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祖吧 关注:85贴子:1,669

【物道理论】详细解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物道理论创始人袁轩,于2014年5月着手研究,2014年12月基本完成。物道理论是世界上第一部以物与道为立义的完整理论体系,核心为物道相合。物道理论认为:世界本源在于物性与道性的客观存在,宇宙物道相合演化进程创造了所有,包括植物、动物、人类、物体、意识、时间、空间、运动、能量等等在内的万事万物,并把物的抽象性归类为物态,道的抽象性归类为道态。


1楼2015-01-17 08:44回复
    【一、物道理论核心——物道相合】
    世间万事万物是由“物性”与“道性”构成,物道相合包含五方面涵义:(1)从人与自然关系诠释,物性代表等同于“天”的物质环境,道性代表“人”所调适物质环境的思维能力,也就是古人所言之”天人合一“;(2)从人类社会解释,物性代表人类本身,道性代表客观规律(包括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 (3)从宇宙解读,物性包含所有大小不等的星体,道性代表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4)从“物”解读,物性代表不同类别物体及构成物质的要素,道性代表组成物的不同属性;(5)从“事”理解,物性代表产生事情的物质基础,道性代表促使事情转化的内在规律。物性具有可见性(注:天具有广义的可见性),道性具有虚化性,物道相合即万事万物客观存在相生相依的规律性。
    譬如在”人与自然“:大自然的山川、湖海、森林、矿物、空气等构成了物性,人调适自然能力构成其道性,顺应自然规律的调适行为就是天人相合,人类可持续发展,违背自然规律的调适行为就是天人相悖,人类会遭到自然法则惩罚。比如在“物”:石头为客观存在的物体,其物性是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等,道性是把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等组合到一起的内在定律;空气的物性是氮气、氧气、二氧化氮、稀有气体等,道性是把各种气体聚汇到一起的地球引力;水的物性是氢元素和氧元素,道性就是把二者融合到一起的化学定律;植物由根茎叶等组成,这是其物性,维持其生长的内在规律就是其道性;筋肉、骨骼、血液、神经、皮肤等构成了脊索动物体的物性,维持其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就是其道性。再如在“事”:“人的想法”是结果,物性是大脑,道性是大脑的思维功能;“人做事成功了”是结果,物性是人,道性是符合社会规律的做事行为;“人做事失败了”也是结果,物性是人,道性是违背社会规律的做事行为。物道理论也可用于宇宙现象及社会现象解读,譬如太阳及八大行星组成了太阳系的物性,而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力就是太阳系的道性;人类史就是人类(物性)与客观规律(道性)相互调合的历史。
    综上所述,物性与道性是构成客观存在事物最基本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他们结合就会产生结果。物道相合,就会出现成功(好)的结果,物道失合,就会出现失败(坏)的结果。现代科技已广泛应用物道相合理论,小到手表、电视机、电脑等,大到轮船、飞机、卫星等,都是各种元器件(物性)与内在规律(道性)合理组合的结果。因此,物道相合即传承了古人天人合一思想,又符合轩祖所倡导的科学观。
    (附:中国古代“天”的含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意志之天,以董仲舒的神秘主义的主宰之天为代表;二是义理之天,是以孔子、孟子、朱熹为代表的具有伦理意义的道德化的天;三是自然之天,以老子、庄子、柳宗元、刘禹锡为代表,是指自然的本性、状态,与地相对。物道理论关于“天”的论述主要体现的是自然之天。)


    3楼2015-01-17 08:51
    回复
      【七、物道相合与生命觉性】
      宇宙本源在于物性与道性的客观存在,生命体本源在于物性与道性的有机结合。在必须水和氧气条件下,有机物的“物性”与“道性”亲性结合就构成了生命体最初形态。生命体都要表现出其“本性”,如小草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羊吃草,狼吃羊,人的杂食性等,这种“本性”是维持生命所必须的。动物不同于植物表现出的是“感性”,即感情及肉体方面的,如舐犊之情,雌雄交配等。人类不同于动物体表现的是“悟性”与“理性”。悟性就是对事物理解、分析、感悟的能力,理性指人脑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分析、综合、比较、进行推理、计算等方面的能力。“悟性”与“理性”是智慧生命体赋予大脑的基本功能,也是“物性”与“道性”高级组合产生的一种智能状态。“悟性”与“理性”是常人都有的,其更高一级表现则是“觉性”,历史上真正觉者仅为少数人,如轩辕黄帝是华夏民族的觉者,老子为道学的觉者,爱因斯坦是科学的觉者,马克思是近代哲学的觉者等,他们伟大之处在于都尊重客观规律,并对某一方面真正觉悟,体现了生命精神的崇高境界,人生价值的真正意义,故轩祖学派面世哲学是:崇尚生命精神,尊重科学规律,觉悟人生真谛。修心最高境界是“觉”,即本心的觉悟。


