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鲍家拳”命名的意义
囗鲍世银
在歙县召开《鲍氏文苑》第十二次座谈会,鲍氏族史研究会向山东、浙江、山西、贵州等地的鲍氏武术队授“中国鲍家拳”的队旗。此“中国鲍家拳”,或叫“鲍家武术”,以其独特往来的过程,为中国武术的研究,解决了中国武术历史的断代问题,向世人揭秘了中国武术真正的起源。
中国的武术,非以“无拳无勇,职为乱阶”(《诗经》),这古籍中最早出现的“拳”字,而有“拳术”的,“‘拳术’不是生产劳动的产物,而是军事活动的间接结果。”(《“拳术”起源之浅见——<体育科学>1985年01期》),出于对“拳术”的专门研究,则是最早作为“《鲍子兵法》十篇。图一卷。”(《汉书·艺文志》)一书中的重要内容,而始有“拳术”的。到孙武学了《鲍子兵法》而自撰《孙子兵法》之书,再一次展示拳术,因孙武以“武”之名兼有专论的“学术”书的原故,孙武被人们称为“武圣”,故不少人认为由此而叫“武术”,这较南朝宋严延年《皇太子释奠会诗》“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最早出现的“武术”词条,已在春秋时通过出现“武术”的史实,使《辞源》所解释“【武术】犹言军事……后多指强身、自卫等技击之术”。
然而细究,则是由鲍叔牙说齐桓公“诎于一剑,非武也’”(刘向《说苑·正谏》)之后的不久,针对齐国这在军事上的哀怜、国耻,汇集了历史上所有的武功、武器,编入自己的学术巨著《鲍子兵法》之中,而称为“武术”,鲍叔牙尤其针对徒手的齐桓公直面曹沫的白刃作了研究,鉴于在《鲍子兵法》之中,而始有“鲍家拳”,其更有“‘空拳对’‘扭脖颈’‘鸡打架’‘左右栽花’等徒手技艺”(摘自《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王明建撰《村落武术的变迁及启示:对一个村落武术活动的文化人类学考察与分析》)传承至今。
据《史记·管晏列传第二》中记载“管仲曰‘……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由于夏禹、贞……敬叔的传承,说明鲍叔牙当时善于行军布阵,并知一些战士之所想,已具有编写《鲍子兵法》的能力,且显鲍叔牙当时的武功不在管仲之下,因能确保每战凯旋而归见父母。
至于管仲和召忽共调教公子纠,而鲍叔牙独自调教纠的弟弟小白,却能成为齐桓公,战胜鲁国,逼鲁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押送管仲交于齐国。为此,亦显现鲍叔牙深谙兵法,为后来总结著成《鲍子兵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亦显现了《鲍子兵法》的高明之处。
更有叫鲍生者学了《鲍子兵法》,在楚汉之争旗鼓相当,难分胜败之时,就多了鲍生向萧何献上“以亲是瞻”此计谋,从而有了汉朝;还有叫鲍防者学了《鲍子兵法》, 因“每叹陆家兄弟少……赖有军中遗令在”(鲍防《送薛补阙入朝》),促使陆羽《茶经》为胡人广知,使“以茶换马”之计而能实现,此计从唐至清初,明朝专立了《茶法》,此计更胜过古长城对国家防御上的作用,是一道鲜为人知的新长城,孙武就和鲍生、鲍防一样是学了《鲍子兵法》的人。
在鲍叔牙调教小白之初时,《鲍子兵法》还只是一部如何为一代霸王的上课讲稿,其中亦包括绝世功夫,小白故能以铜制钩带挡箭,假中箭吐血而亡蒙骗了管仲,鲍叔牙又以阵法冲破管仲的路障,号哭之车队放慢车速护送着小白,此有兵家的计计连环,方早几日赶回齐国,接受君王之位,接着才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其在位为公元前685年--前643年。
