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时归吧 关注:19,494贴子:321,163
  • 51回复贴,共1

讨论一下古代战争的战场规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讨论一下古代战争的战场规模
注意我说的是战场规模,不是战争规模,也就是打仗时,究竟有多少人在直面锋镝,在一瞬间以后发现
自己是杀人还是被杀。
在战场上通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例如朝鲜战争时期,美军的无线通讯系统基本可以配置到连排一级的
战斗单位,如果需要甚至可以配置到班,那么指挥系统就可以大幅度的扩展,指挥官可以有效指挥的军
人也可以不断扩大。
反观我们的志愿军,入朝初期电台多说配置到团一级的部门,步话机什么的根本没见过,传达命令、信
息反馈什么的还是靠传令兵和通信员传达报告,基本上是一个团、一个营撒出去就找不着,要是通信员
和传令兵出了意外,那这个命令就彻底石沉大海了,那么指挥官对整个战场的掌控能力也就大打折扣。
回到古代,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战场上除了传令兵,还多了旗帜和鼓号,那么指挥官在激烈的战场上
,指挥能力也就是在能看见旗帜,听见鼓号的范围内了。还有就是部队的移动速度慢,有时发现情况,
通知部队,部队开拔到位,时间太长,不管是骑兵还是步兵都不能一味的狂奔到战场,都有保存体力用
来作战。所以指挥官身边,也就是中军必须留有一定的机动部队,用来当后手。
具体到战场上,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参与正面战斗的战士不会太多,双方相加估计也就是万人左右,也
就是各自派出几千人的部队投入战斗,战场面积的话,骑战会大一点,步战会更小。原因很简单,人太
多了,信息交流不畅通,左边的不知道右边的情况,后面的不知道前面的情况,甚至敌我不明,从将领
到士兵集体茫然,参照一下年初的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吧,这还是21世纪信息时代呢。
指挥系统被摧毁古今中外都是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化程度高的,还可以由其他人接替指挥,放在
古代的话,如果军队组织好一点的,中层将领忠诚度高一点的,机械的按照战前部署执行,胜利了也不
能及时扩大战果,败了就是被各个击破。反之,见事不好就来个卷堂大散,甚至主动的保存实力,畏敌
避战。最典型的淝水之战,只是先锋部队进展不好,连败都谈不上,只是听见几声“秦军败了”,八十万
前秦大军马上土崩瓦解,甚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这也就是为什么频频出现中军旗帜被打倒,导致军队整体溃败的结果,所以古代才会把中军层层保护好
(孙权和张辽的逍遥津之战),两军也选择在良好的天气情况下决战(李自成在一片石大败),小股部
队的夜袭往往取得较大的战果(曹操火烧乌巢、李愬雪夜袭蔡州等等)。
古代军队除了被围歼或正建制投降外,军队失败的实际结果大多数是被击溃了,就是被打散了,军官找
不到士兵,士兵找不到组织,各自逃命去了。真正野战伤亡的比例并不高,女真崛起的护步达岗之战,
辽军真正当场战死的也就是千人左右。除非是要塞攻防,蚁附登城的进攻方,只要守军不是自己溃败,
伤亡的绝大多数都是进攻方的人员,攻城为下,所以势均力敌的围城战都是以年为单位的。
回到本书,北宋时期禁军的编制,一般以50人为一队(一个排),二队为一都(100人,一个连),五
都为一指挥\营(500人,一个营级单位),五指挥为一军(2500人,旅级单位),十军为一厢(25000
人,不到两个师)。以上人数是按照标准人数算的,直接指挥千人规模的部队,都能称为大将了,所以
书中大部分的战斗都是以指挥为单位,也就是500人左右,势均力敌的对方也是500人左右,战场上也就
是一千多人,加上警戒、后备队和轮休的人,实际在战斗的也就是500-600人,战场面积多少一平方公里,
再远就听不见命令了。
你想想如果你是萧言,在没有几个嫡系的情况下与女真作战,你怎么指挥你的部队,还不是赌自己一定
能胜利,然后带着直属部队先上,以自己及直属部队为引导,带着你的千八百人一起上,反正女真也差
不多也就这些人(女真主力和杂军的比例,可以参照一下明朝时倭寇中的真倭和假倭)。上万的大军,
里面得有多少山头,得有多少“聪明人”在算着自己的小九九,你让别人先上,当董存瑞,牺牲自己为
大部队开辟通道,有人会去吗?岳爷爷和韩少保毕竟只是少数啊。