      9楼2015-01-17 08:57
      回复
        【八、物道相合与人类史】
        相对于宇宙,物道相合演化过程就是宇宙史,包含时间与空间等;相对于地球,物性与道性相互作用过程就构成了地球史,包括自然、生命等;相对于人类,人(物)与客观规律(道)相互调合过程就构成了人类史,包括史前史、文明史。
        生命体诞生来源于自然体物与道有机结合,其发展就必须遵循物道相合的自然法则。人类来源于自然所赋予的生命进化,就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行事。在地球生命史上,自然规律始终处于主宰地位,随着人类社会产生,社会规律又主导着人类发展。对于执政者,当权者顺应社会规律执政,国家就会繁荣昌盛,社会就会进步发展,人民就会安居乐业,当权者如果违背社会规律执政,国家就会江河日下,社会就会停滞倒退,人民就会流离失所;对于百姓,如果顺应社会规律办事,就会获得好的结果,如果违背社会规律办事,就会获得坏的结果。
        社会规律来源于人类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人的活动受意识支配,故意识决定社会规律,但意识不能改变社会规律。广义社会规律是大众主流意识升华为意志的集中体现。智者执政顺应主流民意就会得政,庸者掌权违背主流民意就会失政,有道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就是老百姓心里所想的,违背民心所思就会出现逆反意识,如果形成普遍性就会出现反抗共识,进一步会激化社会矛盾,产生阶级斗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道”就是民意,主流民意支配并决定了广义的社会规律。狭义社会规律指的是每个独立群体或行业固有的社会现象,也就是说每一个群体、行业都有自己的潜规则,家家有门规,行行道不同,这些潜规则就是独立群体或行业人员意志的集中体现。社会规律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人们意识进步,思想解放,社会规律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因此人类社会方方面面都受社会规律支配,每个人行为都受社会规律制约。
        人类社会是人类(物)与客观规律(道)不断适应的历史。统治者违背社会规律(民意),被统治者就会反抗,相互作用过程中如果统治者改变执政思路顺应社会规律(民意),统治地位就可以得到巩固延续,如果统治阶级继续违背社会规律(民意),统治地位就会受到削弱或被推翻。被统治者行为也同样受到社会规律制约,如果违背社会法理公德、行规门规,照样会被惩罚。同时,人类史又表现在人与自然规律不断适应的过程。社会规律及自然规律都具有客观性,故人类以客观规律为主轴,在不断地角力磨合过程中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存在两个主体:人和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又包括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人为有形归为“物”,客观规律为无形归为“道”,物道相合,就能和谐共处,物道失合,就会动荡不安。故人类社会历史实质上是人(物性)与客观规律(道性)相互调合的历史,也可以简概为人类史就是物道相合史,这里的“物”代表的是人类,“道”代表的是社会规律及自然规律。


        10楼2015-01-17 08:58
        回复
          【十、“人道”的叛逆性与调和性】
          从个人角度讲“人道”代表个人处事准则,表现的是个人行为;狭义的“人道”代表独立群体或行业的行为规范,表现的是狭义社会规律;广义的“人道”代表民族或国家意志的统一性,表现的是广义社会规律,以法律和道德为规范。人生长阶段有叛逆期,体现在行为上的不确定性,同样,一个集体、行业、民族或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叛逆性,譬如集团斗争、行业打压、民族冲突、国家战争、战天斗地等,这些叛逆性会暂时阻碍社会发展进程,但经过角逐以后,最终会走向和谐共存,表现出人道的调和性,这种调和性体现了物道相合的普遍规律。


