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是中华民族的成长期,成长的痕迹体现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汉唐常常并称,除了这两个朝代时的中国都属世界一号强国外,也由于这两个朝代都颇具恢弘、大度、自由的气象。唐朝的气象,源于来自其综合国力的充分自信;汉朝的气象,更多原因在于其封建社会初级阶段的历史特征使之然。
汉武帝的用人政策就颇具这种初级阶段的历史特征,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研究很多了,因为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各种学说在战国时代即风起云涌,但是到了汉朝,才有机会在一个统一的帝国范围内来一决雌雄。虽然表面上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但是儒家这时的地位完全不能与后两千年中惟我独尊的地位相媲美。在汉武帝的用人政策中,就充满了各种理论混杂在一起的迹象,让人颇多玩味。缺乏一个统一的拔擢标准,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因为你不知道如何完善自己来使自己符合用人的标准,但是对于我们这些看官来说,则足够大家看得津津有味了,这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所以科举制度是中国选才制度上的一大创举,这几年居然有人鼓吹要取消高考,神经啊,难道改回采用九品中正制。)
在对文人的使用上,太复杂了,因为当时没有科举制度,所以人们要寻求进仕之途,门道颇多,关键就看你有没有摸对门,这方面我不多言了,我还是谈谈我感兴趣的武将方面的话题。
在武官的选拔上,标准要相对简单:无非就是看你能不能带兵打仗,这是硬功夫,也很容易经实践来检验,比如能举几斤的重物、能开几石的硬弓、射击的准确度如何等等,在将领的选用上稍微复杂一点,但是也好办,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领军出去跟敌人打上几仗不就知道了。而文人靠摇唇鼓舌、以言词取胜,纯然考量的是一些见仁见智的东西,而且今天中听的话明天也许就不中听了,这么说来,就好像武将从事的是硬科学这类有量化标准的行业,而文人搞的是很难量化的软科学,所以后人感言:百无一用是书生,而班超同志更要半路出家投笔从戎去了。但是实际上,在武将的选用上事情却同样复杂,之所以简单的事情会给搞复杂化,原因在于嘛,历代统治者都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道理,所以这些武将就关系到了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存亡,如何使用武将,成为历朝历代一个十分让统治者头痛的问题。这方面的经典案例很多,每个朝代都有一把武将的血泪史,统治者们面对武将,大多丢下了仁义道德的面具,活做得漂亮的不多(漂亮的含义是既要达到控制武将的目的、又不要让别人说闲话),我觉得大致只有赵匡胤堪称典范,但是这也跟赵匡胤个人性格有关,他本人就是武将出身、在周世宗手下做到了第一猛将,手下那些将军的才干不会超过他,而且赵匡胤是一个性格颇光明的人(千里送京娘虽是野史、也可印证他的为人),他对自己驾御武将的能力有充分的自信,所以在那班兄弟自愿交出兵权后,他没有再去穷追猛打。其他的人,呵呵,有几个人有他的这份资历和相应的自信。
汉武帝的用人政策就颇具这种初级阶段的历史特征,专家学者对这方面研究很多了,因为这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各种学说在战国时代即风起云涌,但是到了汉朝,才有机会在一个统一的帝国范围内来一决雌雄。虽然表面上儒家学说取得了独尊的地位,但是儒家这时的地位完全不能与后两千年中惟我独尊的地位相媲美。在汉武帝的用人政策中,就充满了各种理论混杂在一起的迹象,让人颇多玩味。缺乏一个统一的拔擢标准,对于当事人来说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因为你不知道如何完善自己来使自己符合用人的标准,但是对于我们这些看官来说,则足够大家看得津津有味了,这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所以科举制度是中国选才制度上的一大创举,这几年居然有人鼓吹要取消高考,神经啊,难道改回采用九品中正制。)
在对文人的使用上,太复杂了,因为当时没有科举制度,所以人们要寻求进仕之途,门道颇多,关键就看你有没有摸对门,这方面我不多言了,我还是谈谈我感兴趣的武将方面的话题。
在武官的选拔上,标准要相对简单:无非就是看你能不能带兵打仗,这是硬功夫,也很容易经实践来检验,比如能举几斤的重物、能开几石的硬弓、射击的准确度如何等等,在将领的选用上稍微复杂一点,但是也好办,是骡子是马拉出去遛遛,领军出去跟敌人打上几仗不就知道了。而文人靠摇唇鼓舌、以言词取胜,纯然考量的是一些见仁见智的东西,而且今天中听的话明天也许就不中听了,这么说来,就好像武将从事的是硬科学这类有量化标准的行业,而文人搞的是很难量化的软科学,所以后人感言:百无一用是书生,而班超同志更要半路出家投笔从戎去了。但是实际上,在武将的选用上事情却同样复杂,之所以简单的事情会给搞复杂化,原因在于嘛,历代统治者都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道理,所以这些武将就关系到了一个国家一个政权的存亡,如何使用武将,成为历朝历代一个十分让统治者头痛的问题。这方面的经典案例很多,每个朝代都有一把武将的血泪史,统治者们面对武将,大多丢下了仁义道德的面具,活做得漂亮的不多(漂亮的含义是既要达到控制武将的目的、又不要让别人说闲话),我觉得大致只有赵匡胤堪称典范,但是这也跟赵匡胤个人性格有关,他本人就是武将出身、在周世宗手下做到了第一猛将,手下那些将军的才干不会超过他,而且赵匡胤是一个性格颇光明的人(千里送京娘虽是野史、也可印证他的为人),他对自己驾御武将的能力有充分的自信,所以在那班兄弟自愿交出兵权后,他没有再去穷追猛打。其他的人,呵呵,有几个人有他的这份资历和相应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