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吧 关注:2,347贴子:8,084

郑恒是否真“无情” ——《西厢记》中郑恒人物探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唐代的元稹创作了《莺莺传》之后,各类关于张生和崔莺莺的“西厢”的故事就被各个朝代的文人们以不同的方式进行流传。有《张珙西厢记》、《西厢记诸宫调》、《西厢记》、《南西厢记》等等。其中元代著名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可以说是经“西厢”的故事演绎到了登峰造极的顶点,几百年来不断被改变为影视戏剧类的作品广为流传。其中崔莺莺和张生的典型的中国古典圆满爱情以及红娘的聪慧、勇敢是观众们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在《西厢记》中还有这样一个人物——郑恒,他是崔莺莺从小订了亲的未婚夫,可却只在整部作品第五卷“天赐团圆”的第三折和第四折中有过短短的出场,最后还被作者冠以“无情”的评价。郑恒也历来是一个容易被观众们遗忘的角色,但是我不认为郑恒是一个应该被轻易遗忘的角色,他的身上也同莺莺、张生一样存在着值得被探究的地方。


1楼2015-02-03 18:07回复
    一、《西厢记》中郑恒形象分析
    “郑恒”这一名字在《西厢记》中首次出现是在第一卷第一折崔老妇人的自叙中,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郑恒是老妇人的亲侄子,也是崔莺莺正式订了亲的未婚夫,如果不是因为父丧未满,两人应该已经结为正式夫妻了。而且从老夫人写信唤郑恒来帮忙这一动作行为中,不难看出老妇人对于这个准女婿还是十分信任的,并且已经将其看作是自家的人,是女儿可以托付终身的人。而郑恒第一次正式的出场是在第五卷的第三折中,他收了姑母的信赶来,满心欢喜地想娶莺莺表妹。不过等待他的却是表妹另许他人的噩耗以及红娘的嘲弄,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挽救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郑恒说了“姑娘若不肯,着二三十个伴当,抬上轿,到下处脱了衣裳,急赶将来还你一个婆娘”这样一句狠话,还编了一个张生娶了卫尚书千金的谎话给莺莺和张生的圆满爱情造成的一个小小的波澜。因为这句谎话差点就破坏了一对有情人的幸福,所以很多人会将郑恒看做一个反面人物,但是除了这两句谎话与狠话,但是从书中,我并没有读出郑恒在红娘口中“你倚父兄仗势欺人”的行为。而且郑恒的这一行为是情有可原的,毕竟他好心来帮助姑母一家,而且莺莺受迫他不在身边也算不得他的过失,却突然被退了婚。首先是心理上的打击,其次未婚妻“被抢”他失去了在古代对于男性来说很重要的面子,个人名誉也定会受损,最后经过退婚一事,以后他再找别家姑娘一定会有影响。所以说谎是郑恒在情急之下能想出的挽回幸福最后办法。


    2楼2015-02-03 18:09
    收起回复
      再看看郑恒的身世,郑恒虽然出身名门,祖上做过宰相,他父亲又是尚书,但不幸的是他的父母都早亡,可以说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除了姑母之外没什么亲人。而且郑恒和张生的身世十分的相像,都是尚书之子但父母早亡,家道中落。在这样的情况下,姑母一家可以说是郑恒最后的依靠,莺莺将是他的妻,姑母将是他的岳母,失去了父母给他的家之后,他又可以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新家。但是这样的愿望却被张生给打破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郑恒并没有做积极的应对工作,只是消极地想了一个说谎的办法。其实更为积极有效的办法是将崔夫人、张生一干人等告上公堂,让法律作出一个决断,毕竟郑恒和莺莺的婚事是老相国在世时定下的,这对郑恒来说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如果郑恒采取的是这样的措施,那么结果如何真的难以预料,但是他并没有积极地为自己争取机会,却是用消极的死亡来面对, 这样的郑恒不但不恶,反而还显得很懦弱。对于这个失去了一切未来与希望的懦弱书生来说,死亡是他唯一的归宿,不死将一辈子面对更大的耻辱和周围人鄙夷的目光。


