聚集这些庞大的物质?假如HD 106906b行星不是通过此类过程形成的,该天体系统中曾经发生了什么何种事件导致该行星出现在650个天文单位的轨道上?
                  于是天文学家开始调查是否可能存在快速引力坍缩的现象,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该行星,结果发现这个途径也无法解释,那么只有最后一个解释:这是一个曾经具备形成双星系统条件的天体系统,由于某种原因大质量行星无法聚集足够的物质来点燃核聚变,但科学家还提出了质疑,通常情况下双星系统存在一定的质量比,不超过10比1,而HD 106906b却超过100比1,看似有望揭开的谜团又成了未解之谜


                  17楼2014-11-01 06:12
                  回复
                    【科学家首度揭晓双星诞生的生成机制】

                    超级电脑计算的理论模型,显示两条旋臂各从主星与伴星延伸而出,连接到环双星盘;理论预测图与ALMA观测图相符程度非常高。由日本法政大学松本伦明制作。图片提供:台湾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ALMA观测图是用波长0.9毫米的尘埃连续发射谱线来追踪星际介质分布状况,显示从盘面而来的气体物质喂养新生双恒星。图片提供:台湾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36楼2014-12-14 05:25
                    回复
                      据美国国家地理(整理撰文:潘佳修):50亿年前,我们的太阳(恒星)是怎么形成的呢?现在透过天文望远镜ALMA(Atacama Large Millimeter/ submillimeter Array,「阿塔卡玛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阵列」,简称ALMA)我们可以观察恒星双胞胎如何长大了。
                      台湾中央研究院天文所副研究员高桑繁久领导的研究团队,藉由天文望远镜ALMA观测,发现环绕于一对年轻原恒星L1551 NE周围的微尘与气体分子云里的旋臂状结构,并观察到周围气体流向原恒星。这是科学家首度揭晓双星诞生的生成机制,并且在11月20日发表于《天文物理学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ApJ)中。
                      恒星形成于星际间由气体与微尘组成的分子云。以往恒星形成的研究多聚焦于质量近似太阳的单恒星如何形成,并建立标准模型:星际间致密凝结气体云因重力塌缩,在中央形成原恒星;研究发现塌缩中的气体云如何提供物质给中央的原恒星,但都是单一恒星的研究,我们对双恒星的诞生形成机制所知很少。
                      天文学界已知的是,质量近似于太阳的这类恒星大多是结伴诞生,有超过半数的类太阳恒星都是双胞胎恒星;因此,了解双恒星诞生的形成机制在天文研究上非常重要。理论上,环绕在胚胎期双恒星外有个盘面,它会朝盘中央喂养双恒星宝宝,提供它们在长大期间所需要的尘埃气体物质,犹如母亲经由脐带喂养着胎盘中的宝宝。
                      如图所示,环双星盘由两部分构成,南侧环呈U形,北方的发射谱线则呈反U形,隆起于西北和东北向。将观测中实际看到一氧化碳分子发射谱线与理论预测的气体运动加以比较探讨后,团队首次确认旋臂上的气体转速较快,而位于旋臂内侧的气体转速则较慢,并呈现了朝中央恒星方向塌缩的迹象,亦即代表物质喂食成长中新生双恒星的过程正在进行。研究结果表示,双恒星会震动环绕在它周围的环双星盘,诱导物质朝向位在环中央的新生双恒星塌缩,以喂养这对双星宝宝长大,未来成长为双恒星。
                      由高桑繁久所主导的天文所团队先后使用SMA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SMA)与ALMA观测距离地球460光年远,位在金牛座的L1551 NE双恒星。 L1551 NE双星系统里的两个新生恒星,质量分别是太阳的0.67倍和0.13倍,两个新恒星之间的距离是145AU (AU是天文单位,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5 × 108公里) 。研究团队发现双星周围各自伴随着一块气体团,及环绕双星的「环双星盘」,盘面大小约300AU,是海王星公转轨道的10倍大。这些特征详尽的观测,是环双星盘的细节首度公诸于世,让研究团队相当振奋。
                      高桑繁久表示:「在ALMA高解析度观测下,传回了双恒星诞生现场的第一手即时影像,实为前所未见。」随着天文学界跨入ALMA时代,愈来愈多前所未见的高解析度影像,可望协助科学家解开更多宇宙谜团。
                      论文作者:台湾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高桑繁久、日本国立天文台野边山宇宙电波观测所斎藤正雄、日本国立天文台ALMA推进室西合一矢、日本法政大学松本伦明、日本千叶大学花轮知幸、香港大学林仁良、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贺曾朴。
                      此项研究计划由台湾科技部、香港政府与日本学术振兴会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的经费支持。论文全文刊载于《天文物理学期刊》。
                      资料来源:台湾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来源: 神秘的地球 2014年12月06日


                      37楼2014-12-14 05:25
                      回复
                        【科学家发现热木星形成之谜:轨道迁移速度快】
                        http://tech.qq.com/a/20150919/010731.htm

                        天体物理学家让-弗朗索瓦-多纳蒂等发现热木星只需要数百万年就可以将自己的轨道迁移至恒星周围
                        据国外媒体报道,来自法国国家[url]http://科学[/url]研究中心的消息,科学家对热木星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的形成可能非常迅速,只需要几百万年的时间就能将轨道迁移至靠近恒星周围。这个发现让我们对太阳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了新的认识。热木星首次发现于20年前,这是一种太阳系之外存在的气态巨行星,它们的轨道非常靠近其所在的恒星,目前热木星的性质仍然非常神秘,它也是太阳系内所没有的行星类型。
                        科学家通过位于夏威夷的加法望远镜对热木星进行了观测,天体物理学家让-弗朗索瓦-多纳蒂为本项研究的首席,这个国际研究小组利用加法望远镜的摄谱仪对系外热木星研究,发现它们只需要数百万年就可以将自己的轨道迁移至恒星周围,这一现象在太阳系中并没有出现。相反,我们的气态巨行星距离太阳都较远,而且形成时间也有数十亿年之久,为什么它们没有迁移至内侧呢?这个问题仍然是个谜。
                        太阳系周围没有热木星存在,只有像地球、火星这样的岩质行星。20年前,科学家证明太阳系外存在热木星时就感到疑虑,大型气态行星几乎都位于恒星周围,不想太阳系中的木星,也因此得名热木星。到目前为止,热木星的形成理论认为热木星的迁移来自早期行星盘形成的不稳定,导致热木星向内侧迁移。科学家对金牛座恒星形成区一颗1.4倍木星质量的热木星进行观测,发现这颗热木星非常年轻,说明它很早就位于内侧轨道上。
                        由于热木星的轨道周期短,质量大,因此可以被当前的探测技术发现,目前发现的多数系外行星也都属于热木星。2017年,形成的SPIROU观测仪将进行首次观测,科学家希望这具主打红外观测的望远镜能够发现隐藏在尘埃团背后的年轻恒星们,由此揭开系外热木星的身世之谜。(罗辑/编译)
                        ====================================
                        【摘要】
                        科学家通过位于夏威夷的加法望远镜对热木星进行了观测,目前热木星的性质仍然非常神秘,它也是太阳系内所没有的行星类型。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7楼2015-09-20 06: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