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吧 关注:7,927贴子:166,150

【冷门八卦】论吴后主小皓眼里的“轻”与“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本来就在整理吴国后期人物的传记,加之吴歌一直想整理三嗣主时期的事件,恰好最近旧贴被顶上来,回忆起忘姐的神脑洞,又正好又被乌姐刺激了几下,于是决定挖个坑,好好来八卦后期这些破事。
1L拜策吧众女神!


1楼2014-12-19 09:35回复
    。。。坐等。话说我刺激你啥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2-19 09:40
    收起回复
      忘姐微博上的神脑洞镇3L(据忘姐自己说,这个脑洞最早是为了哄骗一些认为陆抗很乖的小孩子用的)
      忘机子_感觉自己壮壮哒:不行了,某两个人笑疾发作,接近癫狂状态了,该怎么办才好呢…我只是稍微黑了一下陆抗而已…话说陆机听到别人直呼父祖名讳就炸毛成那样,岂不知陆抗就直呼父名“得涉逊迹”“臣父逊言”【“臣王族之后”,陆逊算什么?自从赢了西陵,感觉自己牛牛哒!】
      赍书黄耳康长老:臣就是这样中二的王族之后!
      忘机子_感觉自己壮壮哒:今天没吃羊祜给的药,感觉自己更牛逼了!
      绿绮绵缘:以前看过残红姐提过,我不记得在哪个贴子里了,现在再问一下她。
      忘机子_感觉自己壮壮哒:孙策上疏如果称“臣父坚”,肯定会被孙坚一巴掌拍死吧。陆抗给孙皓上疏也是各种牛逼:“今臣所统千里,受敌四处,外御强对,内怀百蛮”(臣的地盘很大,臣也蛮拼的),“况臣王室之出”(如果臣姓孙就没陛下什么事了)“纣作淫虐而周武授钺”(陛下别作死了给臣乖一点)霸道总裁设定的陆抗好带感!
      二乔:可怜的娃,陆凯死了被陆抗接着管,好不容易过几天舒服的,国被灭……
      袖手敛陆离:“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哼,就是这么叼叼哒~


      3楼2014-12-19 10:15
      收起回复
        记得有人说过,陆逊身居上大将军、丞相十多年,军政两手抓,对孙权的皇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但相比于陆家的两位后生——陆凯&陆抗,陆逊显然算不上什么。敬风和幼节,虽然从个人能力来说,的确不及伯言,但一个主内一个主外,吴郡陆氏一门在朝者“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可谓盛极一时。
        不妨看看陆凯和陆抗到底是怎么惹小皓生气的吧~


