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校】德1(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首先,采用的是马王堆帛书版。其次,以马王堆帛书版顺序,德篇为上。
首先简单翻译,其次详细叙述。
翻译:上德不把自己作为德(忘了自己是德),所以这是德;下德会惦记着自己不要丧失德行,所以已经不算德了。上德无为(暂时将无为理解为顺应大道)而无心作为;【下德顺应大道但有心作为】,上仁并非顺应大道,但可以做到无心施为;上义不顺应着大道,也是在有心作为,但这些都还不错。到了上礼的阶段,就是本身失却大道,如果作为的过程中别人不回应他,反而要强扭硬拽过来。所以这就是失去道了。
道为元始,演化出来的,是德。如果做不到德,就会成为仁;做不到仁成为了义;做不到义就到了礼。礼是什么呢,是忠信削弱,混乱初始的端倪。所谓的先知,只用了大道的浮华表皮,用来愚民再方便不过了。所以果敢坚毅的人,正是深刻的忠信之人,底蕴深厚,朴实无华。所以该选择哪样,也是自然而然清楚的了。
解析:道德经的原本中,将这一篇作为最初的一篇,不是没有道理的。相比于道可道的玄论,这篇明显提出了一个体系:道、德、仁、义、礼。礼之后就开始了乱。这相当于一篇文章的提纲挈领,所以有必要对其每一个层次加以分析。
道,本身就是这部书要讲的,所以后文用了若干篇来形容道描述道,不是在此短短三言两语能够描述尽的,在此时,我们就暂时理解为这是万物的本源,诞生一切的原始,法则的聚合体等等。
道本身,常人无法看见,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够体会。那么常人能够看见的最为接近道的是什么呢?就是德。准确来说,德是道最直接的表象,但因为终究是显了形体,所以即便老子本人,在地上行走骑着青牛的那个他,也不是道,而是德。但他的意识,绝对是道级的意识,思想是道级的思想,所以才能写出道德经,这篇即便落入文字,但层次比德还高的经典。
最好的德,是顺应大道(暂时这样理解无为,无为后边还会详解),没有作为之心。后边有话没说全——这样做还能够完完全全无灾无厄,安然于世,养神全寿。不做,也不需要做什么,只是顺应大道,就已经可以在各个方面都获得完满了。
下德,因为还需要惦记着自己不要丧失德行,相当于随时给自己提醒。当然,这样的人,本身也不需要提多少醒,可能间隔许久会有那么一两件有心为之的事儿,自己顿时知晓这有心而为是落了下乘,立刻恢复无为状态。所以,下德还没有达到圆满的状态,是在修行进入上德的过程中。
在古本中,没有【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一句,我想是这个原因,老子将层次分层只分了无为无以为,有为无以为,有为有以为,有为莫之应。因为无为无以为和有为无以为之间,没办法再分出一层来了。无为的,不可能有以为。我在翻译的时候也感觉到这里很别扭。顺应大道之人,就算是下德,也是一直内省(或言观照自己的念头)自己使自己不去主动行为什么,又怎么会有以为呢。所以感觉这是简化本强插进去的一句话。
那么下德怎么做到可以无为的情况下,又消灾避厄呢?上德的我看不清楚,但下德的可以体会。即:看在眼中时,就知道了事物的因果,世上因果万千,行走在因果的空隙之中。或者走在多个因果的中心点上,各方因果都施力却反而互相抵消而无力。下德的走法可以这样走,但总避免不了失误,也就是所谓不熟练,所以还需要自己进行微调,来走到空隙或中心点。这个微调的过程,就是有时的提醒自己无为了。
接下来说上仁,作为有为而无以为的代表,实质上是下德之下最好的表现形式了。一直在用尽心思尽力体察大道,仔细分析因果,观察世界,努力做到模仿不作为而治理的效果。能够达成这样效果的,就是仁。看起来自己什么也没做,但其实在分析世界上,前期花了很大力气。
仁又是什么呢?仁爱仁慈?都表达不出,忠恕?在春秋时期,本身仁与忠义孝爱信敏都是并列的,孔子所说的一切,都只是在形容仁,但落入纸面便入下乘,更体现不出孔子本身所行之道了。这里我理解的老子形容的意向,朝堂之上,目光宽和却能明见秋毫的高位之人;市井之中,敦厚和善却明察大势的山野村夫。虽无法纯天然,但,离德已近。
义,已经看不到大道了,但有心作为,这样的人,便容易产生一个毛病:鲁莽。因为看不清所有的形式而想要努力,则可能造就不完美的结果。所谓七侠五义,绿林好汉,所谓的义气,其实与这个不太像,但也差不远。可以理解为:如果是高层,则是有心兴国,却可能好心办坏事的国主大臣;如果是民间,则是为一诺出生入死在所不惜的豪侠。其实文天祥之类的名臣也在此列,最早的上书请命的学生们也在此列,那些凭着一己之念,坚持自己理念信仰一条路走到黑的人们,都在此列。值得敬佩,但不明大势,终取遗憾。
另外,后世的模仿者,为了请命而去请命,为了死谏而去死谏,打家劫舍为了口腹之欲的或名利之徒,沽名钓誉者,连个义字的边儿都沾不上,莫辱了这个字。
最后说到礼,这个束缚了中国两千年的礼,在最初还真就比后来的好不少,本意是用礼仪去规范人们的言行,使得进退有度,合乎规矩。问题就出在这个规矩上了。如果一个地方,不用规矩就能治理好,那么用了规矩,只会给人们心上添加枷锁。积少成多,人们便不得自由。如今我们所谓的社会分工工作,基本都是出自这里。是的,提高效率,擅长竞争。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老子将其写出来的原因。但到这里,离道就远了。
道,偏向于静,沉思,自由,这一切都与快速发展格格不入。快速的发展,实际上是战争的节奏,而不是人文的节奏。战争到最后将导致毁灭,要么就是战争屈从于哲学,回到反思上来。现代,在这种节奏的生活下,想要出现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永远都别想。现在人如果想要依照当时的心灵环境去修行,岂不是难了百倍。当然,促进知识的融合和发展可能衍生出来的新道,则是另说,毕竟大道三千,无论什么环境,都有可能。
用了礼之后,本来的忠就形式化了,真正的忠厚之人,慢慢叹息着渐渐逝去;一诺千金的信人也被契约拦下了身子。法律是理性化的事物,而心中淳朴的感性才能造就信。忠信是一种承诺,一种意志,当意志面临着广泛推行的理性化的规矩,则必然被淘汰。理性化有没有可能接近道?我想,理性化到了极致,也许自然走到了仁德的道路上。如同在礼那里向下画了一个弯,向下是规矩、刑名、乱世,反过来向上弯起的,是理性化的部分,辩论、逻辑,直到上接仁德处,或许跟义也贴边,是推理、归纳、解析。
老子当年可能并没有想到会有理性化至极的方式产生出吧。因为毕竟老子也是按照当时社会结构来分析的,对于完全没产生过的事物,可以想象但也不可能凭空臆造。
所以老子建议果敢坚毅的人(大丈夫)应该重新将心浸入忠信,将心思沉淀下来,汲取那深厚的营养,而不是用道的表皮,去愚民——那简直是无往而不利。宗教不就是这样的一种事物么?老子根本没想成立宗教。百姓们,成为大丈夫之后,如果积累继续深邃,那么慢慢注定会走到德道的路上来的。
最后的最后补充一下,文中所言大道,其实跟因果无关,只是作者我最近在记挂因果的东西,所以才会体现在文章中,大道不止是因果,但整体用因果做例子,大意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