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雁吴桥吧 关注:40贴子:6,198
  • 9回复贴,共1

【鉴赏】兰斯大教堂(下):圣女贞德如何成为法兰西守护者?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接续上篇,再次感激昭杨,1L献给兰斯城的标志——天使的微笑!


1楼2014-10-21 00:00回复
    重铸辉煌:法国大教堂的标杆
    此时的兰斯大教堂不仅关乎香槟地区民众的信仰和兰斯城的骄傲,还是法国王室的荣誉所在。因此,加洛林式大教堂被焚毁仅仅一年后,在国王、教会和兰斯市民的共同支持下,兰斯大主教奥布里•德•于贝尔开始重新修建兰斯大教堂。此项工程历时250年,历经了十余位大主教,直到1460年才完全建成。漫长的工期源于奥布里•德•于贝尔大主教的宏伟规划和历任大主教在修建过程中的精益求精,他们将新的兰斯大教堂树立为法国大教堂标杆。

    教堂大门内侧的彩色玻璃和雕像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4-10-21 00:25
    回复
      大火毁坏了大教堂的建筑,但是并没有损害其地位,在施工的过程中,先后有12位法国国王举行加冕礼。到1460年,哥特式的兰斯大教堂终于完成。新的教堂长达150米,大殿高38米,建筑覆盖面积为6650平方米。两座高达81.5米塔楼,被认为是中世纪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新的大教堂在内部装饰上也不遗余力,哥特式建筑的框架式受力体系造就了3000平方米的玻璃彩窗奇幻景致,布满教堂内外的2300座雕像展现了兰斯地方信仰的特色和普世天主教会的辉煌历史,这些雕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正门上方的克洛维受洗群雕。这组精美的雕像告诉人们兰斯大教堂盛名的缘起,象征着大教堂与法国国王权力的密切联系。

      教堂正门上方的克洛维受洗群雕(正面)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4-10-21 00:25
      回复
        国王加冕礼是把双刃剑
        然而,除了克洛维受洗雕像外,从新教堂的建筑和装潢来看,王权并没有在此留下太多的印记,几乎看不到有关国王的雕塑和绘画。十三世纪是法国王权空前扩张的世纪,王权神圣化的趋势非常明显。按照19世纪法国古代文明学家厄内斯特•勒南的观点:“没有任何国家的王朝更会比法国加佩王朝会创造传说了,国王继位于圣德尼,涂油加冕在兰斯……(国王)有其独有的仪式和礼拜,他们有圣油瓶,还有方形百合花王旗,这些使国王更像僧侣……(中世纪的)法国人在兰斯大教堂创造出了新的圣礼,那就是国王加冕圣礼。”
        既然国王神圣化的倾向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加冕礼上,那么为何没有在同时期兴建的兰斯大教堂的建筑和装饰上留下印记呢?中世纪艺术史家认为,这反映了中世纪天主教会宣扬的教权高于王权,教权制约王权的观念。在新建的大教堂正门上方,克洛维受洗雕像的两侧分别坐落着七位《旧约》时代的以色列国王和八位《新约》时代的以色列国王。将《圣经》时代的国王和法兰克首位皈依基督教的国王放在一起,是为了强调从古至今所有国王的权力都来自上帝,国王的重要职责就是带领民众皈依上帝,遵从上帝权力在人间的代表——教会。因此,虽然大教堂通过克洛维受洗的雕像承认了君权神授,但是同时也强调了没有教会施洗就没有国王的合法性,所以王权的合法性来自于教权,教权高于王权。因此,从大教堂的建筑到装潢,一切有关王权的因素在大教堂中都被弱化,几乎找不到曾在此涂油加冕的法国国王的痕迹。
        对法国王室而言,象征君权神授的国王加冕礼是一把双刃剑。国王在克洛维受洗的殿堂——兰斯大教堂,接受大主教为其涂上圣油并加冕为王,象征王权得到了神的认可,有助于赢得王国臣民的尊敬和服从。但是另一方面,加冕礼也为王权带上了枷锁,没有施行加冕礼的国王是没有合法性的,不被王国的臣民承认。即使贵为王太子,也不能因为是王位第一继承人而自动成为合法的国王。他必须前往兰斯大教堂接受大主教为他涂油加冕,否则无法成为真正的法国国王。

