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4月21日03:07来源:周口晚报
□晚报记者 王晨/文 朱海龙/图
核
心提示
周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老城区处于沙颍河上游,人口密度大,本土性特质文化资源丰富。对故乡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承载着周口悠久历史的老街道、古埠口是很多周口人温暖的生活记忆,他们无论身在哪里,总会怀念记忆中家乡的悠闲生活。如今,面对高楼林立、道路宽广的现代化城市,如何守护周口老街道、古埠口,来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成了不少市民心中的疑问。
保护我市
老街道古埠口
政协委员声音:
保护我市
老街道古埠口
寻觅老周口的影子
位于中州大道和汉阳路之间的几条南北巷代表了老周口的影子。
新街与老街是老城区仅有的一片历史街区,这里有周口第一家西医医院——同仁医院旧址,还有李家大院、三进院落的张占魁公馆及刘公馆等老院落。
如今,新街与老街的格局仍为明清时期的格局。这里大部分的院落结构尚未遭到破坏,保存完好的建筑仍然有人居住,只有那些残损严重的建筑成了空房。虽然很多建筑的屋顶已被重新修建,但墙体还是原来的,也有部分建筑因改建失去了原貌。
此外,人们在关帝庙、镇冲寺、三义街、二板桥、德化街等地也能寻觅到老周口的影子。
周口因水而生。过去,中州大道和滨河路交叉口西100米处有一个埠口,不仅可摆渡牲口和车辆,外地来的各种货物也都是从这个埠口登岸。如今,这里只有一些木桩见证着昔日埠口的繁华。
现场直击:
文化街
政协委员蒋勤昌、马培聚、王忠雷、倪胜章在提案中说,我市历史上通航河道较多,沙颍河、贾鲁河、涡河、汾河等沿河两岸形成了许多商业码头。沿河古埠口、老街道是传统商船水运文化的缩影,是对先民行商驶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记忆。这些承载着周口历史的古埠口、老街道,随着公路、铁路的开通而衰落,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濒临消亡。
周口,明代最初称“舟埠口”,清代称“周家口”,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周口镇”。清代和民国时期,周口沙南、河北、河西的街道上店铺林立,商船云集,“漕运兴旺,樯桅树密,水陆交会之乡,财源堆积之薮”,可以说周口是因河而兴。
自南花园、裤裆街到关帝庙老街,过去那里一色的青砖黛瓦商铺及两岸埠口,是老周口人挥不去的乡愁。然而随着旧城改造,老街道、古埠口的消亡割断了周口人文历史的根脉。政协委员提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全社会都来共同保护周口市的古埠口和老街道。
周口已有600余年的开埠历史
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有人在沙颍河北岸结庐建寨,名为永宁集,后来,山西周姓移民在此开设埠口,周家口因此得名。市委宣传部调研员岳献甫说:“如果以此计算,周口已有647年的开埠历史。”
明朝永乐年间漕运兴起后,周家口成为四通八达的中原漕运重镇,沙颍河两岸码头遍布,房街相连,形成了东西长达十余公里的商铺重镇。借助漕运的力量,到乾隆年间周家口已经发展大小埠口20个。
资料显示,鼎盛时期,周家口两河三岸共有大小街道72条,背街、胡同110多条,商业气息很浓。当时,周家口手工业非常发达,人们以产品为街道命名,如皮坊街、弦坊街、麻线街、笆子街、打铜巷等;还有的街道以商品为名,如坊子街、山货街、杂货街、果子街、牲口市街等。
周口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老城区,沙颍河南岸开埠的第一条街道就是老街,也就是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子午街,向北通到沙颍河堤周家渡口,向南通到剪股街。新街位于老街西侧,与老街并向而行,是周口清代、民国时期金融、贸易最为集中的街道,也是达官显贵居住密集的街区。
记者调查:
保留文化记忆
周口的老街道、老建筑虽然大部分已毁于一旦,但城市的地理环境没有改变,城市总的风骨还在,三川交汇的地理特色非常鲜明,老码头、老街区依稀尚存,老街、新街、中正街等老街道的形态依然,关帝庙保存完好,镇冲寺、三义街、德化街、作坊街等老街道都有一些百年以上老建筑,这些有幸保存下来的一砖一瓦,都是弥足珍贵的特质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对其加以保护和利用,必将大放异彩。
周口市规划局副局长樊兴领说,虽说周口一部分老街道已经消失,不少三川老景观不可能再现,但一座开埠600余年的城市,不能不保留一点文化记忆。
樊兴领告诉记者,2014年,我市对周口历史文化进行了专项规划,成立了周口市历史文化规划专家顾问小组,再次摸排了古埠口和老街道。“古埠口和老街道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能勾起周口人对往事的许多记忆。还有老周口人口中的‘南岗楼、北岗楼,中间加个小铁牛’,虽说南岗楼和北岗楼已消失,但我们对它们还有记忆,我们需要保护这些文化记忆。所以,在规划建设道路、建筑时,我们会避开老街道、古埠口、标志性建筑等。”
