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汉服吧 关注:2,467贴子:31,418
  • 11回复贴,共1

【分享】关于三段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们现在网上流行的三段击是从日语沿用过来的。在中国古代就是叫轮射。
中国以前有一种三段击。是一个横排,编号1,2,3。第一次是编号1的齐射,第二次是编号2的齐射,第三次是编号3的齐射。是这样分的三段。沐王爷在云南用的三段实际是这种。但是,后来通过日本游戏传来三段击后,因为实际操作是中国的轮射。所以一看到沐英的三段击就误会成轮射了。
沐英的三段击是针对丛林地区对付象兵的。部队一横排,无需前后移动,同时分1,2,3段射击可以保持火力连续性,因为目标是庞大的象群,所以在火力密度也能保证准确率(因为火器准确率的原因,目标越小需要的火力密度越高)。因为没有部队前后移动或者传递武器这些环节(在丛林做这些动作是比较耽误时间的)。射击速度更快。另外和枪械有关,火门枪没有卸挂火绳的动作,在装填上动作要快一些。
123123123123123当时沐英的三段击是这样在丛林中打象兵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4-12-18 13:34回复
    这个图上,似乎是站在原地轮射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第三排刚好射击完,第二排准备,第一排正在射击。感觉合理。但实际上,如果第三排是站在原来的位置射击的话,他的枪会在第二排之间,并通过第一排的间隙射击才能完成。这样,三排必须全部错开。那么就会形成这样的形式
    1--1--1--1--1--1
    -2--2--2--2--2--2
    --3--3--3--3--3--3
    这样,就和沐英的123三段完全一样了。但是相比沐英的,就有很大的缺陷。那就是火枪的声音,点火都对第二排有影响,枪口喷出的火焰对第一排有影响。第一二排的表情就没法这么轻松了。还不如恢复到沐英的三段射击。


    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4-12-18 13:35
    回复
      实际上,这个是一个前进的阵列。这个轮射不是站在原地射击的。实际应该是这样。
      111111111 进行射击原地装填
      222222222待命
      333333333装填 第一次射击
      然后
      22222222 前进并射击(就是进铳)原地装填
      33333333 前进待命
      11111111 装填 第二次射击
      然后
      3333333 前进射击原地装填
      1111111 前进待命
      2222222 装填 第三次射击
      如此反复,整个阵列就徐徐前进了。
      阵列后退时候就相反了。设计后到最后一排装填,第二排原地射击,第三排准备。第二排射击完,又到最后一排,就是第一排的后面,第一排已经做好准备。
      111111111 射击并后退到最后
      222222222 准备
      333333333 装填 第一次射击
      -------------------
      222222222 射击并后退到最后
      333333333 准备
      111111111 装填 第二次射击
      -------------------------
      333333333 射击并后退到最后
      111111111 准备
      222222222 装填 第三次射击
      如此反复,整个阵列徐徐后退。


      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4-12-18 13:36
      回复
        轮射分两种。
        1)换人轮射。就是上图那种
        2)换枪轮射。
        换人轮射主要用于阵列攻击前进或者攻击后退的时候。
        换枪轮射主要用于固定战阵。
        虽然,换人轮射也可以用于固定的战阵。但是前排射击完后返回后排装弹,以及后排跑到最前面射击,都会让装填时间和射击时间因为增加人员移动而加长了。不如换枪来得快。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4-12-18 13:36
        回复
          文中“三叠势,与沐英首创的三行轮射火器的叠阵有相似之处。”这句不对。
          沐英的三段,不是三叠。沐英对付象兵的时候,因为大象的体积庞大,不需要那么密集的火力就能保持准确度。明初的明军叠阵轮射是用过,这个不是沐英的发明。在丛林打大象用的三段,是沐英首创的。不过对付骑兵的时候,三段式火力密度就不够了。
          俞大猷的根据鸟铳在轮射基本阵型上做了变化。
          总的来说,他的是纵阵,要变成横阵也只是广泛意义的横阵。
          在实践上,他应该还有其他的做法。不仅仅如此。因为三伍排列很密集的话,后伍得绕过前伍那动作就大了。
          所以我推断传统横阵轮射是这样排列的。一根横线“-”表示一个人空位。
          1-1-1-1-1-1-1
          2-2-2-2-2-2-2
          3-3-3-3-3-3-3
          这样后排从人的间隙往前跑。比如2的人是从1的间隙跑过去的。
          俞大猷的应该也留有这样的位置,不过他这样应该能让火力更密集
          -1-1-
          A-A-A 这个是第一伍
          -2-2-
          B-B-B 这个是第二伍。第二伍包括后面的伍,在往前跑动时候,应该先穿过A之间的缝隙,再穿过1之间的缝隙。而这个时候,1和A这两排都正在装填,因此双方没有影响。
          在1和A(就是一伍)齐射的时候,比传统横排轮射比,密度大了。射击密度上,相当于是阵型A1A1A。这个改动比传统的轮射好了不少,但士兵跑位的训练需要加强。
          俞大猷使用的是鸟铳,铳管较长,从后排伸过前排的时候,应该可以保证是管身的位置,不会受到管口火焰的影响。
          明初沐英的时代有可能是火门枪,就算是火绳枪,应该也没有鸟铳长。前后齐射对前排的影响就比较大了。
          所以,明初普遍应该使用传统的轮射。就算1-1-1-1这样的密度,对于打大象而言,是有浪费的。
          下面是传统轮射和三段射击火力密度分解。
          传统射击密度:1-1-1-1-1-1-
          三段射击密度:1--1--1--1--(第一次射击)
          三段射击密度:-2--2--2--2-(第二次射击)
          三段射击密度:--3--3--3--3(第三次射击)
          三段射击阵型:123123123123
          和传统的相比,三段射击多了一个身位。刚才画了同样的正面宽度,传统6枪密度的时候,三段射击是4枪。密度是3:2。损失并不大,相对于大象的体积而言。是足够了。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4-12-18 13:37
          回复
            注:火门枪装填没有火绳之类的挂卸。动作要少一些,装填时间短一些。三段射击,没有跑动,射击速度比较快。
            鸟铳这样的火绳枪,特别是鸟铳铳管比较长,动作要多一些,装填时间长一些,留下了人员跑动的时间。


            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4-12-18 13:38
            回复
              转自mejoy69的帖子


              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4-12-18 13:43
              回复
                看完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2-18 14:22
                回复
                  好长
                  ——如果 混乱跟争纷会演成祸
                  除非不能解脱
                  我 最爱是平和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2-18 17:29
                  回复
                    嗯…妙解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4-12-21 00:10
                    回复
                      可转否?


                      11楼2014-12-21 00:1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