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时摄影吧 关注:20,536贴子:43,532
  • 9回复贴,共1

【探索】人文延时记录人文活动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是一段带有强烈实验色彩的作品,拍摄对象是上个月上海高桥森林公园举行的健康跑活动。
视频来自:优酷


IP属地:上海1楼2015-05-12 21:23回复
    先解释那个看似高逼格的“人文”幌子是个啥概念:
    1、完全采用普通人,甚至小市民的视野去记录活动过程,看热闹的赶脚,哪里有看的就往哪儿扎,而不是用常见的上帝视角去包全景。
    2、时间间隔完全靠主观判断,有情况的时候多按几张,没情况就少按几张,让精彩画面尽量主观化浓缩(注意,不是平均间隔拍摄,后期再去筛选,那样会累死人的)。常人观察事物的时间感觉就是这样的,嘎嘎,也算是高大上的广义相对论理念噢。


    IP属地:上海2楼2015-05-12 21:24
    回复
      技术点分析:
      1、必须的技术是定点拍、移动拍和转角度拍。此三种技法混合运用,从理论上可以以一个长镜头的形式把整个活动完全连接起来。实际操作是很难的,拍摄当天,俺就是抱着一镜到底的想法去做的,后来剪辑时还是用了两个后期转接。
      2、时间间隔控制上,定点拍摄时,自动快门线设置一个较长的时间间隔,比如一分钟,保持镜头不断,同时,全程值守,一旦看见稍稍生动的画面,比如美女路过,果断补帧。这一点,在后面的冲刺阶段,又有了进一步的发挥——每一组跑客过线时,俺都各给他们两帧,以增强画面的连续性,或者说是对时间控制的欺骗性,实际上冲线的过程非常长,跑客很稀疏,而最终的画面效果则是人流汹涌的样子。
      走动拍摄时,可玩弄时间的余地不大,至多是按下快门之前,扫视一下,看看会有什么精彩镜头出现吗?没有的话也不能多等,走位效率是很重要的。
      3、战略移动。这个相当蛋疼,尤其对于俺这样一个新手,每一步至少20秒,多则几分钟。从一个构图点,以龟速走到另一个构图点,很可能到达那里的时候,构图或剧情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时感觉自己就是一个超庞大的战略武器,就像纳粹的列车炮,特别担心自己到位以前,战斗已经结束。对此,最有效的手段是跟活动主办方充分交流,获得活动流程尽量多的细节,心里有底,就不会那么慌张了。
      4、转角度。这个手段比起移动走位,实在是轻松太多了,当然,画面生动性肯定是不如走位的,便宜货嘛。这个手段的技术要点是,一个是要快,一个是要做缓动。“快”是指不要每次只转一点点角度,指望用密集的帧数来达成画面的连贯性,实际情况刚好相反,画面越多越容易找出毛病来。人的眼睛就是那么溅啊,你慢慢地摇过去,它们就会去挑剔1、2个像素的bug,索性一下换掉半个屏幕的东西,它们也就挑不出啥了。是否觉得这样过于粗暴?那就补一点细腻的,在首尾两处做缓动处理,具体说,就是第一和倒数第一个间隔变化幅度极小,第二和倒数第二个间隔幅度较小,其余的……咣咣猛搞。
      5、转接时的水平调整。单一技法拍摄时,云台只需要保持一维水平即可,就是水平仪上的气泡处于左右的中间。而一旦你考虑下一阶段要换技法的话,就必须在合适的时候把云台调整到二维水平。比如,你移动到某一点,在那里拍摄若干帧后,原地转90度拍另一方向,那么,在走位的最后一步,必须把云台调整到前后左右都是水平,就是水平仪的气泡处于绝对中央,否则,角度一转以后,那个画面水平绝逼惨不忍睹。
      6、转接时的仰角调整。两段镜头之间,很可能相机仰角要做较大调整。在拍视屏时,通常是一把到位,连转角带仰角同步搞定,但那样的做法是依赖云台阻尼来完成的,效果天然连贯,而逐帧拍摄中,云台阻尼完全帮不上忙,只能靠自己估计。对此,如果有三维云台,会好办不少,计算好角度变化量,分配到每个画面中去,可悲催的俺,当时拿的是一个球头,完全无法靠精确的计算来搞之,于是,使用了比较暴力的思路——前面说过,原地转动时,一次转很大角度,眼睛也并不会很挑剔,那就变本加厉,在这个暴力过程中,让它把仰角的不确定性也消化掉!也就是除了头尾缓动的部分不能乱说乱动以外,中间部分猛捶猛捣,大不了后期手动再调调。


      IP属地:上海3楼2015-05-12 21:24
      回复
        实验意义:
        这是一组大胆的尝试,在完成一镜到底的同时,还实践了很多小的技术点。虽然效果一般,活儿也比较糙,但经验可是杠杠的,实战出真知嘛。
        作为产品化的探索,可以思考如下问题:
        1、长镜头概念。这个必须很拽,拍好了可以达到惊艳的程度,问题在于难度高、压力大,会吃力不讨好。俺也叫做是老牛犊一头,不知死活,才会去尝试这个,为了这个效果,需要配合或牺牲的东西会很多,比如,最坏的打算,完全拍砸了,让整个拍摄团队做好少一人作战的准备。
        2、退一步,在考虑长镜头的同时,兼顾一下团队所需的特定镜头,这个概念当然很理想,但矛盾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追求长镜头的过程中,走位通常是功能性的,只是为了快速地把两个定点之间连接起来,这样,步幅会比较大,中间过程中的构图也不太讲究,而这个片段一旦要提供给团队作火力支持,要求就大幅提升了,步幅要小,构图要妙……唉,没啥说的,扎马步,练基本功吧,功夫扎实了,或许也就没那么犯难了。
        3、再退一步,实在难以协调,果断中断长镜头思维,端起脚架,直奔该去的地方。嘿嘿,反正俺也尝过鲜了,骚心也没那么重了,以后除非客户需求,不会再强推这个想法。
        4、长镜头效果虽然牛逼,但即使拍得很成功,也比较难用,整体使用的话,只适合作片花、片尾(不能作片头,有剧透问题)。相反,倒是一些小的转接会比较有用,比如原地转角度拍摄的手法,可以适应那些活动的两个流程区域离得较远的情况,把机位放在两点中间,跟着活动流程转镜头,两边各拍一长段,这样的话,前半段、后半段或者两端之间的连接都可以给剪辑提供有用的素材。
        (完)欢迎讨论


        IP属地:上海5楼2015-05-12 21:29
        回复
          第一个沙发!


          IP属地:上海6楼2015-05-12 21:29
          收起回复
            总体还说还是不错的,就是要大胆尝试


            7楼2015-05-12 21:43
            收起回复