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吧 关注:36,265贴子:507,651

心解《老子五千文》——回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先说观点。
不说《道德经》,因为未曾把它看做宗教的经典,未曾当做不可逾越的神迹。这就是一本书,老子借此写了如何正天下的方式。写了一部分德,一部分道,一部分自然,一部分朴,说了一,说了无为和清净,有些是方法,有些是层次和境界,有些是老子沉入静中,所见所闻所体会。
如是而已。
引用的是帛书老子甲乙本,不做大量考据,只简单翻译一下古时候的字义词义即可。为的,是坐下来,和老子面对面,听他说,听他讲,体会他所体会。不把每一章引申出无穷无尽的解读意思,以最大的程度还原当年的当年,老子,他在想什么,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道一点儿都不玄,看了你就知道。
PS:好久没回来,把这个帖子发回来,是当年在这个吧里混到八级的回报。。。无以为报


IP属地:安徽1楼2014-12-17 15:21回复
    【合校】德1(38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首先,采用的是马王堆帛书版。其次,以马王堆帛书版顺序,德篇为上。
    首先简单翻译,其次详细叙述。
    翻译:上德不把自己作为德(忘了自己是德),所以这是德;下德会惦记着自己不要丧失德行,所以已经不算德了。上德无为(暂时将无为理解为顺应大道)而无心作为;【下德顺应大道但有心作为】,上仁并非顺应大道,但可以做到无心施为;上义不顺应着大道,也是在有心作为,但这些都还不错。到了上礼的阶段,就是本身失却大道,如果作为的过程中别人不回应他,反而要强扭硬拽过来。所以这就是失去道了。
    道为元始,演化出来的,是德。如果做不到德,就会成为仁;做不到仁成为了义;做不到义就到了礼。礼是什么呢,是忠信削弱,混乱初始的端倪。所谓的先知,只用了大道的浮华表皮,用来愚民再方便不过了。所以果敢坚毅的人,正是深刻的忠信之人,底蕴深厚,朴实无华。所以该选择哪样,也是自然而然清楚的了。
    解析:道德经的原本中,将这一篇作为最初的一篇,不是没有道理的。相比于道可道的玄论,这篇明显提出了一个体系:道、德、仁、义、礼。礼之后就开始了乱。这相当于一篇文章的提纲挈领,所以有必要对其每一个层次加以分析。
    道,本身就是这部书要讲的,所以后文用了若干篇来形容道描述道,不是在此短短三言两语能够描述尽的,在此时,我们就暂时理解为这是万物的本源,诞生一切的原始,法则的聚合体等等。
    道本身,常人无法看见,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够体会。那么常人能够看见的最为接近道的是什么呢?就是德。准确来说,德是道最直接的表象,但因为终究是显了形体,所以即便老子本人,在地上行走骑着青牛的那个他,也不是道,而是德。但他的意识,绝对是道级的意识,思想是道级的思想,所以才能写出道德经,这篇即便落入文字,但层次比德还高的经典。
    最好的德,是顺应大道(暂时这样理解无为,无为后边还会详解),没有作为之心。后边有话没说全——这样做还能够完完全全无灾无厄,安然于世,养神全寿。不做,也不需要做什么,只是顺应大道,就已经可以在各个方面都获得完满了。
    下德,因为还需要惦记着自己不要丧失德行,相当于随时给自己提醒。当然,这样的人,本身也不需要提多少醒,可能间隔许久会有那么一两件有心为之的事儿,自己顿时知晓这有心而为是落了下乘,立刻恢复无为状态。所以,下德还没有达到圆满的状态,是在修行进入上德的过程中。
    在古本中,没有【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一句,我想是这个原因,老子将层次分层只分了无为无以为,有为无以为,有为有以为,有为莫之应。因为无为无以为和有为无以为之间,没办法再分出一层来了。无为的,不可能有以为。我在翻译的时候也感觉到这里很别扭。顺应大道之人,就算是下德,也是一直内省(或言观照自己的念头)自己使自己不去主动行为什么,又怎么会有以为呢。所以感觉这是简化本强插进去的一句话。
    那么下德怎么做到可以无为的情况下,又消灾避厄呢?上德的我看不清楚,但下德的可以体会。即:看在眼中时,就知道了事物的因果,世上因果万千,行走在因果的空隙之中。或者走在多个因果的中心点上,各方因果都施力却反而互相抵消而无力。下德的走法可以这样走,但总避免不了失误,也就是所谓不熟练,所以还需要自己进行微调,来走到空隙或中心点。这个微调的过程,就是有时的提醒自己无为了。
    接下来说上仁,作为有为而无以为的代表,实质上是下德之下最好的表现形式了。一直在用尽心思尽力体察大道,仔细分析因果,观察世界,努力做到模仿不作为而治理的效果。能够达成这样效果的,就是仁。看起来自己什么也没做,但其实在分析世界上,前期花了很大力气。
    仁又是什么呢?仁爱仁慈?都表达不出,忠恕?在春秋时期,本身仁与忠义孝爱信敏都是并列的,孔子所说的一切,都只是在形容仁,但落入纸面便入下乘,更体现不出孔子本身所行之道了。这里我理解的老子形容的意向,朝堂之上,目光宽和却能明见秋毫的高位之人;市井之中,敦厚和善却明察大势的山野村夫。虽无法纯天然,但,离德已近。
    义,已经看不到大道了,但有心作为,这样的人,便容易产生一个毛病:鲁莽。因为看不清所有的形式而想要努力,则可能造就不完美的结果。所谓七侠五义,绿林好汉,所谓的义气,其实与这个不太像,但也差不远。可以理解为:如果是高层,则是有心兴国,却可能好心办坏事的国主大臣;如果是民间,则是为一诺出生入死在所不惜的豪侠。其实文天祥之类的名臣也在此列,最早的上书请命的学生们也在此列,那些凭着一己之念,坚持自己理念信仰一条路走到黑的人们,都在此列。值得敬佩,但不明大势,终取遗憾。
    另外,后世的模仿者,为了请命而去请命,为了死谏而去死谏,打家劫舍为了口腹之欲的或名利之徒,沽名钓誉者,连个义字的边儿都沾不上,莫辱了这个字。
    最后说到礼,这个束缚了中国两千年的礼,在最初还真就比后来的好不少,本意是用礼仪去规范人们的言行,使得进退有度,合乎规矩。问题就出在这个规矩上了。如果一个地方,不用规矩就能治理好,那么用了规矩,只会给人们心上添加枷锁。积少成多,人们便不得自由。如今我们所谓的社会分工工作,基本都是出自这里。是的,提高效率,擅长竞争。社会发展的趋势。也是老子将其写出来的原因。但到这里,离道就远了。
    道,偏向于静,沉思,自由,这一切都与快速发展格格不入。快速的发展,实际上是战争的节奏,而不是人文的节奏。战争到最后将导致毁灭,要么就是战争屈从于哲学,回到反思上来。现代,在这种节奏的生活下,想要出现春秋时代的百家争鸣,永远都别想。现在人如果想要依照当时的心灵环境去修行,岂不是难了百倍。当然,促进知识的融合和发展可能衍生出来的新道,则是另说,毕竟大道三千,无论什么环境,都有可能。
    用了礼之后,本来的忠就形式化了,真正的忠厚之人,慢慢叹息着渐渐逝去;一诺千金的信人也被契约拦下了身子。法律是理性化的事物,而心中淳朴的感性才能造就信。忠信是一种承诺,一种意志,当意志面临着广泛推行的理性化的规矩,则必然被淘汰。理性化有没有可能接近道?我想,理性化到了极致,也许自然走到了仁德的道路上。如同在礼那里向下画了一个弯,向下是规矩、刑名、乱世,反过来向上弯起的,是理性化的部分,辩论、逻辑,直到上接仁德处,或许跟义也贴边,是推理、归纳、解析。
    老子当年可能并没有想到会有理性化至极的方式产生出吧。因为毕竟老子也是按照当时社会结构来分析的,对于完全没产生过的事物,可以想象但也不可能凭空臆造。
    所以老子建议果敢坚毅的人(大丈夫)应该重新将心浸入忠信,将心思沉淀下来,汲取那深厚的营养,而不是用道的表皮,去愚民——那简直是无往而不利。宗教不就是这样的一种事物么?老子根本没想成立宗教。百姓们,成为大丈夫之后,如果积累继续深邃,那么慢慢注定会走到德道的路上来的。
    最后的最后补充一下,文中所言大道,其实跟因果无关,只是作者我最近在记挂因果的东西,所以才会体现在文章中,大道不止是因果,但整体用因果做例子,大意不差。


