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吧 关注:29,079贴子:268,126

【读后感】史记秦本纪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度。


IP属地:上海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5-02-04 23:19回复
    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余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以德若彼,用力如此,盖一统若斯之难也。——《秦楚之际月表序》
    始皇帝即位时,秦国一战了整个华夏的大半,东方诸国皆畏秦。天时、地利、人和尽占,始皇帝一统乃是必然。
    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传曰“法后王”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司马迁“通古今之变”后得出的精彩的“一家之言”,中肯地道出了“秦取天下”的手段残暴,但秦王朝成功之处亦不可忽视。《史记》精彩的不仅仅是记述的史实,更是史公的点评论断。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始与谋开国霸业者卫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睢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洪迈《容斋随笔》
    秦取天下,两点:议卑易行;广纳贤士。


    IP属地:上海2楼2015-02-04 23:20
    回复
      一下,继续《史记》~


      IP属地:上海4楼2015-02-04 23:25
      收起回复
        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中衍鸟身人言。
        再基因变异也不带这么玩的!
        枫、三、南本(泷川资言所著《史记会注》上都是繁体,我文盲,应该是这四个字吧?我不确定。),言作首。也就是“鸟身人首”,也就是“人面鸟”?
        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周穆王得骥,温骊,骅骝,騄駬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穆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
        司马先森的“穆”=“缪”,同一个人,都是那个著名的旅行家——周穆王姬满。
        古史考云,徐偃王与楚文王同时,去周穆王远矣,且王者行有周卫,岂得救乱而独长驱,日行千里乎?
        采邪说以惑后世,亦非大贤所宜为也!——崔述
        造父御车,穆王伐徐是秦人为自己杜撰出一个牛X的祖先的附会之言,不可尽信。


        IP属地:上海5楼2015-02-04 23:26
        收起回复
          我大天朝就是好,有官方的史书正文,相比之下,11区就真的只能呵呵了,想看一下大坂(没打错,是大坂不是大阪)冬夏两场战争(两场算是丰臣家覆灭的直接原因的战争,间接原因很多,比如丰臣入侵朝鲜,惹怒我大明,结果被完爆。我大明战斗力还是很强的。鸣梁海战就是其中一场战役,不过老实说,李舜臣的确很英雄,但到底是被棒子夸大了。——一鸡冻,又歪了。)的记录以及元和年间旧事,居然愣是找不到一本官方的史书,这样忽略历史真的好么?


          IP属地:上海7楼2015-02-04 23:30
          回复
            不定时更新,看我啥时候滚去图书馆~~~
            吧主~@才调无伦 我又想申精了~


            IP属地:上海8楼2015-02-04 23:32
            收起回复
              我又来了~


              IP属地:上海11楼2015-02-12 13:04
              回复
                这一楼,也先给百度吧~


                IP属地:上海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2楼2015-02-12 13:05
                回复
                  (武公)十年,伐郑、冀戎,初县之。
                  周之治,王所居曰国中,分别大夫所居曰都鄙,自国而外,有曰家稍者矣,曰邦县者矣,曰邦都者矣,而统名之,皆都鄙也。凡齐鲁卫郑之国,率周王朝都鄙之制。中原侯服,疆以周索,国近蛮夷者,乃疆以戎索,故齐鲁卫郑名同于周,而晋秦楚,乃不同于周,不曰都鄙曰县。——姚鼐
                  靠近天子脚下的诸侯国(齐鲁卫郑)称呼地方为“都鄙”,靠近蛮夷的诸侯国(晋秦楚)称呼地方为“县”。
                  可见“县”的称呼,并非始皇首创,至少再秦武公时便已存在。且,县并非秦国独有,侯服之地(令天子之国以外五百里甸服,甸服外五百里侯服)的晋秦楚都是如此。
                  秦二世而亡之后,很多观点将问题归咎于郡县制,究其根本,只怕也是东方诸国遗民看西方“蛮夷之地”不爽,也就是“地域歧视”。
                  (武公)十三年,晋灭霍、魏、耿。
                  左传云,此不言魏。
                  据索引,则史本无魏字。——钱泰吉
                  晋灭三国在晋成公三年,此书于武公十三年,相隔二十四载。——梁玉绳
                  当错简。——张文虎
                  (武公)十九年,齐桓公伯于鄄。
                  诸侯会桓公于鄄,桓公始伯焉。——齐太公世家
                  伯,被周天子封为方伯。
                  祝贺公子小白终于登上了霸主之位。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
                  建都雍城的秦,真正揭开了争霸中原的序幕。
                  (宣公)四年,与晋战河阳,胜之。
                  河阳之战,春秋,传,晋世家,年表,皆不载。——《会注》
                  此战的真实性,应该是肯定的。但除秦本纪外,没有相关记录,甚至战争的另一方(晋国)也没有给出相应的文字记录,可见此战规模不大,并且,战争的影响也不大。
                  毕竟,此时,齐、晋为强国。此等小打小闹自然不放在眼里,而秦则不同,自襄公抵御西戎有功,受封立国,然而到底不似别的诸侯历史悠久,根基深厚,所以肯定是需要些胜仗来装饰门面,鼓舞士气的。更何况,战争的另一方是当时的强国之一——晋。


                  IP属地:上海13楼2015-02-12 13:05
                  回复
                    好久没来了,理论上应该是,好久没去图书馆泡泡了。
                    这一楼还是给百度吧。


                    IP属地:上海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4楼2015-04-12 18:50
                    回复
                      此篇为秦有天下作势,通篇趋重末段。有以善御主与分封,见无他功德,襄公得周地,缪公与晋争强,孝公以后与六国争强,皆所以力争天下之渐也。——吴汝纶


