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剧是河南省本地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受到其他剧种的交叉影响发展而成的。
曲剧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农民组成的同乐社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历史沿革
曲剧是在河南曲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起初的形式是由表演者边踩高跷边唱曲子,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高台曲。鼓子曲是一种曲牌联缀体式的说唱艺术,演唱时,三五人自执檀板击节,一反以前的三弦伴奏形式,需要帮腔处就一起帮腔。每一曲目,均按一定的曲牌顺序来演唱。约于清末民初,出现鼓子曲与踩高跷相结合的形式,称为高跷曲。它最初出现的时候,既不化装,也不分行当,只是由数人踩高跷唱有故事情节的曲子,以三弦等乐器伴奏,走街串坊。发展至1920年前后,才出现了有简单化装和粗略的行当分工的高跷曲,多数演出鼓子曲中大多有人物故事的民间传说脚本,如《小姑贤》、《打皂》、《小打鱼》等。高跷曲去掉高跷拐子并登上戏剧舞台,是它由一般的民间歌舞演变为正式的高台曲这种戏曲形式的标志性事件,形成曲剧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早在民国15年(1926年)农历四月初七,由河南省临汝县大张村关云龙所率领的剧社同乐社(由高跷曲玩友(业余性质的演员)朱万明、马清波、陈书奇、李富生、郑君等组成)一行共16人前去河南登封县颍阳乡三里李洼村演出,因为天下雨,多天不能踩高跷演出,李洼村的李祖白(保长,哄过戏)提出一定要他们去掉高跷站在台子上唱曲子。由观看演出的农民将运载庄跷的牛车搭成高台,而去掉高跷拐子登到台上演唱,演唱了《许状元祭塔》、《杨八姐闹酒店》剧目。这使高跷曲子走上了台子曲子。二个月后,农历六月十三日,李洼村这天年年为龙王庙唱庙会戏,,就在庙门前垒个0.5米高的一个小台子,上面打了棚,后面挂了一大块红布,做底幕(叫遮堂布),这就像舞台了,由伊川的耿庚辰.,孔海东,刘金水,郭太超....登封的王天水,范随林,李圪嗒.....等二十人在舞台上唱了曲子戏,模仿当地的越调和高调(河南梆子)又加上了小铜器。唱的有“丁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