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岭村吧 关注:5贴子:7
  • 0回复贴,共1

“猴”的忌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個小地方的文化,會屬於很多個名詞化的大範圍的文化。比如說我們老家的棗嶺村。它屬於閩東文化、漢族文化、孫氏文化、山地文化、農業經濟文化、南方民系文化、人類文化等等等等,窮擧不盡。現在說說其中一個地方化的孫氏氏族文化的一個現象。
 前不久的說說中,我拍的是西天寺的猴,但我沒有用「猴」一字,卻在標題中用了「師父」(與「師傅」同音)二字。同村同宗好友高潮留言說「喫貨、師傅被妖怪抓走了」。他把我的師傅誤解成了『西遊記』中的玄奘法師。其實,我說的「師傅」不是指三藏法師也不是指工匠(閩語中常把從事某門手藝的工匠尊稱爲師傅),我指的就是大家所熟悉的「猴子」,就是照片中的與人極爲相似的動物主人公。
 棗嶺村,原來是富春堂孫氏隨閩王王審知從浙江入閩後在福建東北部山區開拓的村莊,是閩東孫氏比較有名的始祖村(可能不是第一村,但是在閩東即寧德佔有很重的位置)。在棗嶺村所屬的咸村鎭,孫悟空的信仰是實實在在的民間信仰。比如棗嶺村下水亭的老爹翁宮、背嶺裡的老爹翁宮等,都是供奉齊天大聖孫悟空的香火旺盛的地方。「老爹翁」是我們地方對「齊天大聖」的尊稱,「老爹」即「義父、乾爹」,「老爹翁」就是「義父公」的意思。閩地人家,爲了小孩的運道,有在小孩成年之前給小孩認「老爹」(義父)的習俗。其中一部分是認人,比如家長的朋友,或口碑比較好的社會圈中的人(比如我父親義子的寶禧哥);另一部分則是民間信仰的「神」或「翁」或「媽」等,比如棗嶺部分人認「大聖王」(即孫悟空)爲「老爹」,德化部分人認「觀音媽」(「媽」通閩南語文常用字「嬷」,即「婆」之意)做義母。我小時候認的義父老爹就是大聖王孫悟空。直到我成年那年,家人都會去祭拜,到最後成年的還願。本身,我們是孫氏人家,所以傳統宗族意識中「孫悟空」就是一個傳統的神與忌諱。舊時村裏人在講到「猴」這個動物名時,都會有意識地去避諱,說成「師父」,比如:十二生肖用老家平話說就是「老鼠laü、牛ngó、老虎laów(或合音lów)、踅鼠söü(södtsü)、龍lëng、蛇sje、馬ma、羊jöng、師傅sajjó、雞ki、犬khén、豬tü。小時候在我直呼「猴」的時候,阿婆(祖母)就會直接對我生氣,提醒我要叫「師傅」。
 忌諱這個在中學語文常識中常出現的概念,現在很多人都沒有直接的感受了,它是指對君王、尊長的名號的避諱,在我這一輩的棗嶺人的思想中,應該都還有一定的殘留(雖然沒有直接意識到)。比如小時候,朋友之間鬧矛盾,我們不是需要用粗言穢語來激怒對方,只要一直重複叫對方家父或家母的名字,就足以讓對方生氣和羞辱到不行。(現在時代變了,應該很多人不會了;再加我們成年了,社會中的角色不一樣,有時候會經常提到親長的名字,所以也不會那麼敏感了。)
 補充一點個人細微的感覺,我在面稱家父時,我不會直稱「汝」,而是會用「阿爹汝」。「阿爹」就是「爸爸」,在有了這個直面尊稱後,快速跟上「汝」(你),我會覺得比較自然,不然如果直稱「汝」,我心裏會不自然很久。
 與親輩之間,很多人會感覺到有直接的代溝(generation gap),這不是我們農村成長過來的八零後的專利,是歷史這麼久以來的很多朝代的人都會有的代溝,雖然在社會相對封閉相對平穩的地方,這個代溝會比較不明顯。
 我喜歡與年長的長輩,甚至是兩三代以上的長者聊天,因爲可以探知到我們所沒有接觸過的社會與當年實實在在的生活實際。所以,我也會把長輩思想中的東西用自己的經驗和理解去感受去接受去理解。
 前天與木春去西天寺時,我也是多稱呼那些猴子爲「師傅」,我有問了下木春有沒有聽懂,木春也聽懂了。這個忌諱是孫氏的,但孫悟空信仰也是咸村地方一個地域性的信仰,所以他們沒有像我們一樣有忌諱的同村,但卻也完全接受和理解了這個「師父」的概念。


1楼2014-12-25 17:1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