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期最好以试验性养殖的规划进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越少越好,够用即可,具体要建什么样的池子或什么场地,多看一下贴吧前前后后的帖子再自己决定,先想好模式,再打草稿图,再修改,再修改。。。最后确定建设。就是不要急。池子数量根据种蛙、蝌蚪池等需要逐步增加。具体就不说了,因为什么样的池子或场地都不是决定是否能养好蛙的决定因素,反之,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无论什么样的池子只要能装水就可以养蛙、养蝌蚪(但是养蝌蚪和孵化池最好要有雨棚,两种用途的池子可分别配置也可共用),这只跟技术水平和层次有关。
2,头批试养的种蛙最好到当地附近找一下有熟人的蛙场或农村一些农户纯粹业余的养蛙人(这些人只是作为副业增收,养殖数量一般比较少,有些更只是从野外捞蝌蚪回来养殖而已)那里买百来个(50对左右,或自行决定)2.5两左右的商品蛙(也就是野生子一代)作为种蛙,可按当地市场价高一些的价格给他们(同搞好关系,尽可能向其了解一些日常最基础的基本的操作管理,这些也可在网络媒体或公开资料中查找了解到最基本的东西),适当挑选配对,但首先要了解这些农户养的蛙是野生种源,这个可以和当地专业捕蛙人那里了解哪里有这样的农户,这些人一般不会是炒种炒家,买他们的菜蛙(商品蛙)来当种蛙先试养,密度先放在每平方10只左右就好,最好把种蛙分两个不相连的池子养。引种时间一般放在春节前后,虽然价格可能会高些,但是比较安全,能较快稳定下来。引种时注意看蛙的体型是否“健美”,皮肤是否油润有光泽,体表皮肤不可有任何轻微的溃烂和红点红斑迹象。如果有幼蛙和原种蛙可以看更好,看对方种蛙(包括要购买回来做种蛙的商品蛙)体态是否健美,神情(眼神)机警有神,受到惊扰时能立即做出反应(伏地或逃窜寻找躲避物或紧贴水底),决不可懒散无光甚至泛蓝发白,更不可体型异常臃肿(腹部),反应迟钝;看对方的幼蛙(有拇指大以下规格或已经长出前肢的蝌蚪更好)前肢是否粗壮,比例是否协调,受惊扰时跳跃是否敏捷。这样一般可保证种蛙基本质量,也比较便宜,切勿轻信炒种商家!当然,如果可以就近找到有石蛙吧吧友能支持更好。
3,抓紧学习和通过实际的试验性养殖过程掌握基本的操作管理细节,比如黄粉虫养殖基本过程(一般要养蛙先养虫,但是前期因耗虫量较少,如果来不及也可外购补充)、种蛙饵料配制投喂、产卵管理、孵化管理、蝌蚪各阶段饵料配制和水体管理(比如日常防疫性消毒剂的使用)等等(具体可查阅相关帖子得到基本的了解和启发),这是在一切顺利的前提下,但是一般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问题时积极查阅水产养殖类疾病防控和药物使用资料和相应手册并尝试进行救治,但最好在平时就应实验了解和掌握各阶段各规格蝌蚪、蛙对常用药物特别是消毒剂等的药物毒性和敏感度的最高耐受(致死)浓度,在实际治疗或使用中根据常规使用量或药物使用说明书结合最高耐受浓度尝试使用并调整使用浓度,并根据使用后的实际效果调整药物品种。水产疾病诊疗难点重点都在诊断、判断发病原因了解发病机理,一般发病后的死亡损失率都比较高,死亡率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甚至全军覆没并不奇怪,因此养殖中更难的更加重要的还是注重预防,而预防的重点一方面是避免蛙的应激(人为因素和外在因素,如异常惊扰、养殖环境设置、水体、气候变化等),另一方面在于如何阻断致病因素和致病原的影响。具体细节就太多了。。。
4,在基本了解和掌握各方面养殖操作环节后考虑尝试野生蛙驯养,但是要清醒认识野生蛙驯养的难度和风险!。。。以下略。。。
