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脑损伤的部位、范围、程度和性质的不同,根据神经病理学、患儿运动障碍特征、肢体功能的受限状况、肌张力异常状况,脑性瘫痪患儿按不同的年龄阶段可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表现,轻重程度也不同。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2004年昆明全国小儿脑性瘫痪专题研讨会,将脑性瘫痪临床分型:
①痉挛型:以锥体系受损为主:②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不随意运动增多,表现为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不足、震颤等;③共济失调型:以小脑受损为主;④肌张力低下型;往往是其他类型的过渡形式;⑤混合型。
根据2006年第9届全国脑瘫康复学术会议修订的临床分型,共有6型。
(1)痉挛型:约占脑性瘫痪患儿的70%,因锥体束损伤所致,通常见于低出生体质量儿和新生儿窒息。
(2)不随意运动型:过去称为“手足徐动型”,约占脑性瘫痪患儿的20%,病变部位在大脑深部基底核、椎体外系,大多数患儿有新生儿窒息、核黄疸病史。
(3)强制型:也是锥体外系受损缘故。
(4)共济失调型:病变主要累计小脑。脑干。
(5)肌张力低下型:大脑皮层运动4区、椎体外系受损。
(6)混合型:两种或两种以上形式同时存在。
实际上,在临床实践中,还有其他形式的脑性瘫痪存在。有些患儿的临床特征很难归之已经制定的分型范畴内,因此,又有人把这类患儿归之为“无法分型”。
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个脑性瘫痪患儿身上,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使病情发生变化,由某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转变形式),如:肌张力低下型脑性瘫痪患儿,在出生2岁内肌张力低下,而在2岁后肌张力逐渐增高,转变为痉挛型。这不是医生以前误诊,而是患儿病情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