    IP属地:安徽2楼2014-12-17 15:23
    收起回复

      【合校】德2(39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发,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将恐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翻译:曾得到过一的: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而安宁;神得到一而灵妙;谷物得到一就丰收(河谷得到一就充盈);侯王得到一就成为天下的领袖。都是一来导致的。那么如果天不清明,后果将是要开裂;地不得安宁,恐怕要震溃;神没有灵妙,将被遗忘;谷物不丰收,恐怕会饿殍;(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干涸;)【万物如果没有持续的出生,将灭绝;】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领的地位,将要被倾覆。所以大众性的,是珍贵性的根本,低下的作为高处的根基,而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正是以低下的作为根本。不是吗?所以最高的荣誉是不去称誉。不要求琭琭晶莹像宝玉,而宁愿珞珞坚硬像山石。
      解析:首先,不解释一。
      先将一作为一个名词来理解,等到后续有其他的章节的时候,再回来领会一究竟是什么。暂时,将一理解为,道生出来的某种事物。
      这一章节,说的,便是一的重要性。
      即便是道生出来的,跟道也十分相像。看看一都有些什么作用吧。能够使天维持清明不开裂;能使地维持安宁不震溃;能使神灵灵妙;能使谷物丰收或河道丰沛;能使一个有领袖潜质的人成为领袖。
      所以,老子话风一转,最贱最下最基础的,正是一。是万物之基!
      最为普适大众的,最为广为流传的,世间万千景象中俱有的,都是这个一。有了它,世界才在如我们所见的正常运行,而如果这个东西缺失了,世界也就没了。
      树叶里、空气中、天上地下、不管是远古的遗迹,还是宏伟的建筑,天然的人造的,这个星球或者域外星系,都是由它来支撑。
      这种东西,并不珍贵,我们无法用语言来赞美它,但也无论怎么赞美它也不过分。
      这就是一。
      自认为这样的理解,才能不将上下文分离,体现出老子本意。
      否则,说到王侯天下正之后,就去说高下的问题——很多翻译在这里都直译而跑偏了。
      其他翻译的,贵以贱为本都理解为:高贵的人都是从贫贱中拔出来的。所以不能忘本云云。有点意思,但离真意甚远。老子一文,可以有许多种理解方法,但,还是抓住整体,全文贯穿着读比较好。