鲍叔牙是生于前728,卒于前644年。他于前685年,辅佐小白为齐桓公。然在“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饮,桓公谓鲍叔牙曰:‘阖不起为寡人寿乎?’鲍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毋忘出如莒时也’”(《管子·小称》),与“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武也,吾为葵丘之会偃天下之兵者’……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坛场之上诎于一剑,非武也’”(刘向《说苑·正谏》)之后,鲍叔牙自己出于“诎于一剑”“毋忘”的话,即“勿忘国耻”,怕会先自忘的动机,才编撰“《鲍子兵法》十篇。图一卷”(《汉书·艺文志》),武术就为该兵法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篇的《鲍子兵法》,包括了武术、武器、阵法等,是为兵家的一部百科全书,是故,后来才有“《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汉书·艺文志》),也包括了武术、武器、阵法。现流传于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只是《吴孙子兵法》的一部分,只占全篇的15.85%。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约前544--前470),晚于鲍叔牙179岁,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唐张守节正义》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正义七录云孙子兵法三卷。案: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阖闾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虽赴水火犹可也。’……于是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其“二队……持戟”,就是兵法书中的武器、阵法所指;“皆中规矩绳墨”,就是兵法书中武术所指。孙武出山练兵斩姬,是公元前514这一年,因公元前515年,高昭子联合栾、鲍、田三家反晏婴,孙武是齐国田氏的分支,而参与其中,孙武和鲍家关系密切,有姻亲关系,孙武娶妻鲍姜,是鲍家的乘龙快婿,在鲍牧家中研读《鲍子兵法》,是很正常的事。孙武妻子是齐景公朝中大夫鲍国的曾孙女鲍姜。
在齐国,田氏、鲍氏都是贵族,两家世代友好,彼此亲如手足。早在齐景公三年(公元前545年)诛灭专权的庆氏时,田无宇和鲍氏就站在一边。铲除庆氏后,田、鲍二族的关系更加密切了。齐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32年),田氏、鲍氏再次联合,打败了腐朽的旧贵族栾施、高强。田、鲍二族更加强大,势力相当。此后,田无宇在请老退居的时候与鲍国议定,鲍国的曾孙女鲍姜许配给田无宇(赐姓孙)的曾孙子孙武为妻。
鲍姜生长于名门贵族,家教良好,聪明颖异,知书达礼。婚后敬重丈夫,对孙武的饮食起居亲自过问,细心照顾。她深明大义,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和志向,因此夫妇二人互相恩爱,琴瑟和谐,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来,鲍姜先后生育了孙驰、孙明、孙敌三个儿子,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其中孙明受封于吴,食邑于富春,三国时的孙坚、孙权父子即为其后人。此是后话。(见《孙武传》、《天下春秋》等)。
在后来的陈氏专权,攻灭其他望姓大族的过程中,鲍氏逐渐衰弱逃亡,孙武恐遭败后株连,而奔吴,凭着家学渊源和记忆默写并扩展《鲍子兵法》而编成一书,先让伍子胥过目,还提及自己和鲍家的关系,最后才把“十三篇”献于吴王。公元前503年,孙武见阖闾日益专横,不纳臣谏,还欲图谋自己的齐国,遂以到齐国打听、探亲为由,而隐遁山林,从此史无所记。