        4楼2014-12-19 16:12
        回复
          陆凯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作各种比较(这应该也是古时谏臣们的惯用手法吧),拿小皓和他爷爷比较(有时候也跟他的叔叔们),跟古人的标榜比较,直白指出小皓的问题所在,让小皓丢脸。
          比如,小皓听从步阐迁都武昌的馊主意,导致扬州百姓需要从江水下游到上游输送物资,苦不堪言,陆凯就开炮了:
          我啊,听说有道德的君主,是以愉悦民众为乐的;没道德的,是以愉悦自身为乐的。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爱民,国才能长久。像夏桀商纣这些呢,是很损君威的……现在诸位公卿争相在你面前卖萌,压榨百姓,把陛下你陷于不义中(对,步阐就是这种人,我族弟陆抗到时候会证明给你看的你放心),把政坛风气变得淫荡庸俗,陛下你威严何在?现在我们跟晋国相安无事,应该休养生息,等待时机,陛下您老是扰民,百姓动不动就大呼小叫的(你想说你的百姓都是咋咋呼呼的人么),你这国家是不想要了吧?(你才做了几年皇帝就嫌腻了?)
          从前秦朝会灭亡,是因为奖励少惩罚多,政刑错乱等等等等……而汉朝之所以强盛,是因为懂得重用贤明人,听从谏言等等等等,这以前的事把这道理证明得很清楚了。(陛下你不听我的你就死定了呵呵~)
          近来汉末衰亡,魏国没有纲纪,晋国就予以改进了;再看看隔壁,一通乱搞,陛下你再不引以为戒,到时候你和满朝文武都被要变成阶下囚啦。
          武昌XXXXXX,是不适合居住的,童谣都说:宁可喝建业的水过活,也不吃武昌的鱼;宁可回建业死掉,也不在武昌住。(呵呵,这么浅显的现象,小朋友都知道,你竟然不知道?)
          我听说一个国家要是没有三年的储备,就不像一个国家了,现在我国连一年都达不到,这就是陛下你的责任。现在这些个公卿们,你看个个都脑满肠肥,没能力也不会出好主意,只会卖萌。自从孙弘创造了“义兵”这个名目之后,国家收入减少了,百姓徭役加重了,有些家庭甚至要卖孩子求生存,官吏们XXXXXX……陛下我拜托你解决这种现象,不然国家要保不住了啊。(佞臣孙弘遭鞭尸……)
          我听说音乐使人耳根不清净,颜色使人眼睛不清晰,你爷爷在的时候,后宫才不到百人,钱粮都有积蓄;你七叔、六叔在的时候,也是节俭过活。可现在呢,我听说现在后宫人数涨过千人,都是在宫里干坐着的,不会给国家创造财富,还得花费钱粮养着她们,还年年要这样,这帮废物顶个屁用啊。陛下我拜托你把这些人都遣送出门嫁给那些屌丝们吧,至少顺应民心,也能创造财富。
          我听说商汤从商贾中取人才,齐桓公从军队里取人才,周武王从苦役里取人才,大汉王朝从奴仆里取人才,这些先例们提拔人才都不因人才的地位卑贱。我看现在这些受宠的人,哪里是有本事身居高位的,不会帮国家做好事只会互相勾结坑害贤良。陛下我拜托你清理下这群废物吧,让满朝文武勤奋一些,同时加强官僚道德建设,对上能帮你,对下能助民,这样才好各尽其能。陛下我就拜托你留些心思听我说话吧。


          5楼2014-12-19 17:47
          收起回复
            别说小皓,就是他爷爷听了这些直白的话估计也不会舒服。所以小皓派了个亲信赵钦去指责陆凯:“我要做什么事情当然是遵循我爷爷的指导思想了,你有什么意见?明显你说的就不对嘛。再说,建业皇宫风水不好,所以要避开它,而且西宫也已经破败不堪了,真心需要计划迁都啊,为什么你就说这样不可以呢?”
            别看这段质问原文只有大概五十个字,在我看来,这其中蕴含的信息量……
            首先小皓为什么不敢面责,而是派使者出面?很可能是因为陆凯年纪大了。这段话出现的时间段是在宝鼎元年(266年)之后,从陆凯卒年反推,这时候他最少都有69岁了,而小皓只有二十出头的年纪,这种年龄差距比孙权和张昭大多了。加上陆凯是朝廷忠义之心所向,因此,智商看起来不像出问题的小皓应该不敢当面责骂这位长者。
            其次,建业皇宫的确有凶宅的味道。或许自从吕壹案爆发开始,建业皇宫就没有长时间持续安宁过(或许赤乌初年和永安年间安静过一段时间?),各种宫斗,暗杀不断,多名权臣死于宫中。小皓本来就很信这些玄乎的东西,有疑虑也是很正常的。
            另外,西宫的问题……据孙峻传描述的:“峻素无重名,骄矜险害,多所刑杀,百姓嚣然。又奸乱宫人,与公主鲁班私通。”
            ……
            孙峻搞完了,还竟然要任命吕据专门管理西宫事务……鲁班孙峻你们姑侄到底干了些什么,把西宫弄得实际上破败不堪?
            画面太美,不好描述,请自行想象……


            6楼2014-12-19 23:44
            收起回复
              抗儿和敬风的粗线,让我又想起钱穆那句话了。
              中国从来没有独裁者,从来都不是君主专制。
              “建业皇宫风水不好”确实应该是迁都的重要原因,甚至可以反推步阐上疏的内容,其中很重要的一条一定就是风水,打中了孙皓的心病。
              然后,让一个骠骑将军“平西宫事”我也是醉了……有必要吗?总觉得这里有点诡异,说明西宫在孙亮时的我吴是一个重要的地方……难道是因为鲁班时常在西宫干预政事,西宫甚至有了属于鲁班的僚属班子?所以吕据在政治上是孙峻派系的,只是后来忍不了孙綝了,感觉。
              其实我觉得二孙里孙峻还行,孙綝比较逗……
              最后,我笑尿了~已经爬不起来,二乔威武!


