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带着个重孙子吧 关注:208贴子:17,053

关于防御作战,永备工事及其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百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2-23 06:02回复
    防守戈兰高地的以军虽然人数少、装备差,却在战术打法上大有讲究。那条反坦克壕,口宽6米、底宽4米、深达9米,看似简单,实藏玄机:形似古老,内有奥妙,且颇多创新之道。按一般构筑反坦克壕的方法,挖掘出的土应堆在两侧。但以军却一反常规,将积土全部堆在己方一侧,并垒成了一道两米多高的松软土堤。这一细微而巧妙的变化就让叙军伤透了脑筋:用推土机填平它吧,由于积土全部堆在以军一侧,而且戈兰高地是结实的火山熔岩地,推土机铲不动硬地,无土可填。无奈中叙军只得将坦克填入壕中,可填入壕中的坦克仅有2米多高,壕深却有9米,白白折损了不少坦克,依旧只能“望壕兴叹”。叙军只好拿出最后一招,用坦克架桥车架设车辙桥,可是又因为壕的另一端高出了两米多,架起的桥一头高一头低,且高的一端搭在松软土堤上,使得过桥坦克左摇右晃,动不动就翻入壕中。侥幸过来的坦克命运更加悲惨,因为跨越土堤时车体上昂,把装甲薄弱的底部暴露在外;当越过土堤下来时,又把脆弱的顶部显露无遗,“抬头露肚、低头露背”,给了以军两次绝佳的瞄准射击良机,成了反坦克炮的“活靶子”。经过4天的战斗,叙军不仅未进半步,反而在反坦克壕沟两侧,丢下了250辆坦克和260辆装甲车。这一带因此以“泪谷”而名闻中东。以军就这样巧用一道反坦克壕,成功地迟滞了叙军的攻势,为援军到来赢得了时间。当以军转入反攻时,推土机轻而易举地将积土推入壕中搭成“土桥”,保障部队迅速通过发动进攻。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2-23 06:02
    回复
      方靖回忆(时任第98师294旅旅长)
      11月15日,第98师刚抵常熟,即令第294旅迅速占领城东既设阵地,第292旅任城防守备,进入阵地工事。当时发现既没有现地工事位置图、找不到工事位置,也找不到钥匙。
      官兵们随即按国防线的方向寻找工事。所谓国防工事,钢筋水泥机枪掩体在公路大道南北三四百米之线,仅有十多处像坟堆一样的土包,当时掘开上层,有的是机枪掩体,没有钥匙打不开,只有立即钻开;有的掘开了是棺材,不是水泥工事。我们只有急急忙忙地占领阵地,构筑临时工事。阵地前面隔着一道十多公尺的小河,对岸的树木房子很多,从前没有扫清射界。我们正在占领阵地时,敌人也到小河对面占领阵地,开始战斗。我们占领的掩体工事皆没有联络交通壕,每个掩体工事仅能容1个班的士兵和1挺机关枪,在日间不能联络,后方粮弹也送不上来,只有在夜间补给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1-11 13:20
      回复
        京沪杭国防工事。
        该国防工事共分三部分:
        一、京沪地区阵地:第一阵地位于在吴江县至福山镇,第二阵地带位于无锡至江阴锡澄线。两阵地间的龟山至梅村一线设置中间阵地。后方阵地带在石庄到常州一线。
        二、沪杭地区阵地:第一阵地位于乍浦至嘉善(乍嘉线),第二阵地位于苏州至嘉兴(苏嘉线)为。两阵地之间的沿海地段还构筑了侧翼阵地
        三、南京地区阵地:主要阵地带配置在龙潭、栖霞山、青龙山、苍波门、大胜关、上新河、下关、燕子矶一线,形成闭合性的环形阵地。
        该国防工事是1933年由参谋本部城塞组设计。主要内容是:以步兵营阵地为单位(特别重要的地段以团阵地为单位,次要地段以连阵地为单位)。阵地内设置一线阵地和预备阵地,建有射击、观察、通讯、交通、伪装、掩体、障碍等设备,以轻机枪、重机枪、战防炮工事为主体,组成环形防御体系。建筑材料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尽量利用天然障碍物,辅以人工障碍,形成永备工事。