      3楼2015-02-03 18:10
      回复
        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则将这出悲剧改成了喜剧,莺莺和张生最终圆满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在这部作品里出现了莺莺的表哥和原来的未婚夫郑恒。《西厢记诸宫调》中的郑恒形象和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郑恒形象基本上是符合的,人物结局也一样都是自尽而亡。只是《诸宫调》中的郑恒更加的强硬,更加主动,差点逼得张生和莺莺双双自尽,淡化了他弱者的实质。在《诸宫调》中董解元是将郑恒作为一个真正的反面人物来塑造的,他的手段更果断、更有有实际的效果。他为得到莺莺而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都赋予了他一种强抢民女的恶霸的气质,他的死在读者看来都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总之不论是《莺莺传》中的张生还是《西厢记诸宫调》中的郑恒都为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塑造郑恒形象提供了借鉴的基础和写作灵感。


        8楼2015-02-03 18:15
        回复
          综上所述,我认为郑恒并非像作者在书中写得那样“无情的郑恒苦”是一个无情无义的反面角色。相反我认为他对莺莺小姐的痴心和在姑母一家孤苦无依之时能够尽快赶来帮忙展示出了他的善良和责任心,对于他的遭遇我还是报以同情的。《西厢记》是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百年来已经被无数次的搬上舞台、荧幕,被观众们所喜爱。作为一部文学作品《西厢记》的历史地位也是不可被磨灭的,我觉得这是一部常读常新的作品,相信过一段时间重读《西厢记》我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11楼2015-02-03 18:19
          回复
            据说,爱与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不过,就像人的味蕾天生喜欢甜蜜一样,我们有理由相信,爱情是更受欢迎的话题。一对相爱的伴侣可以创造新的价值观,因为爱可以使他们在彼此的肉体中找到灵魂。
            无数文艺青年轻解罗裳,上了作家和思想家的当,上了浪漫的当。以为古代的爱情就是优雅、节制,只需矜持的惊鸿一瞥,便可以成为延绵一世的爱情。他们把古典时期的爱情全部当做是柏拉图,以为足以用来对抗今天的肉欲横流。通常,文青们容易患上爱情至上主义情结,稍有不慎,就会发展为爱情狂热症。
            可惜这种良好的愿望并不符合历史真实。在中国的古典小说里,爱情十有八九都跟性紧密结合。许多民间传说跟相爱无关,直接就来一个一夜情、来一个艳遇,有时则是由一夜情发展出来的婚姻;而且,这些往往都是才子书生们内心蠢动的小九九。与表面的禁忌相反,性享乐成为中国古代私下涌动的滚滚洪流。中国古代对于性的宽容,足以令有信仰、有罪感的西人瞠目结舌。
            处于殿堂之外、江湖之远的古代中国,对于性的态度有其十分开放的一面。


