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吧 关注:761,008贴子:6,272,728
  • 11回复贴,共1

陌生人求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读书不多 你不要骗我哦


1楼2014-10-30 14:06回复
    第一个问题:
    宇宙是有边际的吗?那么宇宙的外边是什么?


    2楼2014-10-30 14:06
    收起回复
      第二个问题:
      如果说空间、时间等都是能量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么宇宙一直在扩大的学说怎么解释呢?宇宙的空间能量一直在增加?能量来自哪里?宇宙之外?


      3楼2014-10-30 14:08
      回复
        第三个问题:
        板凳炸地球的说法,板凳大小的空间能量足够炸掉地球,那么遵循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如果产生一个板凳大小的空间破洞,是不是整个地球的能量就必须转化成空间能量去填补这个破洞?


        4楼2014-10-30 14:11
        回复
          第四个问题:
          多维空间的问题,我们的空间就像是一块黄油,把我们大家都包在里面,但是这个空间和时间的交叉造成了空间在时间维度上的凹陷,那么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只要可以完成空间和时间的任意一个跃迁,那么我们的空间和时间都必定会同时改变,对吗?也就是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或者未来不可能实现。因为在穿越时间的时候,我们已经错开了空间,对吗?


          5楼2014-10-30 14:21
          回复
            前言
            一切的事物都有开始和结束,宇宙也是如此,因为有开始和结束,宇宙也就会是有限的了,宇宙既然是有限的,那么,宇宙所承载的一切事物也就都会是有限的。无限只是以概念的形式存在,现实的实际当中不没有真正的无限的事物。数字的有限就就体现在它的极限上,人能力的极限,计算机能力的极限等就是数字的极限,不信你就拿起笔来试一试。
            我们人类已经具备了理解知识的能力,因此也就会具备发现和认识知识的能力。宇宙及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有限的,那么知识也就会是有限的,终究会有那么一天,我们人类将会认识所有的知识。
            鸡蛋作为一个“个体”,是一只鸡的生命的开始。什么是宇宙和生命的开始?为什么会有宇宙和生命的开始?宇宙和生命是怎样开始的?宇宙和生命是怎样延续和发展的?宇宙和生命为什么会延续和发展?宇宙和生命的未来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我们人类一直在探索的,我们能了解认识这些问题吗?我们将会在什么时候了解认识这些问题呢?
            易经、中国算卦术还有中医延延续续了几千年,这里到底有什么门道?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这些一直不被现代科学所认可,那这些到底是不是一门学问呢?
            有神与无神的争论一直在困扰着人类,各有各的理由,更有各的观点。鬼神到底是什么?鬼神到底存在不存在?如果有鬼神的存在,将会是怎样的一种形式呢?
            黑与白是颜色的最大反差,如果只有黑与白这两种颜色,世界是不是将不再是五彩冰纷?爱和恨是情感表达的最大反差,如果人类只有这两种情感表达,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情形呢?善与恶是行为方式的最大反差,如果人类之一着脸种行为方式看问题,我们的这个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中庸之道,守中、在中,我们只有这样的作为,人类会是什么样的性情呢?无为而治,没有了明确的人生的目标,奋斗的目标,对与不对呢?这些是宗教的思考,也是我们人类需要去思考的。
            大众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矛盾,民主与自由是我们人类的追求,这个追求是没错误的,但个人利益是在大众利益之上吗?忽视了大众利益的的个人利益,这样的社会会是最终的结局吗?
            “雷锋精神”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带给我的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怎样活在这个社会?我们人类还会不会继续的进化?
            如果实现了共产主义,还存在什么样的社会矛盾?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下,社会矛盾是最少的,是最能体现出人人平等,人神平等,神神平等的呢?
            作为一个“个体”的“我”,路是不是在脚下?“我”将何去何从?