然在吴国的伍子胥,人多认为原本与齐国的鲍氏者本无深交,就因孙武编兵法书是扩展了《鲍子兵法》,帮伍子胥报了父兄及全家三百余口被杀之仇,鞭尸楚王;再通过孙武隐遁前的引荐,于是在刘向《说苑·正谏》就记载“‘顾王,释齐而先越,不然,将悔之无及也’吴王不听,(公元前485年)使子胥于齐……乃属其子于齐鲍氏而归报吴王”,《史记·伍子胥列传》“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有判断之误,小于司马迁68岁的刘向就针对此事改“牧”为“氏”字,此齐国鲍牧在公元前487年已被齐悼公怀恨所杀,是其子鲍息为大夫,而伍子胥仍不寄养其子于孙武的孙家、或田(陈)氏,田氏当时虽很得势,却不足伍子胥正眼所瞧,若伍子胥之子作为“人质”,也该在齐王或田氏之处,可到底为什么偏要寄养于齐鲍氏处!这没任何理由说得通,史学家们对此一直都很疑惑,唯独伍子胥是饮水思源,溯《孙子兵法》之源,是出于《鲍子兵法》的缘故,伍子胥才会寄养其子于鲍家,极有可能为感激鲍牧能成全自己报仇之大恩,故借寄养其子的机会,将《孙子兵法》中、下两卷,也一同带到了齐国鲍氏家里,以至后来再无人看到中、下卷的《孙子兵法》。伍子胥是被赐死于公元前484年,晚于鲍牧三年而死。或许伍子胥是冲着“鲍龙跪石而豋嵼,孔子为之下车”(刘向《说苑·尊贤》)的这句话而寄养其子于鲍家。但近年鲍氏族史研究会在活动中有了新的发现,伍子胥的母亲姓鲍!见之于江西玉山县鲍氏收藏的老谱中的记载。也许能够说明问题,使人豁然开朗。
“鲍龙”之事,是“民之化从其所言也,不而从所行。”(《淮南子·主术训》)的结果,从鲍叔牙说齐桓公“诎于一剑”,是那个时代的“国耻”,齐国之哀怜,“愍”《辞源》解释“哀怜”,是故“齐愍以技击强”(《汉书·刑法志》),为“齐人隆技击”(《荀子·议兵》)之始,延至“(前553-前548)齐庄公好勇,不使斗争”(《淮南子·主术训》),到了“鲍龙跪石而豋嵼”之时,该是发生在孙武结识伍子胥前的公元前515这一年。这年,37岁的孔子在齐,齐大夫扬言欲害孔子,齐景公也对孔子说:“吾老矣,弗能用也。”于是孔子自齐返鲁(见《史记·孔子世家》。当时形势险恶,孔子仓促中把正在淘的米未及做饭即提起来一面走路一面滤干,即《孟子·万章下》所说:“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至于“鲍龙跪石而豋嵼”,本是鲍龙对《鲍子兵法》鲍家拳的演练,就如现常见的人们打拳、或小青年的街舞,最似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大小斫刀鲍老”、“交衮鲍老”的排练,鲍龙“皆中规矩绳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一招一式,使正在齐国的孔子,就下车而观看,显然孙武也就是这一年,默背《鲍子兵法》而去助伍子胥报仇。
囗鲍世银
在歙县召开《鲍氏文苑》第十二次座谈会,鲍氏族史研究会向山东、浙江、山西、贵州等地的鲍氏武术队授“中国鲍家拳”的队旗。此“中国鲍家拳”,或叫“鲍家武术”,以其独特往来的过程,为中国武术的研究,解决了中国武术历史的断代问题,向世人揭秘了中国武术真正的起源。
中国的武术,非以“无拳无勇,职为乱阶”(《诗经》),这古籍中最早出现的“拳”字,而有“拳术”的,“‘拳术’不是生产劳动的产物,而是军事活动的间接结果。”(《“拳术”起源之浅见——<体育科学>1985年01期》),出于对“拳术”的专门研究,则是最早作为“《鲍子兵法》十篇。图一卷。”(《汉书·艺文志》)一书中的重要内容,而始有“拳术”的。到孙武学了《鲍子兵法》而自撰《孙子兵法》之书,再一次展示拳术,因孙武以“武”之名兼有专论的“学术”书的原故,孙武被人们称为“武圣”,故不少人认为由此而叫“武术”,这较南朝宋严延年《皇太子释奠会诗》“偃闭武术、阐扬文令”最早出现的“武术”词条,已在春秋时通过出现“武术”的史实,使《辞源》所解释“【武术】犹言军事……后多指强身、自卫等技击之术”。
然而细究,则是由鲍叔牙说齐桓公“诎于一剑,非武也’”(刘向《说苑·正谏》)之后的不久,针对齐国这在军事上的哀怜、国耻,汇集了历史上所有的武功、武器,编入自己的学术巨著《鲍子兵法》之中,而称为“武术”,鲍叔牙尤其针对徒手的齐桓公直面曹沫的白刃作了研究,鉴于在《鲍子兵法》之中,而始有“鲍家拳”,其更有“‘空拳对’‘扭脖颈’‘鸡打架’‘左右栽花’等徒手技艺”(摘自《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王明建撰《村落武术的变迁及启示:对一个村落武术活动的文化人类学考察与分析》)传承至今。
据《史记·管晏列传第二》中记载“管仲曰‘……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由于夏禹、贞……敬叔的传承,说明鲍叔牙当时善于行军布阵,并知一些战士之所想,已具有编写《鲍子兵法》的能力,且显鲍叔牙当时的武功不在管仲之下,因能确保每战凯旋而归见父母。
