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81贴子:329,229
  • 10回复贴,共1

求助:《论语·宪问》:作者七人矣,到底是哪七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论语·宪问》: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孔子这里说的"作者",意思是"作某种事情的人",具体地说,就是作"辟地、辟色、辟言"这些事情的避世贤者。 

按照《孟子注疏》解释:"作者七人" ,"包注云:凡七人,长沮、桀溺、丈人、石门、荷蒉、仪封人、楚狂接舆是也。王弼云:七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是此七人者也。  

我想请问一下,这七人到底是哪七人,以及他们相关的材料。
小女求教了!




IP属地:山东1楼2008-03-25 19:40回复
    保存一下


    《论语·宪问》: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孔子这里说的"作者",意思是"作某种事情的人",具体地说,就是作"辟地、辟色、辟言"这些事情的避世贤者。 

    按照《孟子注疏》解释:"作者七人" ,"包注云:凡七人,长沮、桀溺、丈人、石门、荷蒉、仪封人、楚狂接舆是也。王弼云:七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是此七人者也。 

    我想请问一下,这七人到底是哪七人,以及他们相关的材料。 
    小女求教了!


    IP属地:山东2楼2008-03-25 19:40
    回复
      • 218.94.142.*
      伏羲、神农、皇帝、尧、舜、禹、汤


      4楼2010-05-15 10:54
      回复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


        5楼2016-11-25 16:23
        回复
          仲雍又称“虞仲”,不仅常熟地方志上有,而且许多的古籍上都有记载,如《史记·微子篇》曰:“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据汉代班固认为,孔子在这里所说的虞仲就是仲雍)。众所周知,仲雍姓姬,“虞”不会是仲雍的姓。据古籍载,仲雍的曾孙有一个叫虞仲,《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明吴之世次为:泰伯嗣位于仲雍,仲雍生季简,季简生叔达,叔达生周章。周章的弟弟被武王封国于周之北夏墟——虞(今山西省运城县附近),故称“虞仲”。仲雍的曾孙叫虞仲,仲雍本人为什么也称虞仲呢?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南宋著名文人范成大曾思索过这个问题,并在他的巨著《吴郡志》中作过考释,他的意见是:仲雍是周章弟虞仲的始祖,而虞仲被武王封国于虞,后代人把虞仲的封国“虞”的名称冠于他的始祖仲雍之前,所以仲雍又称虞仲。这个考释,庶几解决了仲雍何以又称“虞仲”的疑案,可以说找到了解释这个问题的一种颇为妥善的办法


          7楼2016-11-25 16:36
          回复
            夷逸,《尸子》说:“夷逸,夷诡诸之裔。或劝其仕,曰:吾譬则牛,宁服
            轭以耕于野,不忍被绣入庙而为牺”。一说,本名夷佚,误为夷逸。此为野史。可参考


            8楼2016-11-25 16:38
            回复
              柳下惠,人们广为流传的是“坐怀不乱”,说明其为人操守清高。实际上,
              柳下惠为理官,
              三次被罢黜,
              仍不离开鲁地,
              别人说:
              “子未可以去乎?”
              他说:
              “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意思是耿真认
              真对待人,怎能不被多次罢免;如果不讲原则而去待人,在哪里还不一样!


              9楼2016-11-25 16:39
              回复
                前面的“逸民”的名单不是孔子说的话,而是
                其门弟子整理的。
                孔子没提的朱张,
                就可能是其门弟子后来加进去的一位
                “隐居
                放言,身中清,发中权”的贤者。这位贤人的事迹不详,可能时间较近,妇孺皆
                知,
                不必详加介绍;
                或是孔子去世后的人士,
                遂有这些表现,
                却无法论及;
                为此,
                只好由弟子们加进“逸民”行刊罢了。
                这位
                “逸民”
                是谁呢?在春秋末期,

                “朱”
                字有关的人,
                著名的有陶朱公,
                就是范蠡,他是越国的大夫,帮助越王勾践战败吴王夫差,然后隐退。他在齐国
                给越大夫文种写信说:
                “蜚鸟尽,
                良弓藏,
                狡兔死,
                走狗烹。
                越王为人长颈鸟喙,
                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称病不朝,但没离开越国,后终于
                被馋身死。
                范蠡浮海去齐,
                改名鸱夷子皮,
                在海边垦田而耕,
                积累千金。
                齐人看他能干,
                想让他为相,他拒绝而迁于陶,号陶朱公。范蠡隐退的时候,孔子已去世多年,
                所以孔子知有其人,
                但不可能知道他
                “隐居放言”
                之事迹。
                其弟子虽然在整理
                《论
                语》时,加进此人,而又不可能有孔子的评论,这是唯一的可能。


                11楼2016-11-25 16:43
                回复
                  所以说啊,孔子一共只说了五个人,后人加了两个,且不可考据,且作参考。望回之


                  12楼2016-11-25 16:44
                  回复
                    这坟挖的,感觉都穿越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6-11-25 21: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