5,如此基本需经过一年的试验性养殖,此时根据自己这一年的养殖经验总结和对整个石蛙养殖产业的实际了解、认识和理解再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环境、场地等条件决定是否进行扩大投入。
一点建议,也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不保证完全适用和正确,只希望对新人有所帮助和启发。。。
困死了。。。睡觉。。。
2,头批试养的种蛙最好到当地附近找一下有熟人的蛙场或农村一些农户纯粹业余的养蛙人(这些人只是作为副业增收,养殖数量一般比较少,有些更只是从野外捞蝌蚪回来养殖而已)那里买百来个(50对左右,或自行决定)2.5两左右的商品蛙(也就是野生子一代)作为种蛙,可按当地市场价高一些的价格给他们(同搞好关系,尽可能向其了解一些日常最基础的基本的操作管理,这些也可在网络媒体或公开资料中查找了解到最基本的东西),适当挑选配对,但首先要了解这些农户养的蛙是野生种源,这个可以和当地专业捕蛙人那里了解哪里有这样的农户,这些人一般不会是炒种炒家,买他们的菜蛙(商品蛙)来当种蛙先试养,密度先放在每平方10只左右就好,最好把种蛙分两个不相连的池子养。引种时间一般放在春节前后,虽然价格可能会高些,但是比较安全,能较快稳定下来。引种时注意看蛙的体型是否“健美”,皮肤是否油润有光泽,体表皮肤不可有任何轻微的溃烂和红点红斑迹象。如果有幼蛙和原种蛙可以看更好,看对方种蛙(包括要购买回来做种蛙的商品蛙)体态是否健美,神情(眼神)机警有神,受到惊扰时能立即做出反应(伏地或逃窜寻找躲避物或紧贴水底),决不可懒散无光甚至泛蓝发白,更不可体型异常臃肿(腹部),反应迟钝;看对方的幼蛙(有拇指大以下规格或已经长出前肢的蝌蚪更好)前肢是否粗壮,比例是否协调,受惊扰时跳跃是否敏捷。这样一般可保证种蛙基本质量,也比较便宜,切勿轻信炒种商家!当然,如果可以就近找到有石蛙吧吧友能支持更好。
3,抓紧学习和通过实际的试验性养殖过程掌握基本的操作管理细节,比如黄粉虫养殖基本过程(一般要养蛙先养虫,但是前期因耗虫量较少,如果来不及也可外购补充)、种蛙饵料配制投喂、产卵管理、孵化管理、蝌蚪各阶段饵料配制和水体管理(比如日常防疫性消毒剂的使用)等等(具体可查阅相关帖子得到基本的了解和启发),这是在一切顺利的前提下,但是一般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问题时积极查阅水产养殖类疾病防控和药物使用资料和相应手册并尝试进行救治,但最好在平时就应实验了解和掌握各阶段各规格蝌蚪、蛙对常用药物特别是消毒剂等的药物毒性和敏感度的最高耐受(致死)浓度,在实际治疗或使用中根据常规使用量或药物使用说明书结合最高耐受浓度尝试使用并调整使用浓度,并根据使用后的实际效果调整药物品种。水产疾病诊疗难点重点都在诊断、判断发病原因了解发病机理,一般发病后的死亡损失率都比较高,死亡率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甚至全军覆没并不奇怪,因此养殖中更难的更加重要的还是注重预防,而预防的重点一方面是避免蛙的应激(人为因素和外在因素,如异常惊扰、养殖环境设置、水体、气候变化等),另一方面在于如何阻断致病因素和致病原的影响。具体细节就太多了。。。
4,在基本了解和掌握各方面养殖操作环节后考虑尝试野生蛙驯养,但是要清醒认识野生蛙驯养的难度和风险!。。。以下略。。。
5,如此基本需经过一年的试验性养殖,此时根据自己这一年的养殖经验总结和对整个石蛙养殖产业的实际了解、认识和理解再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环境、场地等条件决定是否进行扩大投入。
一点建议,也没有什么实质内容,不保证完全适用和正确,只希望对新人有所帮助和启发。。。
困死了。。。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