      IP属地:安徽3楼2014-12-17 15:25
      回复

        【合校】德3(41章)
        上士闻道,勤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翻译:心性上好的,智慧上佳的,通阴阳懂大势的人,听到了我说的道,自然知道其中的道理,会努力去践行体悟;有一定根器的人听了,将信将疑,记住一些又忘掉一些;俗世里的人,听见了道,觉得新奇有趣简直是奇谈怪论从而大笑起来。不笑,还不足以称之为道呢。所以古话说得好:明了大道就好像散尽钱财,向大道前行仿佛后退,平坦的大道仿佛坎坷不平。无为无所为的德如同处于最低的峡谷,最白的东西,好像有了黑斑,最为宽广博大的德却仿佛在哪里有所不足。刚健的德如同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不那么清而变得浑浊;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晚成就;最大的声响,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没有形状,大道隐藏着没有名字。但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解析:首先说上中下三士:离大道越近的人,认知到的大道越全面,触类旁通的可能性越高。就如同大道是一个中心点,四面八方都有沿着自己道路前来求道的人,离大道越近,就越能看到旁边的道路、周遭的道路,等到了十分近的地方,几乎可以看到对面的道路了。而到了大道处,则可以遍览所有的道路。
        偶尔走到中间的人,似乎信服大道,但偏远地方的秩序似乎也是对的。相信谁呢?他们无法明确判别。
        至于偏远地方的人,大道对它没有吸引力,它们的运动轨迹杂乱无章,完全听不懂道讲的是什么,像听故事一样听道并认为那是奇谈一样有趣。当然,那时候的人心淳朴,不懂得嘲讽,到现在可能就是完全的不屑了。所以老子这句话没有什么深层含义,纯粹是表示了一种态度:笑吧,随便笑,你不笑我还不说这是道呢。跟现代人表达高冷的方式一样。
        所以古人云——老子也是善于引用“俗话讲”的——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这里边的几个字到说文解字查了一下。费就是耗尽钱财;夷是平,类是纇,是不平的意思。其实都是说了一个反向的概念。
        刚刚说完反者道之动,现在老子开始举例子了:明了大道能得到什么么?不能,反而会让你感觉所有的都失去了。功名利禄都如过眼云烟一般。向大道前行,在别人眼中你是在后退——不再是社会意义层面上的上进了。平坦的大道,在别人眼里看来崎岖不平无法靠近。这一段换成别的解释也可以,无关紧要,都是在证明反者道之动的例子。
        接下来还是:上德,前文说过的,最为高上,却如同最深的峡谷(这个到之后讲水之归下还要提及);最白的,如同太阳,看着反而会感觉里边有黑色的斑点(一方面是因为事物到了极致就会反衍生出对立如同阴阳鱼,另一方面这是老子引用的古话,建立在比老子还古的朴素世界观之上);最为博大的德行却如同在哪里有缺失。正因为德行博大了,就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所以才会显得它有不足。比如羊被狼吃时希冀有上天拯救,如果上天没有给它那个好运气它说不定会怨恨上天不仁。但天道正是因为要平等对待所有的生物,所以才不能厚此薄彼,断了狼的口粮,照顾草的抱怨。一切至公,被公裁决的便会觉得不足。
        建德如偷,偷,怠惰。质真如渝,渝,变污。大方无隅,隅,角落。刚健的德行仿佛怠惰下来,是明了大势之后不用主动去搅浑水,慢慢无为起来。质朴和真诚(所谓真人)不那么清察,是清也是一种极致,终会返还。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真诚质朴,难得糊涂。对待事物,没必要那么较真了。至方的东西,没有棱角。这应该是规则类的方,意属公正那种感觉。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四句讲的是至极的事物。看,最为尊严最为成就的东西,都看不见听不到,道也是一种至大。大道将自己隐藏起来不为人们所知,所以名声不显。它处于世间万千角落,无处不在,所以大到了极致,却也无名到了极致,所有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当然,老子讲完了之后,就有人开始知道了。)
        所以说只有道,才能诞生万物,也能够成就万物。说善始善终有点表达不出那个意思。其实这句跟天得一以清是一样的。道造就了万物,然后一居于万物之中,使得万物有了那样的能力不会崩坏。这就是道的存在。
        德2、3、4章可以并列到一起看,讲的,实质上就是说明了有道一的存在,并为之后详细讲解道的功能来源应用等等指明了目标。


        IP属地:安徽4楼2014-12-17 15:26
        收起回复

          【合校】德4(40章)
          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翻译:(承接上一章)道潜伏在这些物体的内部,作用于他们的本源。就如同操纵傀儡线一样作用于大千物体。所以我们看见事物会向相反的地方发展,那是道在驱动;我们看见的,愈加柔弱的事物,愈是道的体现。柔弱到极致是无,那也正是道之所在。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解析:这一章,怎么解释的都有。有理解反者是事物反面的,有理解哲学意义的,也有理解中庸之道的。
          但如果承接上下文,我们就知道,这一句,还是在跟着上边的思路继续讲。
          上文里说的一,实际上并没有解释什么是一,只是给了“一”一个定位,比如我们要介绍水,我们可以指向一条河流,但如果给盲人介绍色彩,我们就只能从光谱开始解释形容。上一章,是给了“一”的定位,意即,它就在这里,我们要开始形容描述它了!
          我们知道,一与道相差不多。这一章,继续讲作用于万千事物的一,也是在讲作用于万千事物的道。它们之间具体的区别还没有讲到,不过在此时,我们将它们理解成一个东西是没问题的。
          这一段理解了这一点,就很好解释了。潜伏在万物内部驱动他们的,正是道。而事物表现出来的向反方向发展,也正是道的体现。至极至反至顺。这是元吾氏共享的一句话,但用在这里似乎也合适。
          用,在六爻里有个词叫体用,体是本体本源,用是表象作用在外。道我怀疑不是一,而是〇,因为柔弱到极致了是无。
          从无中生出有,从有中诞生万物,似乎涉及到了本源创造宇宙的历程。这是老子明明白白告诉我们的他的所见,所以这句话最好理解,也最无法翻译。老子就是告诉你了一件事,仅此而已。在第三章里,听着就好。至于什么是无,什么是有,暂时还没说到,慢慢来,不着急。