        兰斯大教堂的贞德雕像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4-10-21 00:26
        回复
          圣女贞德横空出世
          十四世纪至十五世纪,英法两国因为法国王位继承权展开了一场持续百年的战争。王太子查理在其父去世后本应直接继承王位,但因兰斯城被英国的盟友勃艮第公爵占领,加冕礼无法按照传统形式进行,所以他只能暂时以王储的身份摄政,其朝廷的正统性和合法性备受质疑。
          在这个关键时刻,一位名叫贞德的农村少女以卓越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念鼓舞了法国军民。贞德深知要想在这场王位争夺战中赢得先机,查理必须尽快夺回兰斯城并在大教堂中举行加冕礼。因此,贞德将护送太子前往兰斯作为自己的使命:她在给王太子的口信中说:“尽管大敌当前,王太子殿下还是会成为国王,我将引导您前往加冕礼。”贞德很快实现了诺言,在奥尔良战役胜利后不久,她率领法军向兰斯城进发。1329年7月16日,兰斯向贞德和查理王太子投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历史小说《巾帼英雄贞德传》中生动地描述贞德入城的场面:“兰斯城上空响起了此起彼伏的欢呼声,所有法军都为此次胜利欢呼喝彩。贞德端坐于战马上凝眸远方,她身着白甲,如同梦幻般美丽。她的脸上印着深深的笑容,这种笑容并非来自凡间。啊,此时她不是肉体凡胎,她是一个圣灵!她那崇高的事业在今日终于圆满完成了!”

          兰斯大教堂门前的贞德戎装雕像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4-10-21 00:27
          回复
            在贞德的坚持下,就在法军占领兰斯的第二天,加冕礼就在尚未竣工的兰斯大教堂中盛大举行。虽然英法鏖战正酣,但是国王加冕礼还是依照传统一丝不苟地举行。1429年7月17日清晨,大教堂迎来的首位贵宾不是国王,而是圣雷米修道院院长,他带来了国王加冕不可或缺的物品——圣油瓶。圣油瓶被认为是上帝所赐之物,里面盛放的圣油非王者不可使用。它平时被保存在圣雷米主教的遗骨盒中,由圣雷米修道院负责保管。接下来,大教堂迎来了以法军大元帅布列塔尼公爵阿瑟三世为首的六位世俗大贵族,他们手奉王家礼器,恭敬地站在祭坛周围。大教堂最后迎来了查理王太子一行。王太子于7月16日下榻于教堂附近的主教宫,现在他和负责接驾的拉昂大主教和桑斯大主教联袂而来。传统上,迎接国王的重任本应由拉昂大主教和博韦大主教承担,但是此时的博韦大主教是亲英派的皮埃尔•科雄,他拒绝出席,因此暂由桑斯大主教代为行使迎接国王之职。
            王太子查理到达后被引导至大教堂的祭台前,身穿祭袍、肩披云幔的兰斯大主教一手持圣经,另一手持金光闪闪的十字架,要求查理宣誓在即位后必须履行国王的义务,包括保护天主教会的特权,在国内维持公正和和平,并将异端驱逐出法国等。王太子查理将双手按在圣经上大声宣誓他将全力履行以上义务。这时,兰斯大主教转向教俗代表,询问他们是否同意查理加冕为王,代表们大声欢呼:“我们愿意他做我们的国王!”直到此时,大主教才取出圣油瓶中的圣油,分别涂抹在查理的双肩、前胸、后背和双手上,然后,布列塔尼公爵走上前来,亲手为王太子披上礼袍,并将象征王权的礼器——权杖和公正之手转交给王太子。接下来,王太子跪在主祭坛前,大主教再将圣油涂抹于查理的头上。最后,教俗代表们一起将王冠高高举起,放在王太子查理的头顶,至此礼毕。查理王太子从此成为上帝认可的、真正的法国国王,史称查理七世。

