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隐忧应引起重视
在业内人士看来,夜盘参与结构不尽合理和人才培养跟不上市场需要,可能会对市场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未来国内也可能形成全天候连续交易模式,市场各方对此应早作准备。
在邵剑秋看来,参与夜盘交易的客户结构不合理是他最为担忧的问题。“国内期货夜盘交易运行已经近两年了,从我们公司的情况来看,我最担心的是客户结构。”邵剑秋表示,如果整个市场参与夜盘交易的产业客户和特殊法人客户数量较少,那么相较于白天的交易时段,夜盘时段的投机氛围会较浓,随之而来的是波动率不正常。市场投机氛围太强,很可能会影响到长线投资者和套利交易者,最终会使他们中的一部分离开市场,这将对市场长远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期货公司的人才培养如何跟上市场的发展,也是邵剑秋关注的问题之一。“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全国期货从业人员共计32454人,较2013年年末同期仅新增了305人,这表明2014年期货行业的从业者数量增长率不到1%。与此同时,期货行业创新的步伐却日益加快。对于期货公司而言,虽然夜盘交易带来了收入的增加,但也使得员工培训、学习的时间被缩短。而整个行业从业者数量的增幅有限,人力资源可能成为创新的最大瓶颈。”邵剑秋不无担忧地说。
邵剑秋的忧虑不止于此。“如果夜盘客户结构不合理,加上期货公司人才缺乏,等商品期权推出时,夜盘交易会如何演变呢?”邵剑秋说,首先,如果期权也有夜盘时段交易,那么做市商如何有效控制夜盘时段的风险?如果期权没有夜盘时段交易,那么夜盘时段期货市场的投机氛围是否会进一步加重,期货公司的风控压力如何缓解?其次,期货夜盘不合理的波动率对场内期权及场外期权的溢价作用,会提高产业客户利用期权进行风险管理的成本。
但在乐观的市场人士眼里,追随国际期货交易所连续交易的“全天候”模式,未来国内期货市场或走上与之相同的发展之路,也将是市场对外开放后的必然趋势。在大商所关于夜盘交易时间的走访调研中,一些机构投资者的建议也反映了市场对这种“全天候”交易模式的需求。“国际主要交易所日交易时长在20小时左右。随着我国期货市场机构投资者的培育和市场对外开放,形成全天候连续交易将是市场的最终发展趋势,国内投资者对此应积极调整观念和思路,尽早适应夜盘模式,利用夜盘平台进行有效避险和投资。”有市场人士表示。
大商所相关人士也表示,在夜盘品种的选择上,大商所将继续以服务产业和满足市场需求为导向,着眼于各类主体更好地管理国际市场传导风险,同时为优势品种的国际化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