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舞倾城吧 关注:153贴子:7,735
  • 3回复贴,共1

·|凤舞倾城——「资料」民国广告战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知道过去的丝袜广告是怎么拍摄的吗?你知道是些什么人在拍广告吗?有一批民国名流曾跻身于广告大战中,为国货摇旗呐喊,为华企宣传鼓劲。回首当年,原来广告并非影星、歌星、球星们的“专利 ”,也并非只有美女模特在“一统天下”。
  翻翻民国年间的老报纸、老期刊,我们能感受到当年广告大战的弥漫硝烟。在那林林总总、光怪陆离的商业广告中,一幅幅名流手迹如同绿洲甘泉,沁人心肺,令人神往。有作家、学者、名医、将军、政一治家,甚至佛教法师,他们的题辞、书函既是广告,更是难得的书法艺术品。


1楼2015-04-10 05:47回复
      袁克文:“现身说法”戒烟毒
      袁克文(1890-1931)号寒云,袁世凯次子。他多才多艺,诗、文、书、画,样样精通,又嗜收藏,曾寓居沪上,因而也是一位海上闻人。1927年12月,他在《申报》上刊登一幅手迹:
      浦子戒烟,为海上第一。既无痛苦,又去百病,不碍做事,且更精神。多则百日,少仅两月,即可断绝,永不思吸。欲戒者乞到凯自迩路惟善里浦子戒烟院。
      这幅题辞夹在新闻栏中,不像其他商品广告那么醒目,实际上是那家戒烟院的宣传品。那时鸦片烟流毒甚广,戒烟药广告也不时见诸报端。
      袁克文的鸦片烟史长达14年,烟瘾很大。那时的米价每石10元,他一天的鸦片烟消耗就要20元!袁戒烟在他遗存的《寒云日记》中有记载。丁卯(1927年)八月十九日记:“延浦生应仙以其自制丹药,为予戒绝罂粟膏之嗜。即自今日始,永与之绝。”第二天记云:“痼疾既除,身体遽爽。”二十二日又云:“仍服浦生药,疾良已。衷怀快甚,知从兹烟癖断矣。”自服药始不到十天,袁已“饮食渐加,起居有序”。其间有人劝他重吸粟膏,“予略进,呛逆不可,亟弃去,誓决不再进。”他戒烟决心甚坚,收效亦大。几个月后,袁克文在《申报》、《晶报》又刊登一幅题辞,述配以两幅照片:
      予在戒烟时摄一影,戒后四月,又摄一影。丰瘦悬殊,恍若两人。今特题赠,以证戒烟之效。此赠浦子灵速戒烟院。
      戊辰正月 袁克文
      从此这家位于法租界八仙桥凯自迩路(今金陵中路)嵩山路西惟善里的浦子灵速戒烟院声名鹊起,浦应仙的戒烟丸生意火红。人们称他“浦子灵”,浦氏也以浦子灵自居。


