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田信长吧 关注:9,848贴子:151,838

【征集】日本战国历史知识小段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信长吧征集历史小段子啦!
凡是身边藏有精彩的,有趣的小段子不要藏着,尽管发到本贴中来!
不要求一定是小段子,简洁一点的历史小知识也可以。


要求:
为了保障阅读质量,不要插图,不要插签名。
为了方便阅读,请简洁明了,不要超过十行字。
为了防止乱水,不要另开一楼讨论,可以在楼中楼回复。
例:
有一次,织田信长剪指甲。他把剪下的指甲放在席子上叫近习扔掉。近习就这样捡
起来扔掉了。换了另一个人来做也是这样,扔掉指甲之后再回来站着。信长无论叫什
么人都是这么做的,但是当他命令兰丸扔掉的时候,兰丸把指甲一片一片的捡起来站
着不动。信长感到奇怪,他问兰丸:“为什么还不扔掉?”兰丸答道:“还有一片在
那里。”果然,信长抖抖袖子掉下来一片指甲。兰丸把指甲用纸包起来出去扔掉了,
在场的家臣们都跟着去一看究竟,他们看到兰丸挖了一个坑把指甲埋起来了。信长接
到报告,深深感到兰丸对主公的用心,所以对他特别宠爱。


IP属地:上海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4-10-27 20:23回复
    大阪古称难波、浪花、浪华、浪速,位于大和川和淀川流域,1496年本愿寺莲如将石山御坊周围称为“大坂”(在其御书中有“摂州东成郡生玉乃庄内大坂”的记载),“坂”这个字是由一个“土”和“反”组成的,意为“巨大的坡道”。1580年织田信长占领石山御坊之后,1583年丰臣秀吉着手从石山御坊的基础上建造大坂城,在江户时代因为忌讳“武士谋反”的“坂”字,故更名为“大阪”,“阪”字所用的阜部偏旁“阝”也有高原、台地之意。后由明治政府确立“大阪”之名,以后此地就一直被称为“大阪”。


    IP属地:四川2楼2014-10-27 20:36
    收起回复
      太阁(たいこう)是摄政关白让渡职位之后的专有名称,正式名称为“太阁下”,是“殿下”与“阁下”等称谓的最高级形式,仅次于代表君主的“陛下”。敬称的场合与“殿下”连用,被称为“太阁殿下”。太阁出家之后称“禅定太阁”或简称“禅阁”。丰臣秀吉让渡关白之位给外甥丰臣秀次之后被现代人称为“丰太阁”。阁字的原文是“门中合”,读音分为hé、gé两种,读hé的场合通“合”指“闭合”;读“gé”的场合通“阁”,指大门旁的小门或阁楼,或指内阁等官阶名。这里按其原意,简体字应写为“阁”,读作“gé”。


      IP属地:四川4楼2014-10-28 17:43
      回复
        一个和尚赠给织田信长大量蜜柑。信长命兰丸将其置于台上展示给各路诸侯。突 然,信长叫了声:“那里危险,要倒了。”结果,兰丸放的桔子倒下散开了。信长笑 着说:“看吧,我的眼光厉害吧。”后来有人说这是兰丸为了拍信长马屁而故意弄倒 的,兰丸解释说:“不是我拍马屁。主公说了要倒,台子如果无事,就和主公的眼光
        不合,这么想所以就弄倒它了。”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10-29 09:24
        回复
          石高制是以粮食产量作为衡量标准来分配领地的一种制度。石是容积单位,指稻米等产物,高表示程度,指粮食产量的多寡,测定石高的方法叫做石盛。自1591年太阁检地以后,石高制开始作为耕地面积大小为准,上田每段设为1石5斗,中田每段设为1石3斗,下田每段设为1石1斗,江户时代设下下田为9斗,以丈量土地面积并大致估算产量的方式来分配土地,与实际产量并无直接关系。当时的算法是每段土地产稻谷3石,脱壳处理体积减少一半,所以得出玄米1石5斗的结论。江户时代则加入了干湿度作为标准,认为稻米晒干之后体积会减少2成,每反3石的稻谷就计算为2石4斗,从而得出玄米1石2斗的标准,这种算法称为“干减引”。