            人类的征程
            上篇、宇宙篇
            第一章、“三”是最大的数
            2005年底的一个深夜,我在睡梦中突然听到一个女人在我的耳边大声说了句:“程功:“三”是最大的数,是无穷大”,我惊醒过来就开始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想了大概一天吧,得出的结论是“宇宙是由时间、空间及万物构成的,这就是“三”,“三”就是最大的数,而人呢是“四”,人可以通过劳动来创造时间、空间、万物,虽然当时也觉得这个结论有点怪怪的,但也想不出其它的解释了。
            后来我在王振复写的《周易的美学智慧》里看到这样一句话:“由于智力低下,中华初民同样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不能认识猎获的动物究竟有多少,无法了知“三”以后的数究竟有多大,是什么数,或者说,他们根本不知道“三”以后还有什么数,由此对“三”,肃然起敬。”
            看到这里我想这怎么可能,中华初民有两只手,每只手的手指头都不止三个,掰着手指头数也应该知道比三大的数呀,这也太小看我们的先人了,不过,从他的话里我知道了“三”是最大的数很久以前就有认识,对于“三”是最大的数更确信无疑了,直到现在我终于对“三”是最大的数才逐步有所明白。“三”就是过去、现在、将来,这个“三”包含了一切的存在,所以才是最大的数。
            要想明白“三”是最大的数就得慢慢的讲了,就先说说有和无吧。有和无是对立与统一的,有是有了还能生有,无是自身没有还消灭有。有和无都是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存在的,有是不仅已经有了,还具有继续的有的欲望;无是自身没有,还具有消灭有的能力。
            当所有的有被无全部消灭了,就达到了绝对的无,因为无是动态的,无达到绝对的无以后,无再继续的消灭下去就只能是消灭无自身了,无消灭无自身的结果就会是有的开始,第一个有就是这样产生的,无中生出的有就是这样来的。
            这第一个有也就是宇宙诞生的第一个有,宇宙因此开始了,有了第一个有,第一个有是无消灭无自身的结果。有是存在的,无是不存在的,有了有,就有了存在,有就是有了存在,无是一切皆无的不存在,一切皆无的不存在就是既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还没有万物。
            当第一个有产生后,无就会产生一个消灭有的东西,无就用这个消灭有的东西把有包起来并禁锢起来消灭,这个包起来就是承载起来,禁锢就是把有压缩到湮灭成为不存在。无就是用这个方法消灭有的,这也就是空间的产生,空间就是以承载一切事物的方式存在。这个消灭有的东西是具有物质的属性的,他最小的量子性就是承载起所承载的事物的最基本的量子性。这种承载所具有的是空间的性质,无所产生的消灭有的物质就应该被称为空间物质,空间物质构成的空间,其所具有的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有,消灭存在,空间这样就产生了,这就是一切皆无的不存在和有空间存在的区别。
            第一个有是宇宙中的第一个存在,第一个存在是无中生有的一个欲望,这个第一个存在产生后无就产生了消灭第一个有的存在,这就是第二个存在,第二个存在是要消灭有,就会把有包起来并禁锢住,这就产生立物质的粒子形式的存在,并且同时产生了空间,空间是以物质的形式产生的存在,空间的存在承载着有。
            我们所知道的光在空间中运行,空间物质还具有传输光的能力,是光传输的介质,如果没有空间物质的存在光就不会传输。光是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我们所看到的光是具有一定的频率的,光的强弱是反映在光波的频率上的,光速是恒定的,光的强度高光波的频率就高,光的强度弱频率就低,光波频率的高低反映在光的波长的长短上,光波间两个波峰间的距离长短就是光波的波长的频率表现,频率高波长短,频率低波长长。空间物质的存在是光传输的必要条件,光在空间物质中运行的最大速度就是光速,这是空间物质作为光传输的介质阻力原因决定的,无论光的强度的强弱是多少,光速度是恒定的。(在这里我主要说明空间,要说明白光是什么就需要说清楚能量是什么及产生的原因,为了这篇文章的连贯性还是放在后面来说明吧)。
            当第一个有产生后,被空间物质承载并禁锢了起来,空间物质承载并禁锢”有”,目的是为了消灭这个”有”,这就使得“有”成为了最小的存在状态。我们所能发现并感知到了具有粒子属性的物质,都是在空间禁锢的作用下具有了粒子的属性,有只是一种概念形式的欲望,不具有粒子性,是空间物质为了消灭“有”而承载并禁锢了“有”,使得有成为了具有粒子属性的有。
            第一个“有”的出现应该会是具有适者生存的现象,这就是说生存下来的第一个“有”的“有”具有一种必然性,它必须做到具有存在的能力,才能存在。这能力就是具备存在下来的欲望,是这个欲望使得第一个“有”存在了下来。这个欲望是什么呢?这个欲望是怎么是有存在的呢?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质子和电子的产生,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构成了一个氢原子,电子就是有所产生的存在下去的欲望所形成的,质子和电子就是第一个有的欲望分离出来的,是质子和电子间的正负性使得有能够存在的。
            现在我们都知道,质子和中子都是各由三个夸克组成的,我认为质子和中子的的三个夸克分别是过去、现在和将来。过去是这个质子形成前的过去记忆,现在是现在所正在做的,未来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种存在的时间观念,这就是一个“三”的的数量,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数的时间阶段,“三”是最大的数就是这样的体现,除了存在于这三种时间段,已经没有其它的存在了,这就包括了所有存在,人的一生是过去、现在、将来,宇宙的一生也是过去、现在、将来,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周期还是过去,现在、将来,这是用时间的三个时间阶段划分事物的。认识事物所存在的时间阶段很重要,这能更好的运用时间规律来认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能更好的理解事物的本质。
