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宗案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废帝行动的后续处理。陆凯、丁固计划废掉小皓后,遵从孙休遗愿,立其子为新帝。这个想法,不能说好,也不能说不好,只能说风险实在太大。
濮阳兴当年一个头十个大,正是因为这个问题。孙休英年早逝,儿子还小,大家实在不放心(或者根本不愿意看到)让这么小的孩子登上皇座。毕竟,孙亮时期的国家动乱,就在此几年之前,大家记忆犹新呢。一句“吴人贪得长君”就能看出国家动乱给国人留下了多么恐怖的记忆。
驳斥濮阳兴佞臣论的时候到了。这种情况下,立小孩子,即便名义上是遵循先帝遗愿,事实上是更方便身居宰辅的濮阳兴和张布操纵国家大权的。但濮阳兴最终没有这么做,他宁愿遵从国人的想法。虽然,在后来孙休的遗孀被逼杀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看到他站出来。或许,他已经表达了一些不满情绪?
扯远了。孙休的孩子们,早在两年前,两个年纪较大的就已经被小皓弄死了,剩下的两个,年纪上肯定比当年即位的小亮亮还小。那时候除了孙休的孩子们,还有没有更好的选择?
小皓的三个弟弟,此时已有两人被他杀了,剩下那个,或许是一个选项,但是这孩子和小皓一样出自同样的家教,相似的生活经历,陆凯怕是不会放心的。他的大伯和二伯,此时没有存活的子嗣。四叔的子嗣,还有五叔这一支还在,但是这两支完全不靠谱,四叔的儿子算是“偷马贼”(英国近代大政党辉格党乱入了);五叔本人是个问题青年,曾把劝谏自己的老师射慈杀了。
孙休的儿子们,可能是不得已,但矮子里挑大个的选项。那陆凯他们要怎么办?只能通过共同辅政的方式,辅佐小皇帝。
这种情况下,问题看起来似乎不少。参与密谋的大臣,基本都已年届七旬,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没几年可活了。这群人百年之后,虽说有接班人,但是接班人有没有他们的心思,有没有他们的能力,完全是未知数。
小皓的利益集团,这时候也已基本成型。废帝之后,陆凯这一帮人能不能完全控制住局势呢?小皓在那一年八月分封他和万彧为左右丞相,足以看出端倪。可能更多的大臣们希望以陆凯为相,但显然小皓及其支持者的意向是万彧。再者,陆凯自己说的,各种无德无才的人握有实权,这次废帝行动,陆党能否及时完成控场,还真的不好说。
但我相信,陆凯作出这样的决定,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仔细权衡的。
小皓这么残暴无道的君主,应当坚决废掉。我陆敬风宁愿扶起小皇帝,继续跟奸党决斗,直到苦死累死,哪怕国家回到从前那种动荡中,也比让国家继续现在这个样子要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