          IP属地:四川8楼2014-10-30 12:50
          收起回复
            一尺=30.258厘米(大坂系铁尺·又四郎尺,永正年间),或30.363厘米(京都系竹尺·享保尺,江户时代),1尺=10寸=100分,后被伊能忠敬取两者平均的30.304厘米作为折衷尺,明治时期规定为30.303,沿用至今。
            一间=6尺(1.818米)~6.5尺(1.96米)不等,此差异至今存在,没有统一性,一般条里制规定一间=6尺,太阁检地一间=6.3尺,江户时代=6尺1分,明治时期规定为6尺,但关西地区仍采用6.5尺。一平方间即为两张榻榻米的大小。
            一町=109.09米=60步(六尺步),作为面积单位时即为60步×60步=3600平方步(11865.5平米),太阁检地时期采用1步=6.3尺,一町=60×50步=3000平方步(10902平米),明治时期采用6尺步和3000平方步的算法=9917.355平米,沿用至今。1町(面积)=10反(或称“段”),1步=1间=坪(面积),1亩(亩)=30平方步,10亩=1反,今99.17平米。
            一里=3927.273米,律令制规定5町=1里,律令制崩坏以后出现36町、40町、48町里,江户时代统一使用36町里,明治时期沿用并重新具体定义该数值为3927.273米,沿用至今。


            IP属地:四川9楼2014-10-30 13:41
            收起回复
              枡是测量容积的器具,1枡=1升,古代1升的单位十分混乱。织田信长时期,采用京都十合升(1升=10合)作为容积标准,1枡=长宽5寸、高2.5寸,容积1.74公升(3.0258立方×5×5×2.5=1.731413升)。秀吉时代仍然沿用此标准,德川家康转封江户之际,亦采用同种规格,称江户升。直到1669年,幕府以“长宽减一高加二体积不变”为由修改京升为4.9×4.9×2.7寸,实际增加了3.7%,以此征收更多的作物。明治时期重新定义为一升=1.839公升,精米一升=1.5kg(古玄米约为1.3kg),沿用至今。
              1石=10斗=100升=1000合=10000勺=100000才。
              一石大米为今天一名成年人一年的食量(有人误写为1兵1年1石),换算为1石=1000合,每日3合为333天(实际1年为1095合)。而副食较少的古代,《雑兵物语》记载为一日水一升、米六合、盐一勺、味噌二勺,而《笼城守御之巻》记载为米四合五勺、味噌二勺、盐一勺,以平均5合计算,一名士兵一年需要1.825石米。
              太阁检地以前,一般以1段田收获1石米来换算石高。


              IP属地:四川10楼2014-10-30 14:49
              回复
                表是作为米流通的包装单位,也是一种装米的袋子,平安时代5斗=1表,战国时代到江户时代约为2~5斗不等,幕府1表=3.5斗,加贺藩1表=5斗,表自身也有4斗表、6斗表、绿茶婊的规格(好像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耶!),明治时期规定1表=4斗,1石=2.5表,所以现代精米、大豆、小麦1表=60kg(150÷2.5=60),马铃薯、大麦=50kg,荞麦=45kg,木炭=15kg。
                另外,根据江户时代的稻米算法(1石稻谷干减引×80%去壳÷2=0.4石米正好等于1表),所以1表也记为1石(稻谷),米1表 = 1石 = 金1両(名目レート)、また蔵米5表 = 1人扶持(即一名士兵一年的粮饷=5表=2石=300kg大米)。


                IP属地:四川11楼2014-10-30 14:51
                收起回复
                  金1枚=金10両
                  金1両=金4分=金16朱=银1枚=银50匁=銭4贯文=4000文
                  金1分=銭1贯文
                  金1朱=銭250文
                  银1匁=銭80文
                  銭1贯文=1000文
                  銭1疋=10文
                  銭1文=永楽銭1枚


