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山茶座吧 关注:257贴子:12,879
  • 11回复贴,共1

马耳山前香店、李家峪村名的变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马耳山主峰南麓,紧靠山脚下有向个小村庄:由西而东分别是香店、李家峪。小村庄倚山傍水,风光秀丽,每次路过那里都少不了找个人家歇个脚,喝杯水。自然也少不了打听一下村庄名称的来历。再后来,从网络资料上查到了官方来源关于几个村庄名称来历的更多解释,颇有顿开茅塞之感。
  如关于香店村名的介绍:香店村,清康熙年间(1670年)史姓迁此立村,以制香开店为业,得名香店。
  关于李家峪村名的介绍:李家峪,明洪武二年(1369年)李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李家庄子,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因重名,更为今名。
  关于张家峪村名的介绍:张家峪,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张姓自诸城县普庆迁此立村,以姓取名张家庄,地名标准化处理时因重名,更为今名。
  看着这些凿凿数据与典籍资料,十分钦佩古人记载下来的文字资料之珍贵,当然也钦佩后人挖掘整理之不易。不过偶然读到道光版《诸城县续志》关于史上村庄名称的记载,却发现县志记载的与上述所谓“权威”说法大相径庭。特罗列于此供同好进一步质疑研究参考。


IP属地:江苏1楼2015-02-27 22:07回复
      历史上,直到民国初年,马耳山周边地区曾属于诸城县。根据清道光十四年(1834)刊行的《诸城县续志》有关记载,马耳山主峰南麓及周边地区属于“高哥庄练”,该练领村六十七个,而且一一列出了当时的村庄名称。
      但在上述县志资料的记载中,香店、李家峪(李家庄子)都非其名,而赫然在列的,却是“东瓦龙石”、“西瓦龙石”。也就是说,直到180多年前的道光年间,香店、李家庄子的名称还是东西瓦龙石(应为瓦瓴石),而不是目前官方资料所介绍的洪武、永乐、康熙年间就称为香店、李家庄子。(如图)




    IP属地:江苏2楼2015-02-27 22:18
    收起回复
      2025-08-21 11:32:5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一个小村庄历史上的名称究竟叫什么,也许并不是什么大事。但历史毕竟是历史,具体情况究竟如何,十分期待高人作进一步的考证。


      IP属地:江苏3楼2015-02-27 22:19
      回复
          乾隆版《诸城县志》关于“瓦瓴石”村名也有记载。
          据该版县志《山川考》记载:“马耳南麓有石如瓦瓴,村名瓦瓴石”。乾隆版《诸城县志》刊行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当时的瓦瓴石村还只有一个,不分东西。但在其后70年在道光版《诸城县续志》刊行时,随着人口与生产的发展,已经扩大成东西瓦瓴石两个村庄了。但其名字,仍然使用的是瓦瓴石,只是在前面冠以东、西两字以示区分。


        IP属地:江苏4楼2015-02-28 08:16
        回复
          考证应该是对的。
          2012年五莲县志:
          位于松柏镇政府驻地北2.4千米处,马耳山西南麓,隔河与孤子崖相望,聚落沿河北岸分布。东临李家峪,西至北山前,南靠松柏,北接张榜沟,辖区面积175.74公顷。据《史氏族谱》载,清康熙九年(1670年),史姓从邻村墙夼迁此立村,以制香、开店为业,得名香店。辖2个村民小组,136户,426人。耕地32.98公顷,种植地瓜、花生等,产苹果。
          没有提到瓦瓴石等相近说法,可能当时的考证有误。


          5楼2015-06-01 21:22
          回复
            地名起源的断档,应“依法”予以纠正,尽可能达到完善。


            7楼2015-06-02 06:06
            回复
              张家峪(张家庄),在高哥庄练就没有记载,有没底沟(今乌金沟),张姓应该是清朝时迁入,估计当时户数较少,未形成规模性的村落,县志不录入。县志有些村名搞的不严谨。


              IP属地:山东9楼2025-04-11 21:22
              回复
                高哥庄练的黑豆夼,现在是什么村名?现有村庄对不上号?


                IP属地:山东10楼2025-04-13 14: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