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观呼吸 平静的第一课 处理分心
都是概念惹的祸!
在初期的禅修练习中,需要重新思考我们对于概念化观念的重要假设。我们多数人在学校与生活中,都以推理的方式,学会高超地操纵心理现象与概念的能力。无论是我们的职业、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成就,以及左右逢源的人际关系,绝大多数都被视为成功操纵概念的结果。不过,在开发正念时,先暂时搁置概念化的过程,把焦点集中在心理现象单纯的本质上。在禅修期间,我们尝试在领先概念的层次上去直接体验自己的心。
但是人类的心早已习惯把这些事件概念化为疼痛,你发现自己正把它想成一个专有名词——“疼痛”。那是一个概念,或是一个标签,是加诸在感受上的东西。你发现自己建构了一个心理印象,一个疼痛的画面,你把它具体化了。你可能看到一个腿部周遭环绕着彩色疼痛的画面,这很有创意,也很有趣,不过不是我们想要的,那些是附加在活泼实相上的概念。你可能会自怜地想:“我的腿有一处疼痛。”“我”是一个概念,它是一个额外附加在单纯经验上的东西。
当你把“我”引进这个过程时,你是在实相与觉知实相之间,建造了一个概念的鸿沟。诸如“我”或“我的”的想法,在直接觉知上并无立足之地,它们是额外附加与多余的。当你把“我”引进这个画面时,你是在对疼痛做确认的动作,那只会更强调它而已。如果你不把“我”拉进来,疼痛就不会那么痛了。它只是一个单纯激增的能量流,它甚至可以是很美好的。如果你发现“我”正迂回地涉入疼痛或其他感受的经验中,那时只要注意观察即可。对于疼痛的个人化过程保持正念正知。这整个观念可以说是再简单不过。你希望如实观察每一个感受,无论是疼痛、喜悦或无聊。你希望以自然和纯粹的方式,完全体验那件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办得到,那就是你的时机要抓得很精准。每一个感受的觉知都要精确地符合那个感受。只要稍有延迟,你就错失了开端,而无法掌握全貌。如果你在它消退后才停留在那个过时的感受上,那时你所执著的只是记忆。那件事本身已经不见了,由于执著那个记忆,你因此又错失了下一个感受的生起。那是很微细的操作,你必须要活在当下,毫不迟疑地提起与放下。那是很轻微的接触,你对感受的接触不应该是过去或未来,而是当下这一个。
听“见”有人掉盘子……
人类的心很容易把现象概念化,它发展出许多聪明的方法来达成这个目标。如果你放纵心,则每一个单纯的感受都会引发概念性的思考。让我们以听为例:你在禅坐,而隔壁房间有人掉下来一个盘子,声音刺激到你的耳朵,你马上“看”到另一个房间的画面,也许还看到让盘子掉下来的人。如果这是一个熟悉的环境,比方说是你自己的家,你可能还会有三度空间色彩鲜明的内心动画,你会看到谁掉了盘子,以及掉的是哪一个盘子。这整个程序都是瞬间在意识里呈现出来的,它就这么鲜明而清楚地从潜意识里跳出来,让人忽略其他事物,而只注意到它的存在。究竟原来的感受,那个单纯听的经验是怎么一回事?它在混沌中遗失了,完全被盖过与遗忘。我们错失了实相,进入一个幻想的世界。
这里有另外一个例子:你正在禅坐,这时有一个声音刺激到你的耳朵。那只是一个微弱的声响,隐约的嘎吱声。它可能是任何一件事。接下来可能发生像这样的事:“那是什么?是谁做的?从哪里发出来?距离有多远?有危险吗?”就这么一直继续下去,除了你的幻想投射之外,得不到任何答案。
听,就对了!
概念化是一个暗中危害的聪明过程,它潜进你的经验,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手。禅修中,当你听到一个声音时,只要对听的经验保持正念正知,如此而己。事实就是这么简单,以致我们很容易把它整个遗漏掉。声波以某种独特的模式刺激耳朵,那些波在脑内被转译成神经刺激传导,而那些神经刺激则对意识呈现出声音的模式,如此而已。没有画面,没有内心动画,没有概念,也没有内在的对话。只有声响,实相呈现出十分单纯与质朴的一面。当你听到一个声音时,注意听的过程。其他的事都只是絮叨而已,抛开它。这个规则同样适用于其他的感受、情绪与经验。注意看你自己的经验,钻进内在层层城府,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你可能会讶异,它竟然如此简单、如此庄严。
分心又何妨?