            当然,“三”是最大的数的意义有很多,主要体现在对这个意义的理解和运用上,过去、现在、未来都是时间概念,我们现在的时间都是连续的,这是因为运动是连续的,在没有能量作用做辅助说明前时间是很难讲清楚的,这还是放在后面在仔细的说明吧。
            电子带一个负电荷,质子带一个正电荷,电子和质子的电性正好相反,就是这正电性和负电性的相互作用使得质子和电子间产生引力而成为一个完整的氢原子从而存在了下来。一个事物被分割成两个,这被分割出来的两个就会具有正反性,一截木头被锯成两半,这两节木头就会存在正和反的区别来,左右、上下,前后、大小就是正和反的区别表现,只是叫法的不同罢了。电子的负电荷和质子的正电荷,就是这样的存在了正和反的属性,虽然大小不同,但正反性的道理是一样的。电子质子拥有正负电荷,是已经拥有了正负性之后再被空间禁锢了起来,具有了粒子的属性,而具有了正负电荷。
            正和反的性质是因为第一个有被分离开来产生了,被空间物质分别的禁锢了起来,这正和反又是能够吻合的,这个吻合特性产生了相互吸引从而在一起了,这个吸引产生的力就是电子和原子核间的弱力,从而使得电子和原子和成为了两个事物并结合在一起,这就是具有独立的具有化学属性的元素氢产生了出来。
            宇宙这个概念是包括了所有的存在,所有的存在都在宇宙中,第一个有的产生是第一个存在的产生,也是宇宙的产生,有了有就有了宇宙的开始和存在。
            第一个有是一个欲望,无中生有的欲望,这是一个概念形式的存在,没有了比较就没有所谓的大小和形状,只有了存在,它是不具有粒子属性的,只是以一种产生有的这个欲望的概念形式而存在了。这第一个有因为要被禁锢消灭,为了能存在下去而产生了存在下去的欲望,都是欲望这个概念,但欲望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就是差异,一个为了产生存在而有的欲望,另一个是为了能够存在下去而产生的欲望,欲望的不同结果也就不相同了。
            无形无质的有的这个概念为了存在下去产生了存在下去的欲望,使得第一个有的这个概念一分为二,并在空间的禁锢作用下成为了具有粒子属性的质子和电子,质子结合成原子核,电子成为了这个原子核的核外电子,第一个具有化学物质属性的氢原子就这样产生了。一个氢原子和一个为了消灭这个氢原子而承载这个氢原子的空间物质就是全部的宇宙,这时候的宇宙没有别的,只有一个氢原子和承载它的空间。
            有是为了存在而存在,无是为了消灭存在而产生消灭存在的存在,这就是第一个元素氢原子和承载第一个氢原子的空间的存在形式。
            第二章、有了还会再有
            第一个氢原子产生了,构成这个氢原子的是一个质子和一个电子,质子具有三个夸克,我认为这三个夸克就是三个形态,分别是过去的记忆形态,现在的发生形态和将来的发展趋势形态。
            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时间的概念,先说说我对现在的现实中时间是什么观念吧。我认为时间是以规律的形式存在的,时间规律的产生来自于能量的释放,光是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光速就是能量释放的速度,光速是每秒三十万公里,也就是说能量释放每运行三十万公里就会产生一秒钟的时间,这就是一个规律,只要能量释放每运行三十万公里就会产生一秒钟的时间。运动是力的推动结果,力是由能量释放转化而来的,能量释放转化成作用力使物体运动的必然条件,所以运动的必然是能量释放的作用。
            由于光速在空间中是恒定的,相对于任何参考系都是绝对的,所以时间规律也是恒定的,是绝对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的时间规律体现,当前的社会是具有运动的时间规律。那么宇宙的诞生之初能,宇宙中只有一个氢原子和承载这个氢原子的空间,是不存在运动的,那么宇宙的诞生之初有没有时间规律的体现呢?
            答案是:”有”,是有时间规律的体现的,时间规律这个时候是体现在变化上的,氢原子的变化体现出来了时间规律,这个变化也是由能量的转化而产生的。


            7楼2014-10-30 18:44
            回复
              (1)、前面我已经说过,质子由三个夸克构成,这三个夸克是三个形态,分别是过去的记忆、现在进行的行为、将来的发展趋势。就说第一个氢原子的质子的三个状态吧,过去的记忆状态是这个质子在形成以前的成因,来自于无中生有的欲望而产生的有,这个记忆就留在了第一个氢原子质子的记忆力,而成为了第一个夸克形态。
              (2)、第二个夸克是现在所进行的行为形态,无所产生的空间物质承载着这个已经存在了的氢原子,无所产生的空间物质的目的是要消灭有,这才承载着有的,这个无是动态的形式,是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消灭有的,所以有也是时时刻刻都在为存在而有所行动,这就是质子的第二个夸克现在所在进行的行为。
              (3)、第三个夸克:过去的就是以前的现在,成为过去后留下的只是记忆了,现在是结果,正在进行的结果。一个时间一个结果,时间是用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因为时间规律的存在,每一个结果就明确了。过去的行为决定了现在,现在所发生的决定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及未来的结果。
              从第一个有的产生到成为第一个氢原子都具有变化过程,是什么因素促成的这些变化呢,来细细的分析一下吧。
              无能消灭有是因为具有消灭的能力,这个能力体现在能禁锢有,禁锢和被禁锢是一种作用力的表现,是力的形式无,消灭有的能力就体现产生的作用力上了。