            查理七世加冕上的圣女贞德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4-10-21 00:28
            回复
              根据时人的描述,就在此时,贞德缓缓走到国王面前,轻轻跪下,抱住国王的双腿,喜悦的泪水浸满了她的双眼,她哽咽着告诉查理七世她的使命终于完成。此次加冕礼结束了法国长达七年没有合法国王的状态,越来越多持观望态度甚至一度支持英国的法国贵族因此承认了查理七世的国王身份,他们纷纷加入查理七世的阵营,对英国展开反击。
              然而,在兰斯加冕礼两年之后,贞德却被绑上火刑架了,被博韦大主教皮埃尔•科雄以异端的罪名处死,因此,贞德无缘得见她所热爱的法国在1453年的最终胜利。贞德虽然背负罪名死去,但她为法兰西王国和民族做出的贡献却未被泯灭。兰斯大教堂此次决定民族命运的加冕礼被看作法兰西国家的涅盘,从此贞德被赋予法兰西守护者的地位。五百年后,贞德被教宗追封为圣徒,史称圣女贞德。

              1429贞德出席的兰斯加冕礼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4-10-21 00:28
              回复
                遭遇法国大革命,洗尽铅华
                百年战争结束之后,法国国内局势逐步稳定,国王在兰斯大教堂举行加冕礼的传统得以延续。除了波旁王朝的开创者亨利四世迫于宗教战争的形势不得不在沙特尔举行加冕礼外,法国大革命之前的所有国王都基本按照查理七世时期的仪式在兰斯加冕。
                然而,从十七世纪开始,兰斯大教堂作为国王加冕之地的地位开始受到质疑,这主要源于一位名叫雅克•克利菲莱(Jacques Clîifillet)的学者对“圣油瓶奇迹”提出挑战。克利菲莱通过整理古文献发现,“圣油瓶奇迹”可能是九世纪兰斯大主教因克马尔编造出来的,因为与克洛维同一时代的所有教会人士,包括圣雷米本人在内,都不曾提及这个重要的奇迹。克利菲莱认为,因克马尔大主教是为了讨好秃头查理,从而提高自己和兰斯大教堂的地位。到十八世纪,受到启蒙运动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勇于运用理性去质疑和反思那些以往人们不假思索就加以接受的传统事物,“圣油瓶奇迹伪造说”逐渐成为教会内外学者的共识。兰斯大教堂因“圣油瓶奇迹”而闻名于世,它的神圣色彩此时因奇迹被证伪而褪色不少。
                1775年,年轻的路易十六继承王位,关于国王是否前往兰斯大教堂举行加冕礼首次在法国朝野引发了辩论。当时法国气候异常,粮食歉收,巴黎附近多个地区出现抢夺面包的骚动。新上任的财政总监杜尔阁认为,当务之急是减少不必要支出以缓解饥荒。如果按照传统举行加冕礼,将会耗费甚大,因此,杜尔阁和其他开明人士认为新国王的加冕礼应当就近在巴黎圣母院举办。杜尔阁还提出,宗教宽容已经成为欧洲主流价值,新国王在加冕时最好放弃铲除异端这样过时的誓词,这将有利于新国王获得新教徒的支持。但是这两个建议都被一心向往传统加冕盛典的路易十六拒绝,他在民众的不满和朝野的质疑中前往兰斯大教堂,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前最后一次君主加冕礼。

                大教堂堂顶人马座雕像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4-10-21 00:29
                回复
                  如今铅华尽洗的兰斯大教堂完美地融入小城安详静谧的氛围,不仅是城市的骄傲,更是国家的艺术瑰宝,正如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所言:“这座壮美的杰作让这条街道、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更加完美。”
                  (作者系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法国史专业博士候选人)


                  11楼2014-10-21 00:30
                  回复
                    全篇完,特加精收藏,为自己的运气撒花!


                    12楼2014-10-21 00: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