有时候好几种感觉会一起产生,你可能同时有一个恐惧的想法、胃痉挛、背痛,还觉得左耳垂很痒。不要坐在那里不知所措,不要一直来回变换,或怀疑选哪一个才好。其中有一个会是最强的,你只要开放自己,最显著的对象会自己跳出来,吸引住你的注意力。因此只要注意看着它出现与消失就够了,然后再重新回到呼吸上。如果另一个对象自己跳出来,就让它进来,当它结束后,再重新回到呼吸上。不过,这个过程有可能被过度延伸。不要坐在那里寻找注意的对象。把正念安放在呼吸上,直到有东西跳进来,把你的注意力引开为止。当你觉得分心发生时,不要与它对抗。让你的注意力自然地流到那个分心上,把它放在那里,直到分心消失为止,然后再回到呼吸上。不要寻找其他的生理或心理现象,只要让注意力回到呼吸上。有时候你会不小心睡着,一段时间之后,才突然醒来,这时你才了解到你已经偏离正轨好一阵子了。不要气馁,了解你已经分心之后,再回到呼吸上,完全不需要有任何负面的情绪反应。了解你已经分心,就是觉知的表现,它本身就是正念的行为。
像练肌肉一样练习正念
正念经由练习而进步,就像练肌肉一样,每一次运动,都会进步一些,让它变得更强壮。你感觉醒来的那个事实,代表正念已经发挥作用。那表示你赢了,你可以没有懊悔地回到呼吸上。不过,懊悔是一种受条件制约的反射动作,可能会不由自主地生起,这又是另一种习气。如果你发现自己感到挫折、气馁或自责,只要以正念正知观察即可,那是另一个分心。注意它,看着它消逝,再回到呼吸上。
上述准则应该被彻底运用在你所有的心理状态上。你很快就会发现这是果决的训练,也是棘手的工作。你也会发现自己只愿意把这个技巧运用在经验的某一部分,而排除其他的部分。
跳出沼泽
禅修有点像是内心的酸剂,它会缓慢侵蚀任何放在它上面的东西。我们人是很奇怪的动物,总是喜欢某种毒药的味道,而且还坚持要吃,即使被毒死也无所谓。我们所执著的思维就是毒药。你发现自己对于某些思维会热心地追根究底,而对其他一些想法却异常守护与珍惜,不愿深入探究,那就是人的情况。
内观禅修不是一种游戏,清晰的觉知不只是过去的喜悦时光而已。它是一条解脱众生困境的道路,那个困境是贪与嗔所形成的沼泽。把觉知运用在负面的存在情况,相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一旦你看过恐惧与沮丧在觉知的聚光灯下消散殆尽,你就会想再重复那个过程。那些是令人不悦的心理状态,它们带来伤害,你希望摆脱那些事,因为它们会困扰你。要将相同的过程运用在你所钟爱的心理状态,例如爱国心、亲情或挚爱上,则困难得多。不过,善执和恶执一样会把你困在泥淖中。如果你勤修内观禅,就会更容易跳脱出来,重新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内观禅是到达涅盘的道路,从那些已经攀上顶峰者的报告来看,你所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是非常值得的。
都是概念惹的祸!
在初期的禅修练习中,需要重新思考我们对于概念化观念的重要假设。我们多数人在学校与生活中,都以推理的方式,学会高超地操纵心理现象与概念的能力。无论是我们的职业、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成就,以及左右逢源的人际关系,绝大多数都被视为成功操纵概念的结果。不过,在开发正念时,先暂时搁置概念化的过程,把焦点集中在心理现象单纯的本质上。在禅修期间,我们尝试在领先概念的层次上去直接体验自己的心。
但是人类的心早已习惯把这些事件概念化为疼痛,你发现自己正把它想成一个专有名词——“疼痛”。那是一个概念,或是一个标签,是加诸在感受上的东西。你发现自己建构了一个心理印象,一个疼痛的画面,你把它具体化了。你可能看到一个腿部周遭环绕着彩色疼痛的画面,这很有创意,也很有趣,不过不是我们想要的,那些是附加在活泼实相上的概念。你可能会自怜地想:“我的腿有一处疼痛。”“我”是一个概念,它是一个额外附加在单纯经验上的东西。
当你把“我”引进这个过程时,你是在实相与觉知实相之间,建造了一个概念的鸿沟。诸如“我”或“我的”的想法,在直接觉知上并无立足之地,它们是额外附加与多余的。当你把“我”引进这个画面时,你是在对疼痛做确认的动作,那只会更强调它而已。如果你不把“我”拉进来,疼痛就不会那么痛了。它只是一个单纯激增的能量流,它甚至可以是很美好的。如果你发现“我”正迂回地涉入疼痛或其他感受的经验中,那时只要注意观察即可。对于疼痛的个人化过程保持正念正知。这整个观念可以说是再简单不过。你希望如实观察每一个感受,无论是疼痛、喜悦或无聊。你希望以自然和纯粹的方式,完全体验那件事。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办得到,那就是你的时机要抓得很精准。每一个感受的觉知都要精确地符合那个感受。只要稍有延迟,你就错失了开端,而无法掌握全貌。如果你在它消退后才停留在那个过时的感受上,那时你所执著的只是记忆。那件事本身已经不见了,由于执著那个记忆,你因此又错失了下一个感受的生起。那是很微细的操作,你必须要活在当下,毫不迟疑地提起与放下。那是很轻微的接触,你对感受的接触不应该是过去或未来,而是当下这一个。
听“见”有人掉盘子……
人类的心很容易把现象概念化,它发展出许多聪明的方法来达成这个目标。如果你放纵心,则每一个单纯的感受都会引发概念性的思考。让我们以听为例:你在禅坐,而隔壁房间有人掉下来一个盘子,声音刺激到你的耳朵,你马上“看”到另一个房间的画面,也许还看到让盘子掉下来的人。如果这是一个熟悉的环境,比方说是你自己的家,你可能还会有三度空间色彩鲜明的内心动画,你会看到谁掉了盘子,以及掉的是哪一个盘子。这整个程序都是瞬间在意识里呈现出来的,它就这么鲜明而清楚地从潜意识里跳出来,让人忽略其他事物,而只注意到它的存在。究竟原来的感受,那个单纯听的经验是怎么一回事?它在混沌中遗失了,完全被盖过与遗忘。我们错失了实相,进入一个幻想的世界。
这里有另外一个例子:你正在禅坐,这时有一个声音刺激到你的耳朵。那只是一个微弱的声响,隐约的嘎吱声。它可能是任何一件事。接下来可能发生像这样的事:“那是什么?是谁做的?从哪里发出来?距离有多远?有危险吗?”就这么一直继续下去,除了你的幻想投射之外,得不到任何答案。
听,就对了!