        从1934年开始,军事委员会先后派第36师、第57师、第87师、第88师、独立工兵1团、工兵学校练习队、宪兵团,分期分批修筑。可谓工程浩大、到全面抗战爆发前,尚未全部完工。
        该国防工事在设计、施工和管理上都存在严重问题,具体讲:工事体系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如建成的阵地之间无交通壕、这样各阵地就成了单个的,孤立的掩体。再如工事的火力配置不符合实战要求。
        即便如此,如果利用得当,也能大量杀死敌军,迟滞敌军的攻击速度,但上海会战后期,国军败退太快,上述工事基本没有利用上。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01-11 13:22
        回复
          工事不是1934年开始,是在1933年就开工了,1933年长城抗战,鬼子意在进入华北,亡国的危机已经很明显,必须及时作出反应,所以当时军事力量集结到江西剿匪,攘外必先安内嘛,财力则用于长江沿线设置要塞,为对日作战准备,除去这些还有很多要塞,在实战中发挥作用的就只有马当要塞为武汉抵挡了不短时间,也勾住了鬼子的注意力。
          1933年开工是沿海沿江要塞工事。与京沪杭国防工事是两个计划书。沿海沿江要塞工事是在德国顾问指导下修整的(原来就有工事)。包括江宁、镇江、江阴,虎门、厦门、南通、海州等。计划书上面有一大堆名单,但落实到实处的寥寥无几,一是是时间、二是财力(蒋介石把军费都用到剿共大业了),到1936年,只有虎门、江阴、镇江几个要塞加以修筑,增加了要塞炮(从德国进口的)。在后来的实战中,这些要塞基本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为要塞炮是对着海面、江面的,而敌人是从陆路攻上来的,要塞炮不能转身。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01-11 13:23
          回复
            这种一字长蛇阵根本就是一点突破,全线崩溃啊。与其动员农民挖渠,不如让他们把自家房子与院子的夯土墙加厚,再强令村里的大户自家修上几座砖石,有条件的搞上钢筋混凝土的房子,加上政府修的乡公所,小学等,作为核心工事,依托苏南密集的村镇,玩村落防御,国军在三大战役中打的最好的就是黄伯韬在碾庄围打的村落防御战,给华野造成了4.9万的伤亡,以48年底国军那被共军玩出"即俘即补"奇迹的士气,还能对共军打出了2:1的损失比,一般认为,当时共军的战斗力已经不比侵华日军差了吧,你的装备水平应该跟老黄差不多,士气应该高的多,跟日军打出3:1的交换比,以二十个师的代价,消耗日军三四个师团应该能做到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01-11 15:22
            回复
              第一次淞沪抗战后全面抗战前准备之江阴要塞各炮台
              炮台 配炮口径及种类 门数 炮位 配置
              鹅山炮台 22.5厘米阿姆斯特朗后膛炮 1 两炮并列
              20.2厘米阿姆斯特朗后膛炮 1
              西山炮台
              31.0厘米阿姆斯特朗后膛炮 1 三层配置大口径在上小口径在最低层
              30.0厘米阿姆斯特朗后膛炮 2
              15.0厘米阿姆斯特朗后膛炮 2
              东山炮台 31.0厘米阿姆斯特朗后膛炮 1 一高二低
              30.0厘米阿姆斯特朗后膛炮 2
              黄山炮台 20.0厘米阿姆斯特朗后膛炮 1 平列一线
              21.5厘米阿姆斯特朗后膛炮 2
              15.0厘米阿姆斯特朗后膛炮 2
              附记