    3楼2015-04-10 05:52
    回复
        颜惠庆、杨杏佛:为华商保险鼓气
        中国人寿保险业的创始人、著名实业家吕岳泉创办的华安人寿保险公司,在旧中国的金融保险业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12年6月1日,华安开张,孙中山、黄兴等都派人前来致贺,场面十分热闹。吕岳泉善于经营,又聘用有经验的英国人郁赐和第费利斯担任总司理和会计师,吕自任总经理兼营业部主任。虽重用外籍雇员,但实权始终掌握在华商股东选出的董事会手中。在华安创办十周年之际(1922年10月),吕岳泉在《申报》推出巨幅广告,用《颜惠庆博士之人寿保险观》为广告文,中英文对照,配有颜的照片,可谓别出心裁。
        颜惠庆(1877-1950),字骏人,上海人,著名外交家。民国初曾任外交部次长、总长及国务总理等职,一度兼摄大总统职务。颜惠庆写道:
        闻诸欧美,大保寿公司之设建早者,已历百有余载,国民夸道,以为荣幸。今默察吾国人民之于保寿,与保寿之可发展两项情形,切要胜利,初不亚于他国,则是发挥光大,当亦无难。允宜亟事赞助本国公司,并促保寿专门条例之速行颁布,以为国人投保之保障。若是,则于身受其益以外,必有兼致国家富力增进之效也。
        在保险事业尚处起步时期的当时中国,无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颜文虽非手迹,又较长,但作者显赫的身份足以产生深远的名人效应。
        华安开张时寄人篱下,栖身于外滩30号洋楼一隅;十周年庆时已拥有北京路11号自己的大楼;1926年又在静安寺路建起九层楼的巍峨新厦(今南京西路106号金门大酒店)。吕岳泉经营有方,其中他的“广告经”不容忽视。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人寿保险已比十年前深入人心。有个中华人寿保险协进社在《申报》上定期主编《人寿保险专刊》。1933年7月9日第7期刊出一幅杨铨(杏佛)的手迹:
        人寿保险,是节省有用金钱,谋未来保障的最良制度。
        杨铨
        杨杏佛(1893-1933),著名学者、政治活动家,时任中央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干事。1932年底,他与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等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争取民主权利,1933年6月18日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同年7月2日上海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这幅关于人寿保险的题辞没署日期,不知撰于何时。它刊出于杨被害后不久,显然是对这位民主斗士的一种纪念,也是对当局的无声抗议。小小广告,连接着时代风云。


      6楼2015-04-10 05:58
      回复
          胡适、林语堂:“新亚”留墨宝
          前些年,笔者查阅1936年至1937年上海《逸经》杂志,在其广告页上发现胡适与林语堂为新亚大酒店的题辞。胡适的题辞为:
          新亚酒店的成功使我们深信我们中国民族不是不能过整齐清洁的生活
          民国廿四年九月 胡适
          林语堂的题辞为:
          旅行客次,向为作客所苦,在今日已成为休养将息之佳事。路站打尖,向亦为旅客之畏途,在西洋今日又成为普通比在家更优美之住所。上海之有新亚,俨然可为国人将来旅舍之标准。住此三天,始知上海旅馆亦已有可若西洋旅馆媲美者,不胜欣喜,书数语为志。
          廿五年八月十日 林语堂
          坐落于上海四川北路天潼路口的新亚大酒店,1932年11月14日开工建造,1934年1月15日开张,高十层,有300多个客房。它是当时粤商开设的一家酒楼兼旅馆,其粤味菜肴和广式月饼闻名遐迩,至今仍是上海的老牌特色饭店之一。1935年9月初,胡适从北平南下抵南京,参加中央研究院会议,9月7日被选为中研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此后来沪,即下榻于新亚大酒店。据胡颂平编的《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记,胡适的《追忆曾孟朴先生》一文正是在新亚大酒店写成的。上述题辞无疑也撰于此次上海之行下榻“新亚”期间,可惜没有收录在他的年谱长编当中。胡适的题辞为民族实业评功摆好,很有点爱国激情。
          林语堂的题辞也为“新亚”自豪,称“住此三天,始知上海旅馆亦已有可若西洋旅馆媲美者”,是对“新亚”的极大赞誉。“新亚”老板很会抓住机遇,及时请大作家为酒店题辞,于是留下了这幅墨宝,又成了他们难得的广告词。
          看来广告并非影星、歌星、球星们的“专利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为商家题写匾额楹联,作诗撰文,从不视作辱没斯文的举动,此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只是到了近代西风东渐,商品广告几乎被美女模特“ 一统天下”,文人耻于沾上铜臭,才远离广告阵地。不过仍有许多名家出于爱国热忱,跻身于报刊广告林中,为国货摇旗呐喊,为华企宣传鼓劲。我们欣赏这些名家书法之余,应该提醒文史专家:如整理太虚、袁克文、尚小文、丁福保、蔡廷锴、颜惠庆、杨杏佛、胡适、林语堂等人的文集、书札或传记时,请不要忘记这些有趣的广告文字!


        7楼2015-04-10 05: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