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万元户”现在值多少钱?
【文章来自21世纪网】核心提示:“万元户”这个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的。那个年代万元户是个相当了得的人家。那时候米价0.14元,肉价0.95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1万元可以买很多东西了。
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急速变化,一些名词出现,又瞬间成为历史名词。这其中,“万元户”应该包含了不少人的记忆。理财君调阅资料发现,“万元户”这个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的。那个年代万元户是个相当了得的人家。那时候米价0.14元,肉价0.95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1万元可以买很多东西了。不过,随着近三十年通货膨胀的侵蚀,“万元户”只得成为历史概念,那么现在多少财富才相当于以前的“万元户”?理财君为各位精选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的一篇权威学术研究报告,答案是“255万”!汗!原文标题为“极速货币化:中国金融的幸运和不幸”,以下为正文。理财侦探社转载此文不代表同意此文观点。虽然中国30年来CPI平均不过4.8%,表象上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各口径货币供应量的极速增长,仍然使货币当局巧妙地、不知不觉地取走了居民财富的大部分,这种进程就是所谓的“货币化”。1980年代初,中国曾经流行过一个词汇,叫做“万元户”,这些当年作为先富裕起来代名词的“万元户”,经过30年的中国金融洗礼,其财富的可能膨胀和缩水状况如何?我们分别选取1981、1991、2001和2007年这四个时点来考察,看看货币可能的变迁途径。第一种:从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看,上述四个时点分别为:500元、1700元、6800元和13800元。因此“万元财富”要跟得上人均货币收入增长,30年前的一万元,大体和现在的27-28万元相当。当然也有另外的货币收入变动口径,例如以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看,上述四个时点则分别为780元、2300元、10800元和21200元,这样算下来结果差不多。从业人员的货币工资,在过去的30年间,每10年增长约3-4倍,这实质上就意味着储蓄起来的1万元必然随之贬损。或者说,1981年的1万元,大约相当于当时职工13年的工资,或者家庭人均20年的收入,按照目前工资或收入水平来推算,当年1万元应该大体相当于现在的27万-28万元的水准。第二种,从居民人均储蓄看,上述四个时点居民储蓄总额分别为:523亿、9200亿、7.4万亿和17.3万亿,考虑人口变化之后的人均储蓄为52元、800元、5900元和1.3万元。这样算来,1981年的“万元财富”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200倍,折算到现在差不多是255万元。从上面两种很粗糙的计算看,“万元财富”经不起时间的折磨大幅度缩水,假定中国有类似美国一样的与通货膨胀指数挂钩的国债(TIPS),那么以1981年为定基,四个时点的CPI指数分别为100、199、390、440,也就是说,即便中国居民早在30年前就能够购买和CPI指数挂钩的国债,当年的1万元到现在也就仅仅4.4万元而已。假定当年的“万元户”采取五年定期储蓄不断滚动定存,即便考虑到保值贴补,当年存入银行的1万元今天充其量也难超过10万元。例子可能是粗糙的,但结论显而易见:过去30年,钱本身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常“不值钱”了!虽然中国30年来CPI平均不过4.8%,表象上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各口径货币供应量的极速增长,仍然使货币当局巧妙地、不知不觉地取走了居民财富的大部分,这种进程就是所谓的“货币化”。一国货币化程度以及相关影响的研究,在国际上兴盛于1960年代到1980年代初期,以后显著降温。国内的先驱研究则是易纲在2001-2003年完成的,易纲测定了当时中国的经济改革、货币化进程、汇率变动、货币化和价格变动的关系。为了便利起见,我们不妨把事情说得更直白一些。过去30年,中国货币化进程的一个维度是货币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在1980年代初期,可能只有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才用得着钱,并且还得有票证配给,才能派得上用途。当时的教育、住房、医疗等基本上是公费的。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上述领域大体都货币化了,上学贵、看病贵、商品房更贵。货币使用范围的扩大,本身就要求货币当局发行更多的货币,原来“高福利、低工资”的劳动报酬结构,也逐渐向以货币收入为主、以社会保障为辅的结构倾斜了。
