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马克思的哲学是培根和黑格尔的神妙的结合
所以,《神圣家族》时代的马克思,几乎是反对唯理主义的,而就本性而言,
马克思这个革命理想主义者,则不能不是唯理主义者。果然,《神圣家族》才写完,
马克思通过《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写作,从否定黑格尔回到了黑格尔。
《手稿》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被发掘出来,列宁未及见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生前从未发表,查苏利奇等俄国革命军曾指名想读此书手稿,恩格斯不给看
(参见《回忆马克思》一书)。《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1条,一直到1888年《费尔
巴哈论》发表时附在篇末发表。可是,恩格斯写《费尔巴哈论》的时候,真可以说
竭尽了一切力量来遮盖“逻辑=神学”的性质,简直把辩证法写成了进化论,把黑
格尔写成了马克思+达尔文,把马克思写成“反对不可知论的培根”了。
甚至你把《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作极粗略的对比,你也能发现这一点。
比如说“按它(人的思维)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
限的”,在《反杜林论》中特别着重;在《费尔巴哈论》中,不仅没有这样明示的
文字,连这样的精神,都不可能在《费尔巴哈论》的字里行间里找出来,唯有极细
心地读《费尔巴哈论》,体会那里论“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篇章,才可以知道那
里在反对不可知论,亦即在十分委婉地主张唯物主义。原因很简单,上世纪80年代
90年代科学 (不是黑格尔自称的那种科学,黑格尔的科学其实是神学,这里所说的
“科学”是黑格尔轻蔑地称之为经验科学的科学,《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
用孔德的名词称之为实证科学,其实马克思是很反对这种名称的) 发展十分迅速,
神学式的唯理主义愈来愈不行时,恩格斯也得注意这种风尚……
而且,事实上“撷取了黑格尔合理内核”的马克思的哲学,也确实是黑格尔和
培根的神妙的结合。
马克思取自黑格尔的,是他的唯理主义。略为说得具体一些,是黑格尔的“真
理是整体”,黑格尔的一元主义,以及“能思维的人”,“其思维,最终说来是至
上的和无限的人”,是客观世界的主人,亦即“神性寓于人性”之中的黑格尔加以
哲学化了的新教精神。人是世界的主体,神性寓于人性之中,这个世界是一元地被
决定的,真理是不可分的,这对于革命的理想主义确实是不可少的。
马克思对黑格尔加上了及其重要的培根主义的改造。黑格尔那一套,全是在思
辨中进行,在思辨中完成的。马克思根据培根主义的原则,要把这一套从思辨中拉
到实践中来进行,在实践中完成。这就是说黑格尔的哲学命题是哲学地解决了的。
――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中发现了“异化”的秘密,他认为不可能在哲学中解决异
化,要在经济学中解决异化。这就是《资本论》的哲学前提。价值,商品拜物教,
剩余价值,剥夺者被剥夺,这就是在经济学中解决哲学上提出来的异化的道路。黑
格尔那一套既在思辨中进行,在思辨中完成,所以黑格尔主义有三条极重要的后果。
第一,既然神性寓于人性之中,而寄寓了神性的人性,又表现与人的思想、人
的精神之中,那么,人认识真理,就是认识至善,真与善是一元的,至善的即至真
的,至真的也必是至善的 (这就是为什么黑格尔、恩格斯那么反对康德的真善二元
论)。
第二,黑格尔也讲实践,不过他的实践是思辨的实践,黑格尔的真善一元论,
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致”这个命题,不过他这个命题,只是“理论与思辨的实践
一致”,这等于是一句废话,做起来当然不难。
第三,在思辨实践上达到真善一致,其实际的道路也是铺得十分平坦的。――
赞美法国大革命的黑格尔,只要在《法哲学》上论证普鲁士王国的秩序合于大革命
的原则,“真善一致”就达到了。附带说说,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上论到黑格
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那两句名言的时候,给黑