            17楼2015-02-03 18:33
            回复
              张生的梦想就是与莺莺“同谐鱼水之欢,共效于飞之愿”。人家文绉绉地说什么“共效于飞”,千万别相信那是什么比翼齐飞,学业事业双进步。那只是说,好想好想跟你嘿咻呢。于飞是“凤凰于飞”,原本出自《诗经·大雅·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本指凤和凰相偕而飞,比喻夫妻和好恩爱。但更多的就是指那事儿。
              而鱼水呢,也千万别相信那是什么“军民鱼水一家亲”,那“鱼水和谐”呢,指的是性爱合谐。而且,在远古时代,鱼形,就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有一首选入了现在中学课文的南朝民歌,全诗如下:
              鱼戏莲叶间,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单看字面意思,似乎是一幅清丽的田园水墨画,实际上想一想,南朝民歌十有八九都是“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这类露骨的情歌,如何会有这样的山水小品?这首“鱼水”的古乐府,恐怕就是对性爱过程的隐喻吧。到了后世,鱼的象征意义又扩大为象征爱情和女性,闻一多在《说鱼》中已作了充分的论证。
              千万不要小看中国古代文人以性入文章的热情。文人骨子里都是闷骚的,不是不提,而是变着法子,抖擞着书袋,用典故、用成语优雅委婉地告诉你,但骨子里还是那么回事。文人,或者说男性文人,他们对性有着令人叹为观止的想象力,常常直指下三路。
              这一点,女人也知道。连年纪轻轻没有性经验的小丫头红娘在送崔莺莺去与张生幽会时,也说:“出画阁,向书房;离楚岫,赴高唐;学窃玉,试偷香;巫娥女,楚襄王;楚襄王敢先在阳台上。”每一句,都是性爱的用典。红娘还说了一句妙语:“你那夹被儿时当奋发,指头儿告了消乏。”这两句是指男人手淫的情状,具体为什么,你就手托着腮儿慢慢想吧。金圣叹在后一句话下面批道:“此固极猥亵语也。然而不嫌竟写之者,盖佛经亦曾直说其事,谓之以手出精非法淫也。”金圣叹的说法聊备一解。但不要忘记了,《西厢记》是俗文学,是戏文,是要上演给老百姓看的。既是俗文学,便有粗鄙之处;再看看宋元明清各式的戏文,哪一出没有一些荤段子,在舞台上逗一逗哏?
              戏曲一直被当做是俗物,登不上大雅之堂,像宝钗黛玉那样的贵族小姐是不能看的。这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就不明白为何历来学者对《西厢记》,或者说古代文学的研究里,总是一味地强调一种抽象的、纯真的爱情,那些儿虚词,套在哪一出戏里都管用,说了等于没说。他们为何不提《西厢记》当中的欲望先行,不提通篇的情色暗语?
              不过,一些敏锐的学者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像闻一多在研究《诗经》时,就还原了《诗经》中通篇的情色指代。仅举一例。在《诗经·褰裳》诗中,就有这种情况: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
              子不我思,岂无他人?
              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子不我思,岂无他士?
              狂童之狂也且!
              这首诗的前几句意思很清楚,是一个女子对男子说的话,大意是:如果你爱我、想我,你就撩衣涉水来见我。如果你不爱我、不想我,难道就没有其他人爱我、想我了?不过,里面的“狂童之狂也且”是什么意思?以往的解释是“你这小子骄傲什么”,“你这家伙狂什么”,把“且”当成语助词。但另一种看法是,“且”字的本义就是男根,那么“狂童之狂也且”则是姑娘和男子打情骂俏时说的一句粗话,意即:你不想本姑娘,本姑娘何愁没人想,你这小子狂个鸟!在《诗经·山有扶苏》中,也有类似的文字:“不见子都,乃见狂且。……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句,就译为“不见俊俏的子都,却看见一个傻鸟”。“且”字应解释为男根,才不失原意。更有人说,这本就是一首男男相恋的同性恋歌。
              不过话说回来,大量地使用隐语和典故来表达下三路的愿望,虽然有虚伪之嫌,但所谓文明,正是粗鄙和文雅的区别。委婉的修饰就是人类身上穿的衣服。如果张生像阿Q一样,看上了崔莺莺就大喊,“我要跟你睡觉!”估计崔莺莺的反应也跟吴妈一样,死的心都有了。