【文章来自21世纪网】核心提示:“万元户”这个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的。那个年代万元户是个相当了得的人家。那时候米价0.14元,肉价0.95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1万元可以买很多东西了。
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急速变化,一些名词出现,又瞬间成为历史名词。这其中,“万元户”应该包含了不少人的记忆。理财君调阅资料发现,“万元户”这个词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产生的。那个年代万元户是个相当了得的人家。那时候米价0.14元,肉价0.95元,走亲戚送礼2元左右,压岁钱0.1-0.2元,1万元可以买很多东西了。不过,随着近三十年通货膨胀的侵蚀,“万元户”只得成为历史概念,那么现在多少财富才相当于以前的“万元户”?理财君为各位精选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的一篇权威学术研究报告,答案是“255万”!汗!原文标题为“极速货币化:中国金融的幸运和不幸”,以下为正文。理财侦探社转载此文不代表同意此文观点。虽然中国30年来CPI平均不过4.8%,表象上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各口径货币供应量的极速增长,仍然使货币当局巧妙地、不知不觉地取走了居民财富的大部分,这种进程就是所谓的“货币化”。1980年代初,中国曾经流行过一个词汇,叫做“万元户”,这些当年作为先富裕起来代名词的“万元户”,经过30年的中国金融洗礼,其财富的可能膨胀和缩水状况如何?我们分别选取1981、1991、2001和2007年这四个时点来考察,看看货币可能的变迁途径。第一种:从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看,上述四个时点分别为:500元、1700元、6800元和13800元。因此“万元财富”要跟得上人均货币收入增长,30年前的一万元,大体和现在的27-28万元相当。当然也有另外的货币收入变动口径,例如以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看,上述四个时点则分别为780元、2300元、10800元和21200元,这样算下来结果差不多。从业人员的货币工资,在过去的30年间,每10年增长约3-4倍,这实质上就意味着储蓄起来的1万元必然随之贬损。或者说,1981年的1万元,大约相当于当时职工13年的工资,或者家庭人均20年的收入,按照目前工资或收入水平来推算,当年1万元应该大体相当于现在的27万-28万元的水准。第二种,从居民人均储蓄看,上述四个时点居民储蓄总额分别为:523亿、9200亿、7.4万亿和17.3万亿,考虑人口变化之后的人均储蓄为52元、800元、5900元和1.3万元。这样算来,1981年的“万元财富”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200倍,折算到现在差不多是255万元。从上面两种很粗糙的计算看,“万元财富”经不起时间的折磨大幅度缩水,假定中国有类似美国一样的与通货膨胀指数挂钩的国债(TIPS),那么以1981年为定基,四个时点的CPI指数分别为100、199、390、440,也就是说,即便中国居民早在30年前就能够购买和CPI指数挂钩的国债,当年的1万元到现在也就仅仅4.4万元而已。假定当年的“万元户”采取五年定期储蓄不断滚动定存,即便考虑到保值贴补,当年存入银行的1万元今天充其量也难超过10万元。例子可能是粗糙的,但结论显而易见:过去30年,钱本身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常“不值钱”了!虽然中国30年来CPI平均不过4.8%,表象上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各口径货币供应量的极速增长,仍然使货币当局巧妙地、不知不觉地取走了居民财富的大部分,这种进程就是所谓的“货币化”。一国货币化程度以及相关影响的研究,在国际上兴盛于1960年代到1980年代初期,以后显著降温。国内的先驱研究则是易纲在2001-2003年完成的,易纲测定了当时中国的经济改革、货币化进程、汇率变动、货币化和价格变动的关系。为了便利起见,我们不妨把事情说得更直白一些。过去30年,中国货币化进程的一个维度是货币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在1980年代初期,可能只有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才用得着钱,并且还得有票证配给,才能派得上用途。当时的教育、住房、医疗等基本上是公费的。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上述领域大体都货币化了,上学贵、看病贵、商品房更贵。货币使用范围的扩大,本身就要求货币当局发行更多的货币,原来“高福利、低工资”的劳动报酬结构,也逐渐向以货币收入为主、以社会保障为辅的结构倾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