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850贴子:2,976,987

老子为什么批判孔子“仁义惨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老子说:“播扬的糠屑进入眼睛,也会颠倒天地四方,蚊虻之类的小虫叮咬皮肤,也会让人通宵不能入睡。仁义给人的毒害就更为惨痛乃至令人昏愦糊涂,对人的祸乱没有什么比仁义更为厉害。你要想让天下不至于丧失淳厚质朴的本性,你就该纵任风起风落似地自然而然地行动,一切顺于自然规律行事,又何必那么卖力地去宣扬仁义,好像是敲着鼓去追赶逃亡的人似的呢?”
(“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囋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惨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庄子·外篇·天运》)。
谁知道?


IP属地:云南1楼2014-12-17 10:50回复
    《庄子》也说:“素材没有被分割,谁还能用它雕刻为酒器;白玉没有被破裂,谁还能用它雕刻出玉器;人的自然本性不被废弃,哪里用得着仁义;人类固有的天性和真情不被背离,哪里用得着礼乐;五色不被错乱,谁能够调出文彩;五声不被搭配,谁能够应和六律。分解原木做成各种器皿,这是木工的罪过;毁弃人的自然本性以推行所谓仁义,这就是圣人的罪过。”
    (“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无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庄子·外篇·马蹄》)。
    这是什么意思?


    IP属地:云南2楼2014-12-17 10:51
    收起回复
      庄子说:“马,生活在陆地上,吃草饮水,高兴时颈交颈相互摩擦,生气时背对背相互踢撞,马的智巧就只是这样了。等到后来把车衡和颈轭加在它身上,把配着月牙形佩饰的辔头戴在它头上,马就会侧目怒视,僵着脖子抗拒轭木,暴戾不驯,或诡谲地吐出嘴里的勒口,或偷偷地脱掉头上的马辔。所以,马的智巧竟能发展到“贼”的高度,这完全是伯乐的罪过啊!然而即使这样,还有人称赞伯乐善于管理马,却不知正是他践踏了马的天性和本能,让它们丧失了内心的欢乐和质朴,才会变得狡诈和鬼鬼祟祟。”
      (“夫马,陆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马知已此矣!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庄子·外篇·马蹄》)。
      这个呢?


      IP属地:云南3楼2014-12-17 10:52
      收起回复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为什么老子第一次见到孔子,就让他去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


        IP属地:云南4楼2014-12-17 10:54
        收起回复
          人有高低,讲仁义的人碰到不讲仁义的人就是所谓秀才遇到兵。
          别人不和你讲道理,你难道还能强迫别人听你讲道理?
          虽然仁义这个概念确实是属于善面的思想,但是也只能用于个人内修。可以用来要求自己,却不能也无法用来要求别人的。若把这些用来要求别人,那就好像一个人自己很无私的去要求别人也要无私一样,天下其实已经没有比这样做的人更自私的了。


          IP属地:上海5楼2014-12-17 11:07
          收起回复
            六经,乃是先王留下的陈旧遗迹,哪里是先王遗迹的本原!如今你所谈论的东西,就好像是足迹;足迹是脚踩出来的,然而足迹难道就是脚吗!
            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庄子 天运)
            为何老子连“脚印非脚”这种最浅显的道理也要拿来教育孔子,大家有想过其中的原因吗?


            IP属地:云南6楼2014-12-17 11:10
            回复
              所以,礼义法度,都是顺应时代而有所变化的东西。如今捕捉到猿猴给它穿上周公的衣服,它必定会咬碎或撕裂,直到全部剥光身上的衣服方才心满意足。观察古今的差异,就象猿猴不同于周公。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那个丑女人只知道皱着眉头好看却不知道皱着眉头好看的原因。
              今取猨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龄啮挽裂,尽去而后慊。观古今之异,犹猨狙之异乎周公也。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之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惜乎,而夫子其穷哉!(庄子 天运)
              大家知道“东施效颦”的出处了吧?用来形容儒徒是不是很贴切?


