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通行吧 关注:15贴子:393
  • 15回复贴,共1

那么开始更新文章吧,第一篇【邪路及其临床意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相信这篇文章看过的人并不多,因为这篇文章是我在图书馆打工时翻看电子版的江苏中医期刊上时偶然看到的。当时看完真是收获极大!于是我赶快就把此文的电子版存了起来,并于此日将此文分享给各位吧友,以作交流。这篇写的真的非常好,其从审病位,辨受邪之先后和同时受邪,辨来邪之通道等多个方面对邪路的意义做出了极为贴合临床的描述。
同时,自我酱我个人认为除了从伤寒论条文中思考邪路的临床表现以外,如果还能结合此篇文章来思考“火郁发之”“土郁夺之”等内经中阐述治则的条文,将会对辩证时看待病势的传变,和能否以针药准确截断邪气的深入一事上起到明显的提高疗效的作用。
那么,话不多说,镇楼图放上。时隔一年,开卷有益第二期就此在夜通行吧开始更新。


1楼2014-10-20 16:11回复

    邪路及其临床意义
    正邪斗争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矛盾,祛邪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法则。祛邪虽本于正气,但要在邪路,邪路不明,祛邪就指向性差,难以取效。张景岳云:“邪之来去,必有其道,知其道则取病甚易,是谓保身之宝也”[1]。对邪路,实有深入研究之必要。
    1、邪路的含义`!
    邪路是指病邪在人体脏腑组织出入的通道,以经络为交通,视正气而出入。《素问·缪刺论》:“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2]说明在病理条件下,经络会成为病邪通行的道路,但已成为邪路或将成为邪路的经络,主要是指生邪、受邪之地及与其直接相通连的经络。j(


    2楼2014-10-20 16:16
    回复
      就病邪趋向性而言,与生邪、受邪之地直接通连的经络,可分为病邪出路和病邪来路。正胜邪,病邪循之外出的经络叫病邪出路;邪胜正,病邪循之深传的经络叫病邪来路。$
      病邪来路,是病邪侵袭人体和由生邪、受邪之地向未受邪之地传变的途径。病邪有外来与内生之别,脏腑组织的经络联系又具有多向性,故病邪来路较为复杂,可概括为两个不定:一是生邪、受邪之地向未受邪之地的传变不定。如咽喉受邪,既可传于肺,成为喘咳;也可传于心,成为心悸;还可传于肾,成为水肿,等等。二是受邪之地所受病邪的来路不定。如内火损伤阳络之鼻衄,鼻窍所受之火邪,可以是肾间虚火,可以是肝经郁火,可以是中焦积热化火,等等。病邪来路的不定性,决定祛邪通路的非同一性。=>U


      3楼2014-10-20 16:16
      回复
        病邪出路,是病邪从受邪、生邪之地被祛之外出的通路。前人多谓邪从何路来,应从何路去,把病邪来路做为病邪出路。但由于人体经络相通,卫气相贯,脏腑经气应邪外发存在差异性,病邪又具有其类相从,阳邪亲上,阴邪亲下的亲和趋势,故病邪出路并非和病邪来路完全等同。不过,病邪为患的基本特征是壅滞经络,致经气流通障碍,使正气祛邪效用的发挥受阻,故病邪出路的开通,关键在于经络的通畅,内邪外达尤其如此。0
        人体通过毛窍、息道、谷道、水道等开放通道与外界相联系,内在脏器通过经络与开放通道相联系,外邪经开放通道循经络侵袭内在脏器,内邪通过经络由开放通道排除体外,故开放通道是病邪来路的首要关口,也是病邪出路的最后通路,因此,开放通道是否开合有节,决定外在邪路的开通,影响内在邪路的畅达。


        4楼2014-10-20 16:17
        回复
          2、病邪来路的临床意义}h
          病邪来路,存在从何而来与往何而去的双向辩证问题。从何而来,是指受邪之地所受病邪来自何处;往何而去,是指生邪受邪之地的病邪传变何方。前者说明来邪方位,后者说明传变趋向,故知其从何而来,可以扭转病邪来势;审病邪往何而去,可以截断病邪传变。那么辨析病邪从何而来,大抵有三