          IP属地:安徽5楼2014-12-17 15:27
          回复

            【合校】德5(42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亦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翻译:道中生出一(即前文中入万物中使得维持天下运转的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我们看见的万物都是背阴朝阳,在它们激荡中和产生的第三者中产生。天下人最讨厌的,无外乎孤寡不谷,但高大上的侯王们却用它们来自称。所以事物要么就是损的过程中增补,要么就是增补的过程中损失。(反者道之动)人们表现出来告诉我的,我也将它们整合起来告诉人们。单纯的打劫(即吃了不还,学了不教)是会不得好死的,我将把这个当做我教人的宗旨。
            解析:讲到这里,终于可以为39章到此做一个总结。继续讲述了道创造世界的形式。
            另外,我们还发现,老子很幽默,由上文的“不笑不足以为道”和本文的“强梁者不得死”,可以读出那种戏谑的幽默感,不禁对老子的认识,形象又丰满了一层。
            我解老子的方式与其他人不太一样的在于,我试图将自己代入老子当时写这些文字时候的心境。就如同写推理题的人出题的时候,不但需要设置推理悬念,还要努力给读者以线索一样。我不敢说我解读的方式是最好的,但相比之下,应该是非常自然的。
            说39章到42章,(即德2-德5),是一个部分,是因为从39章开始起了个引子指向了“一”,然后通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和“上士闻道……”两章进行了阐述和比喻。我们一直很好奇,要说道就说道呗,为什么要说一呢?这一章我们看出了端倪。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四句话我几乎没怎么翻译,因为简练到了极致。后续老子又给他们加了解释。所有的万物都是负阴抱阳,这阴阳,即是二。而阴阳相冲相合,产生了三,这三中衍化出来的,就是某件事物。同样的阴阳同样的冲和,衍生出来的,是万千事物。好,这是后边二三万物的解释。
            一是什么?一是道的衍生者。道是什么?我们瞬间联想到了40章中:“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所以,一二三是有,而道是,无。
            所以我们便明白了,为什么“天得一以清”而不是“天得道以清”,道相当于虚无,无法得。只有通过其衍生出来的“一”得到道的真诠。所以我们也明白了,为什么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而不说“反者一之动,弱者一之用”。那是规律层面的运动,而弱到极致是归于0的,有1了,便稳固了。
            一是什么呢?暂时强解为太极吧,或者混沌,此时阴阳未分。
            之后又用了侯王来解释阴阳,话说侯王还真是躺枪啊。本身处于最高的位置,却叫着最底下的名字嗯嗯。
            之后讲的应该是太极分阴阳的过程,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犹如阴阳鱼的游动。话说阴阳鱼真是高能的图形,将分化阴阳的情形完全表达出来了,一个图,用来解释老子这几段中的某些话实在再恰当不过。
            再然后,老子由这种强弱转化,顺便想到了个感慨。“这些都是我看到这个世界所领会出来的,所以我也会将其反馈回这个世界再告诉你们,单一的只进不出,可是不得好死的啊。”
            也顺便说明了阴阳如果只进不出会是什么后果,必然是阴阳失调。
            那么现在我们大概明白这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构筑了。道隐于无名之中,通过太极混沌来衍生和维持万物,万物都有可见的阴阳,处在阴阳的冲和之间此消彼长不断变化。阴阳是永恒的反,永恒的动。大道是存在着的,因为那些最大的的事物,反而都在暗暗契合道的规律。离道越近,这种规律表现的越明显,进道如退等等。


            IP属地:安徽6楼2014-12-17 15:28
            回复
              任何书籍知识仅仅是对人类生存经验的一种补充。世上没有什么意识道理是高于生活本身的。仅仅用一种意识形态去指导自身行为甚至集体行为是本末倒置的。
              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千百年来的人类生活是会有种种不确定未知事件发生的。
              地震、海啸、贪婪、仇恨这些现象往往是不可预知的。
              云南的地震,政府有能力事先预防?
              卢布的变质,老百姓有能力干涉?
              因为这些没法干涉的灾难,政府会建立抗灾机制。百姓会去管理投资财产。
              人类大道所作的一切是面对天灾人祸能好好活下去。而不是刻意的去营造些什么。
              回到《道德经》上讲。如果还纠缠于“有为”或“无为”的二元思维,在到底是“为”还是“不为”上纠结,那就是忘记了“作为”的本质。忘记天理大道的本质。
              试想一个人承受了自己的生活,面对了种种不可预知。那还会有上德下德,道名非常的疑惑吗?
              上到政府,下到黎民。如果固执于一种意识形态,固执于一种生活哲学。
              那其实是在欺骗别人,欺骗自己。更是在伤害自己,伤害别人。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4-12-17 16:24
              收起回复
                谁又会纠结哪。
                我只是你眼前的8楼,还会有9楼、10楼。这些楼层组成了你的帖子。
                最后这帖子不在是你的道,或我的道。这帖子变成了所有人眼前的道。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2-17 16:39
                收起回复