              以上火炮射程是8100米至10800米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02-02 21:40
              回复
                效。
                  子母堡防御战术源于‘触角碉堡’战术的发展。城寨和村落防御的‘触角碉堡’是国军两年来实战经验中的创意。而后从‘触角碉堡’创新为‘小而坚’的子母地堡群,一个子母堡群大致能容纳一个排或者是加强排的兵力,这种工事不仅易于展开火力给攻击方大量的杀伤,而且能给防御方提供很好的掩护,让攻击双方呈现一种不对称交战状态,确实是攻击方的噩梦。
                  在南麻临朐战役子母堡防御体系给华野的攻击部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所有参加南麻战役的华东野战军部队,都不曾想到子母堡竟如此难攻。战后粟裕也对整编十一师的堡垒政策进行了总结: “敌人普遍构筑子母堡,每连至少在十五个以上(每班一至两个),采取菱形配置,各堡之间可互以火力支援,每个子堡仅以战斗小组(三至五人)守备,并配以轻机或手提。因其矮小,且数量太多,非我炮兵火力所能摧毁。而我步兵以过去之三猛作风,仍以密集队形猛扑,伤亡甚大,仍未能攻克;即或攻克,均系以数十人甚至百人之伤亡,仅能歼敌一个战斗小组,至多歼敌一个班。此中损失,为我战术笨拙所致。直至战役末期,才以爆破小组对付敌之地堡,但所费时问甚多,如无足够打援部队,仍难有充分之时间,以攻克敌人数以千计之地堡群。此为攻击之最大问题。”
                  整编11师在防御战术方面很有特色,早在张凤集战役里,整编11师已经开始采用采取“大纵深弹性防御’战术,其特点就是加强本阵地周围的移动警戒,通常以一个前哨连游动不定,迷惑对手,使之扑空,一经接触即迅速后撤。与之相应,村落防御重点不在村外而在村内,又以村中心为核心,沿街构筑无数地堡,核心阵地外围鹿砦多至3层,不仅障碍进攻,更主要的是诱使冲锋部队进至鹿砦前沿后实行突然的火力杀伤。攻击过猛时,守军全部收回,在对方攻击无效或攻击乏力时,又可反弹回来。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2-16 18:41
                回复
                  针对解放军村落城镇巷战特点(用炸药包先爆破房屋,然后突击组迅速冲锋,一般国民党军不降亦跑。),胡琏制定了特别反突击的战术,即解放军爆破组将房屋炸开后,突击组一涌而上,就遭到十一师守军小集团有组织的射击和反扑,一般小集团由两三个人组成,全部配备冲锋枪和卡宾枪,两三个小组在爆破后同时出击,从不同方向对准爆破口猛烈射击,突击小组几乎无一幸免,大都死伤在突破口边。
                    从华野的角度,南麻、临朐战役失利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
                    兵力不足。由于华野的“七月分兵”,造成主力分散。南麻、临朐战役中都是因为打援兵力不足,阻击阵地被国军突破,攻击部队不得不撤出战斗。粟裕在战后总结到:“七月分兵,失去重点。此间四个纵队,虽较陈唐、叶陶两兵团为多,但占整个华野不及九分之四(战力不如西兵团平均,二、七兵团不充实);此次分兵(七月分兵)之后,由于过分乐观与轻敌所致,仍作歼敌一个师(南麻)与对付其援队之打算,故兵力与要求不相称,致不能取胜。’’
                    因此,正是由于前面论及的“七月分兵”造成了华野兵力的分散,在战役当中,既不能集中兵力展开围歼作战,又没有足够兵力进行打援。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02-16 18:43
                  回复