          12楼2015-01-17 09:00
          回复
            【十一、世界本源论】
            具有代表性的世界本源论有如下四种:第一是唯心派的精神本源论,认为意识是世界本源,意识决定物质;第二是唯物派的物质本源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反映,物质决定意识;第三是二元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和意识两个彼此独立产生和发展的本源;第四是“道”为世界本源,认为道是自足的和永恒的,万事万物皆产生于道。
            物道理论认为:世界本源在于物性与道性的客观存在。物性指的是不同性质的物,包括肉眼可见的物体及仪器可分辨出来的微物质,具有可见性;道性指的是构成物的不同属性,具有虚化性。物道理论并不是简单地把“物”与“道”归为世界本源,而是突出了“客观存在”的首要地位,“物”与“道”只是“客观存在”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客观存在”就是事物本来存在的状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就是说世界本源就客观存在着物性与道性,物道相合演化过程(即物性与道性相互作用过程)就产生了万事万物。
            物与道相互作用产生运动,运动又加快物道相合的演化进程,直至星球诞生出现引力、重力、质量等道象,同时也出现气体、火、水等物象。宇宙演化轴心在物道相合,物道失合就会导致宇宙大爆炸,爆炸后重新再组合演化,直至宇宙处于新的相对稳定状态。事物演化轴心也在物道相合,物道失合事物就会消亡,物道相合事物就能存在。
            物道理论认为:(1)意识是生命体进化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主观现象,这种主观性并非客观存在,但意识升华到意志并演化为社会规律就具有客观性。(2)意识本源在于生命体,生命体来源于宇宙演化,宇宙演化的本源在于物性与道性的客观存在。(3)物质本源在于客观存在,道本源也在于客观存在,物与道只是客观存在的基本方面,并非一切本源,物涵盖不了道,道也包含不了物。(4)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客观存在性也就有相应道的客观存在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5)物与道并非静止不变,在相互作用演变过程中处于运动状态。(6)宇宙物道相合演化进程创造了所有,包括植物、动物、人类、物体、意识、时间、空间等等在内的万事万物。


            13楼2015-01-17 09:01
            回复
              【十二、本物性与本道性】
              物道理论认为:宇宙本源在于物性与道性的客观存在,物性与道性最初状态就是“本物性”与“本道性”的客观存在。
              “本物性”是指宇宙最初原本客观存在的各种性质微物质高度概括,也就是说"本物性"是所有物质形成的开始。现阶段科学只能解读原子为化学反应不可再分的基本微粒,但随着科学发展,基本微粒有可能继续再分,最终归于“本物性”。
              “本道性”是对宇宙最初原本客观存在的不同属性规律的高度概括,也就是说"本道性"是所有规律形成的开始状态,与“本物性”同时存在于宇宙演化的开端。
              故宇宙演化开端就客观存在着“本物性”与“本道性”,二者缺一不可,且统一于客观存在,它们是宇宙演化最初的原始状态。


