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伴随着佛经进入中国,中国便开始有了寺庙和出家人。自古以来,出家人给人的印象是高深莫测。所以出家人常常被尊称为“师傅”。可是你知道吗,不是谁想出家都可以的,寺庙里和尚头需要精挑细选,然后从民间过滤出智慧相对高的人,方可收为徒弟,削发为僧。因此出家人代表着一股股具有超级智慧的人群。然而这群人有两大特点,第一,他们活着的时候,两耳不闻天下事,智慧头脑一生空。本应发挥超级智慧,为人类社会尽一份力量,可是却随着身份的改变所有的智慧白白浪费,聪明的头脑空转一生。第二、他们死后,除了先生育后出家的以外,全部断子绝孙。人类生存的目的,首先是繁衍生息、传宗接代,而出家人却因佛规戒律,不近女色,断送烟火。这就意味着着一股股智慧的种子,不再发芽,一支支、一脉脉的智慧基因,就此失传。可想而知,被过滤后剩下的人群,聪明人的比率逐渐在降低。我们知道,每一座寺庙都可以矗立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同时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扩大和迁移,又会建起更多的寺庙来满足佛教徒们的需要。有寺庙在,就要有出家人在,出家人死一批,就需要从社会上过滤一批新人来补充。每来一批就要绝户一批。就这样从佛教进入中国,截止清朝末期共计1913年(截止文化大革命砸庙毁寺共计1969年)内,中华民族的智慧一直随着出家人的不断产生和死去,在周而复始地消耗着,这种消耗随着寺庙的不断增加又不断加速。大家都知道,中国易经,世界瞩目,可望不可及,在两千年以前,也就是佛教进入之前,应该是中国的极鼎智慧时期。佛教进入我国初期消耗的部分智慧就是极鼎智慧。循规蹈矩、周而复始的智慧消耗,使得中国民族的智慧水平一直在削弱,拥有智慧的个体数量逐渐在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