IP属地:辽宁1楼2015-02-12 14:57回复
    顺便提一句关于兵器重量的事,什么古人和今人的身体素质啊,兵器的重量和灵活运用啊,战斗的时间
    长短,盔甲的重量什么的,这些大家都讨论过了,我是想说古人和今人有差距但绝对不会很悬殊,你一
    个办公室小白领的力量,拿一袋10公斤的大米,也就是20斤的东西,和篮球队中锋拿20斤的东西,感觉
    能一样吗?
    古代勇士、精锐士兵占总人口的比例,和现在篮球队中锋占人口的比例应该差不多吧,人家拿穿着40斤
    的重甲,拿着20斤中的兵器打仗,你觉得很难,人家会觉得难吗?毕竟打仗是拿命在拼,而且前后左右
    都是人,什么闪转腾挪的都用不上,就是一下对一下,谁狠,谁抗造,谁就硬,这时候你会觉得你的甲
    胄沉吗?双方都穿重甲,都不能保证一下就击穿对方,互相击中对方的次数都是一对一,你是选20斤的
    狼牙棒,还是2斤重的锋利刀剑?
    有时候最笨的选择就是最正确的选择,中国人就是聪明人太多,总想走捷径,谁知道捷径却是最远的路
    。你做不到的不代表别人做不到,只有把你放在百米跑道上,你才知道博尔特跑的有多快。


    IP属地:辽宁2楼2015-02-12 14:58
    回复
      不用看下去,最后楼主的结论肯定是中国古代战争规模跟西方的城堡领主群殴一个规模,也就百十号人或者千把人对掐,其他人围观最后一方败北的一哄而散。


      IP属地:北京3楼2015-02-12 15:16
      收起回复
        所以,要结阵而战。一个阵打散掉,换一个阵上。打散掉的阵溃退到后面重整旗鼓。


        IP属地:江苏4楼2015-02-12 15:29
        回复
          你那种一个阵打散掉,换一个阵上的战争方式是春秋时代流行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早就过时了。现在都是在战斗过程中尽可能扩展正面,包抄对方,预备队在后面随时替补在战斗中崩溃的任意军阵


          5楼2015-02-12 23:43
          回复
            结阵的阵,应该是几个兵种团队的集合,弓弩,步兵,骑兵组合阵,类似于现在步炮结合,还有装甲突击分工合作,轮番上阵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02-15 19:37
            回复
              对于骑兵而言,500人已经是大规模了,因为一人双马等等。而且骑兵不能太紧密,占据的地块会比较大。
              至于实际战场之上,一般而言,指挥官能指挥2个步兵军团,也就是一万人。超出这个数目,则只能靠预备队(因为2个军团已经是视觉和指挥极限)
              至于骑兵,一般看名将突袭的战例,大约是带领3千到5千骑兵。多了无益,少了达不到战略效果


              7楼2015-02-15 21:30
              回复
                至于淝水之战,那是因为苻坚带的嫡系部队太少,镇压不住,结果一下雪崩(和能不能指挥过来没什么关系)


                8楼2015-02-15 21:33
                收起回复
                  楼主都是自己觉得如何就如何吧!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15-02-15 23:01
                  收起回复
                    讲的非常有道理,这实际上也是个军史常识。


                    IP属地:浙江10楼2015-02-15 23:47
                    回复
                      你可以找个两米高 200多斤的篮球中锋 看看他怎么用20斤的兵器


                      IP属地:江苏11楼2015-02-16 13:42
                      收起回复
                        怎么说呢,这是需要讨论的。
                        楼主可以分外线作战和内线作战再讨论一下


                        IP属地:广东12楼2015-02-16 20: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