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谬论2:
在我们的经验中,任何长距离的信息传送都是需要时间的。在古代信息不发达的时代,靠人力传送的书信,从京城抵达边关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所以才有家书抵万金的说法。即便后来有了电报、电话、互联网,信息的传送依然是需要时间的,至少不可能快过光速,谁真正见过类似于心灵感应那样可以即时联动的信息交流?
然而这一看似无可争议的问题,现在受到了量子论的挑战。量子论中有一个奇怪的实验,叫“EPR佯谬”,就涉及到了粒子间的超距作用,有点类似于双胞胎之间莫名其妙的心灵感应,让物理学家们感到困惑不解。事情的经过,起源于爱因斯坦对哥本哈根解释怎么看都不爽,处心积虑想给它找碴,因此在1935年与两位同事发表了一个旨在推翻哥本哈根解释的思维实验,实验是这样的:
假设有一个大粒子,自旋为0,它不稳定,衰变成A、B两个小粒子,向相反的远方飞去。小粒子有2种自旋方式,叫“上旋”和“下旋”。按照公认的某种守恒定律,如果粒子A为上旋,那么粒子B就一定会是下旋。
按照哥本哈根解释,两个小粒子的初始状态不确定,当我们观察粒子A时,它会马上随机地选择一种确定的状态,比如说上旋,那么按照守恒定律,粒子B就必然会在同时确定为下旋。但如果此时两个小粒子已经离得很远,比如说相隔几十亿光年,那么它们之间是怎么沟通信息,使得粒子A的状态一确定,粒子B马上就作出反应的呢?
出现这种情况只能有两种解释:第一种是两个小粒子之间存在类似于心灵感应的超距作用,某种超越光速的信息传输;第二种是两个小粒子并不象哥本哈根解释说的那样,状态不确定,而是从分离的那一刻开始,就早已确定了它们的自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