              有是一个欲望概念的被禁锢产生的,被禁锢就会产生与禁锢相反的作用力,当这个禁锢被打破欲望就会释放,这就是原子的核聚变反应,原子的核聚变就是欲望的被释放,这就是能量释放的产生,欲望的被禁锢所产生的就是能量。包括化学性质的能量也是各种的欲望被禁锢,这点放在以后再说,还是先接着说变化吧。
              欲望这个词的意思是含有愿望和期望的意思,欲望是有目的性的,只是对目的的达成更加的强烈。第一个产生有的欲望目的是产生有,这个目的实现了,产生了有,接下来就是为了这个有的存在而产生了新的使这个有存在的欲望,这就产生了质子和电子。这些变化都是欲望的产生而有的变化,欲望是决定的因素。
              时间的存在是有一个常量的,这个常量就是一个时间,一个时间一个变化,一个时间一个结果,这一个时间在宇宙中是同一的,是可以转换的,一个时间的最小物理量就是没个粒子的产生,这是因为空间物质都是相同的,都是来自于无,是不存在中产生的,这个不存在是为了消灭存在而产生的,都是用承载在禁锢的方法产生了粒子。空间物质是相同的,空间物质的能力是相同的,空间物质的目的是相同的,空间物质消灭存在的方法是相同的,空间物质承载并禁固的都是欲望,这些的相同会有一个共同的结果,那就是时间的最基本的物理量是相同的,最基本的一个时间量是统一一致的,就是一个粒子的产生的变化周期是一致的。也就是一个有的产生到成为一个具有独立属性的基本粒子,这之间的变化周期是一致的,这变化周期的一致就会形成一个规律,这就使得时间规律。变化一致,能量释放的速度一致,这样的一致性,使得时间规律成为恒定一致的了。
              第一个氢原子的产生就是现在的发生,有成为了氢存在下来就是现在的结果,这时的这个氢原子是要被无消灭的,会受到无的挤压,这就使得这个氢原子产生了欲望,对未来的欲望。
              氢原子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化学元素性质的粒子,是完整的了,是不能再分割的,分割就会消失于无而不存在,所以这使得氢原子的欲望就会是单独出现的,是这个氢原子产生的欲望,这个欲望就氢原子的未来产生的。
              这个未来的欲望就是复制过去的记忆,过去的记忆是产生有,所以氢原子未来的欲望也就会是产生一个有。这样新的有的欲望就产生了,又一个欲望的产生就是又一个氢原子的产生,氢原子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的产生出来。
              中子的产生,有的欲望产生后无就会产生空间物质来消灭它,有就会为存在而进行下一步,这其中就有一部分的有和氢原子中的质子结合,共用一个存在下去的欲望,这就是氘和氚的产生。中子为了存在和质子结合成原子核共用一个核外电子,这是这个中子存在下去的唯一方法,由于与质子共用一个电子,中子和质子结合就会是紧密的,中子和质子再被空间物质禁锢住就成为了原子核,这就是原子核间的强力的产生
              中子也是由三个夸克构成,这三个夸克也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形式,过去是记忆,现在是结果,未来是走向。
              第三章、神明出焉
              《黄帝内经》上所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这就话是说,心是整个身体的统帅,心就是神明,这个神明是指挥着人身体的君主,这就是神明出焉的出处。
              心在中医的理论里是和心脏不同的器官,心脏在中医里讲叫心包,心包里藏有心。大脑是储存记忆和知识的,心的这个神明在大脑里运转产生的思维活动,使人具有了意识。心就是调动思维指挥全身的神明,这个神明是无影无形的,这就像神明一样的东西,这就是神明的来意。这一章是宇宙篇,我会在下一章生命篇里细致的分析神明的,下面还是继续我们原来的话题吧。就从基本粒子具有的二分之一旋说起吧
              基本粒子都是具有二分之一旋的,怎样的理解二分之一旋呢?理解二分之一旋就不要想成这个旋是像地球的球体一样的旋转,二分之一旋是一个粒子的两种形式的各自360度的全部覆盖,全覆盖就是这个粒子360度的全部都覆盖成一种形式。到了恢复到原来形态,这又是360度的的一种全覆盖形式,这是一个粒子两种属性覆盖率变化的交换。
              看一下下面的图一,这是一个先天太极八卦图,先天八卦是上古时期的伏羲氏所传造出来的,太极图是五代宋初年间的陈抟发明的。下面的图的中间是太极图,说明的是阴阳的变化关系,阴阳的变化关

              系就能很好的帮你理解二分之一旋了。白色的区域是阳,黑色的区域是阴,当夸克内容处在乾的位置时,就会是阳的360度全覆盖,呈现出全部的白色。当夸克内容处在坤的位置时就会是阴的360度全覆盖,呈现出全部的黑色。360度全覆盖就是整个粒子的全部被一个阴或阳的现象覆盖住,一个粒子以圆面积的形式表示,阴阳变化所产生的各自所占面积的比例,以所占角度多少的形式表示。
              产生二分之一自旋的因素是有和无的相互作用,有是有了继续有,无是自身没有还消灭有。有是有了存在下来的欲望才存在的,无是具有消灭有的能力,有和无的相互作用,就会产生有的全覆盖360度和无的360度全覆盖交替变化,就形成了有和无各自交替的均匀分割一个事物,这个的说法就是有和无的二分之一自旋。

              再来看图二,这个图说明的就是720度的二分之一旋的变化图,从坤位开始发生变化,坤位阴最盛的位置既是旧的变化的结束也是新
              变化的开始,坤是0度的出发点,0度阳开始产生,到90度的时候阳覆盖了四分之一,到180度的时候,阳覆盖了二分之一,到270度的时候,阳覆盖了四分之三,到了360度,阳就是全覆盖整个粒子了,以此类推,360度的时候阴开始产生,逐渐到720度回到0度的原点,在这个原点阴是360度全覆盖,这就是二分之一旋的理解方式。旋的意思不能理解为旋转,而是两种属性的交替覆盖率的变化,这里所发生的角度变化,是两种属性间的交替变化所占有的角度比例的多少。
              阴和阳就是有和无表示方法的体现,阴和阳的相互作用就是有和无的相互作用,这就是中国古人的总结。