              IP属地:北京7楼2014-12-20 01:39
              收起回复
                你爷爷作风朴素,衣服不华丽,宫内没高层,物品不美饰,所以国库充实,百姓富裕,贼都不吭声。而陛下你税务严苛,压制地方,百姓没得吃,宫里却奢侈得不得了,这是第七条。
                你爷爷外事依仗吴郡四大家族,内事信任胡综薛综,所以整个国家政务井井有条。现在呢,在外的不像话,在内的也不像话,陈声、曹辅,都是没见识的煞笔,连你爷爷都不要他们,而陛下你却喜欢他们,这是第八条。(说得好像孙权也很……小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你爷爷每次请臣下吃饭,都控制酒量(呃……又有人想说话了),臣子们无论大小都不敢怠慢,说自己想说的话。而臣子们跟陛下你喝酒,老是吓得只能看着你,怕被灌醉。酒这东西,喝点意思意思作为礼节就好,多了就是败坏德行,跟纣王个脑残喝通宵一样,这是第九条。
                以前汉朝桓帝、灵帝那时,亲近太监,民心尽失。现在高通、詹廉、羊度也都是这种人,而陛下你给他们高官做,给他们重兵带,要是哪天江渚地区被晋国攻击了,你能指望这些傻乎乎的家伙使你免于受辱?我看到时候要呵呵。这是第十条。
                现在宫女多到陛下你没精力玩了,你还叫太监们到处去搜罗,家里有钱的就索贿后放过,没钱的就抓来,一路上听到的全是哭声,妈跟孩子在喊诀别。这是第十一条。
                你爷爷以前养你的父辈们,如果需要请奶妈,奶妈的老公虽然参军,但都赐予钱粮;奶妈还能休年假,以便探望其家属。现在就不一样了,夫妻一旦拆开,爸去从军基本挂掉,儿子跟上去也要送命,这些家庭全都成了死户口本,这是第十二条。


                9楼2014-12-21 00:00
                收起回复
                  你爷爷叹息过:“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以粮食为天,衣服其次。这三者,我都牢记在心里。”现在不一样,农业和纺织业都废掉了,这是第十三条。
                  你爷爷选拔官员,不看身份,能用于啥事就干啥,被推举的人肚子里有干货,受任用的人不得意忘形。现在就不一样了,会卖萌的,走路轻飘飘的,尾巴翘上天的人都赢了,这是第十四条。
                  你爷爷使用士兵,不拿他们去打杂,只让他们春天播种秋天收割,前线有事,就上去报效国家。现在的士兵们,杂都打得人快跪了,也不好好养活他们,这是第十五条。
                  赏赐是用来刺激人立功的,惩罚是用来震慑人作恶的,赏罚要是不分明,谁(特码)还拥护你啊。现在军营里的人,死了没人哭丧,劳苦没人奖赏,这是第十六条。
                  现在的监察机关,已经臃肿不堪,这其中还有一些来捣乱的,一个百姓居然安排十个机关工作人员监管,谁受得了?以前你六叔在的时候,交趾会叛乱就是因为这个,你还学你六叔这不好的,不学你爷爷,这是第十七条。(孙休的黑历史,交趾这次叛乱也是吴后期岭南动乱的开端……)
                  校事,是官员和百姓们厌恶反感的。你爷爷晚年的时候,虽然有吕壹、钱钦,但很快就被砍了以告示天下。现在你又重新开设这官职,让这帮神经病整天瞎扯,这是第十八条。
                  你爷爷那时候,当官的都能当很久,然后再通过考核裁汰。现在的地方政府呢,人人是当没几天就调走,路上一眼望去满是这些人,劳民伤财现象越来越严重,这是第十九条。
                  你爷爷每看那些需要判刑的案件,都仔细推敲,那时候监狱里关的人没有被冤枉的,被处决的没有喊冤的。现在情况完全不一样,犯人被处死前都唧唧歪歪,这是第二十条。
                  如果你觉得我说得对,那就藏好以后多看看;觉得不对,那就来处置我好了。陛下我就拜托你用心吧。