                  【合校】德6(43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翻译: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即道),可以驰骋穿行在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存在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知道了“无为”的好处。这是最好的教导,无为的好处,天下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的了。
                  解析:这一章很简单,是又一个开始,准备引起以下几章,开讲“无为”。
                  在上文中,道生万物的世界体系我们已经逐渐明了了。柔弱的道铺满万千事物之中,在其中任意驰骋,而道的那种性质,用无形带动有形的力量,勉强用“无为”来代指吧。我现在就要讲无为的好处了。我是怎么知道无为的呢?那是来自这天地万物,最好的教育。不说话也不立文字,用它们的存在告诉了我一切。
                  【合校】德7(44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翻译:名声与身体的安康哪个更重要?身体的健康与财货哪个更重要?得到与失去哪个更有害?过分的珍视必然导致巨大的损失;贮藏的多了也必然导致超级的丢失。所以说:知足,可以不受到屈辱;知道止步,可以不受到危害,这样可以得到长久的平和安宁幸福。
                  解析:无为之第一点,知足。
                  摈弃无聊的名利,以自身为第一出发点来考虑事物。或者推而广之,以自己亲人爱人的和谐生活,自己的幸福为第一出发点。其余的一切功名利禄,都是排在后边序列的东西,在任何的抉择中,都要排到后边的后边的,无关紧要的东西。
                  当然这是讲给那些不知足的人们听的。先学会“自私”吧,连这种程度的“自私”都做不到,迷失在外物上无法自拔,更别提兼爱天下了。
                  而修行了的人,却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开始施以“广德”了。自身?已经无物可伤啦。(后面就会讲到)
                  积累财货,横征暴敛,都是不稳的,终有一天会坍塌。在满足了自己生活的情况下懂得停步懂得思考懂得观察,才是硬道理。
                  引易中言:乾之九五是九五至尊,而到了上九(九六)是亢龙有悔。也说明了事物不能过满,到了极致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那么怎样维持九五呢?不发展也是没落,发展就会到上九,要怎么做呢?方法很简单,撑高上限就行了。
                  提升眼界与视野,能够看得见前路,但不要努力想站到前路上去,随着眼界的提升,自然而然会站在比原先高得多的位置。
                  这样可以长久,不是指长生久视,而是平和自然可以永久维持下去。得到恒常的快乐。


                  IP属地:安徽17楼2014-12-19 10:47
                  回复

                    【合校】德8(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蛊,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赢若肭。躁胜寒,静胜炅。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盈:器满;蛊:器虚。赢:盈余;肭:亏损或不足。炅:热。
                    翻译:最圆满的好像有缺失,但它的作用不会有衰竭;最充盈的好像空虚,但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直的如同弯曲,最巧的好像笨拙,剩余最多的好像亏损。就如同躁动可以克服寒冷一样,宁静也可以克服热。清净,可以作为天下无为(知足)的表率。
                    解析:同样是在前边加了一个大字,事物的属性就相反,但前边解释道一的过程中用的是“音、象”,而在本章中用了“成、盈”,更偏向于描述知足知止,过犹不及的道理。
                    我们来对比一下,前文中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承接着明道、上德等来描述一些至极事物的性质。至极了,却表现出来的是反方向的极致。
                    而本文中,偏向描述发展的规律。还是如上一章一样,如果处于九五的位置,不去攀那个上九,则成为最佳的满盈状态。看起来没有达到极致(上九),但却永远用之不竭。
                    当然了,作为一笔写就的排比句,我想老子也并没有分的那么明白,就如同语文课本上一句“今晚的月色真好啊”老师就能解析出“这说明了作者当时愉悦的心情,看见了XXX的希望所无以言表的兴奋云云……”其实作者只是见景生情,直言不讳罢了。
                    再然后老子说了两句话,如果直译那么前后都挂连不上的样子。说的是:躁胜寒,静胜热,清净可以为天下正。
                    天下正在前边侯王的地方已经说过了,但在这里我想这可能是个比方。如同侯王得一便取天下一样,清净得到知足也可以成为无为的表率了。或者说清净作为知足的表率,都差不多,总而言之这是无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清净,而这个概念和知足合在一起,基本上可以表达无为了。
                    【合校】德9(46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憯:痛。
                    翻译:天下有道,将战马拉去耕田施肥;天下无道,郊野中的马被拉去充军。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无限满足自己的欲望,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过错产生的痛苦来自于欲求。所以,知道满足所产生的足,才是恒常的足。
                    解析:清净心为什么和知足合在一起说呢?从这章中便可看出端倪(实际上这些分章完全不要去在意,原帛书根本没有分章的概念,这些都是顺序往下写的。甲乙帛书均是以德经1开头,道经在后,所以后来人将顺序颠倒颠换字替句化为己用,曲解老子远矣。)
                    心中清净,则不会产生过多的欲望,痛苦来自贪求,祸患也来自贪求。求的过程和求不得的结果都会令人伤心痛苦,而即便求得,也是招引祸患的根源。所以心中清净可以消泯过剩的欲望。
                    就如同文中所言,如果欲望过剩,那么国家之间会因为人口地盘而大动干戈。无为的心态与有道与否是直接相关的。如果都能在知足的地方戛然而止,那么纷争会消泯。以现世为例,大国之间没有什么地盘方面的纠葛和需求(因为隔海相望),虽然操控经济斗来斗去,但起码能保证人民的安居乐业。而一些国家因为宗教或历史问题打来打去,民生凋敝。而经济斗法,也是因为经济是它们的需求,所以争斗激烈。即是如此。
                    那么清净到底是一个什么标准呢?要清净到什么程度才行呢?有人说清净是要无情无念,有人说清净是隐忍退让,那却都没有体会清净之意。其实老子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清净的界限是知足。知足的清净是无为。知足知足,还得足啊!若是连基本的生活需要都被摈弃了,那么还是健全丰富的人生么?
                    足是什么?吃饱了喝足了,日常饮食里就完完全全可以解释这个道理。那个刺激你大脑信号,告诉你已经不再需要更多食物的感觉,就是足。
                    足与奢,一线之隔。有时候好久没吃什么东西了,馋了,去自助痛快吃一顿,这种饱足是足,但如果顿顿自助,天天自助,便是奢。为了炫耀去自助,是奢。为了装去自助,是奢。一切不是为了自己真心热爱美食而去自助的,都是奢。被美食蒙蔽了自己的需求限量而超量索取的,也是奢。后文五味令人口爽等等即说明此事。美食能够吃得下,粗糠腌菜也能够填饱肚子,不会因为难吃而不满,也不会因为美味而多用,有节制的知足,才是真正的知足。恒常的知足,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常在满足线以上,故而常生喜乐。