              还是再看图一吧,中子和质子都由三个夸克构成,三个夸克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种形态,这三种形态通过二分之一旋所呈现的是两个表现形式,就是阴和阳,这也是一种开启和关闭的形式体现,阳在0度全覆盖时是开启,阴在360度全覆盖时是关闭,开启和关闭的是有和无的变化关系,这就体现在了过去的记忆、现在的行为以及未来的目的被开启和关闭。
              八卦每个卦是由三划构成,在易学里称之为三爻,每一爻的一长划构成的一爻叫阳爻,两短划构成的一爻叫阴爻。如果用二进制表示,一长爻是1,两短爻是0。还可以理解成长爻是开启,短爻是关闭。
              看下面的图三,这是一个六十四卦图,八八六十四卦,这就是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三个夸克形态相结合所有表现的形式。六十四卦的每一卦都是由六爻构成,分为下三爻和上三爻,下三爻是内卦,上三爻是外卦,下三爻是先天,上三爻是后天,先天决定了物质的属性,后天决定了物质的发展方向。
              中子和质子结合成原子核,共用一个存在下来的欲望产生的电子,电子也是基本粒子,具有二分之一旋的特性,这也是有和无360度全覆盖的转换,这还是开启和关闭的转换关系,开启或关闭了有和无的状态。
              基本粒子都会具有二分之一旋,这是有继续存在和无消灭有的能力的体现,这是基本粒子存在的必要条件,用粒子对撞机产生的只是撞出了的一些碎块,是不具有存在能力的,是不能被称之为基本粒子的。
              中子和质子都分别由三个夸克构成,这三个夸克是三个形态,就是过去、现在、将来。这就会产生一种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就是影射的反应。映射是两个集合间相互的对应关系,其中一个集合的改变,由于和另一个集合的对应关系,结果也就产生对应性的改变。
              过去的是记忆,是记忆的存储,将来的是发展方向,过去与将来决定了现在的进行,在的进行产生了结果。是什么使得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状态被打开的呢?就是能量。那又是什么时的能量具有了目的性呢?就是神明,是神明引导着能量打开了记忆和未来产生的现在的结果,这个能量是以热的形式被物质接收,神明引导着着热能使得物质发生了周期的运行变化。
              质子的三个夸克形态和中子的三个夸克形态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一个卦,质子的三个夸克形态构成了内卦三爻,中子的三个夸克形态构成了外卦三爻。内卦是先天,决定着物质的属性,外卦是后天,决定着物质的发展。卦是变化的,八八六十四卦包含了卦的所有变化,也就是这个质子和中子集合的所有变化和变化趋势。一个变化产生一个结果,变化的不同产生结果就会不同,这些的不同在六十四卦中充分的反映了出来。
              现在有通过粒子的撞击来找到物质的最小构成,通过我上面的论述大家是不是已经明白了,不具备二分之一旋的粒子是不会存在的,基本粒子被撞击,会产生碎块,这些碎块是会很快被无消灭成不存在的,比如我们现在常常说起的上帝粒子,一个基本粒子的碎块而已,很快就会消失于无的,上帝粒子是不能被称之为基本粒子的。


              8楼2014-10-30 18:46
              回复
                第四章.阴阳五行——中国的辩证法
                阴阳的概念:阴阳最早产生于伏羲氏用阴阳演绎八卦,通过观察到自然界中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男女、上下、寒暑、昼夜等等,以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的思想方式,归纳出了阴阳。阴阳是一种对事物的矛盾性,对立性的分类;阴阳同时还是动态的,是这个动态使得事物发展变化,中国的先人就是用这个发展变化的动态演化出了五行。
                五行学说早在三千年以前的周朝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五行学说也是我们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一个现象,是我们中国的先人在认识自然、解释自然的的实践中所发现的一种辩证法。
                五行金、木、水、火、土所表示的不是指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物质属性,而是一种哲学理念的存在的事物,这个存在的事物具有的对应。
                例如:我是一个事物,生或克是我所具有的欲望,被生或被克是来自其它事物对于我的欲望。
                看下面图六,欲望都是有目地的,例如:金生水、金克木就是金的目地,金被土生、金被火克是金所要承受的欲望的目地,以此类推木、水、火、土都是具有同样的欲望。
                相生:产生、扶持、有添砖加瓦使之受益的意思。
                相克:削弱、消灭、克制、使之减少的意思。
                被生:被促进、被加强,有起死回生的效果,有强者更强的功效,锦上添花。
                被克:被削弱、被克制,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实力被泄,受到阻碍。
                每一个事物的存在是不是都可以用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解释呢?生:产生与帮助,克:削弱与诋毁,被生:被帮助与加强,被克:被
                削弱与诋毁。在下面我们用逻辑推论一下
                人生是如此吧:都说做人难,被锦上添花的就不难。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这样的日子就难熬了。
                事儿是如此吧:扑风捉影的一件事,会被成倍的扩大,好事和坏事,摊上就是事。没有千般好,总会有诋毁。
                物是如此吧:有用没用别碍事,就是再好也招烦。物尽其用也容易,小药治病真灵验。
