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过剩的主要途径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完善减排技术法规是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主要途径。 水泥由于受运输半径的限制,产能过剩还带有区域性过剩的特点。为化解产能过剩,有关部门文件等行政措施频出,但多年来收效甚微。工信部副部长苏波在2013年9月第五届中国制造业年会指出:“行政审批既不能解决行业发展问题,也不能解决产能过剩问题;事实证明行政审批反而是造成产能过剩问题的主要原因。未来将进一步减少五大产能过剩行业的行政干预,大幅缩减行政审批事项”。 笔者认为,目前为化解水泥产能过剩,应切实提高现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让一般的投资者或劣势企业不敢轻易建线。切实以中央“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深化改革,简政放权,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重大方针为指导思想,并全面贯彻落实。 要进一步号召全行业学习海螺、华新、红狮等先进企业经验,建立高效的企业管理架构、文化。推动技术创新,在减排及协同处置固废等方面,取得技术或资源等竞争优势。真正实现市场化经营,提高运行质量,依靠硬功夫赚取合理、恰当的利润。如过分期望通过行业协调及行政手段,导致产品价格持续偏离或高于正常值,即产品价格不是市场自身运行的结果。如部分企业尤其是大集团管理不善、效率低下即亏损或微利,而竞争力强的企业吨水泥利润仍有或高于前者30-50元的时候,或普遍有较高利润时,各类资本就会追逐投资机会与盈利空间, 就很难阻止优势企业扩张或逐利资本投资水泥项目,也就很难化解产能过剩。 简要分析水泥上市公司最近的年度中期报告中可以看到,管理好的水泥企业比管理差的企业,吨水泥生产成本相差50~60元,此差距比2013年全国水泥平均利润32元/吨还要大。所以强化管理,提升技术、减排与资源等竞争优势,提高运营水平及效率,是化解水泥产能过剩矛盾重要措施之一。世纪新峰水泥董事长诸葛文达最近撰文预测几年后水泥工业格局之一,快速优胜劣汰,唯强者生。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所有企业的生存基础,没有优势的企业往往会在行业内逐渐失去自主权和发言权,最终在所谓的行业协调中丧失市场,逐渐衰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