                    IP属地:安徽18楼2014-12-19 10:49
                    回复

                      【合校】德10(47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翻译:通过不出门户,来知道天下的事理;通过不看窗外,来知晓自然的规律。而在世俗中越深入,所体会的也就越少。所以圣人不出行却能知晓事理,不见诸却能明辨本源,不行动却能够成就完美的结果。
                      解析:简本与帛书的差别不大,也许就一两个字,但也许就这一两个字,可以造成巨大的理解差异。如这一章在简本中通言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究竟哪个是因,哪个是果呢?是推论还是承接还是充分不必要呢?多了个“以”字,知道了。哦,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那么就明了了,还是在讲无为,只不过这章开始讲无为的用处了。首先,无为的人,可以不出门就掌握大千世界的道理,而做的比较好的无为之人,又可以称之为圣人。
                      怎样做能够达到不出门知天下的效果呢?首先是清净、息心、知足。这样一来,慢慢就可以看见事物脉络里的“道”,看见事物本身的“太极阴阳”,物是如此,事也是如此。世间虽万象,但抓住了本源的道,那么万理皆一也。举一反百,通过蛛丝马迹推断存在和因果,就会明白世界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做的稍微一般般的无为之人,可以看见天道,而圣人,则因为起码达到了上德的境界,所以无为而无以为,万事不挂在心上,但万事都能够做好,做出完满的结果。
                      【合校】德11(48章)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翻译:钻研学问的人和闻道者比起来,就是一个增加和减损的区别。减损再减损,就能够达到无为,无为之时,却又无所不可为,万事莫不圆融成就。心中想要装下天地,必须懂得恒常的清净,当心中念头杂生时,便无法心装天下了。
                      解析:在翻译里没有对为学者益和闻道者损进行细致的解释,其实有些时候,比起详尽翻译,粗翻译更能体会原意,事实上,如果古文素养好的话,我宁愿直接读原文而不要任何翻译。所谓翻译,不过是近代以来白话文与古文言文之间的代沟罢了。
                      这里的为学者,说的是类似于诸子百家那样的人,钻研学问,纵横捭阖。那个年代的为学者与后世腐儒不同,能够涌现出墨家机关术、纵横家、法家等一大批精彩学说也拜那个激烈思想碰撞的年代之幸。进行研究,无论是辩论还是数理机构,都是知识增长,念头增长,每日都比前一日有提高。
                      而道显然不是这样的事物。要求清净心思知足常乐的,念头和多余的欲望都在减少。这是剔透心灵的过程。佛家说将心放空了,而老子说损之又损,道就是0啊。当损到无法可损的时候,就是无为了。
                      这,就是无为的标准。
                      心中清净到澄澈见底,满足的限度也在降低,最后可能只要基本的呼吸饮食就可以使人满足,那么无时无刻不保持在常足的状态。去奢,去欲。此时的人,可称上德,可称无为,可称圣人。
                      有的版本在“无为而无不为”一句还有疑问,说可能是“无为而无以为”。反正都差不多,表达的意思都是达到无为的状态了,那么天下事没有不能顺利完成的。
                      插句话,我在几年前通读庄子时领悟出并将其用作座右铭的一句话是“无可为而无不可为”,与此无为的境界相差甚远,但却不经意间符合了慵懒寡淡乃至于清净和肆意乃至于逍遥的心态,几年来拜此二者所赐,多有所得。
                      最后,还是说了一下无为(上德、圣人)的层次,可以,心怀天下。不是纯粹的担忧那种心怀天下,而是天下事,莫有不知道的,在听闻的第一瞬间便也可以辨其真伪,述其因果,盖因道之所处,皆如一也。