                物质是如此吧:一物降一物,卤水点豆腐。化学方应,物理变化,这些那个不体现出生与克、被生与被克的奥妙呢。

                再来看图七,图七是五行生克的整体图,从这个图里就可以看到五行的环环相扣的对应关系了。五行是中国的先人解释事物间的对应关系的辨证方法,每个事物在我们的先人的认识里有五种属性,我们的先人就形象的用五行金、木、水、火、土来做形象的描述了。
                五行的相生与相克都是一个循环,所有的事物都是在这个循环反复中保持着均衡,五行是事物的五种特性独立的体现,这五种体现是相辅相成的,也是相互促进与制约的。五行的循环是目地性的体现,对于目地的欲望,促使了这个循环。
                所谓的“行”,郑玄注曰:“行者,顺天行气也”。而《尚书》提到的“五行”则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行”所指称的无非就是一种自然的“运行”,是依着本身只为呈现所固有的一种规则而持续运行,是一种自然的作为。
                在我的这部书里的第三节,我已经说明了什么是阴阳,就是“有”和“无”,“有”是存在,要继续存在,“无”无是不存在,还消灭存在,“有”就是阳,“无”就是阴。
                下面是我百度到的资料,http://baike.so.com/doc/4722813.html这就是链接,我摘抄说明一下吧:阴阳相互作用产生的不同状态只有五种:一是阴消阳长状态,二是阳长阴消状态,三是重阴状态,四是重阳状态,五是阴阳平衡状态。这一点,请大家结合第三节里图二的解释中对粒子二分之一旋的说明就能明白了。
                我们的古人为了更加简明清晰的表达阴阳,便将阴阳变化规律中阴长阳消状态以“木”的形象来代替表示,将阳长阴消的状态以“金”的形象来代替表示,将重阴的状态以“水”的形式代替表示,将重阳的状态以“火”的形式代替表示,将阴阳平衡的形态以“土”的形式来代替表示,于是变产生了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形式。
                金、木、水、火、土为阴阳变化过程中的五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它既是动态的又是相对静态的。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说:“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行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也者,所以阴阳之气也”,这句话就形象的说明了这里的道理,五行是阴阳两种变化交互作用的产物,阴阳是五行变化的原动力。
                下面是一些前人总结出的经验,说出五行生克之间的简单规律。
                木:木得金旺,方成栋梁
                木能生火,火多木焚;强木得火,方化其顽。
                木能克土,土多木折;土若逢木,必为倾陷。
                木赖水生,水多木漂;水能生木,木多水缩。
                火:火旺得土,方成相济。
                火能生土,土多火晦;强火得土,方止其焰。
                火能克金,金多火熄;金弱遇火,必见消熔。
                火赖木生,木多火炽;木能生火,火多木焚。
                土:土旺得水,方能疏通。
                土能生金,金多土变;强土得金,方制其壅。
                土能克水,水多土流;水弱逢土,必为淤塞。
                土赖火生,火多土焦;火能生土,土多火晦。
                金:金旺得火,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水多金沉;强金得水,方锉其锋。
                金能克木,木多金缺;木弱逢金,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土多金埋;土能生金,金多土变。
                水:水旺得土,方成池沼。
                水能生木,木多水缩;强水得木,方泄其势。
                水能克火,火多水干;火弱遇水,必为熄灭。
                水赖金生,金多水浊;金能生水,水多金沉。
                从以上前人的总结中我们就可以来做一个分析了,这里面的内容中,阳长阴消的我认为是“木”,阴长阳消的我认为是“金”,别的没啥异议了,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认识,从新的角度认识了五行的概念,是值得一看的好文章,
                是什么原因产生的生和克,为什么会有生和克的这样的现象?这就要结合十天干来解释了,这是下一节的内容,请继续看下去。


                10楼2014-10-30 20:17
                回复
                  第五章、天干——来自于天的干扰作用
                  大约在战国末年,依据各国使馆长期积累下来的材料编程的史书《世本》说:“荣成作历,大桡作甲子”,“二人皆皇帝之臣,盖子皇帝以来,是用甲子几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大桡创制的,打扰“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谓之干,甲乙以名日,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十个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作为一个中国人都会听说过:“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葵水,中央戊己土”,这样的说法吧?
