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纳吧 关注:10贴子:45
  • 4回复贴,共1
威廉·亨利·端纳,澳大利亚记者出身。1903年到香港任《德臣报》编辑,从此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先后出任清朝两广总督岑春煊、以及孙中山、张学良、蒋介石的顾问,经历了从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直到抗日胜利长达40年的民国发展史,是西安事变的斡旋者,其堪称是民国史上重大政治事件的历史见证人。
中文名:威廉·亨利·端纳
外文名:Donald William Henry
国籍:英籍
出生地:澳大利亚
出生日期:1875年
逝世日期:1946年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4-12-26 12:51回复
    端纳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是模糊的,尽管有不少人知道他曾经是蒋宋家族的政治顾问,在“西安事变”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但除此之外,端纳的事迹、身份还都几乎是个谜。甚至他的国籍也因年代久远而几近湮没:美国人?德国人?英国人?很少有人能毫不犹豫地道出他是澳大利亚人。迄今为止,出于种种原因,中外历史学家很少有对他进行过深入探讨的。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是,端纳自19世纪末到将近本世纪中叶的40多年间,一直活跃在中国政坛上。从清末起,他先后担任着中国各类政府的政治顾问:从两广都督府,孙中山、袁世凯到张学良、蒋介石。端纳数十年如一日,在近代中国政治的漩涡中遨游搏击。
    端纳是继马可·波罗之后,又一个和中国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结成极近切关系的洋人。他的信念和动机很简单:帮助中国人摆脱被奴役的可怜命运,让中国成为东方的一只醒狮。这种在21世纪听起来似乎过了时的说法绝非天真的说教或刻意的粉饰,而是这个传奇人物用毕生的精力和血泪写出的事实。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12-26 12:53
    回复
      端纳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是模糊的,尽管有不少人知道他曾经是蒋宋家族的政治顾问,在“西安事变”中扮演过重要角色……但除此之外,端纳的事迹、身份还都几乎是个谜。甚至他的国籍也因年代久远而几近湮没:美国人?德国人?英国人?很少有人能毫不犹豫地道出他是澳大利亚人。迄今为止,出于种种原因,中外历史学家很少有对他进行过深入探讨的。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是,端纳自19世纪末到将近本世纪中叶的40多年间,一直活跃在中国政坛上。从清末起,他先后担任着中国各类政府的政治顾问:从两广都督府,孙中山、袁世凯到张学良、蒋介石。端纳数十年如一日,在近代中国政治的漩涡中遨游搏击。
      端纳是继马可·波罗之后,又一个和中国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结成极近切关系的洋人。他的信念和动机很简单:帮助中国人摆脱被奴役的可怜命运,让中国成为东方的一只醒狮。这种在21世纪听起来似乎过了时的说法绝非天真的说教或刻意的粉饰,而是这个传奇人物用毕生的精力和血泪写出的事实。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4-12-26 12:53
      回复

        威廉·亨瑞·端纳来自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一个小城里斯峪。他是以一个新闻记者的身份开始关注中国的。鸦片战争以后国门洞开的中国,始终是洋人们的兴奋点。在骤然兴起的中国热中,新闻记者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对斯诺、史沫特莱、斯特朗这些崇拜共产主义运动的新闻记者们大概不会陌生。但上述人是在20年以后才相继踏上中国土地的。在此之前,著名的澳大利亚记者莫瑞森(1862—1920)和端纳早已淋漓酣畅地报道过中国1911年的辛亥革命。他们是目击中国历史更新换代的少数西方记者之一。
        端纳与中国的因缘起于对中国民主主义者的同情。在本世纪末,当孙中山等人在海外企图推翻清政府时,端纳就赞赏这些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们,并在香港与他们结识。他始终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这些人身上。他以一个西方记者和观察家的身份站在中国革命者一边,替他们出谋划策与西方较量斡旋。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4-12-26 12:56
        回复
          端纳在当时中国的作用,也许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即对中国解释西方的声音;对西方传达中国的声音;以个人建议的形式,用西方民主思想去直接影响中国的政治家,通过中国的政治家对时政的干预或重大举措来影响中国社会。1911年,当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建立起第一个国民政府时,几乎所有的政府政策、法令,包括著名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都是由端纳起草孙中山签发的。因为当时的中国人,即使是革命者,也还不大了解什么是西方的民主政治,也还不懂得如何向西方发出自己的声音,端纳承担了这一重任,时年27岁。
          30年代初,为达到鲸吞中国东北的目的,日本人派医生设法使握有重权的少帅张学良染上鸦片瘾,使其不能主政。端纳认为张是“中国的栋梁”,遂力请德国医生米勒为张治愈了鸦片瘾,使张学良再次成为雄峙一方的“少帅”。其后,端纳又力荐并伴陪张学良遨游欧洲,使张对西方政治和社会均有身临其境的感受,很快由颓唐而为激进,由消极变为积极,最后导致发动逼蒋抗日的“西安事变”。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4-12-26 12: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