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玩夏吧 关注:0贴子:123

回复:NEWWW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次开始体谅当代雕塑的粗糙和简陋是在明斯特。
明斯特是德国的一个小镇,有1200年的历史,是个漂亮的大学城。十年一度的国际雕塑展在这里举行。这个雕塑展从40年前被人抨击痛骂,到现在甚至与卡塞尔文献展和威尼斯双年展齐名,已经成为吸引全世界艺术家的国际大展。
肯定有许多人失望而回。没有伟大的作品,没有特别的工艺。这个雕塑展没有主展场,所有的雕塑作品分布在了城市的各个角落,有时候费尽力气找到的作品,让人哭笑不得,比如有个作品就是搭了一个牛棚,放了一个电视机,关了几只小羊进去。有的作品真的当得起这样的评价:“真是蛮丑的。”符合了一切对当代艺术的批评。
这个雕塑展自称是“雕塑项目(Skulptur Projekt)”,重点在项目,而不是雕塑。这个项目就是用雕塑来探讨艺术可以多大程度上改变人们的生活空间。
是看了雕塑展历年的文献资料,才发现原来那菜市场旁边巨大的红色门框也是展品之一。那个红色门框有时出现在林荫道旁,有时出现在菜市场旁,经常神出鬼没,我从来没有注意过。我肯定曾经匆匆走过那个门框无数次,或者是和朋友一起说话,或者是买了一束鲜花的时候,在记忆里总有那一片红色的长方形,我的生活从来没有因为这个雕塑改变过,但是它进入了我真实生活的记忆。
这正是这个雕塑项目的意图: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空间,让生活和平时有些不一样,但是又不受影响。
我喜欢这种姿态:用平等的姿态办展览,做无须仰视的艺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02-14 08:59
回复
    这是千万年自然选择的结果,没有学会在环境噪音衰减时闭嘴的人,在自然界已经被淘汰掉了。
    在森林里,鸟类的声音就是环境噪音,也是天然的警报器。当有很多鸟叫的时候就说明没有风险,当鸟叫减少时,意味着鸟发现了危险动物,就是需要警觉的时候。所有动物都会提高警觉,不出声音。只有当鸟叫重新开始时,警报才会解除。
    其实不论是鸟叫、虫鸣还是蛙鸣,都是为了求偶,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危险行为,因为这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很容易被天敌发现(小时候就是这么抓蟋蟀的,嗯《三体》也说过!)。但是,如果不叫,雌性也发现不了雄性,连交配的机会都没有,祖传的DNA怎么送给异性啊!既要传宗接代,又要保护自己,只能有一个办法,就是一方面扯破嗓子呼叫雌性,另一方面竖起耳朵警觉任何潜在的危险,有危险先保命,马上闭嘴。
    所以我们喜欢听小鸟的叫声,因为那会给你带来安全感,你可以把紧绷的神经放松下来。我们的猿类祖先最喜欢的事情,可能就是在鸟叫声中睡大觉。最焦虑的事情就是周围没有任何鸟叫,因为危险正在靠近。
    经过几千万年的自然选择,对环境噪音衰减越敏感的生物,存活和交配成功性越大,这种本能也就在DNA中保留下来,逐渐成为大脑中的预警机制。
    教室里嘈杂声就是环境噪音,大量的环境噪音预示着安全。当嘈杂声减弱时,大家开始警觉,闭嘴,观察,这都是大脑深处的预警机制开始起作用,不是你的意识能控制的。
    当有人说“好安静时”,大家发现没有危险,警报解除,就又开始讲话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轻音乐里会加入鸟叫的原因,因为会让你有安全感,可以放松。
    这个问题其实很好,说明提问者还有好奇心,不会对问题视而不见。
    补充,推荐Dan Gibson(丹·吉布森)的森林鸟鸣的轻音乐专辑。
    可以有效缓解压力、改善心情,适合在工作时听,不干扰思路。
    《Solitudes.Whispering.Woods 》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5-02-14 09:14
    回复
      “我们的生命不仅是我们自己的。从子宫到坟墓,我们和其他人紧紧相连,无论前生还是今世。每一桩恶行,每一项善举,都会决定我们未来的重生。”——云图
      我们的成就,是由他人评判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5-02-14 09: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