                  在这里接着上一节对五行的分析:请先看图八,日出东方,阳
                  气开始上升阴气开始下降,阳气升发,谓之木。正午时分太阳在正南方,阳气最盛,是纯阳的体现,谓之火。日落西方,阴气开始上升阳气下降,阳气收敛,阴气升发,谓之金。到了深夜阴气最盛,是纯阴的体现,谓之水。中央的位置是阴阳均衡的体现,谓之土。这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的发现因由,这个的发现是与我们地球的运行与演变息息相关的,这里面蕴藏着我们先人朴素的认识论。
                  “木”是阳气上升阴气下降的体现,事物的发展变化也是这样,“木”所代表的也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上升期,“木”的阳气继续的上升,就会是纯阳的“火”,因此是“木”生“火”。
                  “火”纯阳,物极必反,物极则藏,“土”所体现的就是阴阳均衡的收藏,这个收藏就是事物的变化已成为了事实,“土”的收藏就是纯阳的“火”的继续 (纯阴的水是事物发生变化的开始,也是事物发生变化的结束,所以是纯阳的火的继续是收藏的开始),因此“火”生“土”。
                  事物的发展变化成为了事实,就会是阴阳均衡的“土”的体现,再继续发展,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结束的开始,这就是“金”阴气上升阳气收敛体现出来了,因此“土”生金。
                  阴气开始上升的“金”,就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向结束发展的开始,纯阴的“水”就代表了结束,因此“金”生“水”。
                  “水”为纯阴,代表的是事物还没有发生和变化,是一个一切皆无的状态,无中生有的有来自于无,因此有的开始是在无中,这就是说无即代表了结束,也是产生有的开始,只有有了开始一切才开始,当有了开始,也就是纯阴的“水”开始有了阳的产生,阳气上升阴气就会开始下降,这就是“木”的产生,因此“水”生“木”。
                  这样五行的相生就讲完了,下面再来说五行的相克是怎么回事吧。“金”克“木”就是收敛克制生发;“木”克“土”就是阳气的生发克制结果的生成,使得结果没有最后的结果;“土”克“水”就是已成为的事实远没到结束的时候;“水”克“火”就是事情已经结束了,结束的结果就是没有了一切;“火”克“金”就是纯阳在没有成为事实之前是不会有收敛的,就会克制住收敛。以上这些就是五行的相克的道理,明白了道理才能更好的运用,下面就说说运用吧。
                  还是看前面的图八吧,十天干的排布划分: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为阳水,葵为阴水。这里的阴阳变化规律是以地球接受太阳光的运动来排布的,五行各自属性,起始为阳,结束为阴。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既有公转也有自转,公转一周为一年,自转一周为一日,由于地球的运转的位置角度不同,就会是所感受到的太阳的影响不同,也就是天干的不同,解释这些不同的划分所产生的规律现象,就是我们先人总结出天干五行的原因与目的。
                  天干是天空对地球的干扰的影响,这主要是指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太阳对地球产生欲望的返还,太阳光普包括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Y射线等几个范畴,其中的可见光是人的视觉可以感受到的光谱,一般分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
                  这里有没有这样的一个可能呢,就是:地球形成之初太阳照到地球上的光的颜色就只有蓝色的光线。当太阳光相中逐渐的有了青色和紫色的这个频率的颜色,地球上发生了第一次的物种大灭绝,第一次的物种大灭绝使得当时的大约百分之八十五的物种灭亡了,这就是太阳光线与地球环境的同步演变进化的结果,太阳光线中由原来的只有蓝色转变成又增加了青色和紫色这个光线,是这个原因导致了第一次的物种大灭绝。
                  我们的地球上一共发生过五次的物种大灭绝,这些都是地球和太阳的同步演变进化所造成的,地球和照到地球的太阳光线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演化,使得地球上的物种随之而改变,这就是五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第二次的物种大灭绝时期,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中增加了绿色;第三次的物种大灭绝的时期,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增加了黄色;第四次的物种大灭绝的时期,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增加了橙色;直至第五次物种大灭绝时期,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增加了红色,直至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阳光,有了现在的色彩。
                  在我们的地球上所看到的太阳是如此,还有天上的星星也同样如此,刚刚诞生的地球是看不到满天的群星闪耀的,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天上的星星也是随着地球的演化而逐渐的增加,这才有的现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满天星光灿烂的景象 。
                  之所以恒星能够燃烧,是因为围绕恒星运转的行星所产生的欲望在恒星上得到返还。我就以以太阳为例吧:太阳的燃烧就是太阳系行星的欲望产生核聚变,通过能量的释放而返还欲望的,是太阳系中行星的欲望在太阳射结合成物质,从而使得太阳燃烧的,通过在太阳上的燃烧返还回能量使得行星所产生的欲望得以实现。这也就是说太阳燃烧的能量是太阳系行星的补充与添加,太阳才能够保持燃烧,太阳燃烧是太阳系内行星的欲望要求。星星是欲望的产生之地,是这些行星物质产生的欲望,在太阳上结合成可以核聚变的物质,为太阳这样的恒星提供了持续燃烧所需要的能量。
                  恒星的质量也比我们现在所认识到的要小得多,恒星不是通过质量产生的引力吸引的行星,而是通过恒星时发出的能量,这个能量的释放是星星所产胜欲望的返还回来,是行星的欲望的产生内容条件,使得行星被固定在了一定的轨道上。这些我会随着本书的深入做进一步说明的,在这里还没到说明的条件,请大家继续看下去,后面会有说明的。