          5楼2014-10-20 16:18
          回复
            一是审病位,辨受邪之先后。
            一般先受邪之地为本,后受邪之地为标,因在同一病证中后受邪之地所受病邪来自先受邪之地,故临床视标本缓急,标急者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标缓者主治其本,使从何而来者,仍从何而出。《伤寒论》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者,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3]伤寒邪在表,误下导邪入里,里急当先救里,后用桂枝汤开表祛邪。《伤寒论》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4]太阳先受邪,后传阳明,肌表通道阻滞,阳明里证不急,故“更发汗则愈”,令邪仍从肌表而出,不治阳明,阳明之邪自解。e8


            6楼2014-10-20 16:18
            收起回复
              二是同时受邪,辨来邪之通道。《读医随笔》:“大抵治病,必先求邪气之来路,而后能开邪气之出路”[5]。外邪袭人,来路约四:一为毛窍肌腠;二为口鼻息道;三经口入胃肠;四由下窍上犯。病邪由同一通道,同时侵袭不同部位,或直接危害脏腑,则须根据其通道,反向逐之。《类经》:“大凡疾病之生,必有所自,是有道以来也。知其所自而径拔之,是有道以去也。能审其道,则自外而入者,自表而逐之;自内而生者,自里而除之;自上来者可越之,自下来者可竭之”[6]。《伤寒论》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7]。太阳与阳明同时受邪,见下利之里症,因邪从毛窍肌腠而入,故用葛根汤发散之。治痢疾,其邪由表而入者,喻嘉言认为:“失于表者,外邪但从里出,不死不休,故虽百日之远,仍用逆流挽舟之法,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则死证可活,危证可安。”


              7楼2014-10-20 16:18
              回复
                三是内邪为患,辨生邪之地。内邪为患,临床多以受邪之地表现为主,但受邪之地所受病邪来自生邪之地,故祛邪重在生邪之地,釜底抽薪,断邪来势。如肝火上犯,鼻受之则衄血,肺受之则咳嗽,头受之则头痛,受邪之地有所不同,病状各异,但均须清泄肝火,使生邪之地清静,才能扭转火邪上犯之势。
                病邪往何而去,表明疾病的发展变化方向,若能“见微得过”,知其往何而去,先期防治,便能阻断传变,控制病情。就外邪而言,病邪往何而去,取决于受邪之地病邪的侵害力和未受邪之地正气的抗邪力。邪胜,则病邪深入;正胜,则不受邪。正气抗邪局限和阻止病邪危害,是以正气外发正常,经气通畅为前提的[9]。因此,未受邪之地正气亏虚,或经络阻碍,使其正气外发受阻,与外邪所中之地相通连的经络空虚,病邪便会乘虚而入。当然,受邪之地的病邪亢盛,超过了未受邪之地正气外发趋邪的抗邪力,病邪也会向其薄弱环节传变。可见,在外感疾病中,根据未受邪之地的正气外发情况,先安未受邪之地,虚者补之使强,郁者疏之使畅,有形障碍者消之使通,保证未受邪之地的正气外发有度,抗邪有效;或针对受邪之地的病邪特点,急下之,峻汗之,涌吐之,顿挫邪势,便能阻断传变。
                先安未受邪之地是根据病邪往何而去常用的防治措施,但不仅有补益一法,还有行气、消食、豁痰、化瘀等法,以消除经络阻碍,使内生之邪祛于初萌,使未受邪之地清静和畅,正气外发趋邪顺利,自然因之而安。正气发于五脏,通过经络布散全身。《医论十三篇》:“治病以理气为先,用药以通络为主。盖人之经络不通,则转输不捷,药不能尽其功。”[10]可以说,先安未受邪之地的关键,在于通畅经气。