                  10楼2014-12-21 00:24
                  回复
                    陆凯传里,还有这样的叙述。
                    “初,皓常衔凯数犯颜忤旨,加何定谮构非一,既以重臣,难绳以法,又陆抗时为大将在疆埸,故以计容忍。抗卒后,竟徙凯家於建安。”
                    在有小人吹耳边风的情况下(这个小人之后会再说到),加上本人多次说直白难听的话,小皓仍然因为陆家“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而不敢对陆凯怎么样。一直等到主外的陆抗病死之后,才翻旧账,把陆凯的家属流迁到建安郡。


                    12楼2014-12-21 00:51
                    收起回复
                      关于陆凯谋划废帝的事,个人觉得,和二十条不一样,其真实性是更强的。为什么呢?
                      首先,时机问题。当年(宝鼎元年)十月,吴郡就发生了一出“废立”闹剧,有个叫施但的乡巴佬,趁小皓移居武昌,“挟持”了小皓的弟弟小谦,并拿走了“文皇帝”陵墓上的仪器,然后一路上招呼百姓,直奔建业。这帮百姓走到离建业只有十几里路的时候,已经有一万多人的规模了。看看小皓执政这两三年,是有多不得民心。施但还派使者写信给镇守建业的丁固、诸葛靓,想博取他们的支持。
                      诸葛靓本来就是降将子弟的“远臣”身份(请参照郝普、麋芳、文钦等人的悲剧命运),表忠还来不及呢,二话不说直接叫手下把使者拉出去砍了。等到这帮乌合之众走到离城只有九里的时候,守军出击,把这群连装备都没有的百姓给打退了,而且还活捉了小谦。
                      丁固很谨慎,没有对小谦怎么样,直接交给小皓。小谦的结局可想而知。过后,小皓对吴、丹杨两郡的行政规划进行调整,很可能就与这宗闹剧有关。
                      此事距离“传说中”的废帝计划,只有两个月时间,加上陆凯自己也刚在几个月前升为丞相,有名头。因此陆凯等人选择此时谋划废帝,虽然很容易引起小皓的警惕(事实也真是如此),但完全合情合理。


                      13楼2014-12-21 22:42
                      回复
                        其次是人选问题。陆凯已知的同谋,除了自己的儿子外,还有左御史大夫丁固和大司马丁奉。这二丁官职大,来历大有可八的。(等等,称呼“二丁”真的没问题吗?怎么好像意思是说“两个白痴”?……)
                        丁固,二宫之争中明确表态持小皓他爹。或许是这层原因,他在小皓的朝廷里能一直身居高位。此君也算得上是为名儒,思想什么的比较正派。
                        丁奉,著名爱国将领,战场上屡立奇功,除东兴大捷这场代表作外,他还曾在救援诸葛诞的战役中当了一回正面的奇葩(同出诸军都输了就他赢了)。孙休当时打算除掉逆臣孙綝,宠犬张布就曾力荐丁奉帮忙。对于这种废立大事,可以说丁奉是有经验的。
                        另一个需要拉拢的人是留赞的儿子留平。在小皓祭祀先祖(很可能是拜祭他爸孙和)的队伍里,留平是充当御驾先锋的。但是那时候留平并不赞同这次行动,同时他也予以保密,不泄漏出去,所以,陆凯转里对此事的记载是,“或曰”,也就是,有人说……(留平啊留平,你以后会为这次拒绝而后悔的)
                        留平不参与的原因倒很简单,他跟丁奉的关系不好。陆祎本打算把陆凯的意思透露给他,但话还没出嘴,就得到了野猪冲进丁奉军营这种坏征兆。所谓野猪入营的事,是确有其事还是留平捏造出来的,已不得而知,但陆凯听到这种事显然是被吓到了。