                  大家有没有想到十天干,两个五正好是十个数,这就有了一个巧合,就是人手和脚的指头正好也是二五一十。自然数的十进制,大于十就是又一个循环了,这个百度也见到有人说起过,大家可以百度一下看看。逢十进一,逢二十进二,逢三十进三。。。。。。就是十进制的应用,不失其位是特点。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葵这十个天干在十进制应用中始终保持其五行排序的特性。十天干就先说到这里吧,下一节会讲到十二地支,以及十二地支和十天干的搭配应用,这同样也是我们先人的一大发现。
                  第六章、地支是时间与方位的区域
                  位的区域十二地支所代表的含义是时间和时间的区域的概念,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其中子为阳水,亥为阴水,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午为阳火,巳为阴火,申为阳金,酉为阴金,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辰、戌、丑、未四个土还有收藏的作用,就是说亥,子水生的木丑土收藏,寅,卯木生的火辰土收藏,巳,午火生的土未土收藏,申,酉生的水戌土收藏。
                  地支是什么是怎么来的呢,用一张图来说明一下,请看图三,在我国的过去是使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时间的,每一天是十二个时辰,这十二个时辰分别用十二地支来表述,这里面没有数字的表现形式,只是说是某某时辰,子时是现在所用时间的23..00点-1.00点;丑时是1.00点-3.00点;寅时是3.00点-5.00点;卯时是5.00点-7.00点;辰时是7.00点-9.00点;巳时是9.00点-11.00点;午时是11.00点-13.00点;未时是13.00点-15.00点;申时是15.00点-17.00点;酉时是17.00点-19.00点;戌时是19.00点-21.00点;亥时是21.00点-23.00点。
                  我们再来看一看下面这张图四,这张图是地球十二地支的位置与排列顺序图,它所要说明的,无论在任何时间,这是十二个地支所处的区域都是不变的。现在我们地球上每个国家和每个国家所用时间都不一样,比如现在有北京时间、格林威治时间、法兰克福时间、华盛顿时间等每个地区所表示的时间各不相同,但是图四所标明的地支五行区域是固定的,是不会因为各地所用时间的不同而改变。子的五行区域就是子的五行区域,丑的五行区域就是丑的五行区域,现在我们知道的北京是午的五行区域而华盛顿是子的五行区域,因为我所知道的是我们国家的先人计算时间是先以午时做为参照的,可能是巧合吧我们国家可能正好处于午的五行区域,现在我们计算时间是每天24小时,午时就是11,00-13,00点这段时间,是每一天的时间正中间,如果用十二地支来划分区域的话我们国家正好处于十二地支的正中“午”的五行区域,是名负其实的中国。午时一阴生,午时是太阳光线最足的时候,阳气最盛,同时也是阴气开始产生阳气开始由盛转衰的开始。子时一阳生,子时是阴气最盛最黑暗的时候,也是一阳生阴气开始由盛转衰的开始。我们中国如果处于正中的“午”的五行区域的话,那么美国就是处于“子”的五行区域,子时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这就说明美国所处的地支“子”的五行区域既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的地支五行区域。
                  我们中国地处地支五行的中心“午”的五行区域,这就产生了面向南方的文化,坐北朝南深入我们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当我们的先人身处地支五行的中心面向南方时,感知到天干的干扰力是循序渐进的是均衡的,这就产生了中庸、为中之道、讲求均衡的文化,是一种靠感知的感觉文化。而西方国家处于申、酉、戌的五行区域,感知不到天干五行的循序渐进和均衡,这就形成了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对于事物的判断偏重于结果,追求明确、简捷、高效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从上面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子时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在十二地支的应用当中,子都是扮演这样的角色,既是旧的结束也是新的开始。中国的阴历寅月是第一个月,这是因为在寅月的时候“丙火”开始长生,万物开始复苏,中国是以农业立国,农作物的生长周期我们先人看得很重要的原因,才使得寅月成为了第一个月。
                  下图图十一中的左上图的第一个图是一个正三角形,第二个是两正三角形的合并与叠加合并了也就是一个六角星形的形状,每个角的度数是60度。六个角和六个边相加正好十二。再看图十一的下面两图,这是一个科赫曲线图,科赫曲线又叫雪花曲线,是风行曲线的一种。
                  图十一的左上的第一个三角形,我们这样理解,这就好比是一个单独的质子或中子,三个角代表三个夸克的位置,我在前文中已经说明了,质子和中子都是有三个夸克组成的,这三个夸克是三个形态,分别是过去的记忆,现在的表现和未来的走势,是这三个夸克形态形成了一个三角形。
                  图十一的右上两个三角形的叠加就是质子和中子的叠加,我们都知道一个氢原子是有一个含有质子和电子构成的,一个质子构成的氢是非束缚态,只有当中子产生了和一个质子共用一个核外电子才会成为束缚态,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就是一个束缚,质子和中子的各自的三个夸克相互的叠加,就会是图十一右上的形式,这是因为中子和质子束缚在一起共用一个电子才能存在下去,这个我在第二章已经讲过了,电子是质子为了存在而产生的欲望构成,中子为了存在必须紧紧的束缚住质子共用一个电子,这就是物质的产生。
                  随着更多的质子和中子结合成束缚在一起的叠加,就会成为图十一左下直至右下的形式。物质的存在状态就是原子核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的叠加而构成,我所能看到的物体的结构就是如图十一右下的形态,就是六角星形的堆积,每一个星球就是这样的堆积,这就产生了十二地支。
                  请看上面两图图,就是这样的按磁力线的堆积产生的行星。行星及小行星的堆积就是按照磁力线的走向堆积的,物质应为引力而堆积成了成星球,由于宇宙中大部分的行星及小行星都含有铁,这就会产生磁场及磁力线,是行星所具有的磁场及磁力线使得构成行星的物质按参照磁力线的走向产生了堆积。又因为物质堆积起来了所产生的引力会形成向心的合力,这就使得行星成为了球的形状。


                  11楼2014-10-30 20: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