                     临汾古称平阳,位于晋南平原的汾河谷地,相传是古帝尧王建都的地方,因此又有“尧都”之称。它东扼太岳,西临汾河,北接晋阳,南通豫陕,既是山西南北相通的咽喉,又是太岳和吕梁两大山脉东西联结的枢纽。城池依自然地形建在一个大土丘上,内高外低,墙高壕深,东关亦有城墙,规模仅次于古城。整个城郭状似卧牛,易守难攻,故人称“卧牛城”。
                      日军侵华期间,曾在这里修筑了坚固的工事,阎锡山在原日军城防工事基础上,又精心构筑了防御工事,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
                      第一道防线是外围警戒阵地,以城东城南城北2.5公里、城西7.4公里内的较大村镇的据点和主要建筑物的据点构成,各个据点都筑有高碉、明暗火力点及外壕、劈坡、鹿砦、电网、雷区等障碍物,形成独立的支撑点。其中,城南尧庙据点,主要是为了防守飞机场和城南一线,火车站据点,是突出东关的一个据点,电灯公司据点,成为东关第二个前进阵地;城北的郭家庄,地势较高,在这里修起了护卫城北一线的外围据点,临汾城西,紧接汾河,城的西门正对汾河渡口,且城西居高临下,攻城部队不易接近,为此于西门外左侧高地,也筑了一个据点,以护卫西城防和掩护渡口。
                      第二道防线是护城阵地(也叫环城阵地),以环城周围的27组碉堡构成,每组三碉,品字形配备。每组又以一个以水泥、片石构筑的较大的坚碉为主碉。此种据点,一般距城50-80米。每组碉堡的四周还有地堡和暗火力点,并挖有外壕,设有铁丝网、鹿砦、雷区等副防御物,有的还有暗道通向城内。这些明雕、暗堡相互之间、与城墙之间又构成严密的立体交叉火力网。
                      第三道防线是外壕和城墙阵地。外壕在旧护城壕基础上挖成,深20米,宽30米,紧贴古型青砖砌成的城墙。城墙高15米,上厚10米,基厚20-30米。城墙的上中下三层分别设置了火力点,可对不同距离、不同角度实施全天候火力控制。第一层叫上层阵地,即在城墙四角和四个城门楼上构成火炮、轻重机枪、步枪、火焰喷射器等多种火器联合使用的据点工事;第二层叫伏射工事,即把城墙半腰挖空,构成轻机枪、步枪和火焰喷射器的暗掩体;第三层叫下层阵地,即在城墙根周围向外挖出低矮的地堡,对城墙外只有射击口,没有出入口。
                      第四道防线是城内纵深阵地和地道工事。城墙之内有一道宽、深均为3-6米的内壕,壕内每隔15米有一个伏地堡。城内沿街各要道和高大建筑物上,筑有11个巷战据点。交战中,国军还在鼓楼东侧挖了一道战壕和许多步枪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2-16 19:31
                    回复
                      国军还在鼓楼东侧挖了一道战壕和许多步枪、机枪掩体。除此以外,在城东偏南与主城相连的东关,相当于主城的l/4,东关城墙的高度、厚度及周围的工事,仅次于主城。对这样坚固的设防,国军守城总指挥梁培璜曾说:“八路军作战,向来是以多胜少,我们把临汾城周工事,筑成法国的‘马奇诺’,来他个以少胜多。”
                        临汾国军最高指挥机关为“保卫临汾总指挥部”,除总指挥阎锡山第6集团军中将副司令、晋南武装总指挥梁培璜外,副总指挥为阎锡山61军副军长娄福生、66师少将师长徐其昌、胡宗南部30旅少将代旅长谢锡昌。守军有胡宗南部30旅(欠89团)和27旅炮兵营,阎锡山部61军66师、补充1团、2团,以及保安团、保警队、爱乡团等。总兵力约2.5万人。梁培璜为固守临汾,长期固守,战前储备了大量武器弹药和粮食物资。
                        蒋介石在运城被攻克后,为了保住临汾,牵制晋南解放军对西北战场的支援,除令胡宗南的第30旅留守临汾并不断派飞机助战外,又令阎锡山在晋中的66师增援临汾。阎锡山也视临汾是太原的南部屏障,号召“保卫临汾,就是保卫太原”,要求部下“与城共存亡”。
                        临汾工事很坚固,守军也顽强。临汾攻击战整整打了72天,但是援军却连人影都没看到。外无必救之军,内无必守之城。再坚固的城市,没有援军总有被攻克的时候。如此战略要点阎锡山居然没有动用全部力量增援,其战略眼光实在太差。