概念化是一个暗中危害的聪明过程,它潜进你的经验,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手。禅修中,当你听到一个声音时,只要对听的经验保持正念正知,如此而己。事实就是这么简单,以致我们很容易把它整个遗漏掉。声波以某种独特的模式刺激耳朵,那些波在脑内被转译成神经刺激传导,而那些神经刺激则对意识呈现出声音的模式,如此而已。没有画面,没有内心动画,没有概念,也没有内在的对话。只有声响,实相呈现出十分单纯与质朴的一面。当你听到一个声音时,注意听的过程。其他的事都只是絮叨而已,抛开它。这个规则同样适用于其他的感受、情绪与经验。注意看你自己的经验,钻进内在层层城府,看看里面究竟有什么。你可能会讶异,它竟然如此简单、如此庄严。
分心又何妨?
有时候好几种感觉会一起产生,你可能同时有一个恐惧的想法、胃痉挛、背痛,还觉得左耳垂很痒。不要坐在那里不知所措,不要一直来回变换,或怀疑选哪一个才好。其中有一个会是最强的,你只要开放自己,最显著的对象会自己跳出来,吸引住你的注意力。因此只要注意看着它出现与消失就够了,然后再重新回到呼吸上。如果另一个对象自己跳出来,就让它进来,当它结束后,再重新回到呼吸上。不过,这个过程有可能被过度延伸。不要坐在那里寻找注意的对象。把正念安放在呼吸上,直到有东西跳进来,把你的注意力引开为止。当你觉得分心发生时,不要与它对抗。让你的注意力自然地流到那个分心上,把它放在那里,直到分心消失为止,然后再回到呼吸上。不要寻找其他的生理或心理现象,只要让注意力回到呼吸上。有时候你会不小心睡着,一段时间之后,才突然醒来,这时你才了解到你已经偏离正轨好一阵子了。不要气馁,了解你已经分心之后,再回到呼吸上,完全不需要有任何负面的情绪反应。了解你已经分心,就是觉知的表现,它本身就是正念的行为。
像练肌肉一样练习正念
正念经由练习而进步,就像练肌肉一样,每一次运动,都会进步一些,让它变得更强壮。你感觉醒来的那个事实,代表正念已经发挥作用。那表示你赢了,你可以没有懊悔地回到呼吸上。不过,懊悔是一种受条件制约的反射动作,可能会不由自主地生起,这又是另一种习气。如果你发现自己感到挫折、气馁或自责,只要以正念正知观察即可,那是另一个分心。注意它,看着它消逝,再回到呼吸上。
上述准则应该被彻底运用在你所有的心理状态上。你很快就会发现这是果决的训练,也是棘手的工作。你也会发现自己只愿意把这个技巧运用在经验的某一部分,而排除其他的部分。
跳出沼泽
禅修有点像是内心的酸剂,它会缓慢侵蚀任何放在它上面的东西。我们人是很奇怪的动物,总是喜欢某种毒药的味道,而且还坚持要吃,即使被毒死也无所谓。我们所执著的思维就是毒药。你发现自己对于某些思维会热心地追根究底,而对其他一些想法却异常守护与珍惜,不愿深入探究,那就是人的情况。
内观禅修不是一种游戏,清晰的觉知不只是过去的喜悦时光而已。它是一条解脱众生困境的道路,那个困境是贪与嗔所形成的沼泽。把觉知运用在负面的存在情况,相对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一旦你看过恐惧与沮丧在觉知的聚光灯下消散殆尽,你就会想再重复那个过程。那些是令人不悦的心理状态,它们带来伤害,你希望摆脱那些事,因为它们会困扰你。要将相同的过程运用在你所钟爱的心理状态,例如爱国心、亲情或挚爱上,则困难得多。不过,善执和恶执一样会把你困在泥淖中。如果你勤修内观禅,就会更容易跳脱出来,重新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内观禅是到达涅盘的道路,从那些已经攀上顶峰者的报告来看,你所付出的每一分努力都是非常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