                8楼2014-10-20 16:19
                回复
                  3、病邪出路的临床意义
                  病邪出路,是在未受邪之地有效抗邪,其来路受阻的情况下,病邪从生邪、受邪之地祛之外出的通路。未病时,病邪出路关系到饮食中的残留毒物、代谢废料、内生瘀浊等致病物能否顺利排除体外,以保持脏气清静,维护健康;已病时,关系到祛邪有无成效,祛邪务尽与否。因此,病邪出路的通畅,不仅是机体防病的必要前提,而且是已病防变,祛邪外出,扭转病势的必要前提。
                  毛窍、息道、水道、谷道等是病邪外出的主要通道,祛邪既可从上口鼻而出,也可从下二阴而出,也可从表毛窍而出,距离有远近,方向有上下,若祛之不当,则难免闭塞病邪出路,或生传变,或遗后患,为害非浅。因此开通病邪出路,必须注意其出路的距离和趋向,选择病邪外出的最佳通道,使之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祛邪务尽。
                  辨析最佳病邪出路,一般从距离、病邪亲和趋向、正气抗邪趋向三方面着手。岳美中认为:“祛邪于体外,所取之路就其近便之处”。[1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在皮者,汗而发之”。[12]是就近开邪出路的经典论述。就近开邪出路,实质上,就是将病邪从其所客部位,经最短的距离通过开放通道而排出体外。如膈上之痰,用瓜蒂散吐而越之;大肠湿热,热利下重,白头翁汤清而泄之;膀胱湿热,小便淋涩,五淋散清而利之;肌表之风寒,用荆防败毒散汗而发之,均是就近开邪出路,但若病邪深居五脏,络脉瘀闭,先得疏通经气,活络利络,使病邪转输外达,最后通过开放通道排出体外。}


                  9楼2014-10-20 16:19
                  回复
                    但有的内生病邪,就近开邪出路大多不以受邪之地与开放通道的距离来确定,而常以生邪之地与开放通道的距离来确定。如“膀胱移热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13]生邪之地在膀胱,其热移于小肠,口腔受邪而成口糜。病成于上,但邪起于下,其出路与水道距离最近,故多用导赤散使热从水道而出。
                    病邪亲和趋向和正气抗邪趋向,就辨析最佳病邪出路而言,大多较就近祛邪更为重要,更具有决定性,故因势利导,祛邪外出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10楼2014-10-20 16:20
                    回复
                      【接上段】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症并治》14条:“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14]太阳受邪,邪在关节,病为湿痹,与毛窍等开放通道相近,但仲景提出“但当利其小便”,是因湿邪亲和趋势指向于下,与水道相近,表现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的亲和性症状,故因势利小便,令湿邪顺势而去。但病邪常常相兼为患,同一部位被不同病邪同时侵袭较为常见,而且,还存在外邪侵袭引发内邪,内外病邪相博为患的情况,因此,开通最佳病邪出路,必须根据不同病邪特点因势利导。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挟风,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15]风性轻扬而上浮,湿性重浊而下趋,受邪部位一样,但亲和趋势指向各异,故用牛蒡薄荷开通表路透风于外,用芦根滑石通利水道渗湿于下。


                      11楼2014-10-20 16:20
                      回复
                        “邪之所在,正气必趋。机体在病邪刺激作用下,正气相对集趋于病邪留舍和可能入中、传变的部位,与病邪的危害作用和入侵能力相对抗”[16]。【举出例子来谈这句话将更有收获哦】
                        在正能胜邪的情况下,生邪、受邪部位和病邪亲和趋势是辨析最佳病邪出路的主要依据,因就近祛邪和因病邪亲和趋势开通出路,实质上顺应了正气抗邪趋势。不过,有时机体会出现正气抗邪的趋势性症状,表明正气抗邪的方向性,如《伤寒论》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17]“太阳病经误下之后,邪本欲陷,而人身之正气犹欲上冲外达,当趁其势而驱邪外出。”[18]但若把“气上冲”误为气机上逆,阻抑正气外发,病邪出路不仅不通,而且有他变之虞。因人体有随自然生、长、收、藏的节律性变化趋势,故顺应正气外发抗邪趋势,应考虑节气特点,才更有利于正气外发和病邪出路的开通,故“本四时升降浮沉之理,经权常变之宜”,是祛邪外出应该注意的问题。
                        综上所述,邪路实质上就是病邪所通行的经络和位于机体外部的各个开放通道,祛邪效应主要在于截断病邪来路、开通病邪出路,与生邪、受邪部位和病邪亲和趋势、正气抗邪趋势密切相关。因此,祛邪重在定位和定势,要在经络通畅,保证病邪出路的开通,才能实现祛邪愈病的目的。


                        12楼2014-10-20 16:22
                        回复
                          【全文完,谢谢你们能看到这里。希望民那桑能提出感想或个人心得体会,大家一起交流的说。】


                          13楼2014-10-20 16:24
                          回复
                            不错,我先看看,晚上回复你


                            来自iPad14楼2014-10-20 18:38
                            回复
                              看了一遍,感谢楼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5-23 13: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