                        为加强临汾防卫力量,阎锡山作出决定,由参谋长郭宗玢起草命令,派驻介休的国军66师徐其昌率部接防。同时,为了统一指挥调动临汾守军,任命临汾守备军第6集团军中将副司令梁培璜兼任晋南武装总指挥。
                        1948年2月21日至23日,解放军在翼城召开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02-16 19:35
                      回复
                         整编11师,国军全美械装备的5大主力之一。在1948年8月之前与华野几乎所有部队、中野大部分部队交战记录保持全胜。这样一只王牌部队编入黄维12兵团,该兵团还包括85军这只很能打的部队(就是在民权战役中击溃中野的部队)。整个黄维兵团10余万人,结果在双堆集被中野包围。当时中野不过17万,加上地方部队约有30万。兵力虽然较多,但是装备差距很大,中野自身经过大别山战斗部队损失很大,还没恢复元气。地方部队数量虽多,但战斗力非常有限。
                          黄维兵团被中野围住竟然动弹不得。要知道仅一个整编11师,过去就多次遇到解放军优势兵力围攻而表现出色。如47年黄麻战役,华野5个纵队围攻不但没有歼灭11师自己受到巨大的伤亡。土山集战役,华野集中1、3、4、6、8等5个主力纵队准备围歼11师,结果打了整整2天,反倒被11师逆袭击败。现在被弱小的中野围住,黄兵团附近固镇还有6、8两个兵团10万人接应。但无论18军(即整编11师)、还是85军均暮气沉沉无所作为,实在是士气低落、作战意志已丧失殆尽。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5-02-16 19:59
                        回复
                          3.要塞炮兵
                          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吴淞要塞各炮台:
                          南石塘北炮台:30.5厘米(12英寸)(800磅)阿姆斯特朗前膛钢炮4门,20厘米(8英寸)(180磅) 克鲁伯后膛钢炮2门,20厘米(8英寸)(180磅)阿姆斯特朗后膛钢炮2门.
                          南石塘南炮台:12厘米(4英寸8分)克鲁伯后膛炮6门,15厘米(6英寸)阿姆斯特朗后膛炮4门,5.7厘米(2英寸2分)阿姆斯特朗快炮4门,
                          狮子林炮台:30.5厘米(12英寸)沪局仿阿姆斯特朗长式后膛炮4门,22.5厘米(9英寸)沪局仿阿姆斯特朗长式后膛炮4门,12厘米(4英寸8分)克鲁伯后膛炮(护台炮)4门,15厘米(6英寸)阿姆斯特朗后膛炮2门.
                          第一次淞沪抗战后全面抗战前准备之江阴要塞各炮台
                            阿姆斯特朗后膛炮15门)
                          鹅山炮台:22.5厘米炮1门,20.2厘米炮1门.
                          西山炮台:31.0厘米炮1门,30.0厘米炮2门,15.0厘米炮2门.
                          东山炮台:31.0厘米炮1门,30.0厘米炮2门.
                          黄山炮台:20.0厘米炮1门,21.5厘米炮2门,15.0厘米炮2门.
                          武汉会战之前长江中游主要要塞的修整:
                          马当要塞:马一台增装12厘米(4英寸8分)海炮8门,马二台增装10.5厘米(4英寸)海炮6门.