                  IP属地:四川13楼2014-10-30 16:16
                  收起回复
                    米价:
                    天文九年(1540)1石=1000文(1000文)
                    永禄十年(1567)1石=1667文(1667文)
                    元亀元年(1570)1石=1250文(1250文)
                    天正二年(1574)3石8斗=银1枚(1052.6文)
                    天正三年(1575)2石5斗=1贯250文(500文)
                    天正七年(1579)21石9斗=金6両(1095.89文)
                    天正八年(1580)28石5斗=金1枚(1403.5文)
                    天正九年(1581)5石2斗=银1枚(769.2文)
                    天正九年(1581)26石=金1枚(1538.46文)
                    天正十年(1582)36石=金1枚(1111.11文)
                    天正十四年(1586)4石6斗=金1両(869.56文)
                    天正十五年(1587)66石=金1枚(606.06文)
                    庆长元年(1596)1石=银10匁(800文)
                    庆长七年(1602)1石=2贯8文(2800文)
                    庆长十五年(1610)1石=银20匁(1600文)
                    平均每石米1204.253文


                    IP属地:四川14楼2014-10-30 16:24
                    回复
                      每万石的兵役要求:
                      秀吉侵朝:
                      四国、九州600人。中国、纪州500人。畿内五国400人。尾张、美浓、伊势、近江四国350人。若狭、越前、加贺、能登四国300人。骏河、远江、三河、伊豆四国300人,由此以东,200人。越后、出羽200人。
                      结:明显有西多东少的趋势,并且东军是集结在名护屋的预备队,西军才是本场战役的主力。
                      江户时代:
                      1649年《庆安御触书》规定每五百石应出13人,即一万石出260人,后被讹误为每万石250人。而该时代本身就对各藩势力有着极大的限制(如一国一城令等),江户时代又是和平年代,并不需要大量兵力,江户时代装备较战国时代精良、士兵待遇更好,所以雇员的消耗也远比战国时代高,故以该数值套用至战国时代毫无可取之处。


                      IP属地:四川15楼2014-10-30 16:40
                      收起回复
                        最上义光本人常常说到‘大将与士卒就有如一把扇,主要为大将,骨干为物头,总势就如(扇)纸。因为无论欠缺哪一项都会变的不能用,所以士卒就有如我的孩子一般’(大将と士卒は扇のようなものであり、要は大将、骨は物头、総势は纸だ。どれが欠けていても用は为さないのだから、士卒とは我が子のようなものだ)。从中或许可以看出他对于家臣团与士兵的看重,而义光的家臣团与后来投奔的降将里,也极少人有传出从主家出奔到他家的事迹。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4-10-30 21:31
                        收起回复
                          其实很多人只知道上杉谦信有越后之龙之称,却不知道他也被叫作越后之虎。越后之龙是由于他的乱龙旗而得,但我跟觉得是后人为了配合武田的甲斐之虎而捆绑销售。至于越后之虎,就很明显了、他的所有名前中都包含虎字。至于谦信,相信大家都知道,其实不是名,而是出家后的法号--不识庵谦信


                          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4-10-31 15:01
                          收起回复
                            贯高制是以测量土地面积以征收税务的一种制度。作为使用贯高制的典型,后北条氏的制度是水田每段征收500文,旱田每段征收150~200文,以永乐通宝代替米来收缴。换算法是100文=1斗2升~1斗4升米。因为缴纳的是永乐通宝,所以也被称为“永高”。由于民间私造货币“恶钱”的关系,导致贯高制无法在全国普及,而被石高制所替代。


                            IP属地:四川20楼2014-11-01 12:37
                            回复
                              蜻蛉切是本多忠胜所使用的名枪,是天下三名枪之一,枪刃部分长1尺4寸(43.7厘米),茎长1尺8寸(55.6厘米),最宽处3.7厘米,厚1厘米,重498克,中部樋的位置刻有梵文铭文,由三河文珠派的铁匠藤原正真打造。一般的枪柄大约为4.5米,而蜻蛉切的柄长两丈有余(6米以上),忠胜晚年由于自身力量不足以挥舞此枪,遂将柄后的三尺多砍掉。据说此枪的锋利程度仅仅立着就能把飞行中的蜻蛉斩断,故而得名。日本的蜻蛉即指蜻蜓为主的蜻蛉目昆虫。


                              IP属地:四川22楼2014-11-03 12:3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