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琉璃系列
本系原本长期有着正式名使用哪个的争论,L. localis(1920)、L. terricolor(1922)。L. terricolor是大家较为熟知的名字,是Cole编号体系中采用的名字;而L. localis是更早的命名,但命名时缺少了一些描述特征,是哈默所采用的命名。很多欧洲园艺场中对碧琉璃系使用了L. localis的名字。虽然Cole也认同了L. localis是正确的名字,不过在其文献中还是采用了L. terricolor,本文也采用L. terricolor。
本系非常有特点,容易辨识,有着元宝形的轮廓,充满斑点的叶面。碧琉璃系一般都开黄花,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碧琉璃是黄花白中心花色。体型上,大部分都是小型种,体色灰绿色,一些品种体色会带有些粉红色、棕黄色或者蓝绿色;只有"Prince Albert form" C134体型更大,为中型种、体色呈青铜色(这复合色略难描述,个人理解为掺有黄紫色的青灰色),并且习性也更强壮。本系原本还有着好几个地方类型(form),后被归入了"v. peersii",依据是体色更紫,但实际没有如此明显的特征,因此后来变种地位又被进一步取消。碧琉璃外表非常独特,叶面充满密集的斑点。从外表上很难看出和其他系的血缘关系,但从花色和地域上看最有可能有联系的是开黄花白中心花色的L. comptonii v. comptonii(太古玉),它们的栖息地之间相距50公里。
本系体色变化的园艺品种较为丰富,已经出现了多个体色的品种。
L. terricolor 'Speckled Gold'
一个黄绿色体色变异品种,黄碧琉璃。1978年Johann van Schalkwyk在C345的栖息地发现,并且仅有一株,随后在1985年正式建立园艺名,Cole编号收录为C345A。特征为叶面颜色呈金黄色,底窗为模糊的暗绿灰色,斑点为暗绿色,侧面体色呈现奶油绿色;也有一些个体会缺少底窗。
本系原本长期有着正式名使用哪个的争论,L. localis(1920)、L. terricolor(1922)。L. terricolor是大家较为熟知的名字,是Cole编号体系中采用的名字;而L. localis是更早的命名,但命名时缺少了一些描述特征,是哈默所采用的命名。很多欧洲园艺场中对碧琉璃系使用了L. localis的名字。虽然Cole也认同了L. localis是正确的名字,不过在其文献中还是采用了L. terricolor,本文也采用L. terricolor。
本系非常有特点,容易辨识,有着元宝形的轮廓,充满斑点的叶面。碧琉璃系一般都开黄花,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一部分碧琉璃是黄花白中心花色。体型上,大部分都是小型种,体色灰绿色,一些品种体色会带有些粉红色、棕黄色或者蓝绿色;只有"Prince Albert form" C134体型更大,为中型种、体色呈青铜色(这复合色略难描述,个人理解为掺有黄紫色的青灰色),并且习性也更强壮。本系原本还有着好几个地方类型(form),后被归入了"v. peersii",依据是体色更紫,但实际没有如此明显的特征,因此后来变种地位又被进一步取消。碧琉璃外表非常独特,叶面充满密集的斑点。从外表上很难看出和其他系的血缘关系,但从花色和地域上看最有可能有联系的是开黄花白中心花色的L. comptonii v. comptonii(太古玉),它们的栖息地之间相距50公里。
本系体色变化的园艺品种较为丰富,已经出现了多个体色的品种。
L. terricolor 'Speckled Gold'
一个黄绿色体色变异品种,黄碧琉璃。1978年Johann van Schalkwyk在C345的栖息地发现,并且仅有一株,随后在1985年正式建立园艺名,Cole编号收录为C345A。特征为叶面颜色呈金黄色,底窗为模糊的暗绿灰色,斑点为暗绿色,侧面体色呈现奶油绿色;也有一些个体会缺少底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