                          田家镇要塞:田一台10.5厘米海炮8门,田二台10.5厘米海炮8门,
                          田家镇游动炮兵(江防部队野战火炮):半壁山:步兵一个师,榴×7,7.7厘米野×8,田家镇:步兵两个师,野炮两个营:日造三十一式×8,奥造史高德×2、沈厂十四式7.7厘米野×12。另有10.5厘米轻榴×4,2厘米高×4,3.7厘米战防×6
                          黄鄂要塞区:增装7.5厘米至12厘米海炮10门
                          黄石港至石灰窑方面:江防守备队一个师(欠一团),炮兵一个营又一个连:7.62厘米野炮×12、10.5厘米榴×4,鄂城方面:江防守备队两个营,炮兵一个连,俄式野炮×8,葛店设立武汉区炮队
                          对日战争全面展开之前,国民政府对海防、江防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完善工作,其中重点整理和新建了南京、镇江、江阴、宁波、虎门、马尾、厦门、南通、连云港9个要塞,这些要塞拥有炮台41座,各型火炮273门。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2-21 11:41
                          回复
                            据史料记载,抗战时的衡阳城,曾掀起了构筑工事的热潮,不时有小发明、小创造,被推广应用到全军各阵地,战时果然发挥了极佳的杀敌效果。虽然是不到一个月就构筑出来的土木工事,却不比钢筋混凝土的永久式国防工事效果差,难怪战后连日军也不得不承认和佩服当时守城的国民党第10军的非凡创造力和战绩。
                            作为黄埔三期的高材生,第十军军长方先觉在修筑工事上可谓巧夺天工。其实,“方先觉壕”更可以称作“方先觉壁”,因为从整体看来,修成的工事就是一个绝壁。当时,方先觉命令第10军官兵,轻重机枪全部侧击,构成严密的交叉火网,绝对禁止有向正面方直射射孔,并用原木木头加以掩盖。
                            最重要的是,凡属正面对敌的高地都削成不能攀登的断壁绝崖,绝壁上方设手榴弹投掷壕,两侧高地之间马鞍部前面,构成密集交叉火力网,火网之前布置坚固复杂的障碍物。如地形许可,障碍物外挖深宽外壕,壕底须有掩盖之地堡,防止敌人藏匿外壕之内。后来日军进攻衡阳时,在这样的工事面前损失惨重,“方先觉壕”下面无不堆叠着一层层尸首。
                            衡阳守军狙击
                            衡阳守军狙击
                            对于衡阳守军的断崖工事,《日本帝国陆军最后决战篇(衡阳战役之部)》有这样的描述:“我军既难以接近,也无法攀登,此种伟大之防御工事,实为中日战争以来所初见,也堪称中国国军智慧与努力之结晶。”
                            另据衡阳本土文史学者萧培讲述,“方先觉壕”即使在整个军事史上也是一个空前创举,正是这个约十米深、十五米宽的军事工事,让当年侵略衡阳的日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除非他就是用炮把山打平了,把山上人全部打死了,他才能上得来,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18-02-03 16:40
                            收起回复
                               1944年6月23日,衡阳保卫战爆发,方先觉率领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军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攻防拉锯战,坚守47天,这是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中国军队正面交战时间最长的城市攻防战,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
                                衡阳保卫战期间,衡阳守军设计了一种防御工事,被称作“方先觉壕”,它让中国守军占据地利,让日军死伤惨重。目前,岳屏广场还保留着一处“方先觉壕”遗迹,70年过去了,葱茏的树木已经遮掩了工事的外貌,但却无法遮掩中国军人的智慧。
                               藏在草木深处的“方先觉壕”
                                岳屏广场靠近体育学校的一侧,有一道近乎垂直的土坡。著名文史专家萧培说,这就是当年方先觉下令修建的苏仙井绝壁,是当年守军构建的“方先觉壕”之一。
                                如今,绝壁上长满了草木,但依稀还能看到防御工事的模样,绝壁高约6米,长30余米,现在看来依然非常陡峭。绝壁底下如今已经修建了水泥护坡,绝壁旁,翠竹扶疏,露天小茶馆里,三五游客边饮茶边笑谈。
                                绝壁战壕的创造与应用,使得第十军抵挡住了日军猛烈的进攻,同时让日军付出了极大的伤亡,“其实,方先觉壕是日本兵给它取的名字。”萧培说,对于中国军队的断崖工事,日本战史《日本帝国陆军最后决战篇(衡阳战役之部)》有这样的描述:“我军既难以接近,也无法攀登,此种伟大之防御工事,实为中日战争以来所初见,也堪称中国国军智慧与努力之结晶。”
                               巧妙设置断崖防御工事,阻击日军
                                坚守孤城的第十军为何会想到修建“方先觉壕”这样的防御工事呢?
