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市旧城镇旧城村原为高城县城所在地,后高城县改为盐山县,旧城仍为盐山县城所在地,其间,唐朝初期还曾一度设过东盐州,旧城则为州治所在。因此,旧城准确的称谓内涵应为旧高城镇或旧盐山城。由于旧城早在一千四百五十一年前就是高城县城所在地,从南北朝北齐始,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到明朝止,前后历时820年之久,远比今盐山县城的历史长的多,因为盐山现在的县城所在地仅有630年的历史,由此,可以说盐山县的历史是从旧城开始的。
高城县
高成县原为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西汉刘邦所设,属幽州渤海郡。县治最初在今盐山县城东南20里处故城赵附近。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炎做皇帝时高成县改为高城县,属冀州渤海郡。南北朝时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将章武县、西章武县撤消并入高城县。当年高城县治北迁至大留里,即今黄骅市旧城镇旧城村。时高城县属浮阳郡,郡治在今沧县东关。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政权后,于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将最初地方政府由州、郡、县三级管理改为州、县两级,撤掉郡的建制,全境为高城县统辖。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西章武县故城(今黄骅市齐家务乡乾符村)置鲁城县,辖北部。同时,还划出高城西南部置浮水县(今孟村新县镇),其余仍为高城县辖。
公元598年(隋开皇十八年)隋文帝杨坚改高城县为盐山县,县治在今黄骅市旧城镇旧城村。当时县境范围甚广,《隋书·食货志》记载,当时“傍海置盐官,以煮盐,每岁收钱,军国之资,得以周赡。”
盐山县
《隋书·地理志》记载:“盐山旧曰高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高城曰盐山(有盐山、峡山)。”在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八》河北道三中李吉甫也撰有:“盐山县,本春秋齐无棣邑也,管仲曰‘北至於无棣’。汉於此置高城县,属渤海郡。武帝以平津乡封公孙弘,即此县乡也。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为盐山县。盐山在县东南八十里”的明确记载,同时,并有:“鲁城县,本汉章武县,属渤海郡,有盐官。高齐省。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鲁城县。大海在县东九十里。平虏渠,在郭内。魏武北伐匈奴开之”的记述。由此可见,当时,盐山县是因县境内东南的盐山(今属山东省无棣县大山)而得名。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杨坚还将位于盐山县西侧的浮阳县改清池县,以县东南一十五里有仵清
高城县
高成县原为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西汉刘邦所设,属幽州渤海郡。县治最初在今盐山县城东南20里处故城赵附近。西晋武帝泰始元年(公元265年)司马炎做皇帝时高成县改为高城县,属冀州渤海郡。南北朝时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将章武县、西章武县撤消并入高城县。当年高城县治北迁至大留里,即今黄骅市旧城镇旧城村。时高城县属浮阳郡,郡治在今沧县东关。
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政权后,于公元583年(隋开皇三年)将最初地方政府由州、郡、县三级管理改为州、县两级,撤掉郡的建制,全境为高城县统辖。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西章武县故城(今黄骅市齐家务乡乾符村)置鲁城县,辖北部。同时,还划出高城西南部置浮水县(今孟村新县镇),其余仍为高城县辖。
公元598年(隋开皇十八年)隋文帝杨坚改高城县为盐山县,县治在今黄骅市旧城镇旧城村。当时县境范围甚广,《隋书·食货志》记载,当时“傍海置盐官,以煮盐,每岁收钱,军国之资,得以周赡。”
盐山县
《隋书·地理志》记载:“盐山旧曰高城。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高城曰盐山(有盐山、峡山)。”在我国现存最早保存比较完整的全国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卷十八》河北道三中李吉甫也撰有:“盐山县,本春秋齐无棣邑也,管仲曰‘北至於无棣’。汉於此置高城县,属渤海郡。武帝以平津乡封公孙弘,即此县乡也。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为盐山县。盐山在县东南八十里”的明确记载,同时,并有:“鲁城县,本汉章武县,属渤海郡,有盐官。高齐省。隋开皇十六年於此置鲁城县。大海在县东九十里。平虏渠,在郭内。魏武北伐匈奴开之”的记述。由此可见,当时,盐山县是因县境内东南的盐山(今属山东省无棣县大山)而得名。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杨坚还将位于盐山县西侧的浮阳县改清池县,以县东南一十五里有仵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