              19楼2015-02-03 18:35
              回复
                首先,普救寺里的和尚就有六根未清净之嫌疑。例证一,就是他们总是或明或暗地收受贿赂。张生为了接近崔莺莺,在崔府做的道场里,花了五千钱,托词说带一份儿斋追荐父母。如果说张生的做法是合乎成例的话,那么,法本和尚为何主动对老夫人撒谎说张生是他的亲戚呢?出家人不该打诳语,分明就是老和尚贪那点蝇头小利。
                例证二,是崔莺莺在道场上,众位和尚的失态之举。也许这位小姐的确美貌,一时间,“大师年纪老,法座上也凝眺;举名的班首真呆,觑着法聪头作金磬敲”,“老的小的,村的俏的,没颠没倒,胜似闹元宵”。瞧瞧,这可像道场,可像寺庙?况且,还是在给崔莺莺的亡父做道场的这种场合。
                虽然我看不惯张生拿崔莺莺和法本老和尚开低级玩笑,然而,看普救寺那些僧不僧、俗不俗的和尚,修为实在也强不到哪里,难怪要被人口头作践了。
                寺庙名为禁欲,却是一种类似于超出三界之中、不在五行之内的寓所。世俗的法律一时管不到这,但宗教的力量又很识趣,不会干扰暂寄于此的豪门贵族。它因此而成为人内心放松的一处空白。如果西厢是在崔府,就算张生退了敌,他能在别人的府宅中如此坦然地偷香窃玉么?
                在一个与任何一方都没有什么瓜葛的寺庙里,会产生一种陌生化的效果,而这种陌生化,有助于激发人的激情和冲动,让人做出一些熟悉的、正常的环境下不足以实施的行为。比如偷情。


                23楼2015-02-03 18:38
                回复
                  元稹《莺莺传》中的“始乱终弃”已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句俗词、一种母题、一个符号。但凡谈到中国婚恋史,张生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中国历代以来,不管是诗词曲赋、戏曲小说、笔记传说,都记载了大量男子负心婚变的故事。没办法,除了母系氏族社会之外,古今中外,谁让千百年来我们的社会一直是男权社会呢?他们主导着各种资源,自然可以身心自由,更容易选择情爱对象。不过,具体到中国,还有一种奇观:就是描述书生负心婚变的故事格外地多,远远超过了其他人群负心婚变故事的总和。
                  为什么?这是基于两个理由:一是在中国古代,书生都要求研习儒家经典,读书人同时也被要求是道德楷模,老百姓对他们的要求与期待也格外高。其实,小商人也经常负心,当兵的也经常负心,地主财主也经常负心,可是,就算一位将军发生婚变,影响力和震撼力也远比不上一位还未授官的状元负心。因为没有人对那些没多少文化、光凭卖命升上去的武夫,有多少道德期待。
                  二是中国建立了一套体系完善的文士晋升制度,尤其是隋以后的科举制。这完全可能令一位家徒四壁的穷小子一夜成名天下知,并且从此飞黄腾达;只要你考中进士、考中状元。虽然中国历来不是一个上行社会,各个阶层都是几乎锁闭的、限制流动的;晋升的通道却惟独对读书人开放。因此,除了乱世中开国打江山的兵痞之外,再没有哪个阶层像读书人一样能够快速地改换门庭了。贫穷时早娶了糟糠,一旦荣宠加身,那些书生能够不被花花世界所引诱吗?
                  是以,千载以下,关于各朝各代张生负心的故事源源不断地上演。


                  25楼2015-02-03 18:39
                  回复
                    郑恒,寻花问柳无赖之徒,不足怜也


                    IP属地:广东来自手机贴吧27楼2015-03-17 07:55
                    回复
                      黄梅戏电影《西厢记》 香港 1965年
                      http://www.56.com/u50/v_MTA2NjQ4MjA3.html


                      29楼2015-09-10 20:45
                      回复
                        楼主是原创吗?


                        30楼2015-12-25 18:23
                        回复
                          楼主你好。 辩题若是崔莺莺嫁给郑恒比嫁给张生好,应该从哪几个方面下手呢?(以王实甫《西厢记》为参照)


                          31楼2016-03-29 19:58
                          回复


                            IP属地:广东32楼2018-07-20 20: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