                      IP属地:上海15楼2015-04-12 18:51
                      回复
                        (秦缪公十二年)晋旱,来请粟。丕豹说缪公勿与,因其饥而伐之。缪公问公孙支,支曰:“饥穰更事耳,不可不与。”问百里傒,傒曰:“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于是用百里傒、公孙支言,卒与之粟。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
                        三位谋臣对于晋向秦请粟之事的看法各异,却正好凸显出三位的胸襟气度。
                        先来说一说第一个出现的臣子——丕豹。要说丕豹,便不得不说一说他的父亲丕郑。丕郑原为晋惠公夷吾派去出使秦国的使者,但此时晋惠公夷吾违背了与秦缪公约定下的“割晋之河西八城与秦”的盟约,丕郑担心出使秦国的自己会成为两国盟约破裂的牺牲品,于是向秦缪公献计:“愿君以利急招吕(甥)、郤(芮),吕、郤至,则更入重耳便。”请您想办法把晋惠公的左膀右臂吕甥、郤芮调离晋国,这样的话将晋国另一位流亡在外的公子重耳推上王位就更方便了,也就是说此时的丕郑已经背叛了晋惠公。后来丕郑回到晋国,被晋惠公夷吾所杀,他的儿子丕豹则逃到了秦国。可以看到,丕豹与晋国君有杀父之仇,所以在晋国饥荒向秦求助时,丕豹向秦缪公提出的建议是,不给晋“人道援助”,不但不给,而且趁其饥荒,民不聊生时,攻打晋国。此计甚毒,如果真的执行,成功率可以说是极高,但也体现出丕豹的眼界不高、心胸狭窄。
                        公孙支与百里傒两人则都认为应该给晋国“人 道 援 助”,然而,给出的理由却不一样,又是一番高下。
                        公孙支的理由是,饥荒丰收这种事情都是交替出现,每个国家都无法避免,不能不给。他的意思很简单,咱们秦国也保不了哪一年有饥荒,到时也得指着别国的“国际援助”,国君您现在趁人之危,寒了别国的心,到时谁来帮咱们?国君,您得给以后留条后路。典型的谋士风格,给好处的同时也想着收好处。棋局未动,却已经看到了两年之后。(两年后秦闹饥荒,所以说,风水轮流转啊。)对国君来说,这样的谋士已经足够了,每一步都是有利可图,并且眼光相对较高,不会局限于近处的利益。
                        而老牌的牛叉爷爷——百里傒——为秦缪公用时,已七十余岁,他的理由则是:“夷吾得罪于君,其百姓何罪?”背叛了同您的盟约的是晋国的国君夷吾,然而晋国的百姓何其无辜?这才是真真正正的心怀苍生,不仅仅怜惜本国子民,更能体恤别国甚至是敌国百姓。有这种臣子,是王者之幸。
                        一个是为一己之私妄动杀伐,一个是以利取利施恩望报,一个是胸怀天下兼济苍生,三者高下立现。
                        这一段出现了四个人,说完三位谋臣的胸襟气度,该说一说看上去并不出彩甚至容易被忽略的秦缪公。
                        三位大臣提了建议——“给”或者“不给”,选项有了,然而选择权却在国君手里。虽然晋国违背盟约,但秦缪公最终还是选择了给晋“人道援助”。“以船漕车转,自雍相望至绛。”用船和车运输粮食,从秦的都城雍城送到晋的都城绛城。居然不是让晋国派人来取,而是本国出资出力送过去,缪公真忠犬。
                        秦缪公给晋国送去援助出于什么原因并没有说明,不过不外乎公孙支或百里奚的理由,或兼而有之。不管出于什么理由,秦缪公这一举动,便不失为一代明君,当得起史书上的一笔。


                        IP属地:上海16楼2015-04-12 18:53
                        回复
                          (秦缪公)十四年,秦饥,请粟于晋。晋君谋之群臣。虢射曰:“因其饥伐之,可有大功。”晋君从之。
                          秦缪公十四年,轮到秦国闹饥荒,秦国向晋国请求援助。晋国君与群臣商议,大臣虢射提了一个和丕豹一模一样的建议,仿佛两年前的事再一次的轮回,所以说历史只是一个圈,在不断的重复着曾经发生的事情。很可惜,夷吾手下没有百里傒,甚至连公孙支都没有。
                          对比两位国君(不能称呼王者,周天子还在呢),从群臣所提的建议,可以判断出臣子的高下,从臣子的高下,又可判断出两位国君的优劣,以及他们日后的成败。
                          看了秦与晋两国在秦缪公与晋惠公手中这么多次的分分合合——缪公送夷吾归国,助他登上国君之位(合);晋惠公背约(分);晋闹饥荒,缪公不远千里送粮(合);秦闹饥荒,惠公伐秦,秦虏惠公(分);秦送回晋君夷吾,并与晋再次结盟(合)。当真觉得秦缪公才是忠犬典范。
                          (秦缪公)二十三年,晋惠公卒,子圉立为君。秦怨圉亡去,乃迎晋公子重耳于楚。
                          将这一句话单独列出来,不为别的,只为庆贺一下,公子重耳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已经站了十多年后台的重耳公子终于开始慢慢踏入历史的舞台。当然还有些小私心。对比一下秦缪公对待夷吾和子圉违背与秦国盟约的不同态度——一个屡次违背约定,最终还是完好无损;另一个只违了一次约,最终被废被杀,当然被杀被废是重耳完成的,但不乏秦的推波助澜,不得不感叹,秦缪公的忠犬属性还是挑人的。


                          IP属地:上海17楼2015-04-12 18:54
                          回复
                            继续吧,虽然人不多,但总不能坑了~


                            IP属地:上海18楼2015-04-23 19:33
                            回复
                              这楼给百度~


                              IP属地:上海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9楼2015-04-23 19: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