                      IP属地:安徽19楼2014-12-19 10:49
                      收起回复

                        【合校】德12(49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歙:缩鼻,吸气。
                        翻译:圣人本身是没有心的,而是以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不管善良或是不善,都善待他们,这是德级别的善。不管信诺还是不信诺,都信他们,这是德级别的信。圣人教化天下,收敛自己的欲意,使天下的心思归于浑朴。百姓们都专注于自己的耳目聪明,圣人使他们都回到婴孩般纯朴的状态(圣人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他们)。
                        解析:这一章虽然不再说无为,但也是紧承上文的圣人心怀天下而来。今本多把在天下、天下正理解为执政天下,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必要。
                        心中有天下了,何必要执政去呢?执政麻烦颇多,与清净本身相违。当然,也不排除圣人即便执政也可以游刃有余,但若照我来说我是绝对会避免那种琐碎的。
                        无需执政,这天下活着的万姓,他们心中所思所虑,浩浩荡荡凝聚起来即是大势。圣人的心,即大势也。
                        当然,圣人的存在自然是将这大势往正方向牵引。行为之中,因为怀德无为,所以常与人善,常与人信,而不会受到损害反而是带领这种趋势使得人人善信。至于如何不受伤害,下一章正好言讲。
                        圣人生活在这片天地之下,就收敛大势的欲念,使得大势重新混沌,浑朴起来。百姓们如果注重他们的耳目,那么思辨提高,念头和欲望增加,就会进入礼,进入乱。但圣人可以使他们重新返回孩童般的纯真。
                        这一点,我不得不说,仅仅靠一位圣人,是无法完成这样巨大的工作的。必须是众多无为之人纷纷出世,才能够挟裹天下大势。
                        总之,这一章,讲的是无为了之后的圣人的用。


                        IP属地:安徽20楼2014-12-19 10:58
                        回复

                          【合校】德13(50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摄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翻译:由出生到死亡。行的是寿道的占十分之三,走的是自寻死路的占十分之三;而人们过分追求长寿,结果自己跑到了死地里的(作死的),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过分追求生存。听说善于养生的人,陆地行走而不须躲避犀牛老虎,参加军队而不用穿戴铠甲兵革。犀牛没有地方抵它的尖角,老虎没有地方扑它的利爪,兵器没有地方插它的锋刃。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死地。
                          解析:这一章从现象上解释了许多前文中的疑惑。圣人如此行为,为什么还能养寿全形呢?信无信之人容易受骗,善待不善之人容易受到反噬的呀。这一章就给出了解释。
                          生死之间,是漫长的人生路。在这条路上,有人善于保存性命存全寿命,有人则活在风险与危机之中随时取死,还有的人本来活得好好的,自己作死。这三种人各占十分之三。
                          先不讲剩下的十分之一,先说这三种分类。现在的标准绝对达不到3:3:3,生之徒,现在大多只在一些老年人身上看到。因为他们知道了生命的宝贵,所以严格规律自己的饮食,控制自己的欲望,这是长寿之道,也是生之道。死之徒,降生在战乱国度的,游走在社会阴暗面里的,随时提心吊胆担心暗枪索命的,没等别人杀自己已经快被自己吓死了。这样的生活,是取死之道。最后,大部分为了生活的压力拼命奋斗的,就在那个动皆之死地上。
                          简单来说,有的人为了生活,不在意自己粗茶淡饭,生之道。
                          有的人为了生存铤而走险,死之道。
                          有的人为了多于自己满足的生活艰难跋涉,作死之道。
                          然后再说一下剩下的十分之一,就如同大衍五十其用四九一样,不要把话说死说满,天道尚留一线,留有余地永远不会错。武术里出拳三分而七分用于收或者七分发三分收,没有打十成力道的。过于满盈则会走向消亡。
                          善于抓住生之道的人,出入万事不避也完全不会受到伤害。这里有三种解释:
                          上,他们已经无为到了道,也就是0,看似存在其实摸不到脉络的地步,这时,老虎犀牛不会对着一块石头一颗树或者自然去撕咬,战争也不会攻击大地。
                          中,列子中有一个小故事注解,说醉酒的人,即便从快速疾驰的车上掉下来,也不会受伤,因为他没有受伤的意识。所以只要守全神,就不会受到伤害。有点类似催眠潜意识的意思。也有心无挂碍,无有恐怖的意思。心中没有那些威胁,那些威胁便伤不到自己。
                          下,虎兽都有他们生存的规律,军阵里也有生地和死地。只要通晓天道,便也知道其中的规律,规避因果自在行走就好。
                          当然了,下肯定没达到道德的程度,充其量是仁。
                          但圣人(无为者)能够看到生地死地,走入一条不会流向死的河流即可。所以永远不会进入死地。