                        14楼2014-12-21 23:21
                        收起回复
                          这宗案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废帝行动的后续处理。陆凯、丁固计划废掉小皓后,遵从孙休遗愿,立其子为新帝。这个想法,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只能说风险实在太大。
                          濮阳兴当年一个头十个大,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孙休英年早逝,儿子还小,大家实在不放心(或者根本不愿意看到)让这么小的孩子登上皇座。毕竟,孙亮时期的国家动乱,就在此几年之前,大家记忆犹新呢。一句“吴人贪得长君”就能看出国家动乱给国人留下了多么恐怖的记忆。
                          驳斥濮阳兴佞臣论的时候到了。这种情况下,立小孩子,即便名义上是遵循先帝遗愿,事实上是更方便身居宰辅的濮阳兴和张布操纵国家大权的。但濮阳兴最终没有这么做,他宁愿遵从国人的想法。虽然,在后来孙休的遗孀被逼杀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看到他站出来。或许,他已经表达了一些不满情绪?
                          扯远了。孙休的孩子们,早在两年前,两个年纪较大的就已经被小皓弄死了,剩下的两个,年纪上肯定比当年即位的小亮亮还小。那时候除了孙休的孩子们,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小皓的三个弟弟,此时已有两人被他杀了,剩下那个,或许是一个选项,但是这孩子和小皓一样出自同样的家教,相似的生活经历,陆凯怕是不会放心的。他的大伯和二伯,此时没有存活的子嗣。四叔的子嗣,还有五叔这一支还在,但是这两支完全不靠谱,四叔的儿子算是“偷马贼”(英国近代大政党辉格党乱入了);五叔本人是个问题青年,曾把劝谏自己的老师射慈杀了。
                          孙休的儿子们,可能是不得已,但矮子里挑大个的选项。那陆凯他们要怎么办?只能通过共同辅政的方式,辅佐小皇帝。
                          这种情况下,问题看起来似乎不少。参与密谋的大臣,基本都已年届七旬,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没几年可活了。这群人百年之后,虽说有接班人,但是接班人有没有他们的心思,有没有他们的能力,完全是未知数。
                          小皓的利益集团,这时候也已基本成型。废帝之后,陆凯这一帮人能不能完全控制住局势呢?小皓在那一年八月分封他和万彧为左右丞相,足以看出端倪。可能更多的大臣们希望以陆凯为相,但显然小皓及其支持者的意向是万彧。再者,陆凯自己说的,各种无德无才的人握有实权,这次废帝行动,陆党能否及时完成控场,还真的不好说。
                          但我相信,陆凯作出这样的决定,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权衡的。
                          小皓这么残暴无道的君主,应当坚决废掉。我陆敬风宁愿扶起小皇帝,继续跟奸党决斗,直到苦死累死,哪怕国家回到从前那种动荡中,也比让国家继续现在这个样子要强!


                          15楼2014-12-22 00:12
                          回复
                            这个八卦有意思!期待继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2-23 00:52
                            回复
                              建衡元年冬(269年),72岁的陆凯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对这位吴朝忠义士人的领袖,小皓还是故作尊重,派近臣董朝问他的遗言。
                              或许和多年前去世的宣太子一样,陆凯也预感到国家更危险的处境。于是他对当下的人都作了一番评价:
                              “何定不能授予重任,应该给他安排个地方工作;奚熙这个小人,想效仿以前的严密,造浦里塘,陛下你也不能听他的(濮阳兴也遭鞭尸)。姚信、楼玄、贺邵、张悌、郭逴、薛莹、滕修,还有我的族弟喜儿、抗儿(这对堂兄弟跟陆凯的年龄相差很大),有的行为端正,忠勤于国事,有的天赋异凛,才能出色,他们都是社稷的支柱,国家的良辅。陛下我拜托你留点心思,跟他们多讨论国事,让他们的忠诚能够发挥出来,以便补充国家的缺失。”
                              陆凯传的所有记载加起来,提到了N多个人。这些人,特别是临终前的“举荐”,对于陆凯和小皓(以及当时大多数朝臣)来说,其人如何,都是很清楚的。但对后人来说,尤其是相隔年代已久久远的人们,这些人的风格、特征都不一定很清楚了。所以本渣决定就这样顺着八下去。


                              17楼2014-12-27 2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