格尔涂上了大量的脂粉。只要读读黑格尔的《法哲学》,读读马克思的《黑格尔法
哲学批判》,就可以知道,这位所谓内心蕴藏“革命愤火”的哲学家,其实不过是
普鲁士王室的有学问的奴仆而已。
所以,《神圣家族》时代的马克思,几乎是反对唯理主义的,而就本性而言,
马克思这个革命理想主义者,则不能不是唯理主义者。果然,《神圣家族》才写完,
马克思通过《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的写作,从否定黑格尔回到了黑格尔。
《手稿》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被发掘出来,列宁未及见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生前从未发表,查苏利奇等俄国革命军曾指名想读此书手稿,恩格斯不给看
(参见《回忆马克思》一书)。《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1条,一直到1888年《费尔
巴哈论》发表时附在篇末发表。可是,恩格斯写《费尔巴哈论》的时候,真可以说
竭尽了一切力量来遮盖“逻辑=神学”的性质,简直把辩证法写成了进化论,把黑
格尔写成了马克思+达尔文,把马克思写成“反对不可知论的培根”了。
甚至你把《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作极粗略的对比,你也能发现这一点。
比如说“按它(人的思维)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
限的”,在《反杜林论》中特别着重;在《费尔巴哈论》中,不仅没有这样明示的
文字,连这样的精神,都不可能在《费尔巴哈论》的字里行间里找出来,唯有极细
心地读《费尔巴哈论》,体会那里论“思维与存在统一性”的篇章,才可以知道那
里在反对不可知论,亦即在十分委婉地主张唯物主义。原因很简单,上世纪80年代
90年代科学 (不是黑格尔自称的那种科学,黑格尔的科学其实是神学,这里所说的
“科学”是黑格尔轻蔑地称之为经验科学的科学,《反杜林论》和《费尔巴哈论》
用孔德的名词称之为实证科学,其实马克思是很反对这种名称的) 发展十分迅速,
神学式的唯理主义愈来愈不行时,恩格斯也得注意这种风尚……
而且,事实上“撷取了黑格尔合理内核”的马克思的哲学,也确实是黑格尔和
培根的神妙的结合。
马克思取自黑格尔的,是他的唯理主义。略为说得具体一些,是黑格尔的“真
理是整体”,黑格尔的一元主义,以及“能思维的人”,“其思维,最终说来是至
上的和无限的人”,是客观世界的主人,亦即“神性寓于人性”之中的黑格尔加以
哲学化了的新教精神。人是世界的主体,神性寓于人性之中,这个世界是一元地被
决定的,真理是不可分的,这对于革命的理想主义确实是不可少的。
马克思对黑格尔加上了及其重要的培根主义的改造。黑格尔那一套,全是在思
辨中进行,在思辨中完成的。马克思根据培根主义的原则,要把这一套从思辨中拉
到实践中来进行,在实践中完成。这就是说黑格尔的哲学命题是哲学地解决了的。
――马克思在黑格尔哲学中发现了“异化”的秘密,他认为不可能在哲学中解决异
化,要在经济学中解决异化。这就是《资本论》的哲学前提。价值,商品拜物教,
剩余价值,剥夺者被剥夺,这就是在经济学中解决哲学上提出来的异化的道路。黑
格尔那一套既在思辨中进行,在思辨中完成,所以黑格尔主义有三条极重要的后果。
第一,既然神性寓于人性之中,而寄寓了神性的人性,又表现与人的思想、人
的精神之中,那么,人认识真理,就是认识至善,真与善是一元的,至善的即至真
的,至真的也必是至善的 (这就是为什么黑格尔、恩格斯那么反对康德的真善二元
论)。
第二,黑格尔也讲实践,不过他的实践是思辨的实践,黑格尔的真善一元论,
表现为“理论与实践一致”这个命题,不过他这个命题,只是“理论与思辨的实践
一致”,这等于是一句废话,做起来当然不难。
第三,在思辨实践上达到真善一致,其实际的道路也是铺得十分平坦的。――
赞美法国大革命的黑格尔,只要在《法哲学》上论证普鲁士王国的秩序合于大革命
的原则,“真善一致”就达到了。附带说说,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上论到黑格
尔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那两句名言的时候,给黑
格尔涂上了大量的脂粉。只要读读黑格尔的《法哲学》,读读马克思的《黑格尔法
哲学批判》,就可以知道,这位所谓内心蕴藏“革命愤火”的哲学家,其实不过是
普鲁士王室的有学问的奴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