                          IP属地:安徽21楼2014-12-19 15:01
                          回复

                            【合校】德16(57章)
                            使我挈有知也,行于大道,唯迆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猒饮食,资财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挈:提聪挈知。迆:邪。径:步道。猒:饱足。竽:五音之长者。
                            翻译:若让我带着那种所谓的(凡俗的)智慧,行走在大道上,就害怕会走上邪路。大道十分平坦,但人们却喜欢抄近路。宫殿越是宏大,田地就越是荒芜,仓库就越是空虚。穿着华美的衣服佩戴锋利的宝剑,饱足饮食,资产丰厚有余,这就是众盗之首,可不是大道啊。
                            解析:这一章没有明着讲生地死地,而是接从上一章,讲凡俗的智慧,可以看做是小聪明,勾心斗角争斗的智慧。名曰光,曰有知。
                            那种凡俗的智慧,都用到满足自己的生活上去了。这也就是作死之地。
                            大道本来平坦直走就行,但运用小聪明的人偏要抄小路,以为这样可以得到更多更快,殊不知这已是走偏了。
                            盗都是大盗带领小盗。若大盗盛行,那么该地必然盗匪横蹿。所以那种运用机巧,就是大道。(音乐里竽带着其他乐器,用来代指盗的模式。)
                            所以老子最后谐音了一下:盗,可不是道。
                            【合校】德17(58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翻译:善于建立的不可拔倒,善于抱守的不可脱失,子孙从而对他祭祀不断。修身的人,他的德行就纯真稳固;修家的人,他的德行就不会丢失从而有余;将这道理用于乡里,德行增长;用于国家,德行丰厚;用于天下,德行博大。通过自己来知晓别人,通过自家知道别人家;通过自乡、自国来知道别人的乡和国,而天下虽然只有这一个,但古往今来的天下也莫不如此。我是通过什么来知道天下是如此的呢?就是通过这种方法。
                            解析:与上文紧密相连着,上面说美袍利刃是盗之首,那么什么样的不是道呢?这里就解释了,正确的建造没有会倒下的,正确的抱持不会让它逃脱。
                            想想建造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吧,想想抱持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吧。万事万物,没有达到其根本目的,失败了,那就不是正确的方法。也就是说,一定有一种方法,可以将事物做到尽善尽美。当然,还得随着时间推移来随时变化并通过时间检验。
                            这样做能有什么作用呢?子孙的祭祀连绵不绝,也就是说家里会繁衍昌盛。这里用繁衍来形容好像过于无情,但想想人类这个族群活着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呢?与其他族群一样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种族的繁衍啊。所以说让子孙生生不息,而且是连绵许多代的生生不息,那就必须得掌握到正确的方法了。
                            这种方法,其实这一章虽然没提,但想想也知道就是守弱清净无为明道等等,还有这两章主讲的,收起小聪明。这章说的是更大的,这些东西在时间层面上的那种作用。
                            由于是在这几章当中,所以我们暂且理解修,就是收起小聪明的意思。运用这种方法修身,就可以纯化德行。慢慢从礼到义到仁到德。
                            而将这方法用于家里,使家里所有人都朴化,那么这一家将连绵不绝了。
                            如果是用于乡里,国家,那么这一块区域都将慢慢德行丰厚起来,但是能否延绵不绝,却未必,因为还有战争。但无论是哪样的,这块地方一定是最惹人喜爱的地方。因为人人轻松自在,这是通属大道的行为。除非有敌人惨无人道的灭族灭国,否则这些百姓将延绵不绝。这就是永恒的生之地。
                            天下只有这一个天下,站在自己的地方,知道了自己所在这一片区域的情况,那么世上其他地方的规律也都是一样的。只要给出表象,瞬间就可以推知那里的情形。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天下又有许多。想要延绵子孙,光靠一辈的德行教化是绝对不够的,还要看朝代更替,乱世与否。而那些朝代是否会乱?如果有相关的信息给出一些表象,那么我们还是,瞬间就可以知道了。因为可以用自己所处去推知。这属于明。
                            修道的人,如何通过道了解天下?以及推人,如是而已。


                            IP属地:安徽23楼2014-12-19 15:02
                            回复

                              【合校】德18(55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嚘:气逆,哑。
                              翻译:德行深厚的人,就如同新生婴儿一样:蜂虫毒蛇不螫,凶禽猛兽不扑;筋骨柔弱却握力紧固,不懂得男女之事但却自然勃起,整日哭号但嗓子不哑,这是阴阳交合出的先天,精气充沛之至的表现。知道阴阳交合的道理称为“常”,理解了“常”的人就是“明”,走生之地称为“祥”,心柔弱成气一样称为“强”。事物壮大之后接下去衰老,这不符合大道,不符合大道的必然会早早灭亡。
                              解析:上一章只讲了修身可以养德,养出来的德又如何呢?这一章就说明了。
                              养德之后,可以浑朴如婴儿。
                              虫蚊不咬没留意,也许是虫子也把这团先天的萌萌的元气当成大自然了吧;而猛兽不搏的先例则很多,有许多婴孩被猛兽抚养,也就成为了兽孩,还有懵懂不经事的小姑娘,在非洲的大草原上与狮子长蟒嬉戏,其实就是这样,你的心中没有利害关系,世界就会成为你心的镜像。
                              婴孩无害,所以世界不害之,就是如此。常在生地。
                              筋骨柔弱但小拳头攥得紧紧的,懵懂不知但却因为精气充沛而勃起,整日号哭却一点儿也不会哭坏了嗓子,这就是阴阳交合之后诞生出来的和。前文有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所有的和,都指阴阳相交。和的极致,就是刚刚诞生出来的第三生命,二生出三,也用同样方式生出万物。
                              如果能够通晓“和”的道理,那么就可以被称为“常”。这一章里,很多版本的翻译把常理解为恒常,祥理解为不详,强理解为强梁的强。但我感觉,这一章与德15几乎就是一个段落的首末,所以用词也不能按那么理解。
                              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知和曰常。遮盖。知道了阴阳交合的道理就慢慢遮盖其自己的俗念。能够持续遮盖俗念的,也必须要明才能做到。
                              知常曰明;见小曰明。遮盖俗念,使本性表露,能够见到细微之处而知天下的,叫明。
                              守柔曰强;心使气曰强。心若在有形时,终不免会被更强的存在损毁,只有若气一般无形无相了,才守柔,至强。
                              至于益生曰祥,这里的几个字本意不明,怎么解释都行了,无关大局。如果后文有祥的解释,再回来综合理解不迟。
                              最后所言,物壮则老,是谓不道。其实是这样的,正值壮年却显现出老态,或者说到达巅峰滑向衰弱,都不是符合道的做法。这世界是道在推动,不符合道的必然会被这世界所排斥而消亡。或者再换种方式理解,虽是壮年,返璞为婴儿的,才是道。


                              IP属地:安徽24楼2014-12-19 15:0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