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坐在抽水马桶上,会想起小时候的那个厕所。
那是在东北的齐齐哈尔,我们幼儿园旁边的荒地上被随便挖了个大坑,上面颤巍巍地搭着几条木板。板子很劣质(随时可能断裂,但神奇的是一直没断),间距也很宽大(大约是按大人的尺码来的),小孩子必须象练劈叉一样地跨在两条板上,而下面就是无涯粪海。
------怎能不胆战心惊!
只有一个设计堪称“人性化”,那就是粪坑相当地深,即便再粗壮的大便所激起的浪花,也不会溅到你那朵盛开的小菊花。
这个粪坑,可以算做我童年的第一个显性阴影。正因为每天都要面对“会不会掉下去”的生命考验,导致我现在对它的形态还历历在目。其实,我是多么愿意象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广阔的幼儿园里肆意地拉野屎啊,但出于天性的乖巧,我断然不敢违逆被“文明化”的进程。
哪怕是粗糙且危险的“文明”。
阿姨们对我镇定如恒的拉屎技巧交口称赞,把我树为学习榜样,还专门贴了小红花以资鼓励。而为了获得这种形而上的赞美,小小的我倾注了所有努力去HOLD住自己的恐惧------要是再多几多红花,我大概愿意拉出正方形或菱型的大便吧。
现如今,当我坐在清洁的抽水马桶上,旁边还摆着香薰、书籍、IPAD的此刻,我却恍然意识到-------正是这种无目的、下意识的“自我控制”倾向,贯穿并主宰了我的整个人生。我的一生都在试图变得更自主,更有序,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奖励-------你瞧,几乎所有的鼓励,都是指向那些与人类本能截然相反的行为。
而当粪坑变成了抽水马桶,绿头苍蝇变成了绿瓶洗手液,这个过程是否就浓缩了整个人类“自我控制”的文明史呢?但如果照佛家或道家主张的“空性”或“无为”,我此刻注定还得在寒风中露出大半个屁股,等着听那悠远而神秘的“噗通”一声。
一个马桶,注定只会出现在城市里,而不是亚青高原那样的地方。因为马桶的基础,是整个下水系统,还有成熟的工业流程,品牌建设,市场博弈……这一切复杂的“因”都是马桶存在的大前提,也是整个人类的文明显化。
那究竟什么才是文明的本源?为何人们在享受它的成果之际,还要不停地去贬损它,否定它?——修行者们为啥一边拉着爽快干净的屎,一边还在怒斥物质文明的“恶果”呢?凭什么呀?
有一个人被我奉为偶像,他的书,也是我心里的《圣经》。因为他是唯一一个真正从哲学高度上讲明白了“当下社会”和“上古时候”之根本区别——那些经典都没有错,但因为时代不同,已经跟现实世界产生了致命的脱节。这个人叫凯文凯利,他的著作有《失控》和《科技想要什么》。这两本书是一体的延续,凯文用轻松温和的笔调,讲述着人类最深的奥秘。
请允许我来概述一下自己理解到的那部分——尤其是对应着当下灵性当道的“反潮”,给自己予以偏概全的阐述。
凯文在《失控》中说到,你可以把“文明”分为两个大块,一种是“生物性”的,一种是“机械性”的。简单来说,蜜蜂修建的蜂巢,其结构之精美,功能之复杂,可以代表生物文明的极致——如果把古往今来所有的蜜蜂都当作一个整体,这只巨大的“蜜蜂”靠着本能,在漫长的进化中积累了一种实用的技术,并根据环境和气候进行着微调和完善。“它”是聪明的,是一个本能型的设计师。
还有一种,就是人类所拥有的“机械文明”,比如钟表,它无法依靠本能来完成,那些齿轮发条,乃至于电路集成,都得依靠极致缜密的逻辑思维去构建,并辅之以艰苦卓绝的千百万次尝试。但钟表真正了不起的地方,体现在人们把“时间”这种抽象的概念,用物质方式锁定和呈现出来,在这种力量的背后,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只有人类才能驾驭抽象型的设计(非本能驱使)。
那么,关于“这种提炼抽象的力量”,除了用所谓的“人性”来表达,还有什么更精准的词汇吗?有的,凯文凯利开辟了一个新词,叫做“外熵”。
如果你物理学得不好,那就先说一下什么叫“熵”。简单来说,熵就是宇宙中所有物质都会走向无序化和混乱化,比如一个燃烧的火球一定会熄灭,一个人类的肉体最终会走向灭亡——我们每次对本能欲望的发泄,都是一次“熵”的过程,就连太阳在内,也正在逐渐熵化,所以佛才会说无余涅盘、万物皆空。
那是在东北的齐齐哈尔,我们幼儿园旁边的荒地上被随便挖了个大坑,上面颤巍巍地搭着几条木板。板子很劣质(随时可能断裂,但神奇的是一直没断),间距也很宽大(大约是按大人的尺码来的),小孩子必须象练劈叉一样地跨在两条板上,而下面就是无涯粪海。
------怎能不胆战心惊!