“未来,我们会在中州大道与滨河路交叉口西100米处,规划建设一个仿古建筑,重现市民记忆中的埠口。”樊兴领说,周口市历史文化规划专家顾问小组会继续寻找没有被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名建筑、老街道等,然后进行抢救、修缮和保护。
□晚报记者 王晨/文 朱海龙/图
核
心提示
周口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老城区处于沙颍河上游,人口密度大,本土性特质文化资源丰富。对故乡的眷恋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承载着周口悠久历史的老街道、古埠口是很多周口人温暖的生活记忆,他们无论身在哪里,总会怀念记忆中家乡的悠闲生活。如今,面对高楼林立、道路宽广的现代化城市,如何守护周口老街道、古埠口,来传承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成了不少市民心中的疑问。
保护我市
老街道古埠口
政协委员声音:
保护我市
老街道古埠口
寻觅老周口的影子
位于中州大道和汉阳路之间的几条南北巷代表了老周口的影子。
新街与老街是老城区仅有的一片历史街区,这里有周口第一家西医医院——同仁医院旧址,还有李家大院、三进院落的张占魁公馆及刘公馆等老院落。
如今,新街与老街的格局仍为明清时期的格局。这里大部分的院落结构尚未遭到破坏,保存完好的建筑仍然有人居住,只有那些残损严重的建筑成了空房。虽然很多建筑的屋顶已被重新修建,但墙体还是原来的,也有部分建筑因改建失去了原貌。
此外,人们在关帝庙、镇冲寺、三义街、二板桥、德化街等地也能寻觅到老周口的影子。
周口因水而生。过去,中州大道和滨河路交叉口西100米处有一个埠口,不仅可摆渡牲口和车辆,外地来的各种货物也都是从这个埠口登岸。如今,这里只有一些木桩见证着昔日埠口的繁华。
现场直击:
文化街
政协委员蒋勤昌、马培聚、王忠雷、倪胜章在提案中说,我市历史上通航河道较多,沙颍河、贾鲁河、涡河、汾河等沿河两岸形成了许多商业码头。沿河古埠口、老街道是传统商船水运文化的缩影,是对先民行商驶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记忆。这些承载着周口历史的古埠口、老街道,随着公路、铁路的开通而衰落,在城市发展建设中濒临消亡。
周口,明代最初称“舟埠口”,清代称“周家口”,新中国成立后改称“周口镇”。清代和民国时期,周口沙南、河北、河西的街道上店铺林立,商船云集,“漕运兴旺,樯桅树密,水陆交会之乡,财源堆积之薮”,可以说周口是因河而兴。
自南花园、裤裆街到关帝庙老街,过去那里一色的青砖黛瓦商铺及两岸埠口,是老周口人挥不去的乡愁。然而随着旧城改造,老街道、古埠口的消亡割断了周口人文历史的根脉。政协委员提议由相关部门牵头,全社会都来共同保护周口市的古埠口和老街道。
周口已有600余年的开埠历史
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有人在沙颍河北岸结庐建寨,名为永宁集,后来,山西周姓移民在此开设埠口,周家口因此得名。市委宣传部调研员岳献甫说:“如果以此计算,周口已有647年的开埠历史。”
明朝永乐年间漕运兴起后,周家口成为四通八达的中原漕运重镇,沙颍河两岸码头遍布,房街相连,形成了东西长达十余公里的商铺重镇。借助漕运的力量,到乾隆年间周家口已经发展大小埠口20个。
资料显示,鼎盛时期,周家口两河三岸共有大小街道72条,背街、胡同110多条,商业气息很浓。当时,周家口手工业非常发达,人们以产品为街道命名,如皮坊街、弦坊街、麻线街、笆子街、打铜巷等;还有的街道以商品为名,如坊子街、山货街、杂货街、果子街、牲口市街等。
周口的历史文化资源主要集中在老城区,沙颍河南岸开埠的第一条街道就是老街,也就是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子午街,向北通到沙颍河堤周家渡口,向南通到剪股街。新街位于老街西侧,与老街并向而行,是周口清代、民国时期金融、贸易最为集中的街道,也是达官显贵居住密集的街区。
记者调查:
保留文化记忆
周口的老街道、老建筑虽然大部分已毁于一旦,但城市的地理环境没有改变,城市总的风骨还在,三川交汇的地理特色非常鲜明,老码头、老街区依稀尚存,老街、新街、中正街等老街道的形态依然,关帝庙保存完好,镇冲寺、三义街、德化街、作坊街等老街道都有一些百年以上老建筑,这些有幸保存下来的一砖一瓦,都是弥足珍贵的特质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价值,对其加以保护和利用,必将大放异彩。
周口市规划局副局长樊兴领说,虽说周口一部分老街道已经消失,不少三川老景观不可能再现,但一座开埠600余年的城市,不能不保留一点文化记忆。
樊兴领告诉记者,2014年,我市对周口历史文化进行了专项规划,成立了周口市历史文化规划专家顾问小组,再次摸排了古埠口和老街道。“古埠口和老街道上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能勾起周口人对往事的许多记忆。还有老周口人口中的‘南岗楼、北岗楼,中间加个小铁牛’,虽说南岗楼和北岗楼已消失,但我们对它们还有记忆,我们需要保护这些文化记忆。所以,在规划建设道路、建筑时,我们会避开老街道、古埠口、标志性建筑等。”
“未来,我们会在中州大道与滨河路交叉口西100米处,规划建设一个仿古建筑,重现市民记忆中的埠口。”樊兴领说,周口市历史文化规划专家顾问小组会继续寻找没有被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名建筑、老街道等,然后进行抢救、修缮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