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师教学吧 关注:137贴子:417
  • 1回复贴,共1

银行股投资第一课(三)神奇的利润调节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可能有些错误,发文并不代表完全认同作者观点,请读者不要尽信书!
原文地址:http://xueqiu.com/2074020838/32936186
经常听大虾们说,XX银行隐藏利润多少多少,XX银行释放了利润。那么到底怎么回事呢?这算不算财务造假呢?
财务会计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财务造假】和【财务调节】的区别,前者是无中生有,后者是东厢挪到西厢,名字可能换了,位置可能变了,但东西还是原来的东西。
本节,我们主要来看看银行最常见的利润调节方法——拨备。
拨备是企业运行中,对预估可能已经产生的风险和损失所作的一个准备。相当于你借了10块钱给同事买早餐,明知道他“忘记”的可能性很大,又不好意思找他还钱,所以你已经做好了这10块钱收不回的打算。反应到银行的报表中,主要涉及两个定义,一个是资产减值准备,一个是贷款减值准备。
资产减值准备包括贷款减值准备,还包括一些其他资产的减值准备,可以是同业资产,也可以是应收款项类投资,甚至可以是债券、商誉等。但对于银行来说,其中的大头,还是贷款减值准备。
前面的章节我们讲到,贷款放出去以后,不会马上变成坏账,这中间存在一个滞后。一般来说对于一笔贷款,如果银行发现有坏的苗头,先是进入关注类贷款,然后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直至最后核销。但是在财务上,不可能等到最后核销的时候,才来处理这个坏账。银行需要预提一部分【准备】。但是具体提多少,各家银行有一定的自主权。如果某家银行的准备计提力度,大幅超出同行的平均水平,或大幅高于其以往年度,或者大幅高于不良资产生成速度——这种情况下,会被认为是“隐藏”了利润。反之,则被认为是“释放”利润。
我们再来重新了解一遍【贷款减值准备】:
对于贷款的坏账问题,银行建了一个池子,叫做“贷款减值准备”。银行每年都会把仓库里的料(真金白银),往池子里投一些,储存起来“准备”应对未来的坏账核销。当这个真金白银丢进池子里以后,就已经相应扣减了银行的利润。日后坏账核销的时候,是不影响银行利润增减的,只影响池子里料的多少。
价值投资者最喜欢的东西来了。这里涉及到【资产隐蔽】——这个池子里的减值准备,是直接从总资产和净资产里扣除掉的,没有体现在账面上。对于一个净资产1000亿、每股净资产是10元的银行,假如减值准备有100亿元,那么相当于隐蔽了每股0.75元的净资产(扣除25%所得税后)。
这里简单举个例子,假如某银行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比合理值多了100亿,那么相应“隐藏”了多少利润和净资产呢?答案是均为75亿元。文后有关于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说明,不怕费脑的可以看看。
最后再补充几个银行业的知识:(行文尽量简练了哈
一、贷款减值准备,监管要求有两条:
1、 一是拨备覆盖率不得低于150%(已经在执行)。也就是贷款减值准备这个池子里的料,不能低于不良贷款的1.5倍。
2、 二是拨贷比不能低于2.5%(2016年前达标)。也就是不管你不良贷款多也好少也好,贷款减值准备这个池子的料,不能低于所有贷款总额的2.5%。
PS:第二条监管标准看似有点霸气和蛮不讲理。曾经某位德高望重的银行高管,也曾有所微词。也是哦,我家银行资产控制好不良率低,凭什么要我计提那么多准备(会减少当期利润,降低一级资本充足率)。但是回过头来看,这条监管标准是非常稳健的。因为当经济好的年头,别家银行的不良率是0.9%,你家不良率是0.4%,确实感觉不良控制不错,不良率比别家低一半。但是等到经济不好的年头,这个不良率并不是等比例上升的。情况往往是这样:一个跳升到2.4%,一个跳升到2%。如果前期按拨备覆盖率计提准备,这个时候就傻眼了。
二、不良贷款率,是一个比较人为的指标。我更喜欢【重组+逾期】贷款率这个指标。也就是将重组贷款和逾期贷款,去除以总贷款,然后再各家银行横向比较。
人家明明已经还不起款了,可是你家偏要说人家有能力还款,就不划到不良贷款里——那我也没辙啊。所以建议大家用贷款减值准备/【重组+逾期】贷款,这个指标来横向比较各家银行。同时注意逾期贷款里面抵押和质押贷款的比重。这个问题,如果有机会,我会再分两节分别阐述。