              IP属地:云南7楼2014-12-17 11:13
              收起回复

                在庄子看来,天性为盗而为盗之人,都比伪装成仁义欺世盗名之人要值得赞赏。因为天性为盗,只是天性使然;但伪装成仁义去欺世盗名,却是连自我天性都背弃了,不复为人子哉!虎狼天性凶狠,斑鸠天性占巢,杜鹃天性寄生,但我们又能指责它们什么呢?它们生来如此。然而如果虎狼为了得到别人称赞而伪装成善良;斑鸠为了避免别人指责而伪装成能干;杜鹃为了得到良好名声而伪装成慈爱,这就尤其令人厌恶了。所以通过学习而得来的“仁”,全都是伪装出来的假仁;通过学习而得来的“义”,全都是伪装出来的假义。因为仁义之心,只存在于人的天性,是学习不来的,我们所能学习的,唯有知识。智慧、境界、道、德,这些需要觉醒自我天性,“中有主”而后才能拥有的东西,都是无法言传、无法学习的。


                IP属地:云南9楼2014-12-17 11:24
                回复
                  已阅,收藏了!


                  IP属地:河北10楼2014-12-17 11:57
                  回复
                    一样东西,越称颂它,越拔高它,它就只会变得越稀少,因为“物稀”,才会“贵”。所以无论再怎么称颂爱,爱也不会因此变得多起来;无论再怎么称颂仁义,仁义也不会因此变得多起来。这就好像无论再怎么珍视“难得之货”,“难得之货”也不会因此变得多起来一样。劣币之所以能驱逐良币,正是因为人们认识到了良币的可贵,所以才不会让它通行于世间,让其它人也轻易得到。认识到了爱的可贵,人们又怎么会不珍视它而轻易向他人付出爱?认识到了仁义的可贵,人们又怎么会不珍视它而轻易向他人付出仁义?所以才会有“真爱无价”、“仁义值千金”等说法。既然都已经“千金”、“无价”了,那又有几个人能得到它们呢?倡爱必失爱,倡仁必失仁,倡义必失义。


                    IP属地:云南11楼2014-12-17 12:39
                    回复

                      仁义不是德,它只是“德”在特定环境下的表现,被人理解为仁义,就好像鱼儿在干涸的沟渠中相濡以沫被人理解为“爱”一样。仁义不但不是德,它甚至连人的天性都算不上。所谓的“四端之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把仁义依托于主观的“恻隐之心”,而“心”本身就不是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东西,它就像树的影子一样,也是要根源于其它而产生的。那么恻隐之心又来源于哪里?源于有“慈”。这个“慈”,才是上天所赋予的天性,并非人专属独有,无论禽兽或是人,尽皆具备。所以禽兽虽然没有“爱心”,但有爱的举动;虽然没有“恻隐之心”,但有仁义的行为。然而鱼儿如果能够畅游于江湖,又怎么会相濡以沫?天下如果有道,又如何能展现仁义?这样一来,提倡仁义,与提倡天下无道又有何异?
                      因此老子才会对孔子说出以上这番责备之言。天下已然失道,“德”已经在悄悄流失了,你自己不顺道修德,还要大肆鼓噪,让天下人都抛弃淳朴的本性,也跟着你一起颠倒四方,以奇为正,通宵而不得清静吗?这样去追求“仁”、“义”,却让天下更多人弃道失德,失去了仁义的根基,这和敲着鼓去追赶逃亡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只会让人越逃越远,只会让真正的“仁”、“义”越来越少。所以老子又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IP属地:云南12楼2014-12-17 12:40
                      回复

                        喊着仁义的口号去补救仁义,这不正如泼油救火吗?因为口头上的仁义变多了,真实的仁义反而越发少了;伪装成仁义的人多了,真正践行仁义的人反而越发少了。如果说,依靠说教就能令父慈子孝,众生仁义,那么通过说教也能让天下人都变成母子、兄弟一样的亲密关系了,如此就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也就大同了。但可惜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仁义不可以言传,情感不可以注入,道德不可以灌输。


                        IP属地:云南13楼2014-12-17 12:40
                        回复

                          有人说,现代社会之所以会发展到道德沦丧的地步,是因为我们对道德提倡的还不够,其实恰好相反。正是因为这两千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拼命追求道德,拔高道德,道德才会最终沦丧。真正的道德,从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我们越追求,往外走得越远,就会偏离得越远。返回到我们曾经出发的起点,重新做回自己,道德也就会随之归来。


