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汉服吧 关注:2,468贴子:31,823
  • 9回复贴,共1

【建筑】唐大明宫含元殿叉柱造重檐复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汉服吧
这是原楼主的原创哦O(∩_∩)O
AT原楼主@杯子盖国主0


IP属地:四川1楼2014-11-08 23:44回复
    。。。。反复考虑,果然还是单独一帖发出来吧。好不容易把图都画了。
    依旧是含元殿的问题,算是老大难了。现在比较流行单檐说,不过吾等重檐死忠份子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那,从文献记载和礼仪制度的角度讲,重檐更合理。但是根据现在发掘的遗址,由于前檐金柱被消掉,难以构成副阶重檐。之前的方案都是坚持副阶,在遗址保存上做文章,但是总觉得。。。。有些。。。心虚?
    那切入正题吧。
    ---------------------------------------------------------------------------
    【总体布局】
    叉柱造伪楼阁,重檐效果。
    地盘尊重遗址现状,十一间十二架。开间、进深尺度,立柱位置依发掘报告,材等参考了杨鸿勋论文中采用的尺度。以下线图为楼主原创,为了方便操作,以上尺度在绘图时一律将单位换算为材分°。据发掘报告该殿,该殿进深约三十米,面阔约六十米,由于尺度比较明确,所以输出时也没有带比例尺。
    图件如下:大殿侧样(明间纵剖面)【图片】大殿正样(正脊处横剖面)【图片】
    如上图所示,本案利用唐宋楼阁建筑常见的叉柱造做法,将上层柱落在下层柱头处,并在檐柱处收进一柱径,制造收分效果。三面土墙上部垫枋,其上安置上层柱,兼具承重和分割的作用。
    本案内槽将两个铺作层和两个柱框层都明造,天花平暗升高到上檐的大梁下。左、右、后三面的周廊处则把平暗放在下檐铺作层中,旨在突出殿内空间,使得主次分明,同时使周廊空间不至于太过高峻。
    【关于叉柱造重檐】
    其一,叉柱造是唐宋时期广泛采用的楼阁建筑技法,具有技术上的普遍性。
    其二,唐代壁画中几乎不见副阶重檐,却又很多楼阁形象。如果唐代的殿堂建筑使用重檐的话,很有可能就是基于楼阁技术做出一些改进。或者,我们不妨假设,敦煌壁画中的某些楼阁形象,其实原型就是楼阁式样的重檐。
    其三,此法可以较好解决含元殿相关文献中对重檐记载与地盘类似单檐建筑地盘的矛盾。



    IP属地:四川2楼2014-11-08 23:44
    回复
      2025-08-21 16:13: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衍生布局】
      画图过程中不断修改布局,下面的两例最后虽然没有采用,但楼主依然决定发出来以资讨论。【图片】其一,低平暗版本。
      这是最初的版本,也是最保守的版本。但画完后不禁感觉室内空间不够高俊,构造空间浪费过多,于是最后没有采用。。。不过从“可能性”的角度讲,并不能完全排除。【图片】其二,高窗版本。
      提高了内槽和后夹室的平暗,使之与外槽有一个明显的落差,并在此置高窗。同时拔高上檐柱,亦加设高窗。如此会形成双层高窗环绕殿内核心空间的采光系统,室内光照条件会有较大改善,同时高耸的内槽空间气势亦颇为壮阔。然而此法在传统中式殿堂中过于特立独行,似有“尺度过大”之嫌。



      IP属地:四川4楼2014-11-08 23:44
      回复
        名词扫盲 《中国古建筑图解词典》(名词解释本,词条各附图)
        宋式建筑详解 《营造法式解读》(不想看原典的看它吧,不过要这注解读也有犯错的)
        清式建筑图解 《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图解》(虽然略专业,但是基本都是图,入门推荐)
        建筑史扫盲 《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社科院)、《中国建筑史》(梁思成)
        建筑史详解 《中国古代建筑史》(五卷本,巨详细,每册主编都是学界大佬)
        唐风建筑探微 《敦煌建筑研究》(敦煌……名号一出,不多说了)
        构架探讨 《中国古代木楼阁》(介绍构架发展演化源流)
        详解斗栱做法 《斗栱》(详解斗拱是个啥,会木工的看完基本可以造。。。不过比较枯燥)
        古籍原典 清《工程做法则例》、宋《营造法式》(全文言,不太好懂,不过是原典。)
        好吧,别的不好讲,看完这些,虽然还不是专业人士,但是作为古建业余爱好者完全合格的,能给研究精的话(本渣渣不行,各种一目十行)或许有一些专业水准。。。。。吧。