IP属地:浙江1楼2015-02-19 07:47回复
    投资银行股,经常听大虾们说,“一季报定全年”。比如说,某家银行一季报出来以后,同比去年增长20%,那么今年全年业绩的增长率很可能就是维持在20%的水平线上,出现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这是为何呢?
    在阐述原因之前,首先要讲讲例外的情况。
    前一节我们讲了拨备对利润的调节,一般情况下,银行的报表倾向于将各期的利润平滑,避免出现大起大落。这主要也是因为银行与其他民企上市公司不同,掌舵的董事长或行长都不是实际控制人或大股东。像这类【职业经理人】掌舵的公司,掌舵者倾向于获取平滑的业绩增长。
    具体原因,我想在集团公司工作过的应该都知道——业绩增长过快,下一年就会面临更高的业绩任务指标;而如果业绩大幅滑坡,又会面临相关部门(XX委)的考核责难,各种检讨、报告等是免不了的。所以管理层倾向于在好的年头将业绩压低,存点余粮;而在坏的年头把余粮拿出来,度过难关。
    市面上,除了某两家有强烈融资冲动的银行以外,大部分银行都希望自己的业绩排名在同行中排名中上即可,不挑头不冒尖,也不落后。博大精深的【中庸】思想。
    然而,两种情况下会出现例外:
    一、“洗澡”。这种情况主要是银行换了董事长或行长,就会发生财务洗澡的情况。主要手段也还是加大拨备力度,给自己以后经营存点余粮。同时加大核销力度,把前一任的PP擦干净,从此轻车上路。
    二、新监管指标实行,为达标不得不临时加大拨备力度。历史上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曾经从100%提高到150%,为了达标各家银行不得不临时大笔核销,同时加大拨备计提,导致业绩单季下滑明显(由于指标通常年末考核,所以该事件也往往发生在第四季度)。因为这个原因,某家银行在2008年年报就不得不大笔核销,致使当年净利润同比减少77%。就目前来说,还有一条拨贷比(贷款减值准备/总贷款)不低于2.5%的指标,是要求2016年年底达标的。因此各位亲可以看看自己手里的票,距离达标还差多少。
    讲过意外情况之后,再来谈为何银行股【一季报定全年】。不过大家要理解,这个一季报定全年,并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所以千万别往绝对的方向去理解。
    原因之一,就是之前提到的管理层平滑业绩的需要,不再赘述。当然,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此外:
    银行利润增长的几个途径,开源方面一是资产规模(包括但不限于贷款)的扩大;二是各项资产息差的提升;三是中间收入(包括但不限于手续费、顾问费)的增长。节流方面,一是管理费运营费的降低(也就是“成本收入比”下降),二是拨备减少(建立在不良下降的基础上才是健康的,否则可以看做是“释放”利润)。
    我们来看第一项资产规模。首先是占银行资产大头的贷款,在放贷当年,在报表上是基本不产生收益的。以招行2014年半年报为例:

    上图可以看到,存款与贷款之间的利差约为4%。如果扣除营业税,再除去约25%至30%的管理运营成本(成本收入比),只剩余连3%都不到。而拨贷比(不低于2.5%)要求2016年年底前达标,目前各家也基本保持在2%以上的水平。也就是说,要维持拨贷比不下降,就要求银行当年【新增贷款】所获得的【增量收益】,全部计提给当年的拨备了。第一年新增贷款的增量收益,要第二年才能体现在报表里。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诀窍,就是当年总资产增速较快的银行,第二年的业绩往往也不错。因为总资产增速快说明管理层有心把业绩做上去(前提条件是核心资本充足率得够用),这个就不展开讨论了。@处镜如初 对这一点的理解应该比我更深。
    在资产里面,除开贷款以外,还有两个大类资产,一是同业资产,二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主要为债券)。这两类资产的特点,是基本没有计提损失准备,监管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所以在报表上看,当期就能够获益。
    一般银行的资产配置,贷款占大头,资产增量基本要占到总增量的一半以上。如果再算上央行的存款准备金,留给债券、同业等资产的空间已经不大。假如某银行当年总资产增长20%,那么这个20%的增速能做到有8%至10%是同业资产和债券贡献的,就很不错了。因为资产配置是分摊到一年的12个月中(实际情况是年头略多,年尾略少),一月份新增的能拿全年利息,12月新增的就只有不到一个月利息了,所以贡献率还要打对折,也就变成4%至5%。
    再来看第二项息差因素。如果遇上调息,那么长期贷款的利率调整大多是从第二年年初开始的。当然也有部分贷款约定下月调整的。调息后,资产(利率)的重定价有较大比例发生在第二年的一月份。
    节流方面,运营管理费和拨备核销,各家银行通常有一些季节性的差异。例如有些银行喜欢四季度提大头的管理费(年终奖?),有的喜欢一季度提。而拨备与核销方面,多集中在四季度,也有年中年末分两次核销的。
    因为这个原因,部分银行用【1季报×4】来预估全年业绩水平,是不大合适的,因为存在季度的差异。但是用【去年全年业绩×今年1季报同比增长率】来预估全年业绩,是略微靠谱的。


    IP属地:浙江2楼2015-02-19 07: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