至于管仲和召忽共调教公子纠,而鲍叔牙独自调教纠的弟弟小白,却能成为齐桓公,战胜鲁国,逼鲁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押送管仲交于齐国。为此,亦显现鲍叔牙深谙兵法,为后来总结著成《鲍子兵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亦显现了《鲍子兵法》的高明之处。
更有叫鲍生者学了《鲍子兵法》,在楚汉之争旗鼓相当,难分胜败之时,就多了鲍生向萧何献上“以亲是瞻”此计谋,从而有了汉朝;还有叫鲍防者学了《鲍子兵法》, 因“每叹陆家兄弟少……赖有军中遗令在”(鲍防《送薛补阙入朝》),促使陆羽《茶经》为胡人广知,使“以茶换马”之计而能实现,此计从唐至清初,明朝专立了《茶法》,此计更胜过古长城对国家防御上的作用,是一道鲜为人知的新长城,孙武就和鲍生、鲍防一样是学了《鲍子兵法》的人。
在鲍叔牙调教小白之初时,《鲍子兵法》还只是一部如何为一代霸王的上课讲稿,其中亦包括绝世功夫,小白故能以铜制钩带挡箭,假中箭吐血而亡蒙骗了管仲,鲍叔牙又以阵法冲破管仲的路障,号哭之车队放慢车速护送着小白,此有兵家的计计连环,方早几日赶回齐国,接受君王之位,接着才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其在位为公元前685年--前643年。
鲍叔牙是生于前728,卒于前644年。他于前685年,辅佐小白为齐桓公。然在“齐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饮,桓公谓鲍叔牙曰:‘阖不起为寡人寿乎?’鲍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毋忘出如莒时也’”(《管子·小称》),与“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武也,吾为葵丘之会偃天下之兵者’……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坛场之上诎于一剑,非武也’”(刘向《说苑·正谏》)之后,鲍叔牙自己出于“诎于一剑”“毋忘”的话,即“勿忘国耻”,怕会先自忘的动机,才编撰“《鲍子兵法》十篇。图一卷”(《汉书·艺文志》),武术就为该兵法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十篇的《鲍子兵法》,包括了武术、武器、阵法等,是为兵家的一部百科全书,是故,后来才有“《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汉书·艺文志》),也包括了武术、武器、阵法。现流传于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只是《吴孙子兵法》的一部分,只占全篇的15.85%。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约前544--前470),晚于鲍叔牙179岁,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唐张守节正义》载“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闾。……正义七录云孙子兵法三卷。案:十三篇为上卷,又有中、下二卷。……阖闾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于是许之……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虽赴水火犹可也。’……于是阖闾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其“二队……持戟”,就是兵法书中的武器、阵法所指;“皆中规矩绳墨”,就是兵法书中武术所指。孙武出山练兵斩姬,是公元前514这一年,因公元前515年,高昭子联合栾、鲍、田三家反晏婴,孙武是齐国田氏的分支,而参与其中,孙武和鲍家关系密切,有姻亲关系,孙武娶妻鲍姜,是鲍家的乘龙快婿,在鲍牧家中研读《鲍子兵法》,是很正常的事。孙武妻子是齐景公朝中大夫鲍国的曾孙女鲍姜。
