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据《杨氏族谱》记载: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杨氏祖景春自汴梁白马街迁濮州城东南25公里大井店转鄄城箕山杨老家;五世祖文、举兄弟2人复迁居郓城西南22.5公里刘家堌堆。后杨姓人众,家族兴旺,刘氏乏嗣。因村东有著名寺院宝圣寺,遂改村名为杨寺,后因族人居住分散,自然形成东、中、西3个杨寺,后人烟兴旺,居住面积连成一片已无东、中、西之分,仍合称杨寺。
清末属郓城县吉承寺里,1928年划归郓城县六区清用等,1940年归郓南县一区,1942年属郓鄄巨菏办事处,1943年属临泽县,1944年隶郓巨县三区,1946年隶郓城县八区,1949年归郓城县六区,1952年属九区。1958年初为陈坡乡。同年秋建杨寺大队,1984年改称杨寺村民委员会,属陈坡乡。
〔姓氏与人口〕 全村共有杨、赵、白、屈、马、黄、王7姓,杨氏家族占90%之多。其它各姓皆为住亲落户杨寺,人口占10%,各姓之间世代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团结友善。2002年全村总人口400余户1360人,均为汉族。
〔自然状况〕 全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西干渠绕村半周并有机井20余眼,水利条件优越,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宜种植小麦、棉花、大豆及蔬菜瓜果。
〔经济状况〕 全村以农为主,一部分劳力外出做工,一部分从事皮毛生意
(来自百度)
清末属郓城县吉承寺里,1928年划归郓城县六区清用等,1940年归郓南县一区,1942年属郓鄄巨菏办事处,1943年属临泽县,1944年隶郓巨县三区,1946年隶郓城县八区,1949年归郓城县六区,1952年属九区。1958年初为陈坡乡。同年秋建杨寺大队,1984年改称杨寺村民委员会,属陈坡乡。
〔姓氏与人口〕 全村共有杨、赵、白、屈、马、黄、王7姓,杨氏家族占90%之多。其它各姓皆为住亲落户杨寺,人口占10%,各姓之间世代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团结友善。2002年全村总人口400余户1360人,均为汉族。
〔自然状况〕 全村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西干渠绕村半周并有机井20余眼,水利条件优越,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宜种植小麦、棉花、大豆及蔬菜瓜果。
〔经济状况〕 全村以农为主,一部分劳力外出做工,一部分从事皮毛生意
(来自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