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岁的尾巴上:语文的美」
我有一位陈姓语文老师。包括我在内,很多同学不喜欢他。
陈老师半个月前去台湾作教学交流,前天抵达太原。他没作任何的歇息,刚整理好照片就拿给我们看。
台湾的风景很美,学校很美,女学生也很美。照片里间杂着陈老师的台湾留念照,一声声的赞叹就在看到他照片的时候停止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陈老师。
陈老师在照片里很突兀。
明显的不是本地人,但是也缺乏背包客的旅行感,有一种说不出的怪异。总结起来就是他和这个环境没有融合,他本人不融入。
这样,我一下子明白了:陈老师的课堂不也是这样吗?
事实上, 我们不论是做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还是诗歌鉴赏,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阅读理解。既然是阅读理解,那么,没有理解怎么行?
陈老师的照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不理解环境,所以没有融入的心情和状态;同样,因为无法融入,也就谈不上更深刻的理解了。
往宽里想想,事实更是可悲,大多数语文老师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可是又有多少语文老师还能意识到答题的基础是先要理解文章呢?也许你说,理解是个体化的事儿,人人的理解不可能一样。的确,我们对外在文化的感知有一部分取决于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的影响,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不能作为老师不注重理解的原因,语文作为一个人文学科,更需要老师来引导,引导我们不管是在现代文、文言文,还是诗歌中获得一种阅读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的语文教育被考试大纲所压制,可我不想抨击现行的应试教育(原因有三:一、我相信存在即合理;二、应试教育已经被很多人抨击过了,不差我一个;三、我的抨击无法改变这个制度,因此不如在其中获得我所需要的,无视我所厌弃的),我在此想强调的是,应试的语文也可以很美。
我没有理论化地学过美学,不过在我的想法里,美绝对不是抽象的,即使美不具体、不形象,它也不是抽象的。
语文本身是美的,它在课堂里叫做语文,课堂外叫做文学(在此我们姑且统一称它做语文)。
我有一位陈姓语文老师。包括我在内,很多同学不喜欢他。
陈老师半个月前去台湾作教学交流,前天抵达太原。他没作任何的歇息,刚整理好照片就拿给我们看。
台湾的风景很美,学校很美,女学生也很美。照片里间杂着陈老师的台湾留念照,一声声的赞叹就在看到他照片的时候停止了。
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很多人不喜欢陈老师。
陈老师在照片里很突兀。
明显的不是本地人,但是也缺乏背包客的旅行感,有一种说不出的怪异。总结起来就是他和这个环境没有融合,他本人不融入。
这样,我一下子明白了:陈老师的课堂不也是这样吗?
事实上, 我们不论是做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还是诗歌鉴赏,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阅读理解。既然是阅读理解,那么,没有理解怎么行?
陈老师的照片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为不理解环境,所以没有融入的心情和状态;同样,因为无法融入,也就谈不上更深刻的理解了。
往宽里想想,事实更是可悲,大多数语文老师告诉我们各种各样的阅读理解答题模板,可是又有多少语文老师还能意识到答题的基础是先要理解文章呢?也许你说,理解是个体化的事儿,人人的理解不可能一样。的确,我们对外在文化的感知有一部分取决于生活环境、个人经历的影响,但是我想说的是,这不能作为老师不注重理解的原因,语文作为一个人文学科,更需要老师来引导,引导我们不管是在现代文、文言文,还是诗歌中获得一种阅读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的语文教育被考试大纲所压制,可我不想抨击现行的应试教育(原因有三:一、我相信存在即合理;二、应试教育已经被很多人抨击过了,不差我一个;三、我的抨击无法改变这个制度,因此不如在其中获得我所需要的,无视我所厌弃的),我在此想强调的是,应试的语文也可以很美。
我没有理论化地学过美学,不过在我的想法里,美绝对不是抽象的,即使美不具体、不形象,它也不是抽象的。
语文本身是美的,它在课堂里叫做语文,课堂外叫做文学(在此我们姑且统一称它做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