              14楼2015-01-17 09:02
              回复
                【十三、物道理论解释意识现象】
                物道理论认为:意识是生命体进化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主观现象,本源在于生命体,其物质基础(物性)在于大脑,产生机理(道性)在于脑细胞的组合变异。
                宇宙演化到一定阶段出现生命体,生命体为了获取生存条件必须显示其本能需求,譬如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食草动物以植物为生,食肉动物以肉类为生等,并且生命体都会对外界刺激表现出本能反应,如陆地植物总是朝着光照充足的一面生长,即向光性,植物的根总是顺着地心引力的方向生长,即向地性,部分动物听到异常声音或受到外来攻击会本能地躲闪,即躲避性等,本能表现是生命体所具有的共性。
                生命体的本能需求及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应又促进其进化,形成动物最初的网状神经系统,如腔肠动物等,随着进化,动物的神经细胞逐渐聚合,出现原始状态的脑细胞。脑细胞的物道组合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变异,产生最初的潜意识状态,主要表现在对生存需求本能的强化及对外界刺激本能反应的强化。脑细胞的强化效应最终促使大脑产生质变,出现了低级意识,比如海洋的无脊椎动物及陆地的爬虫类动物;低级意识进化到一定程度就产生了高级意识,代表动物是海洋的脊椎动物及两栖动物,陆地的哺乳动物;高级意识进一步发展就产生了智慧意识,智慧意识以人类为代表。
                因为意识存在的基础是大脑,故植物没有意识,所谓的“类意识”行为,如:含羞草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把叶片瞬间收拢,捕蝇草在昆虫进入异化的笼型叶片时会迅速盖上叶盖等,都是生命体的本能反应,不能称之为有意识。动物体不一定都有意识,具备脑组织的动物才会有意识现象,不具备脑组织的动物无意识现象,但有比植物更高级的神经反应。
                人类(物性)与意识(道性)的组合,就构成了人类活动,动物(物性)与意识(道性)的组合就构成了动物活动,意识具有虚化性,因此意识从属于道性。万事万物开端于物性与道性的客观存在,物道相合的自然法则促进生命体诞生,进而产生大脑与意识。意识产生后使生命体具备主观认识外界的能力,低级意识具备对生存环境的本能认识,高级意识具备适应环境的初步认识,智慧意识具备改造环境的智能认识,故意识不仅仅存在于人脑,动物体的大脑也存在,只不过级别高低不一样。
                意识的本质是主观现象,所谓主观,就是以自我为中心感知外界后所得到的信息,因此意识只能感知客观存在,不能创造客观存在,但意识进化到智能状态后,就能认识到客观存在的道性,从而为“我”所用,制造出各种物品,体现了智能意识的创造性及改造自然能力。


                15楼2015-01-17 09:02
                收起回复
                  【十四、辩证看待“物道相合”与“物道失合”】
                  物道理论认为:宇宙的演化核心在于物道相合,万事万物都围绕着物道相合而存在并发展,但这并不否认物道失合现象的出现。
                  任何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物道理论同样存在物道相合与物道失和,二者即对立又统一。物道相合,事物就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物道失合,事物就处于相对波动状态。但失合最终是为了相合,即使是处于失合的极端爆炸状态,爆炸后产生的结果也归于相合,之后再重新演化发展。因此宇宙演化核心在于物道相合,宇宙原动力来源于物道相合产生的汇聚力。
                  看待问题角度不一样,判断结果也不一样。比如炸弹,如果在研制过程中出现疏漏导致爆炸,那炸弹本身就是物道失合,如果研制成功定时起爆,那炸弹本身就是物道相合。故不应拘泥于一方面来判断事物的相合与失合,而应具体情况辩证对待。


                  16楼2015-01-17 09:03
                  回复
                    【十七、物道理论与阴阳学说】
                    古代思想家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人体上下等,其核心是阴阳相对,主要是从两个事物相对性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来探索依存关系。物道理论认为:世间事物是由“物性”与“道性”组成,即构成事物基本的要素与本身属性组成,其核心是物道相合,主要是从事物的相合性观察其存在的两个方面。比如石头用阴阳学说来解释,石头南面为阳,北面为阴,如果用物道理论来解释,石头的物性是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等,道性是把二氧化硅和氧化铝等组合到一起的内在定律。人体脏腑用阴阳学说来解释,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用物道理论来分析,五脏六腑皆为物性,维持脏腑活动规律为其道性。再如阴阳学说认为天为阳,地为阴,物道理论认为天地归于宇宙的整体性,星球为物性,宇宙规律为道性。阴阳学说认为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物道理论认为太阳与地球为物性,导致出现白天黑夜的地球与太阳之间相互作用力为道性。阴阳学说认为男为阳,女为阴,物道理论认为男女皆为物性,其生理内在因素为道性。故物道理论与阴阳学说并不对立,只是看待问题角度不同,其得出结论就有差别。
                    物道理论与阴阳学说区别在于:1、阴阳学说偏重于对事物存在状态的解读,即显象解读,物道理论偏重于对事物内在属性的解读,即隐象解读。2、阴阳学说的核心是阴阳相对,物道理论的核心是物道相合。
                    物道理论与阴阳学说相同在于:1、都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事物的客观存在性。2、都蕴含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


