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77,962贴子:14,641,349

汉服事之一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刚刚看到有个楼楼说:
学历史的人不要和历史爱好者聊天。
本楼主觉得此语与:【让女人学哲学对女人和哲学都是一种伤害】有异曲同工之妙~
言归正传。
汉服不是一个教科书式的概念,甚至严苛一点都不能算作学术概念,我的老师不知道,我的师兄不知道,我的师妹也不知道,尽管他们在历史学考古学民俗学等民族意味浓厚的学科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他们确实不知道什么形制,什么中缝。
可这不代表他们不爱国,不代表他们不渴望民族复兴。恰恰相反,他们对此作出的努力超越了太多大放厥词的人。
那些因为人家不了解汉服就否定人,因为人家对古装剧的追逐就批评说人没历史观,因为人家对外来和外族文化的喜爱就攻击说不爱国的人,哈~
所谓汉服运动,发展于溪山吧主,我个人还是很敬服他的,虽然进吧前我完全不知道他是谁。
而现在,如旧。出了汉服吧也没有人知道让同袍高山仰止的溪山是谁。
所以,请不要神化溪山前辈,请不要模式化溪山前辈的观念,它们虽成一派,却未成气候,它们需要的是同袍不断去发展它,完善他,
而不是把溪山前辈的心血作为枷锁,更不是用此去质疑、约束其他人。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4-12-20 22:06回复
    我的镇楼图漏了。。。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4-12-20 22:10
    收起回复
      还是那句话,如果能出现下一个能提出完整汉服复兴运动理论的人的话,再提溪山前辈的理论恰当与否——————————————————
      《史记—黄帝本纪》:“黄帝垂裳而天下治”。
      《左传》唐—孔颖达注:“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明实录》正德十六年乙卯监察御史虞守随言:“盖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以有礼义之风,衣冠文物之美。”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2-20 22:23
      收起回复
        至于汉服,你的老师师妹可能没怎么见到过。但是他们应该知道历史上【衣冠】这个词的含义,这就是汉服的严格定义。——————————————————
        《史记—黄帝本纪》:“黄帝垂裳而天下治”。
        《左传》唐—孔颖达注:“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明实录》正德十六年乙卯监察御史虞守随言:“盖中国之所以为中国者,以有礼义之风,衣冠文物之美。”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2-20 22:24
        收起回复
          顶楼主


          IP属地:陕西6楼2014-12-20 23:23
          收起回复
            客户端蛮好使的嘛 小尾巴要怎么造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4-12-21 00:35
            回复
              不赞同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IP属地:韩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4-12-21 02:46
              回复
                狄夷之学嘛 不知衣冠也正常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4-12-21 18:55
                收起回复
                  汉服是“新生”事物,那些专家自然不如参与到这里面的,哪怕是普通的人了解更多,就这一点来说,不了解汉服的专家,应该向一些有一定水平(汉服方面)的同袍学习。


                  IP属地:四川15楼2014-12-21 19:01
                  收起回复
                    八级还水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12-21 19:05
                    收起回复
                      溪山吧主对历史上汉衣冠的消逝无比心痛之情在溪山的文集中溢于言表,而且溪山吧主并没有说自己完成了体系建设,最重要的是溪山吧主不自恃,这种对汉文化的自我融入和对历史深含的感情才是我们所真正觉得溪山崇高的地方,虽死尤生。发展完善他的理论或者重构都至少需要像他那样对历史饱含热忱和对汉人所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才有资格说如何完善,我们并没有神化溪山,只是深觉如此情怀之人之逝难以忘怀。


                      IP属地:四川17楼2014-12-21 19:06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