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吧 关注:2,402贴子:11,178

东晋王朝的三次北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沈起炜


1楼2014-11-01 00:26回复
    殷浩北伐的失败


    5楼2014-11-01 00:31
    回复
        王羲之对此非常担心,他劝会稽王司马昱和殷浩歇手。他的意见似乎太保守,然而未尝没有道理。他说的“军破于外,资竭于内”,是实际情况;他说当时是“以区区吴越经纬天下十分之九”,也符合实际情况。荆、江等州在桓温控制之下,朝廷无法利用那边的人力、物力。益州(蜀中)遥远,朝廷也得不到任何好处。他主张减轻赋役,与民休息,从长远来说,是培养国力的根本办法,可是即使不继续用兵,也是做不到的。
        殷浩不听他的劝告,硬着头皮干下去。他要减少军事以外的开支,把太学生徒也遣散了。其实多这一点财力,不会起多大作用,而停办太学,其负面影响却不可轻估。殷浩非但不懂军事,其实也不懂政治。
        这年十月,由于前秦把张遇所部和陈、颖、许、洛的五万多户居民迁往关中,只留少数秦军驻防,谢尚总算收复了许昌。这是东晋惟一的一点收获。
        永和九年(353年),由于前燕在上年取得邺和若于北方州郡,基本上形成了与晋、燕、秦鼎峙的形势(西北的前凉可以视为晋的方面军),其中晋的兵力最弱。姚襄一军是有相当战斗力的,殷浩如果驾驭得了姚襄,实力对比上可以有利得多。还有桓温也有相当实力,如果殷浩听王羲之的劝告,和桓温和衷共济,团结对外,东晋的形势也可以好得多。可是,殷、桓两人各干各的,桓温还要等着看殷浩出洋相。殷浩对姚襄是忽而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忽而要他出死力打仗,如此作为,不出大乱子才怪。
        姚襄屯兵历阳(今安徽和县),在淮河两岸垦募电田,练兵积粟。姚襄这个人,和他的父亲姚弋仲不同。姚弋仲是个直性子的老羌人,对石虎也是想什么就说什么,跟了石氏便忠心耿耿。而姚襄除勇敢善战外,又博学善谈论,所以谢尚同他很谈得来,江东人士也都看重他。
        殷浩在寿春,怕姚襄不可靠,就扣留了他的几个兄弟,还几次派刺客去行刺,可刺客却把真实情况都告诉了姚襄。殷浩甚至命降将魏憬领本部人马去袭击姚襄。姚襄杀了魏憬,收编了他的人马。殷浩对姚襄的猜疑越来越深,为了不让他在内地驻防,就请朝廷任他为梁国内史,调到北边的蠡台(在今河南商丘南)。姚襄的使者到寿春去见殷浩,殷浩提出姚襄有不服从命令的问题,从此两人互不信任的情况公开化了。
        这年十月,殷浩误信前秦内部有人作内应的情报,便使姚襄为前锋,领兵北伐,想收复洛阳。姚襄引兵北上,估计殷浩将到,诈令所部在夜间逃跑,暗地里设下埋伏。殷浩得讯,领兵去追,在山桑中伏,大败溃退。他收拾余部,发动反击,又告失败。姚襄渡过淮河,屯兵盱眙,招募流民,把部队扩充到七万人,再派人到建康,陈诉殷浩的罪状。以后姚襄引军北还,这里就不再去讲他了。


      7楼2014-11-01 00:32
      回复
        桓温见殷浩兵败,十分得意。永和十年(354年)正月,他上疏要求废黜殷浩。朝廷无奈,便把殷浩废为庶人(只收田租不干事的”米虫“)。殷浩罢官后,住在朝廷指定的信安县(今浙江衡州)。他心中烦闷,常常用手指头在空中书写“咄咄怪事”四个字。桓温倒不想把他完全打倒,写信告诉他,准备推荐他做尚书令。殷浩见信,大喜过望,马上提笔写回信,送出前恐怕内容有错,拆了封,封了拆,最后竟然不小心送出一封空函。桓温拆开看了大怒,殷浩的庶人就只能做到死了。


        8楼2014-11-01 00:33
        回复
          桓温北伐的失败


          9楼2014-11-01 00:33
          回复
              桓温没有灭秦的实力,然而在黄河以南还是能有些作为的。当时冉魏的旧将周成占了洛阳,姚襄北归占了许昌,又北上与周成争洛阳,情况非常混乱。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向朝廷提出一个表面上光明正大的请求:“移都洛阳,修复园陵。”朝廷便命他去讨伐姚襄。这个任务,他轻松地完成了。这年八月,他从江陵北上到洛阳城南的伊水,一战击败姚襄。姚襄西走后,周成又投降,桓温便进了洛阳,谒西晋诸帝陵,对有毁坏的即令人修复,还留兵戍守,然后班师还江陵。
              这是桓温为晋朝立的大功劳。在以后几年间,桓温与朝廷也相安无事。然而,朝廷在与前燕发生冲突中的表现,却又挑起了桓温轻视朝廷的心理。
              后赵亡后,鲜卑段部的后人段龛据广固(今山东青州西北)称齐王。晋永和十一年(355年),前燕慕容恪进攻广固。段据向晋求救。晋徐州刺史荀羡救燕,他虽不敢进军广固,然晋燕之间,在今山东、河南与苏皖北部的冲突,自此连绵不断。永和十二年,广固在困守十个月后投降。以后晋、燕冲突,晋一直处于劣势。
              升平三年(359年),晋使豫州刺史谢万、徐兖二州刺史郗昙攻燕。谢万是后来成为东晋名相谢安的兄弟,也是个大有名气的名士。王羲之得知了这道任命,就写信劝他“与士卒之下者同甘苦”。谢安也对他说:“你做元帅,必须经常接待众将,使他们心悦诚服。”谢万做不到与士卒同甘苦,便听兄长的话,召集众将会议,他找不出话来,便把手中的铁如意指着大家说:“诸将皆是劲卒。”那时候阶级区别森严,把将校叫作兵卒是有侮辱性的,众将听了,对他十分怨恨。谢安知道这位老弟不可救药,怕他送掉性命,就特地赶到他统率的军中,与各级军官联络感情,连最下级的军官也不例外。后来谢万兵败逃回时,部下看了谢安的面子,才没有杀害他。朝廷用这等人做元帅,实在是天大的笑话。郗昙是郗鉴的儿子,也是个文士。


            11楼2014-11-01 00:34
            回复
              楼主是对着细说两晋南北朝来写的吧!好熟悉的文字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5-03-06 17:18
              回复
                受教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7-10 14:13
                回复
                  学习了,最近对晋朝历史很感兴趣。不过真乱啊,梳理不出头绪。赞楼主!n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10-01 17:35
                  回复
                    👍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12-26 16:42
                    回复
                      也确实和桓温长史王坦之成为制约桓温的重要力量,


                      75楼2017-07-26 09:07
                      回复
                        但上表还没发出就接到司马昱的诏书


                        76楼2017-07-26 09:07
                        回复
                          现在看你怎样对待天下人盼望你出山了


                          77楼2017-07-26 09:07
                          回复
                            被禁锢后是司马昱解除他的禁锢


                            78楼2017-07-26 09:07
                            回复
                              每天都让人愤愤不愿回想


                              79楼2017-07-26 09: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