        IP属地:四川5楼2014-11-08 23:44
        回复
          【图片】更新大殿正样线图如上所示。
          本次更新完善了扶壁栱、额枋、替木等大木构造细部,添加了室内分割薄墙,并绘制了平座勾栏及永定柱。具体叙述见下文。
          【殿阶基、永定柱 】
          绘图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还是遗址本身信息不全。
          绘制永定柱和平座勾栏时需要殿阶基的室内外高差(如图所示,含元殿未采用单一的干栏式或阶基造,而是把殿阶基分成室内外两个高度不同的平台,室外回廊部分又有永定柱架高的木质平座勾栏),但发现发掘报告中找不到相关数据,只提到殿阶基底部(散水处)到室内地面(不含已遗失的地砖层)高差为3.46米。因此只能主观判断平座铺作及永定柱与殿阶基下部的比例。
          绘图时亦未找到永定柱坑距柱础的详细距离(两次发掘报告在此处均一带而过)。只能根据“报告”中图件大体估测。
          【平座铺作】
          据发掘报告,永定柱柱径约30厘米,围绕柱础分布。故推测其间有穿枋相维系(因此才错开檐柱,使穿枋不与檐柱柱脚相矛盾)。但由于永定柱纤细,若在其柱头施以标准枋木,则所开卯口过大,故此处枋木尺度做了适当缩小(广九分°,厚六分°),但为使平座铺作能与全殿构件协调统一,华栱依旧采用了正常尺度(广十五分°,厚十分°),并未降低材等。
          考虑该殿规模,平座铺作用五铺作效果较好,但露明的殿阶基下部是单独作为一个平台的(据“报告”,该处有散落的石螭首和石质压阑石,应为重点精细加工的部分),过于低矮也不合理,最后还是决定采用四铺作出单杪的样式。
          【勾栏细节】
          参考唐塔实物、壁画资料,平座地板使用方材椽承托。之上施木勾栏,寻杖、盆唇、地栿俱全,蜀柱与撮项一一对应(据唐代壁画,勾栏蜀柱布几乎置均为此式,是为通过例)。寻杖绞角造,绞头一律平出,并不起翘,此为唐宋木质勾栏之通例(宋制勾栏绞头或有减短,但依旧平出)。按宋《营造法式》,勾栏依大型殿堂尺度,高四尺五寸,但考虑到唐代勾栏装饰较宋简单,且初唐营造含元殿时主观上即有“敝宫室”的倾向,故只采用卧棂占华板位。
          【人字栱、斗子蜀柱】
          铺作层补间位,照初唐常见模式采用不出跳的人字栱和斗子蜀柱。由于没有人字栱曲线做法的详细记载,绘图时只能采用最简单的圆弧轮廓,尺度主观调整之,最后结果还算尚可。人字栱两脚与双额间的心柱对应,敦煌壁画中可见此类做法,外观也比单纯的人字栱之下加中置的单心柱稳重协调。
          下檐铺作层的斗子蜀柱,采用与人字栱上端错开,并在其两侧对称分布的样式。此法壁画资料亦有表现。楼主以


          IP属地:四川6楼2014-11-08 23:45
          回复
            。楼主以为,其可与双额之间的心柱呼应,在此姑妄用之。
            上檐铺作层为避免重复感,将人字栱之上的斗子蜀柱改为中置的单蜀柱,同时也使整个补间铺位的立面轮廓下密上疏,观感较为稳定。
            【关于土墙“踢脚线”】
            另外,绘图至正堂与后夹室间薄墙处,注意到欲加编竹造薄壁,必在柱础间置地栿。此处可联系到“报告”中提到的一个细节——殿内承重土墙根部有宽10厘米左右的红色踢脚线,以上墙体刷白色。这个白色的踢脚线很可能就是为了使夹室内两壁根部色彩对称,模仿地栿而作的装饰。


            IP属地:四川7楼2014-11-08 23:45
            回复
              【图片】继续更新侧样。
              实际上画到这一步,跟传统的“侧样”已经有较大差距了,不在剖面自身上的部分也通过投影画过来了。不过私以为这样更能表现完整构架的面貌。
              然后,添加的部分跟上面的正样差不多,只是由于含元殿遗址那个抽风的两山(山面檐柱不与金柱对应,土墙尽头还多了俩柱子),画图过程有些纠结,一不小心就看晕了。。。。
              【两序】
              据记载,此殿左右有两序,据《旧唐书·后妃传(下)》: “陈礼于含元殿庭⋯⋯上衮冕出自东序门”可知当时皇帝登殿可由殿外经两序入殿,如此两个序必然在东西土墙以内,因为今日发掘遗址可知,东西两侧土墙是两面死墙,无法穿过其中而至正堂的。因此必然是夹室与两序相通,可以通过土墙上的北门进入夹室,然后再由两序向内开的门进入正堂。
              正常设想的话,两序应与两山土墙同长。但据发掘,两山土墙南端连线上除埋入墙内的两柱外,并无其它立柱。如此,序与堂之间的分割墙在转角处会失去依托,构造上不甚合理。考虑到这一点,画图时将两序缩短至内槽前金柱。
              【两山梁架】
              据发掘,含元殿遗址的两山檐柱并不与金柱对应。因此必然出现殿内外顺身向梁栿不能与立柱对位的问题。由于在土墙出交接,可以使下檐铺作层延伸出的梁栿与内槽素枋的枋头交替安置,故将不对位的顺身向梁架在此处交接。如此一来错动的枋头正好被两序的分隔墙遮挡,也能让内槽立面更整洁。
              但如此布置,无论在土墙上的上檐柱与内外哪一方对齐,都会有上层梁头搭在柱头枋上。考虑到枋材相对纤细,承接梁的剪力过大可能影响构造稳定性,故拟在此处多加立柱,使柱头位分别与内外顺身梁栿对位。
              【平座、踏道】
              据发掘,含元殿遵古礼,用左右阶制。且殿正面永定柱比其余三面多。因此,画图时也依此延伸了正面平座勾栏,并将踏道的投影画出。考“敦煌壁画”,踏道多用弧形,亦有直线造型。此处姑且选取直线造型,以衬托大殿刚猛的气势。


              IP属地:四川8楼2014-11-08 23:45
              回复
                原楼主勘误,替换第2、7楼图


                IP属地:四川9楼2014-11-08 23:45
                回复
                  2025-08-21 16:07:2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看这三例。第一幅是明代长陵祾恩殿,第二幅是唐代佛光寺东大殿,第三幅是日本江户时代的二之丸御殿。三者都是有天花板的的殿阁式构造,注意空间 的划分方式。中国无论是唐还是明都在室内可见部分留下了充足的高度,日本则把室内空间压的比较低矮,天花位置低,屋架占据了巨大的空间。


                  IP属地:四川10楼2014-11-08 23:46
                  回复
                    顶帖!!!!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4-11-09 06: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