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脑梗都会出现偏瘫吗
脑梗塞是指来自身体各部位的栓子经颈动脉进入颅内,阻塞脑部血管发生功能障碍,或者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发生病变,使血管腔变狭窄,最终闭塞引起该部血管供应范围内的脑组织发生梗塞性坏死,通常多见于动脉硬化血管内壁斑块形成和脱落。
一般脑梗塞在发生之前多有肢体麻木,继之出现肢体瘫痪,并有相应的定位症状和病例反射。然而也有人无肢体瘫痪,故很容易被误诊为其它病症。这是为什么呢?可能有3种原因,一是梗塞部位不影响运动通路,因此无瘫痪发生,如果梗塞部位在内囊前肢、外囊、豆状核、丘脑、顶叶、颞叶、枕叶及小脑多不出现瘫痪,梗塞部位是决定有无肢体瘫痪及瘫痪程度的重要因素。二是梗塞灶的大小也与瘫痪有一定关系。通常直径小于50px者为小病灶,大于50px者为大病灶,小的梗塞灶由于受损范围小,未累及运动通路,即便累及运动通路,受累也较轻微,所以不引起瘫痪。三是梗塞灶的数目与瘫痪也密切相关。多发性梗塞多位腔隙性梗塞,病人大多数都有高血压病,虽梗塞数目多,但是病灶小或未损及运动通路,因此不一定造成肢体瘫痪。大脑某一部位都有特定功能,如语言中枢位于颞叶,视觉中枢位于枕叶。若病灶位于无功能的“静区”,则可为无症状的脑梗塞。
无肢体瘫痪的脑梗塞主要表现为智力、精神、语言障碍,无局部定位特征。主要依靠脑CT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可以明确诊断。因此中老年人出现精神异常、语言障碍者应警惕无瘫痪型脑梗塞发生,及早做脑CT检查,以便得到及时治疗。
本文摘自《脑血管病家庭护理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