                    19楼2015-01-17 09:05
                    回复
                      【十八、物道相合与天人合一】
                      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存在自身之道,这种道本源在于自然。从自然角度来讲,可以把道解释为客观规律,客观规律加上人的主观意识就变成了理。所谓“道理”,先有道的客观存在,后才有人的理(解),进而丰富了人的精神意识,主流意识升华到主流意志后,意志的统一性就产生了社会规律。故社会规律本源于自然法则,具有自然法则相同的属性。社会规律虽然是人主观意识转化的,但人主观意识却无法改变社会规律,只能顺应社会规律。
                      自然体包括物与道,物为有形,道为无形,动物界只能见于有形之物而不见无形之道,人类则能通过有形之物见于无形之道。生命体来源于自然体物与道的有机结合,人类来源于自然所赋予的生命进化,故自然法则创造了人类,人道从属于自然,人道不能凌驾或超越天道,人道只能顺应天道,与自然之道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
                      自然法则的核心是物道相合,人与自然相处的核心是天人合一。物道理论继承并发展了华夏天人合一思想,并赋予现代科学观,是轩祖理论体系核心之一。轩祖提倡尊重祖先文化思想,但并非完全效法先祖,而是对祖先思想再认识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体现了轩祖与时俱进、尊重科学的理念。


                      20楼2015-01-17 09:05
                      回复
                        【十九、物与道的关系】
                        物与道是事物相互依存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不同事物表现不同,但在同一事物中物与道是同步存在的,有其物必有其道,有其道必对应其物。物是道的体(外在实体),道是物的律(内在规律);物具有实体的可见性(包括仪器可分辨),道具有虚化的规律性(仪器不可检测),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事物的整体性。


                        21楼2015-01-17 09:06
                        回复
                          【二十、物、道、态的本质】
                          物的本质在于实体的可见性,实体指的是不仅可感知的而且是有形的,可见性指的是肉眼直观可见及仪器可分辨的。
                          道的本质在于虚化的规律性,虚化指的是肉眼不可见及仪器不可分辨的,规律性指的是事物的属性。
                          态的本质在于事物的抽象性,物道理论的抽象性指的是与具体事物相对出现的状态及现象,这一状态及现象统一于态。


                          22楼2015-01-17 09:09
                          回复
                            【二十一、物态、道态与阴阳】
                            《物道理论》把阴阳归为“态”,但并非阴为“物态”、阳为“道态”,或阴为“道态”、阳为“物态”,而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比如石头南为阳、北为阴,物道理论认为石头南为向阳面的物态,石头北为背阳面的物态。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物道理论认为五脏为实质性物态,六腑为空虚性物态。天为阳、地为阴,物道理论认为天对应的物态为广袤无际,地对应的物态是地厚物丰。白天为阳、夜晚为阴,物道理论认为白天为太阳表现的物态,夜晚为地球自身的物态。男为阳、女为阴,物道理论认为男为雄性态,女为雌性态。人体为阴、经络为阳,物道理论认为人体(指的是形态)为物态,经络为道态。肾精为阴、肾气为阳,物道理论认为肾精(指的是状态)为物态,肾气为道态。
                            总之,万事万物均有其态,物对应其物态,道对应其道态,《道德经》有“万物负阴而抱阳”之言,描述的就是万物背阴而向阳这一状态。


                            23楼2015-01-17 09:10
                            回复
                              【二十二、物道理论解释微观现象】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借助现代仪器来观察微观现象,但检测结果最终需要肉眼来辨识,只不过是微观状态下物的构造及状态,在物道理论里这种现象同样归于物或态,譬如波粒二象性的粒归为物,波归为态。其它如心电图、血压计检测的过程是心脏跳动及血流变化的物态反应,压力表是气体膨胀力的物态显示等。物的本质在于实体的可见性,故仪器检测下的影像为物的微观显象态;道的本质在于虚化的规律性,故仪器不可能检测出道及道态。现代科技研究的物质组合规律需要不断实验过程才能完成,而不是用仪器来检测规律,仪器检测的只是物质的构成及组合状态,故仪器检测出来的结果只能是物的微观现象,而非道性或道态。


                              24楼2015-01-17 09: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