在齐国,田氏、鲍氏都是贵族,两家世代友好,彼此亲如手足。早在齐景公三年(公元前545年)诛灭专权的庆氏时,田无宇和鲍氏就站在一边。铲除庆氏后,田、鲍二族的关系更加密切了。齐景公十六年(公元前532年),田氏、鲍氏再次联合,打败了腐朽的旧贵族栾施、高强。田、鲍二族更加强大,势力相当。此后,田无宇在请老退居的时候与鲍国议定,鲍国的曾孙女鲍姜许配给田无宇(赐姓孙)的曾孙子孙武为妻。
鲍姜生长于名门贵族,家教良好,聪明颖异,知书达礼。婚后敬重丈夫,对孙武的饮食起居亲自过问,细心照顾。她深明大义,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和志向,因此夫妇二人互相恩爱,琴瑟和谐,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来,鲍姜先后生育了孙驰、孙明、孙敌三个儿子,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其中孙明受封于吴,食邑于富春,三国时的孙坚、孙权父子即为其后人。此是后话。(见《孙武传》、《天下春秋》等)。
在后来的陈氏专权,攻灭其他望姓大族的过程中,鲍氏逐渐衰弱逃亡,孙武恐遭败后株连,而奔吴,凭着家学渊源和记忆默写并扩展《鲍子兵法》而编成一书,先让伍子胥过目,还提及自己和鲍家的关系,最后才把“十三篇”献于吴王。公元前503年,孙武见阖闾日益专横,不纳臣谏,还欲图谋自己的齐国,遂以到齐国打听、探亲为由,而隐遁山林,从此史无所记。
然在吴国的伍子胥,人多认为原本与齐国的鲍氏者本无深交,就因孙武编兵法书是扩展了《鲍子兵法》,帮伍子胥报了父兄及全家三百余口被杀之仇,鞭尸楚王;再通过孙武隐遁前的引荐,于是在刘向《说苑·正谏》就记载“‘顾王,释齐而先越,不然,将悔之无及也’吴王不听,(公元前485年)使子胥于齐……乃属其子于齐鲍氏而归报吴王”,《史记·伍子胥列传》“乃属其子于齐鲍牧,而还报吴”有判断之误,小于司马迁68岁的刘向就针对此事改“牧”为“氏”字,此齐国鲍牧在公元前487年已被齐悼公怀恨所杀,是其子鲍息为大夫,而伍子胥仍不寄养其子于孙武的孙家、或田(陈)氏,田氏当时虽很得势,却不足伍子胥正眼所瞧,若伍子胥之子作为“人质”,也该在齐王或田氏之处,可到底为什么偏要寄养于齐鲍氏处!这没任何理由说得通,史学家们对此一直都很疑惑,唯独伍子胥是饮水思源,溯《孙子兵法》之源,是出于《鲍子兵法》的缘故,伍子胥才会寄养其子于鲍家,极有可能为感激鲍牧能成全自己报仇之大恩,故借寄养其子的机会,将《孙子兵法》中、下两卷,也一同带到了齐国鲍氏家里,以至后来再无人看到中、下卷的《孙子兵法》。伍子胥是被赐死于公元前484年,晚于鲍牧三年而死。或许伍子胥是冲着“鲍龙跪石而豋嵼,孔子为之下车”(刘向《说苑·尊贤》)的这句话而寄养其子于鲍家。但近年鲍氏族史研究会在活动中有了新的发现,伍子胥的母亲姓鲍!见之于江西玉山县鲍氏收藏的老谱中的记载。也许能够说明问题,使人豁然开朗。
“鲍龙”之事,是“民之化从其所言也,不而从所行。”(《淮南子·主术训》)的结果,从鲍叔牙说齐桓公“诎于一剑”,是那个时代的“国耻”,齐国之哀怜,“愍”《辞源》解释“哀怜”,是故“齐愍以技击强”(《汉书·刑法志》),为“齐人隆技击”(《荀子·议兵》)之始,延至“(前553-前548)齐庄公好勇,不使斗争”(《淮南子·主术训》),到了“鲍龙跪石而豋嵼”之时,该是发生在孙武结识伍子胥前的公元前515这一年。这年,37岁的孔子在齐,齐大夫扬言欲害孔子,齐景公也对孔子说:“吾老矣,弗能用也。”于是孔子自齐返鲁(见《史记·孔子世家》。当时形势险恶,孔子仓促中把正在淘的米未及做饭即提起来一面走路一面滤干,即《孟子·万章下》所说:“孔子之去齐,接淅而行”。至于“鲍龙跪石而豋嵼”,本是鲍龙对《鲍子兵法》鲍家拳的演练,就如现常见的人们打拳、或小青年的街舞,最似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大小斫刀鲍老”、“交衮鲍老”的排练,鲍龙“皆中规矩绳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一招一式,使正在齐国的孔子,就下车而观看,显然孙武也就是这一年,默背《鲍子兵法》而去助伍子胥报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