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源集合吧 关注:7贴子:87
  • 13回复贴,共1

文献阅读方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做任何事情,包括做实验和读文献,都有一定的“目的”。带着“目的”去做事情,就能事半功倍。好比说,我做实验或者修改别人的文章,我都要问:本工作的意义在于什么?卖点是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个工作?为什么要设计具体这套实验?这套实验和下套实验的关系是什么?做这些实验是为了什么,是随便看着玩玩的呢,还是做完后有潜在发表文章机会?就是说不能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同理,读文献也有一定“目的”,如果能带着“目的”去读文献,那么吸收知识率更高了,这是一本介绍快速阅读方法的书告诉我的。
读文献的目的有多种。比如在开展具体的科研之前,需要进行进行文献调研,其目的是调查该课题的来龙去脉,提出点子。在实验进展中也读文献,目的是继续跟踪最新文献。如果在实验中遇到困惑的问题,也有针对性地用搜索引擎找文献,目的是寻求答案。在最后写文章的时候也继续阅读,目的是深化对自己文章的认识,寻求答案。如果被邀请写综述,那么读文献的目的就更加明确了,就是为了写综述服务。并不是所有读到的文献都能被写到综述里面去,但是读到能“为我所用”的文章(即能被引用到综述里面去的好文章),自是兴趣十足。至少,花了这些劳动力读文献,收获是看得见的。
还有些文献,读了以后收获是看不见的,这些文献是指和自己的课题毫无关系的文献。比如说做具体的“一氧化碳在黄金催化剂上催化氧化”课题的人读“溶剂热合成半导体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的表面修饰”之类的文献。读这些文献的目的是进行所谓“可持续发展”,即开阔视野,为将来当教授打下基础。
无论读什么文献,我都有明确的目的,并把看过的文献分门别类用文件夹放好,每个文件夹上写明具体的专题,如“黄金催化剂在环保中的应用”、“溶剂热合成氧化物”等,这样条理清楚,很快就能找到。在撰写科研文章时,往往会从这些文件夹里抽调文献进行精读,或者干脆把需要精读的文献重新打印一份组成“临时工作组”,把这些“临时工作组”放在一个文件夹里面,在封面上写好“整理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文章需要的文献”。这样进行分类管理后,我随时能找到要找的文献。
在读具体的文献时,有的人偏好读图,有的人偏好读文字,有的人偏好读摘要。我要说这完全取决于不同的目的。有的人的目的只是浏览学科发展最新进展,每天上美国化学会志的网站看图文摘要,看到感兴趣的再看摘要,更感兴趣的看全文。我读和自己课题无关的文章一般从头读到尾,除非读了几句感到不对路子、不感兴趣。为了了解大意,我一般看文字多于看图,首先看作者怎么说,做到不看图也能搞清楚作者怎么说。我更看重引言部分和讨论部份。引言部分提供背景知识介绍,通过阅读引言部分,我吸收了新知识,知道该课题为什么重要,作者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现在存在什么问题,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得到什么结果。
而对于具体的“对口”的文章(比如作者做的东西和自己做的课题一样),那就要仔细看了。带着问题去看:
本文主要讲了什么?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作者的结果是什么?这些结果在这个课题中达到了什么高度?是否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哪些东西是有原创性的,哪些东西没有?哪些数据是合理解释的,哪些有问题?哪些实验做得不好?哪些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还缺乏什么实验?这篇文章写得好还是写得不好?哪些部份写得好,哪些部份写得不好?如果自己是作者,应该怎样写才能写得更好?
也就是说,带着问号去看文献,拿着记号笔去标注文献,在纸上留下自己的记号。一篇文献至少要在不同的时间看三遍才行:开展课题前一遍,做实验中一遍,写文章中一遍,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读文献能融会贯通:当你第一次看到溶剂热合成氧化钛的某一篇文献时,是没有什么上下文的,只是被动接受。可是你后来读到溶剂热合成氧化钛的其它一堆文献,反过来再来读当初的那一篇文献,就有新的体会,知道当初那篇文献究竟有多少价值。后来你还读了溶剂热合成其它氧化物,甚至读了其它方法合成其它氧化物的文献和综述,那么看得就更宽广、更远了,“上下文”就更清楚了。有了这种“上下文”和逻辑思维、鉴别能力,写自己的科研论文也如履平地了!
看了以后还要分门别类地整理,把文献放在不同的文件夹里面。甚至还可以写开题报告、文献小结。
看到一定的程度,就有一种鉴赏能力。到目前,我至少读了3000篇文献。如果以后我当了教授,我给学生期末考试的题目是做一个项目:选读最近三年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会志上和催化有关的文章,挑出一篇你认为非常优秀的文章,写报告评析为什么好;再挑出一篇你认为根本不够格的文章,写报告评析为什么坏。硕士生做题一,博士生做题二。
我在这里再出一道思考题:精读以下一篇文章,从选题、实验点子、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写作五个方面分别分析以下这篇文章,评析各方面的强项和弱项。评析这篇文章的“真实价值”是什么杂志?应该怎样写文章才能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会志或者美国化学会志?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cgi-bin/fulltext/121510446/HTMLSTART
如果读文章都能象以上做题一样带着几十个问号,那么看文章水平一定上升飞快。


1楼2014-10-13 10:11回复
    1、刚开始接触课题的时候,选了很多的博士硕士论文去看,目的是想了解一些最基本的情况(我周围的人认为硕博论文有时候具有很好的科普作用),主要包括:相关领域的常用词汇,基本理论以及一些实验方法。
    2、看中文文献中的较好的综述,了解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中文中的EI或是SCI)
    3、真正要学到好东西,还是得看外文的文献。根据前面积累的一些关键词汇什么的,去图书馆的数据库搜索,我一般是从后往前搜,就是说从09年的开始,往前找,因为从09年的文章里面能看到别人引了前人的哪些文献,我再按照这个线索去找前面的文章,这样能有的放矢一些。
    4、看英文文章,我也是先从综述看起,有两个好处:一是能了解最新进展,知道一些本领域的牛人都在干啥,二是综述的参考文献是个找文献的好线索。
    5、看一些综述性的文献后,再开始看实验分析性的文章。我是先看摘要,一般能够判断出这个文章是做什么的,重要性如何。这个判读准确与否就看自己了,最开始我也不行,经常看走眼,后来慢慢就好了。重要的文章,作为精读的被选;不重要的文章,就泛读一些就可以。
    6、精读的意思就不用说了,就是要仔细看别人写文章的思路,做实验的方法,对数据的分析方法及分析结果。总之,精读的文献最好不要只读一遍。
    7、泛读我一般会仔细看看实验部分,仔细看看结论部分,中间的分析性部分就这样看一遍就行了。
    8、文献还是多看看的好。做实验前看,对设计实验,了解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很有帮助;做实验中看,对于及时根据数据调整实验方案,达到实验目的很有帮助;做完实验再看,那自然对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以及写文章很有帮助了。
    我自己的情况,仅供参考。


    2楼2014-10-13 10:13
    回复
      @公子念扶苏
      这些文章提到的方法体系,你觉得怎么样?


      5楼2014-10-13 10: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