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茶时间的长短与水温、茶叶嫩度及分量有关,一般情况下,第二次时间比第一次稍长1分钟左右,以后随冲泡次数逐渐延长,浸泡时间有单次浸泡与多次浸泡之分,茶量和水量也很有讲究,在此同时介绍两种茶的浸泡方式。(一) 浸泡时间与茶汤质量1、时间的重要性 泡茶时,茶叶在水中的浸泡时间是决定茶汤浓度的最重要因素。浸泡的时间缩短,茶汤就会变淡,浸泡的时间加长,茶汤就会变浓。茶叶中含有多种可溶性物质,其浸泡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如何让其按我们希望的比例与分量释放,是泡茶最重要的技术。 浸泡的时间如果太短,虽然浓度已达到我们的要求(因为茶量放多了),泡出的茶汤只是溶出较快的成分,尚不能代表该茶的质量,所以泡茶时应有足够的基本浸泡时间,尤其是第一泡,因为第一泡是茶叶从干燥的存放状态被泡开、舒展的过程,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部分茶叶就来不及被浸润,第二泡以后就会好得多。2、基本浸泡时间 第一泡的基本浸泡时间因茶的种类而异,外形揉成球型或半球型的乌龙茶,如冻顶、铁观音,以及未经揉捻但重萎凋的白茶,如白毫银针,第一泡最好能浸泡1分钟以上;对于外形细小且经重揉捻的红茶,以及解块后的后发酵普洱茶,第一泡只要有半分钟就够了。如果第一道茶浸泡至基本时间后,茶汤变得太浓了,那就说明茶叶放得太多了,可减少置茶量,直到得出标准浓度为止。(二)掌握茶的浸泡时间1.浸泡种类 所谓单次浸泡,就是只泡一次就将茶叶丢弃。所谓多次浸泡,就是同一壶茶冲泡数次,直到味道变淡后才丢弃。多次浸泡的次数,要依置茶量与茶水比例而定。置茶量是根据所需的冲泡次数而定,茶水比例中的水量则因所用杯子或茶壶的大小而定。 用小茶壶冲泡,如果需泡至五泡左右,第一泡的浸泡时间原则上要控制在30秒至1分钟左右(不实施所谓的温润泡),第二泡需要缩短时间,第三泡起逐渐增加浸泡的时间。至于第二泡需要缩短多少时间?第几道起才能恢复到第一道的时间?第三道之后每次增加的时间差距应该是多少? 这些都与茶叶水可溶物溶解速度、茶叶水可溶物含量多少以及泡茶的水温等因素相关。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第三泡以后每泡增加的时间是越来越多,而不是等量的,也就是第四泡如果增加40秒,第五泡一定要增加得更多,而且愈往后,增加的比例也愈大。2、浸泡时间的计算 浸泡时间是从何时算起,又到何时结束呢?起点是从“冲完水”就起算,还是“冲完水,放回热水壶,盖上壶盖后”起算呢?而终点又是计算到“开始倒出”的那一刻,还是算到“倒完最后一滴”?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时间的计算,每个人完全可以依自己的见解和习惯来做,一般而言,浸泡时间多数是从“冲完水,放回热水壶,盖上壶盖后”算起,直到“将茶汤开始倒出”为止。有人会考虑到“冲水的满壶程度”、“茶壶出水的速度”、“泡茶者动作的快慢”、“茶汤倒干的程度”等因素,当然,这些都应该列入“微调”的范围。 为了方便、准确地计算时间,可以准备一个向前计时的计时器。使用时不是一直盯着计时器看,而是以心算为主,计时器只是辅助、核对的工具而已。有人可能认为使用计时器太刻板,不习惯,但若完全凭心算,一分半钟以内还好掌握,而两分钟以上的判断误差就有可能偏大了。3、茶渣与茶汤不分离的泡茶法 一次喝200㏄的一杯茶是比较适当的份量,我们就可用250㏄左右的杯子,在其中放入200×0.015=3(克)的茶,冲入200㏄的热水,是否需要加盖视环境温度而定,10分钟以后,稍微搅拌一下,或倒入另一只杯内,就是一杯可口的茶汤,由于浓度已接近稳定,茶渣可以不必与茶汤分离。如果用50㏄以内的小杯子饮用,茶汤的浓度要比大口喝时浓一些才好,这时可将置茶量提高到2%,浸泡时间依旧为10分钟,如果不需要那么浓,可缩短为8分钟。4、含叶茶泡法 在茶叶水可溶性物质充分溶解后,若继续浸泡,茶汤的浓度也不至于变得太浓,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控制好茶叶与水的比例,待可溶性物质充分溶解后,茶汤就会控制在我们希望的浓度度上,之后可以随意慢慢饮用。这样形成的泡茶方式就是泡茶方法上所谓的“含叶茶法”。 经实践表明,欲达到以上效果的茶、水比例为:茶量(g数)为水量(㏄数)的1.5%,也就是水量×0.015=茶量。然后以适合该种茶的水温,浸泡10分钟,可通过搅拌等方式让茶汤浓度平均后,就是控制好浓度的标准茶汤。当然,也可在茶量上稍作调整,以适合个人的喜好与茶叶质量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