                                当年,与日军在几次交战后,方先觉的第十军损兵不少,一直在思考如何跟日本人打。方先觉估计,日军的轰炸能力能把整个衡阳炸毁,于是他把老百姓全部疏散,城里无人,打仗则无后顾之忧。又让每家每户备下三个月粮食,埋在自家地下,这些粮食对于后来中国军队的补给意义重大。
                                方先觉把衡阳市周围的地势地形全部勘察了个遍,进而分析日本人可能的进攻重点,得出日军将会从南方和西南方进攻的判断。
                                “为什么说日军会从南方和西南方进攻呢?”萧培解说道,衡阳的东面是湘江、北面是蒸水、西面是一个大池塘,三面水路并不适宜进攻,因此,日本军队一定会想方设法地从南面和西南面进攻,从而占领制高点。
                                得出这个结论以后,方先觉在衡阳城外的南面和西南面设置了四道防线,以防御敌人的进攻。防线的外围是高岭、亭兵山等;一线阵地是张家山、虎形巢、王桂岭等;二线阵地是张飞山、肖家山、打线坪、雁峰等;三线阵地是天马山、五险庙苏仙井、岳屏等。布置好防线后,方先觉在这些山头修建了绝壁工程。
                               在五险庙苏仙井绝壁下,守军消灭四千日寇
                                如今,我们在岳屏广场所见的这处绝壁正是衡阳保卫战中五险庙苏仙井大型工事残留的一部分,由第十军的工兵营营长陆伯皋带领工兵和民兵一起修建。
                                陆伯皋精心设计,他和士兵们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将山体削成90度的垂直绝壁,并在绝壁下方挖了一条10米宽、15米深的壕沟,然后在壕沟坑底铺铁丝网,铁丝网上竖立着密密麻麻的尖锐铁丝,敌军只要掉进去就会被扎得头破血流。绝壁和壕沟前方再布下竖立着的铁丝网、地雷阵,并架设鹿砦(用树木做成,形似鹿角的城防障碍物)。日军在山前通过重重障碍时,陆伯皋和战士们就在山顶往下对敌军开火。
                                “苏仙井绝壁前,日军的死亡人数达到四千人以上。”萧培称,一般一个绝壁山头死亡的敌军至少达千人以上,而苏仙井绝壁在陆伯皋在带领下,工程修建得十分坚固且扎实,消灭敌人数量也是相当多。后来,人们看到苏仙井绝壁前的壕沟内填满了日军的尸体,几乎“血流成河”。
                               铁轨加固的掩体与“方先觉壕”,让日军伤亡惨重
                                在损失惨重后,日军用飞机大炮朝山上打,每天轰炸好几遍,山上的泥土硬是被打掉一米多厚。但方先觉和陆伯皋早就料到这一点,工事修得特别耐打。在山上修建了众多交通壕沟供士兵通行,壕沟下面一米多深的侧旁挖了掩体,掩体上面布满钢轨,再在钢轨上钉上枕木,就算日军轮番轰炸,也根本无法打掉掩体。
                                最大掩体可以容纳20个人,小掩体可以容纳两三个人。飞机大炮一轰炸,中国守军马上躲到掩体下面。当日军停止炮击,守军就从掩体出击,用手榴弹攻击山下日军。据了解,当时日军攻克苏仙井山头时伤亡惨重,而且花费大量时间,后来日军只得踩着同伴的尸体往上爬。就是这样一道坚固的防线,直到1944年8月8日,衡阳城区被攻破后,苏仙井绝壁依然坚守着,始终没有被攻破。
                                萧培称,日军展开衡阳第一次总攻时,对南面和西南面的丘陵状的小山包并未放在眼里,五桂岭、虎形巢、五险庙苏仙井这些重要高地实际只是一些标高不过四五十米的土岗。但一打起来,日军逐渐发现衡阳守军的工事设计精巧无比,他们在这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山岗前死伤众多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8-02-03 16: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