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春生正在给制作好的银器称重
顺着神木钟楼北街的石板路往前走,沿边商户的字号依稀可见,老旧的门板似乎在诉说着那过往的繁华。
寻着“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记者来到了一家看上去并不起眼的银饰店。店铺虽不大,但是个小套间,外间摆放着制作精巧、琳琅满目的银饰,里间则是打制银饰的地方。这个店铺的主人便是杨春生。
神木银饰手工铸造技艺已被列入榆林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而杨春生则是这一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经他铸造出的银饰有的时尚且复古,有的经典且个性,各个玲珑剔透,栩栩如生,让人看了爱不释手,这也使得杨春生的名气有如他手中那“锵锵”的铁锤声般响亮。
进入店铺,只见杨春生正在一件首饰上刻花。记者不忍上去打扰,只得在一旁静静观察,年逾五十的杨春生,发间已现银白,透过老花镜,记者看到他目光炯炯,神情专注,每次下刀都小心翼翼,唯恐出现差错。一刻钟过去,杨春生停下手中的活儿,擦了擦脸上的汗水,笑着告诉记者,经他手制作的银器他都会刻上特定的符号,这既是一种标志,更是他对自己手艺的保留和认可。如今,这个符号不仅代表杨春生,更是神木银器的代表。据了解,杨春生的银器不仅深受神木人的喜爱,更有不少外地人慕名前来收藏。
“我这门手艺并非祖传,当时也是迫于生计,没想到一路坚持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杨春生告诉记者,自己以前一直在农村老家靠种地为生,后来经亲戚介绍,到内蒙伊旗开了一家卖银饰的店铺。由于自己完全不懂银器制作,于是便雇了个师傅,一边开店一边学习相关知识。
“学习银器制作是一个磨练身心的过程,完成一件好的银器往往需要很长的工时,有时需要几天,有时甚至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坚持长时间打磨、雕刻的臂力,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回忆起学艺时光,杨春生记忆犹新。由于能吃苦、勤琢磨,很快他便掌握了银器制作的基本手艺。五年后,随着他的银器制作手艺越来越娴熟,杨春生将店铺搬回了神木。
“千锤百炼”铸造了杨春生的老把式“打银”工艺。从事手工制作银饰近二十年,打制银饰的每一道工序他都了然于心。无论是选料、熔化、锻打、做锡模,还是打磨、雕刻、焊接、清洗等工序,杨春生都极力做到精益求精。“制作银饰工序繁杂,每一项都要细心再细心。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不断锤炼。有时为了制作一个手镯,会熬好几个通宵,生怕客人不满意。”聊起自己的手艺,杨春生滔滔不绝:“首先要注意银子的质量,如果纯度不够,就必须要用硼砂或硝铵去杂质;其次注意尺寸,如果准备打十七八厘米,那么只需先打成十四五厘米就行,之后放在模具上,再进行加工即可;最后打好的银器要经过玛瑙抛光,这样才会光滑、明亮。”杨春生边说边拿出工具向记者示范。“嘭嘭嘭”,铁锤敲打着银块,发出铿锵的声音。他一手拿着榔头,一手钳着银块,把银块打成扁的、方的、长的……不起眼的银块,在看似并无章法的敲打下,慢慢变成了一只古典而又不乏时尚的手镯。
“现在的新银饰一般都采用99%以上的纯银制作,实际含银量比老银要高。”杨春生介绍说,“而且随着制作工艺的进步和创新,很多新银饰品的工艺比老银饰品要精美,种类也更为丰富,一些好的新银饰品也非常值得收藏。”
“如何来评定一件制作精良的银饰?”记者问,杨春生立刻拿出一件制作精良的长命锁为记者介绍:“就拿这个长命锁来说,它在设计上造型优美流畅,装饰完美,各种图案关系处理得当,这称之为‘巧’;再看它的做工,繁简得当,给人以一种审美的愉悦,这就称得上是‘工满’了。”
随着科技发展,手工打银的人越来越少,但杨春生依然选择在自己的行业里坚守。
谈到未来,杨春生略带感慨地说:“手工银饰不仅是实用品、工艺品,其实也是一种文化的述说与传承者。而文化,是不该被遗忘的。可惜的是,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意学这个,我的几个子女也各自忙于事业不愿接触。为了传承,接下来我会去寻找一个懂银、爱银并乐意学这门手艺的人,希望能把自己的这份心血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