只有一个设计堪称“人性化”,那就是粪坑相当地深,即便再粗壮的大便所激起的浪花,也不会溅到你那朵盛开的小菊花。
这个粪坑,可以算做我童年的第一个显性阴影。正因为每天都要面对“会不会掉下去”的生命考验,导致我现在对它的形态还历历在目。其实,我是多么愿意象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广阔的幼儿园里肆意地拉野屎啊,但出于天性的乖巧,我断然不敢违逆被“文明化”的进程。
哪怕是粗糙且危险的“文明”。
阿姨们对我镇定如恒的拉屎技巧交口称赞,把我树为学习榜样,还专门贴了小红花以资鼓励。而为了获得这种形而上的赞美,小小的我倾注了所有努力去HOLD住自己的恐惧------要是再多几多红花,我大概愿意拉出正方形或菱型的大便吧。
现如今,当我坐在清洁的抽水马桶上,旁边还摆着香薰、书籍、IPAD的此刻,我却恍然意识到-------正是这种无目的、下意识的“自我控制”倾向,贯穿并主宰了我的整个人生。我的一生都在试图变得更自主,更有序,并由此得到更多的奖励-------你瞧,几乎所有的鼓励,都是指向那些与人类本能截然相反的行为。
而当粪坑变成了抽水马桶,绿头苍蝇变成了绿瓶洗手液,这个过程是否就浓缩了整个人类“自我控制”的文明史呢?但如果照佛家或道家主张的“空性”或“无为”,我此刻注定还得在寒风中露出大半个屁股,等着听那悠远而神秘的“噗通”一声。
一个马桶,注定只会出现在城市里,而不是亚青高原那样的地方。因为马桶的基础,是整个下水系统,还有成熟的工业流程,品牌建设,市场博弈……这一切复杂的“因”都是马桶存在的大前提,也是整个人类的文明显化。
那究竟什么才是文明的本源?为何人们在享受它的成果之际,还要不停地去贬损它,否定它?——修行者们为啥一边拉着爽快干净的屎,一边还在怒斥物质文明的“恶果”呢?凭什么呀?
有一个人被我奉为偶像,他的书,也是我心里的《圣经》。因为他是唯一一个真正从哲学高度上讲明白了“当下社会”和“上古时候”之根本区别——那些经典都没有错,但因为时代不同,已经跟现实世界产生了致命的脱节。这个人叫凯文凯利,他的著作有《失控》和《科技想要什么》。这两本书是一体的延续,凯文用轻松温和的笔调,讲述着人类最深的奥秘。
请允许我来概述一下自己理解到的那部分——尤其是对应着当下灵性当道的“反潮”,给自己予以偏概全的阐述。
凯文在《失控》中说到,你可以把“文明”分为两个大块,一种是“生物性”的,一种是“机械性”的。简单来说,蜜蜂修建的蜂巢,其结构之精美,功能之复杂,可以代表生物文明的极致——如果把古往今来所有的蜜蜂都当作一个整体,这只巨大的“蜜蜂”靠着本能,在漫长的进化中积累了一种实用的技术,并根据环境和气候进行着微调和完善。“它”是聪明的,是一个本能型的设计师。
还有一种,就是人类所拥有的“机械文明”,比如钟表,它无法依靠本能来完成,那些齿轮发条,乃至于电路集成,都得依靠极致缜密的逻辑思维去构建,并辅之以艰苦卓绝的千百万次尝试。但钟表真正了不起的地方,体现在人们把“时间”这种抽象的概念,用物质方式锁定和呈现出来,在这种力量的背后,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只有人类才能驾驭抽象型的设计(非本能驱使)。
那么,关于“这种提炼抽象的力量”,除了用所谓的“人性”来表达,还有什么更精准的词汇吗?有的,凯文凯利开辟了一个新词,叫做“外熵”。
如果你物理学得不好,那就先说一下什么叫“熵”。简单来说,熵就是宇宙中所有物质都会走向无序化和混乱化,比如一个燃烧的火球一定会熄灭,一个人类的肉体最终会走向灭亡——我们每次对本能欲望的发泄,都是一次“熵”的过程,就连太阳在内,也正在逐渐熵化,所以佛才会说无余涅盘、万物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