                          IP属地:云南14楼2014-12-17 13:33
                          回复

                            《庄子》说:“素材没有被分割,谁还能用它雕刻为酒器;白玉没有被破裂,谁还能用它雕刻出玉器;人的自然本性不被废弃,哪里用得着仁义;人类固有的天性和真情不被背离,哪里用得着礼乐;五色不被错乱,谁能够调出文彩;五声不被搭配,谁能够应和六律。分解原木做成各种器皿,这是木工的罪过;毁弃人的自然本性以推行所谓仁义,这就是圣人的罪过。”(“故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无声不乱,孰应六律!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庄子·外篇·马蹄》)。
                            所以最好的品质,是天真纯朴的自然天性;最好的生活,是自然而然、不知不觉的生活。天真纯朴不能人为培养,而只能保护不丢失;自然而然不能人为创造,而只能保证不破坏,不丢失不破坏,这就是无为。一旦丢失了天真,打破了自然,哪怕是进入一种看上去很荣耀、很高尚的境地,但要注意的是,这代表原本适应人的社会环境已经开始恶化了,开始与人的自然天性不相匹配了,所以才会把人的一些真性情,比如孝、慈等等,显露出来。
                            在这个时候,就好像鱼儿离开了水一样,虽然相濡以沫的行为被众人称赞,但其实心中困苦,生存艰难。而只有那些本性非鱼,却想让自己拥有一个光鲜外表,得到众人称赞的虚伪之人,才会去追求和享受这种生活。这就好像一只不愿在烂泥中打滚,而更愿意爬上神坛让人崇拜的乌龟,除非它不是真正的乌龟,而只是伪装成乌龟的样子。所以世间推崇于追求仁义名声之人,热衷于打出慈善大旗之人,大多都只是虚伪奸巧之辈。


                            IP属地:云南15楼2014-12-17 13:34
                            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德”和“仁”的表现区别很大,按照“仁”的定义,天地反而不仁。我们由天地所生,日常用度皆从天地中索取,只是因为天地把我们和鸟兽鱼虫,花草树木视而为一,并没有对我们表现出特别的偏爱,我们就视其为“不仁”。这只能说明,“仁”是一种相当狭隘的、品质较为低下的德性。“德”是一种大爱,正因为它是大爱,对所有事物都爱得一样多,所以表现出来的反而是无爱。就好像准绳一样中正而不偏私,含德而不施加其德,否则有所施为,则必有远近亲疏之偏、大小多少之差。我们可以想象,假如法律只针对一个人发挥作用,那么对这个人公平吗?假如上天只对一个人眷顾,那么对其他人公平吗?所以“德”,其实只是一种公平和无私,就好像天地对待万物一样的公平和无私。
                              “仁”,是一种阶级性的爱:君爱民是仁,民爱君则是忠,父爱子是仁,子爱父则是孝。它还是一种片面的爱,只适用于特定对象:比如儒家认为国民是国君的私有产物,只有国君可以对他们施行仁爱,而其他人不可以,否则就有侵权的嫌疑。除此以外,儒家的仁爱,还必须要根据关系的远近亲疏而体现出差别,比如对亲人的爱和对乡邻的爱,是一定要有差别的,否则就是不孝不悌。因此孟子才攻击墨子的“兼爱”是无父,因为墨子提倡对自己的父母,和对别人的父母都要一样的爱。
                              墨家的“兼爱”看似很接近于“德”,但其实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墨家着眼于“爱”,而爱本身就是一种偏私,不偏私就必须无爱,所以天地才会“不仁”。“兼爱”,即提倡有偏私的爱,又提倡爱得无差别,这根本就自相矛盾了。按照墨子的本义,也许提倡“公平”反而更恰当一些,但这样一来就与“爱”无关了。所以儒家对爱的诠释,才更符合爱的本义,亲亲相隐、为尊者讳,这才是爱。然而在儒家这种诠释下,仁者之“爱”通行于天下就不太现实了。又有几人够资格爱天下人呢?又有几人能把爱延伸出邻里之外呢?所以人们只能在一个小圈子里发扬爱,这就成了“义”。“义”,是一种更加狭隘的爱,它爱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甚至会为了爱这一小部分人,而去攻击和伤害其他人,这也是为什么古往今来绿林好汉们义字当头的原因。而“礼”,与爱无关,它只是一个冷冰冰的面具,是一种程序化的形式。


                              IP属地:云南16楼2014-12-17 13: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